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位护理联合抗凝治疗在下肢静脉曲张术后的应用价值分析

2019-02-22陈晓君王小平韩娟陈婷

医药前沿 2019年1期
关键词:抗凝体位下肢

陈晓君 王小平 韩娟 陈婷

(四川省南充市中心医院 四川 南充 637700)

研究发现,下肢静脉曲张多与单纯性下肢浅静脉曲张或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有关,因该病极少危及患者生命,导致病患认知不足,病程绵延且复发率高。随着微创技术日渐完善,使得静脉曲张治疗愈发规范化,为降低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风险,减少血栓形成后遗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当下医护人员愈发重视术后护理。体位护理根据患者病情体质指导其保持有效治疗体位,保证舒适度和安全性。抗凝药物可防治血管内栓塞或血栓形成疾病,以预防中风及其他血栓性疾病。本文旨在分析体位联合抗凝在下肢静脉曲张术后的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血管外科收治的80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采用抽签分组法将其分为两组,各40例。研究组男23例,女17例;平均年龄(51.2±3.4)岁。对照组男24例,女16例;平均年龄(51.0±3.5)岁。两组病例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术后监测身体指标,术后6h内注意有无恶心或呕吐等不适感,若无上述症状进半流食或流食,饮食以多样化营养化为主,多补给维生素及微量元素,保证水分摄入,控制食盐摄入量(每日摄入量低于5g)。讲解疾病知识、告知手术功效,帮助其正视疾病与手术。术后鼓励开展早期床上运动,如伸屈足部,左旋转运动,术后24h协助下地行走;使用弹力绷带,活动时注意保护患肢。观察手术切口,定时更换敷料,谨防切口渗液、红、肿、压痛、发热等感染征象。根据患者年龄指导开展个性化康复训练,告知其早期运动的重要性,正确示范,协调家属力量开展训练活动。出院时,分发健康手册,开展为期半年随访工作,定时通知复查,及时发现处理不良事件。

研究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体位+抗凝治疗,术后遵医嘱去枕取平卧位,于患肢下垫枕头(20~30cm),每5min由护士或家属为其被动活动踝关节,促进静脉回流,缓解下肢静脉内压力。开展早期康复锻炼时注意劳逸结合,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行走。护士或家属协助患者更换体位(健侧卧位),待病情稳定时,适当按摩肢体,睡前用温水擦拭,以加速血液循环,若患者有下肢静脉血栓风险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20~30cm)或膝关节屈曲15度。给予抗凝药治疗,使用抗凝药前测定凝血时间,使用抗凝剂后注意有无出血倾向,腹壁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钠注射液(国药准字H20066825;爱德药业(北京)有限公司;规格1ml∶5000AXaIU/支),术前1~2h注射2500AXaIU,术后每日注射2500AXaIU,连用5d。

1.3 观察指标

凝血功能指标比较(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软件SPSS19.0处理数据,计量、计数资料用t、χ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组PT、TT、APTT均长于对照组,Fbg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比较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s)

表1 比较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s)

组别 例数 PT(s) TT(s) APTT(s) Fbg(mg/dL)研究组 40 24.3±7.2 21.1±9.6 41.3±13.6 280.5±30.5对照组 40 16.5±5.9 16.4±8.2 36.2±12.0 450.5±45.0 t 5.300 2.354 1.778 19.778 P 0.000 0.011 0.040 0.000

3.讨论

据悉,我国约有1亿民众受困于静脉曲张,国民发病率高达10~40%,作为临床常见静脉疾病,多因血液淤滞、静脉管壁薄弱导致静脉迂曲、扩张,可发于身体多个部位,多集中于下肢,作为其他病变继发表现,以血管蚯蚓样、肢体酸胀异样感、局部坏疽溃疡为症状体征,易加重患者心理压力,降低生活品质[1]。常规护理仅关注患者术后肢体功能恢复,易忽视并发症防治,常因护理疏漏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增加后续治疗难度,延长就诊时间,加重医疗负担。体位护理虽为外科手术术后护理重点,但易被忽视,实践发现适宜体位不仅能对症治疗疾病,缓解症状体征,便于临床检查工作顺利开展,同时可减少疲劳感,预防并发症。研究发现,体位改变可引发器官移动,影响代谢及机体内循环系统,同时可减少局部受压问题,防治压疮。为更好地防治下肢深静脉血栓,我院医者于手术前后给予抗凝剂-肝素,通过发挥其内外抗凝血作用干扰凝血过程,增强抗凝血酶亲和力,增强蛋白C活性,刺激血管释放抗凝物质及纤溶物质,进而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术后静脉血栓形成风险。刘萍和陈艳芳[2]于下肢静脉曲张术后采用体位+抗凝治疗有效地改善了血脂指标,进而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笔者于实践中证实该学者观点,研究组凝血功能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综上,体位联合抗凝应用于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可改善凝血指标,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抗凝体位下肢
无声的危险——体位性低血压
中西医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研究进展
老年人群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抗凝治疗
抗凝治疗对心房颤动相关轻度认知障碍的影响
准妈妈要重视下肢静脉曲张的预防
“手脚不听话”体位训练来帮忙
导乐陪伴联合自由体位在产妇分娩中的应用
中药影响华法林抗凝作用的研究进展
自由体位配合分娩球在第一产程中的应用体会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