APP下载

错配修复蛋白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分析

2019-02-22张如意通讯作者姚秀娟

医药前沿 2019年1期
关键词:微卫星组织化学二聚体

张如意(通讯作者) 姚秀娟

(1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病理科 浙江 杭州 310009)

(2嘉兴市第二医院病理科 浙江 嘉兴 314000)

结直肠癌是位居第3位的常见恶性肿瘤,其发病率逐年升高。结直肠癌至少起源于两条不同的遗传途径。其中一条途径与染色体不稳定(CIN)有关,另一条与微卫星不稳定(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有关[1]。MSI显示出MMR缺失,故将其作为一种分子标记。MMR起稳定DNA的作用,在体细胞分裂时参与修复DNA复制过程中产生的特定复制错误。MSI肿瘤由于MMR缺陷,产生突变加速累积。结直肠癌中大约15%是由微卫星不稳定途径形成的, DNA复制过程中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ir,MMR)基因系统异常是MSI发生的原因[2]。MSI与DNA修复蛋白的表达减少有关,通常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MLH1,MSH2,MSH6和PMS2作为MSI标记。

在散发性结直肠癌中检测MMR可作为HNPCC初筛,并且可对指导治疗方案和预后方面具有重要意义。Dung T. Le等在2015年发现,传统治疗效果不理想的伴微卫星不稳定的结直肠癌晚期患者,在使用PD1抑制剂pembrolizumab时取得了惊人的效果,使得这类患者可接受肿瘤免疫治疗,因此开展结直肠癌MMR检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3]。本研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90例连续的结直肠癌患者检测MSH2、MSH6、MLH1和PMS2蛋白的表达,并观察其临床病理学意义。

1.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收集2016年—2017年嘉兴市第二医院病理科诊断为结直肠癌的病例90例。所有病例均经两位病理医师复诊。其中男性60例,女性30例,年龄30~88岁。左半结肠癌23例,右半结肠癌21例,直肠癌46例。71例高分化及中分化,19例低分化。浸润深度17例未达浆膜,73例侵及浆膜。29例有淋巴结转移,61例无淋巴结转移。

1.2 方法

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染色:标本均经10%中性缓冲福尔马林固定,常规脱水、石蜡包埋,连续切片,厚3~4μm,进行常规HE及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染色,检测MLH1、MSH2、MSH6和PMS2蛋白表达,所有抗体均购自北京中杉金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1.3 结果判定

MMR蛋白定位于细胞核,细胞核着色判定为阳性,与染色强弱以及阳性细胞弥漫或局灶分布无关。细胞核不着色则判定为阴性。

1.4 统计学分析

实验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MLH1、MSH2、MSH6和PMS2免疫组织化学表达缺失

对90例结直肠癌样本进行MLH1、MSH2、MSH6、PMS2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检测。MMR蛋白检测可出现4种异常蛋白丢失表达方式,即MLH1-PMS2-、MSH2-MSH6-、MSH6-和PMS2-。本研究90例结直肠癌中,11例发生MMR蛋白丢失表达(图1),其中8例MLH1-/PMS2-,1例MSH2-/MSH6-,2例PMS2-,以MLH1和PMS2蛋白表达缺失为主。MSH2、MSH6、MLH1、PMS2蛋白表达缺失率分别为1.1%(1/90)、1.1%(1/90)、8.9%(8/90)、11.1%(10/90)。

2.2 MLH1、MSH2、MSH6、PMS2蛋白表达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分析(表1)

表1 MMR蛋白缺失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分析

结直肠癌组织中MLH1、MSH2、MSH6、PMS2蛋白表达缺失与患者年龄、性别、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缺失表达发生于右半结肠高于左半结肠和直肠(P=0.04),蛋白表达缺失与组织学分化高低相关(P=0.03)。

图1 直肠癌组织HE染色及MMR蛋白的阳性表达(定位在细胞核)

3.讨论

50~85%结直肠癌是由染色体不稳定途径发展而来,DNA错配修复引起MSI约占10~20%[2]。将一个错配修复基因如MLH1或MSH2敲除后导致遗传突变,引起的HNPCC占CRC少于5%。MSI通常是由于MLH1启动子散发性甲基化沉默引起[4]。本研究中dMMR在CRC中占12.2%(11/90),缺失表达发生于右半结肠高于左半结肠和直肠(P=0.04),蛋白表达缺失与组织学分化高低相关(P=0.03),这一数据与现有报道相比较一致。

本研究中不同MMR蛋白的缺失模式与其他报道相似,其中MLH1和PMS2最多,占的dMMR的72.7%。这一比率与其他报道相似。MLH1和PMS2同时缺失导致MLH1缺失突变和MLH1启动子散在甲基化沉默,其他的dMMR蛋白缺失仅与各自的DNA修复基因突变有关。MMR翻译时,有必要考虑MMR的二聚体关系。MSH2和MSH6结合形成MutSα异二聚体,识别并结合至错配碱基对,并且引起MLH1和MSH2结合形成的MutLα异二聚体修复错配碱基对。在MutLα和MutSα中,MLH1和MSH2是必须蛋白,而PMS2和MLH1是其相应的结合配体蛋白。MLH1和MSH2是PMS2和MSH6稳定所必须,MLH1或MSH2的缺失将引起其各自结合配体蛋白降解。相反,配体蛋白缺失并不影响必须蛋白,后者可与替代的次要蛋白结合成异二聚体[5]。因此,单独缺失PMS2和MSH6最可能引起各自错配基因的缺失突变。

2016年美国ASCO年会报告,肿瘤部位与Ⅲ∕Ⅳ期结直肠癌独立的预后有关,右半结肠相较于左半结肠和直肠死亡风险明显增高。本研究结果显示MLH1、MSH2、MSH6、PMS2蛋白表达缺失与患者年龄、性别、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缺失表达发生于右半结肠高于左半结肠和直肠(P=0.04),也提示MMR蛋白表达状态与结直肠癌预后相关。

MMR缺失患者对5-氟尿嘧啶的辅助治疗效果不佳[6]。传统治疗效果不理想的伴微卫星不稳定的结直肠癌晚期患者,在使用PD1抑制剂pembrolizumab时取得了惊人的效果,使得这类患者可接受肿瘤免疫治疗[3]。综上所述,开展结直肠癌MMR检测对于判断预后及寻找有效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猜你喜欢

微卫星组织化学二聚体
梅花鹿基因组微卫星分布特征研究
林麝全基因组微卫星分布规律研究
食管鳞状细胞癌中FOXC2、E-cadherin和vimentin的免疫组织化学表达及其与血管生成拟态的关系
大口黑鲈鳃黏液细胞的组织化学特征及5-HT免疫反应阳性细胞的分布
D-二聚体和BNP与ACS近期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关联性
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染色在肾活检组织石蜡切片磷脂酶A2受体检测中的应用
基于转录组测序的波纹巴非蛤微卫星标记研究
联合检测D-二聚体和CA153在乳腺癌诊治中的临床意义
两种试剂D-二聚体检测值与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值的相关性研究
中国“一箭双星”成功将“遥感卫星二十一号”与“天拓二号视频微卫星”发射升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