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促进政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2019-02-21池本军马鞍山市生产力促进中心

安徽科技 2019年2期
关键词:马鞍山产学研科技成果

文/池本军(马鞍山市生产力促进中心)

近年来,马鞍山市坚持以科技成果转化为主线,大力推动政产学研深度融合,着力构建“源头创新-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产业创新”的创新链条,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进一步凸显。科技投入方面,2017年全社会研发投入43.6亿元,占GDP比重达2.51%,居全省第3位。成果创造方面,2017年全市有效发明专利3643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6件;2018年1—9月,全市有效发明专利4396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9.31件,均居全省第3位。成果转化方面,2017年全市技术交易额12.25亿元,截至2018年10月份完成9.37亿元,均居全省第4位。产业培育方面,2017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达到348家,居全省第3位。2018年以来,马鞍山获批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获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近三年开展产学研活动876次,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939项。

一、健全政产学研深度融合政策体系,增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驱动力

1.出台科技创新扶持政策

先后制定印发《马鞍山市支持企业自主创新若干政策》《马鞍山市高层次人才团队创新创业扶持资金管理办法》《马鞍山市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工作管理办法》《马鞍山市专利资助办法(暂行)》《关于加快众创空间发展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等政策,形成了“1+N”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引导扶持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共建产学研合作机构,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如:对引进的高水平研发机构,给予最高3000万元支持;对列入市政府重点扶持的产业技术研究院,3年给予新增研发仪器设备最高1500万元资助;对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成立的股份制科技型企业,最高给予50万元奖励等。2018年首批共796个项目兑现市科技创新政策,兑现扶持资金8837.17万元,组织147个项目申报2018年度安徽省科技创新政策,申请兑现资金3807.2万元。

2.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方式

财政科技资金重点投向产学研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以及高端人才引进等方面,综合运用“拨、投、贷、补、奖、买”等手段,发挥“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投入方式由原先单一的“事后”补助向“事前、事中、事后”有效结合转变。对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企业,实施科技“小巨人”、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等政策,做好事前引导。对处于技术攻关期和突破期的企业,积极帮助争取国家和省科技项目,支持企业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做好事中支持。对已经取得科技创新成果的企业、项目等,落实各项优惠扶持政策,做好事后奖补。

3.健全完善投入机制

探索建立财政引导、多方参与的科技成果转化投入机制。设立6000万元的市创业天使投资引导基金,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共同设立天使投资子基金。通过保费补助、贷款利息和评估费补助等方式,大力推进科技保险与专利权质押贷款,2018年共12家企业投保科技保险,保额达6.16亿元,6家企业申请办理专利权质押贷款7600万元。

二、搭建政产学研深度融合载体平台,增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承载力

1.大力深化校地合作

加强与大院名校合作,积极招引大院大所。市政府先后与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20多家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市校合作关系。市政府及县区先后与安徽工业大学共建3家产业技术研究院,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125项、各类研发专项11项,授权发明专利21项。市科技局与清华大学科技开发部签订共建产学研合作办公室协议,继续开展深度合作。马鞍山慈湖高新区与中科院过程所签订协议共建中科战略新材料科技园及创新平台,已促成2个重大创新项目在马鞍山落地。近期,正积极对接中国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北京轻量化研究院,目前已凝练出全市产业发展共性技术需求及重点企业技术需求9项、重点技改需求24项。

2.积极组建研发平台

依托马钢、华菱、安徽国星、中冶华天等重点企业,新建了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重大技术创新平台。全市共有各类研发平台682个,其中国家级14个,包括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重点(工程)实验室2个、企业技术中心6个、质量监督检验中心2个。先后组建了安徽工业大学信息技术研究院、安徽工业大学和县化工产业发展研究院、中冶华天(安徽)节能环保研究院、南京大学(马鞍山)高新技术研究院、南航(马鞍山)智能装备研究院等12家产业技术研究院,实现了县区、开发园区全覆盖。

3.发展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联合多家高校、科研机构与马鞍山市企业共同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借助外脑助推全市优势主导产业创新发展。先后组建“高性能建筑用钢”“冶金矿产资源高效开发利用”2个国家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及机床刃模具产业、LED产业、磁性材料、冶金及矿山装备再制造等7个省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为全市相关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4.借力区域创新合作

参与起草《南京都市圈科技专委会合作框架协议(2018—2020)》,加快融入南京都市圈创新协同发展。对接江苏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建立战略合作,谋划在马鞍山建立技术产权交易分中心、设立技术转移中心等。目前,全市企业正在与南京市高校院所及企业开展合作的产学研项目共90余项。

三、培育壮大政产学研深度融合企业主体,增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吸纳力

1.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计划

积极引导企业依托政产学研深度融合实现“借力登高”,迅速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2018年,81家企业通过高企认定省级评审,75家重新认定的高企全部通过省级评审,预计净增高企61家。扎实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工作。2018年,42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获国家科技部备案。切实做好政策兑现工作,为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排忧减负。2017年,高新技术企业减免所得税约2.56亿元,143家企业享受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税收优惠4.39亿元。

2.实施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计划

科技“小巨人”企业队伍不断壮大,承接、吸纳先进技术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2014年以来,全市已累计认定科技“小巨人”企业200家,实施了一批产学研项目。2018年上半年通过验收的首批36家科技“小巨人”企业,2017年实现销售收入42.77亿元,较2015年年均增长29.04%,3年培育期内新增授权专利786项,其中发明专利87项。目前有78家企业经部门联合初审,进入2018年度科技“小巨人”的评审。

3.实施“诗城英才”计划

注重强化人才培养引进,为政产学研融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智力支撑。2018年,马鞍山出台了《关于聚力打造人才高地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实施意见》,实施“诗城英才”计划,推进“龙马”“骏马”“驿马”工程和本土人才培养“1221”工程、人才能力提升工程。2018年新组建院士工作站3家,累计组建省级院士工作站15家,柔性引进院士21名。累计招引培育44个市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184人,扶持资金累计1.68亿元,其中8个团队入围省级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2018年又有28个团队申报市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已完成评审并推荐了16个团队进入江东控股遴选程序,将择优扶持。

四、构建政产学研深度融合良好生态,增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聚合力

1.对接活动有声有色

以化解企业发展难题、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目标,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产学研活动。2018年,与清华大学共同举办2018清华大学(马鞍山)产学研合作办公室签约仪式暨产学研对接会;赴合肥参加安徽省大院大所合作科技成果对接会,与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的4个科技成果转化及产学研合作项目现场签约,组织70余家企业携117项技术需求到会发布并寻求合作;组织华菱重卡、东海机床等10家企业赴上海飞天众智中国制造科技服务平台,与中国航天八院及平台专家进行技术对接。

2.强化科技项目支撑

发挥大型龙头企业工业基础好、行业竞争力强的优势,联合高校院所开展技术攻关,着力突破重大共性和关键核心技术瓶颈。近3年,全市获得省级以上重大科技专项29项、科技攻关项目63项,争取项目资金5590万元。获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5项。2018年,新获批省重点研究与开发计划项目19项,组织申报2018年省科技重大专项项目18个。

3.知识产权保驾护航

2018年,全市共获12项国家专利奖、38项安徽省专利奖,组织9家企业申报第20届中国专利奖、26家企业申报省专利奖。2018年,5家企业入选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14家入选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居全省第1位;累计获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10家,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24家。先后组织7家企业开展知识产权分析评议,中国十七冶集团有限公司、华菱汽车2家企业评议项目入选2018年省知识产权评议重点项目。在省内率先开发应用“专利掌中宝”移动查询软件,鼓励群众利用手机发现、举报假冒专利。全市共有专利行政执法人员30人,专业队伍日益壮大。2018年以来,开展市县(区)联合执法检查活动7次,有效地维护了专利权人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猜你喜欢

马鞍山产学研科技成果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马鞍山郑蒲港新区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政产学研用”:培养卓越新闻人才的新探索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成自泸高速马鞍山隧道机电工程维护浅析
“诗城”马鞍山 魅力黄梅戏
马鞍山村巨变
学前音乐教育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