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间歇性蓝光照射和持续性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比较

2019-02-22汪彦

医药前沿 2019年1期
关键词:持续性蓝光黄疸

汪彦

(贵阳市妇幼保健院 贵州 贵阳 550002)

新生儿黄疸,也叫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主要是指新生儿体内胆红素代谢出现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从而导致新生儿皮肤、黏膜及巩膜区域出现黄疸的症状[1]。新生儿黄疸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情况,前者主要由新生儿身体机能发育不完善引起的,后者主要由感染、中毒等原因导致的[2]。部分病理性黄疸可能引发新生儿神经系统损伤,造成胆红素脑病,严重者甚至可能引发新生儿死亡,因此,必须予以重视[3]。目前临床多使用蓝光照射的方式治疗,它有间歇性和持续性两种照射方式。蓝光照射可以有效降低胆红素水平,减少黄疸出现,但也容易引发不良反应的出现,这与它的照射时间长短有关。本文就间歇性蓝光照射和持续性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具体内容请见下文。

1.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通过“随机数字分配”的原则,从我院选取了114例黄疸新生儿(2016年1月—2018年9月)进行研究,将他们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各57例。

纳入标准:①所有患儿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面目和皮肤黏膜黄染,入院时血清总胆红素均在255mol/L之上;②所有患儿家属均自愿加入本研究并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由先天性疾病导致的黄疸;②伴有其它先天性疾病的患儿。

对照组:男∶女=30∶27;年龄:1~28(7.5±3.2)天;

新生儿类型:早产儿∶足月儿∶过期产儿=12∶42∶3。

观察组:男∶女=28∶29;年龄:1~28(7.4±3.1)天;

新生儿类型:早产儿∶足月儿∶过期产儿=9∶43∶5。

组间资料对比,P值>0.05。

1.2 方法

所有患儿均给予常规治疗,包括常规补液、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维持酸碱平衡、护肝退黄治疗等。

其中对照组患儿予以持续性蓝光照射治疗:给患儿眼睛佩戴上黑色眼罩,对会阴处用消毒过的尿布进行遮挡,然后将患儿置入黄疸双面治疗箱中进行蓝光照射。调节箱内温度在29摄氏度之间,控制蓝光波长在450±10纳米之间,每天进行一次照射,持续时间为12~18小时,后面间歇6~12小时,第二天再重复进行照射。

观察组患儿采用间歇性蓝光照射治疗:准备工作和照射调整与对照组一致,每天进行两次照射,每次持续4~6小时,之后间歇2~4小时,随后继续照射4~6小时,以此重复进行。

两组患儿均接受3~7天的蓝光照射治疗。

1.3 观察指标

1.3.1 两组患儿治疗效果对比,分为无效、有效、显效三个方面,具体体现为:无效指患儿经治疗后黄疸症状依然存在,甚至有所加重,血清胆红素水平没有下降,甚至有所升高;有效指患儿经治疗后黄疸症状明显消失,血清胆红素水平基本接近正常水平;显效指患儿经治疗后黄疸症状完全消失,血清胆红素水平恢复到正常水平。

1.3.2 对比两组患儿治疗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腹泻、发热、皮疹和其他四个方面。

1.4 统计学方法

文中计数资料(卡方检验)、计量资料(t检验)资料用SPSS19.0 for windows软件处理,P<0.05表示对比数据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儿治疗效果对比

由表1可知,对照组组患儿无效人数有5人,有效及显效人数有52人,治疗总有效率为91.23%;观察组患儿无效人数有1人,有效及显效人数有56人,治疗总有效率为98.2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

表1 两组患儿治疗效果对比[n(%)]

2.2 对比两组患儿治疗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由表2可知,对照组患儿有5人腹泻,有2人发热,有4人出现皮疹,有1人出现其他情况,总发生率为21.05%;观察组患儿有2人腹泻,有1人发热,有2人出现皮疹,没有其他情况发生,总发生率为8.77%;观察组患儿治疗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表2 对比两组患儿治疗后并发症发生情况[n(%)]

3.讨论

新生儿黄疸是常见的一种临床儿科症状,主要在出生28天内的新生儿中产生。研究发现,有大约4/5的早产儿会在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大约3/5的足月儿会在出生后1个星期内出现黄疸。对新生儿来说,黄疸可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两类,如果黄疸指数过高,而临床上又没有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干预,则有可能对新生儿的中枢神经造成损伤,引起胆红素脑病,严重的话甚至会造成新生儿死亡[4]。因此,对新生儿的黄疸治疗必须予以重视。

临床常用的新生儿黄疸治疗方式为蓝光照射,它分为间歇性蓝光照射和持续性蓝光照射两种。新生儿会出现黄疸,是因为体内胆红素水平分泌异常,而胆红素分子可以被450纳米波长的蓝光吸收掉。通过蓝光的照射,新生儿体内没有经过结合的胆红素能够与其发生作用转变为异构体,该异构体可以有效溶于水,从而与新生儿的尿液或胆汁进行融合而排出体内,由此降低新生儿的血清胆红素水平,达到治疗的效果[5]。蓝光照射具有极佳的临床效果,但也容易引发不良反应的出现,这主要与它的照射时长有关。由文中比较可以得知,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效率比对照组的高,但高出幅度并不明显,说明两种蓝光照射的临床效果相差不大,但观察组治疗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间歇性的蓝光照射更能减少不良反应的出现。

总而言之,间歇性蓝光照射和持续性蓝光照射对新生儿黄疸的治疗均有不错的临床疗效,但前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出现的概率较低,更具有进一步推广应用的价值。

猜你喜欢

持续性蓝光黄疸
鲁晓岚:黄疸
吃柑橘何来黄疸——认识橘黄病
手术后黄疸的病因诊断
云创新助推科技型中小企业构建持续性学习机制
蓝光特别推荐
蓝光特别推荐
蓝光特别推荐
持续性迭代报道特征探究——以“江歌案”为例
新生儿黄疸护理观察
关注持续性感染,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