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代辽宁地区高粱广泛种植原因分析*

2019-02-21郭苗苗

关键词:奉天盛京高粱

郭苗苗

(渤海大学 政治与历史学院,辽宁 锦州 121013)

清代辽宁地区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与提高,渐成为农区。《奉天通志》载:“奉省物产之最丰者,首推谷类,如菽,俗称大豆。如稷,俗称高粱。各县产额以此为钜,夫人而知之矣。”[1]2419可见,高粱作为清代辽宁地区重要的谷物,在辽阳、盖平、开原、铁岭、锦县、宁远、广宁等州县广泛种植。高粱实用的优点,亦使其受到民众喜爱。《辽阳州志》载:“蜀黍入麴烧酒,糟粕可饲牲畜,稭可以织席造纸,土人用以为薪,本境土产此为大宗。”[2]445康乾时期,因其产量颇丰而开始征调外运,或常用赈灾救民。至光绪三十四年(1908),据统计得奉天全省高粱种植面积为29.9%,远高于大豆的22.9%和谷子的17.8%。其中,辽阳、抚顺、海城等州县高粱种植率在37%以上,盖平甚至达到50%,新民府为40%,法库厅为30%[3]。故有清一代,高粱在辽宁地区种植范围不断扩大,地位日益提高,最终成为当地重要的种植作物。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人口激增带来的粮食供给压力

清初的辽宁地区,由于明清之际的战乱,加之大量满汉人丁从龙入关,造成东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盛京地区野无农夫,路无商贾,土旷人稀,生计凋敝的萧条残败局面。清政府为了恢复发展社会经济,巩固统治地位,采取多种措施刺激盛京地区人口增长,成效显著。乾隆时期,盛京境内民人已有115 194户,792 093人。详见表1[4]633-640。

表1 乾隆年间盛京民人人口统计 人

从表1可以看出,乾隆年间辽宁人口增长总体呈上升趋势。在乾隆十六年至二十六年间增速最快,人口由320 814人增长到668 876人,足有一倍之余。随后人口增长趋势减缓,但仍持续增长。后伴随“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摊丁入亩”等政策的实施,人口增长逐渐摆脱了赋税的束缚,消除了农民对编户入籍的顾虑,流民、隐匿人口纷纷登记入册,促进了人口的增长。携康乾盛世之余威,嘉庆十七年(1812),盛京人口持续增长,民人已达942 003人,至道光二十年(1840),民人更增加到2 213 000人[5],较乾隆时期增加了近两倍。

这些民户大抵有四类人组成:一为招民。顺治十年(1653),清帝颁布《辽东招民开垦令》,鼓励关内汉人移居辽东,开发农业。“招民百名者,文授知县,武授守备;六十至百名者,文授州同州判,武授千总;五十至六十名者,文授县丞主簿,武授百总。招民数多者,每百名加一级”[4]633。所招之民皆分给粮食、土地、种子及耕牛。此后,清政府在此基础上,不断续颁诏令、叠加优典,完善招民开垦的奖励规定,为日后辽宁地区的发展奠定基础。二为土著。招民开垦诏令颁布之初,效果甚微,汉民出关较为消极。辽阳知府张尚贤为增加人口,大力招来寄居于登州广鹿、长山等岛的七百余名辽东旧民,使其俱回金州卫原籍[6]2224。三为流徙。触犯清朝刑法及参加反抗清朝统治失败或受牵连,被清政府加以各种罪名流放到条件艰苦的边境地区的罪犯及其家属。从顺治三年到康熙七年,刑部发来男性2 654人。自顺治十一年起至康熙七年止,督捕衙门发来男性661人。以上人口中,流徙“尚阳堡”(今开原市附近)人等共计3 315名。新增丁138名,妇人1 203名,幼儿1 158名,男女老幼共计5 554人[7]。四为流民。即从关内流亡到关外谋生的农民,这也是日后辽宁地区人口来源的主流。随着关内人地矛盾日益激化,加之自然灾害频发,致使大量农民难持生计,被迫向关外流亡,谋求生路。康熙五十一年(1712),清帝上谕云:“山东民人往来口垦地者多至十万余。”[6]5422乾隆五十六年(1791),于奉天沿海牛庄、盖州、金州等处海口,有福建流民在彼搭寮居住,渐成村落,多至万余户。以上也是清代辽宁地区人口猛增的原因所在。

二、耕地不足造成扩垦土地的需求

人口的不断激增,耕地面积相应减少,日益激化着人口增长与粮食供需之间的主要矛盾,要解决这一严峻问题,必然要大力开垦土地。因此,清政府采取了不少优惠政策与保护措施鼓励民众扩垦土地。顺治十二年(1655),清政府规定,以土地面积开垦多寡作为授官加级的条件,或赐匾额,或赐旌表门闾。康熙年间,清政府对前往关外的汉民尽力给予生活上的扶持,附近荒地、房基,酌量圈给。如康熙二年(1663),清帝谕令盛京户部侍郎吴玛护:“盖州、熊岳地方安插新民,查有附近荒地房基,酌量圈给,并令海城县督率劝垦。”[6]2736-2737同年,允许奉天府尹徐继炜将移居边外各蒙古头目遗留的下等熟地和将迁移他处的马厂弃地,分给新来垦民耕种[6]2737。此后,不断下令将奉天地方土地开禁分于汉民耕种。所以,康乾时期,奉天土地数量增长显著,如表2所示[4]653-669。

表2 康乾时期盛京土地统计亩[注]清代以五尺为弓(每弓亦称一步,一步约32厘米),二百四十弓为亩。即清代的一亩地约60平方丈,相当于现在的0.067公顷。

由表2可以看出,康乾时期盛京耕地面积增长迅速,虽盖平、復州、锦县、广宁后期(雍正十三年至乾隆四十五年)耕地面积增长幅度有所下降,但总体仍呈增长趋势,至乾隆四十五年盛京耕地面积达1 890 666亩,在原额地的基础上增长了1.8倍。且在雍正十三年至乾隆四十五年间,旗民人随带地、水冲沙压地的面积也增加不少。此外,乾隆三十年至四十五年间,民人私垦地共计547 886亩[4]653-669。此外,在关于辽宁及东北等史籍书目中多涉及有奉天民地增长情况。其中《清代东北史》记述到顺治十八年(1661年),辽宁地区民地共计60 933亩(奉天府民地55 333亩,锦州府民地5 600亩)。康熙二十四年(1685),民地增长为311 750亩,其中锦州府的民地为129 932亩,说明辽西民地的增速更快于辽东。在招民开垦奖励政策及流民的不断涌入,辽宁地区土地开发进入了一个快速且持续发展的时期。用于农耕的土地面积不断增加,至清朝中后期,仅锦州府的耕地面积就达到了5 144 866 亩,其中上田1 385 573亩,中田及下田分别为1 922 686亩及 1 836 607亩[8]。可见,清代辽宁地区的土地开发成果十分丰硕。

三、高粱习性弥补辽宁地区农业种植条件,满足社会需求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本,粮以土为源。在人口激增,耕地扩垦的进程中,人们最终目的是为获得更多的粮食。高粱习性恰满足辽宁地区的农业种植条件及社会需求。

高粱耐湿、耐旱、耐盐碱,宜在低洼之地种植。而辽河流域地势低洼,地形较为平坦,且其土壤具有盐碱化性质。同时,辽宁地区气候较为干旱,夏秋之交多水灾,高旱抗涝的高粱更具优势。其凭借深固的根系,可以有效地吸收土壤深层养分以抗干旱倒伏,高大的株节在成熟期间可以避免洪涝灾害的影响。此外,当地优渥的热量条件,春季温度回升快,是东北最早进入春季的地区。因此,与吉林、黑龙江相比,辽宁地区种植高粱的条件更加优越。

高粱高产、实用的特点,满足当地社会需求。《辽阳县志》载:“高粱,即蜀黍。每十亩种子五升,如翻茬土干得少加谷雨布种,秋分熟,普通收获六七石或四至十石,秫稭千余束,辽斗高粱一斗三十斤零。”[2]396按照节令播种高粱,其产量少者四石,多者十石,六七石者最为普遍。故《辽阳县志》也载有:“高粱逢一有年足敷二年之用,故高粱酒豆油豆饼为出口大宗。”[2]396高粱酒之所以能成为大宗出口货物的原因就在于高粱产量之丰。《东北农业生产参考资料》亦提及:“清初地力强,每顷地平均产高粱约2 700公斤,一年可收获14 575亿公斤。”[9]足见高粱产量之高,远高于大豆、玉米等粮食作物。由于产量较大,则高粱的价格相对较低。其价格普遍低于粟米三至六钱。“乾隆二十八年(1753)四月,承德、辽阳、海城、盖平、铁岭、锦县、宁远、广宁、义州,九州县,粟米价自八钱至一两四钱不等,高粱价自五钱五分至八钱四分不等。”[6]17422低廉的价格,且价值与粟谷相仿,高粱成为普通民众日常消费的主要食物,又是清政府重要的赈灾救济粮。“乾隆九年(1744)四月,直隶河间、天津等十六州县受灾,清廷从奉天采买粟米八万石,高粱七万余石”[6]10938。乾隆二十七年(1762),清廷赴奉采购粮食以救济京畿灾歉时,因经费不足,由原议全购粟米的决定而改为兼买高粱,使得救灾费用大大降低[6]17280。

高粱全身皆宝。它既可作为主食,又可用于酿酒及做成饲料喂养牲畜。茎能织箔、编席,梢可作帚把。《锦县志》载:“可作糕、煮粥,亦可养畜。茎可织箔、编席。梢可作帚,谷可酿酒,有利于民者最溥。”[1]2420制成食物与酒是其最主要且广泛的用途。北方富者食以粟为主,贱者食以高粱为主。《奉天通志》载:“春夏秋从事农作,每日三餐,晨午多食高粱米,统称曰秫米。作法不一:熬米而糜烂之曰粥,淅之以水曰水饭,沥汤而干之曰干饭,炊米已熟,仍留釜中使之熟烂曰焖饭,或和以小豆,味颇香美。”[1]2282东北人酷饮烈酒,有“宁损十年寿,莫打烧酒瓶”之说。高粱造酒纯度高,味道好,度数大,饮后身体发热,实有助于抗御东北的严寒气候,故高粱酒又有“水棉袄”之称,受当地民众普遍喜爱,且出产最多,远销国内外。在众多节日及日常生活中都缺少不了酒,它虽不是生活必需品,但却有其他饮品所无法替代的礼仪功能。辽宁地区因酿酒的作坊称为烧锅,故所酿之酒曰烧酒。随着高粱的广泛种植为烧酒的生产提供了充足的酿酒原料,使得当地酿酒业迅速发展,更有甚者将其称为当时“商业中的巨擘”,足见清代辽宁地区酿酒业之盛,酿酒作坊之多,饮酒人之众。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辽宁人对高粱的需求量之大。

此外,辽宁地区地理位置优越,海陆交通便利。对内,它是连接中原与东北的门户,在外,它与朝鲜、日本隔海相望。奉天地区余粮经陆路和海路外销关内外。陆路大多经由山海关,向南通闽广等沿海各省,向西连直隶、河南、山西及陕西等省;海路则由牛庄为首的辽东半岛各海口远销朝鲜、南洋等地。高粱及其农产品借由辽宁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海陆交通运至广阔的国内外市场中。

四、结语

综上,清代辽宁地区人口激增与耕地不足之间形成的尖锐矛盾,迫切需要通过增加粮食产量来缓解之。因此,产量丰,适应性强,实用价值高的高粱恰好借此契机而得到大规模的种植,以缓解人们的粮食需求,解决生存问题。也正是由于高粱的大规模种植,极大的增加了辽宁地区粮食的总产量,并逐渐形成当地独具特色的“红高粱文化”。

猜你喜欢

奉天盛京高粱
高粱名称考释
高粱红了
金秋时节高粱红
论盛京文化——从清前史规划讨论谈起
宫廷杂剧《奉天命三保下西洋》视域下的明代外交图景
影像志
奉天设计师沙龙
盛京往事
奉天讨罪
清代盛京刑部四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