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梦的困惑
——分析《廊桥遗梦》的生态女性意识

2019-02-21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9年10期
关键词:女性主义婚姻丈夫

周 捷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 安徽 合肥 230031)

生态女性主义是妇女解放范畴, 属于女权主义研究的重要分支,作为妇女解放运动与生态运动的结合产物,批判男权统治是其核心思想。不同的是,生态女性主义是从性别角度来切入生态主题,通过将男权统治与人对自然统治相比较, 认为两者都是以家长制为逻辑基础,并展开猛烈抨击。在生态女性主义看来,“西方文化中在贬低自然和贬低女人之间存在着某种历史性的、象征性的和政治的关系”[1],反对父权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 从作品创作的角度,“和谐、自然、平等”是生态女性主义作品中的主要基调。

对于小说创作而言,伟大之处在于使用不同的口吻讲述单一的爱情故事,并且在讲述的过程中赢得众多的观众。 从这一点上,《廊桥遗梦》也不能免俗,爱情和亲情成为故事里绕不开的结[2]。

1.追求本心:婚姻与爱情的“梦”遗

“在这个日益麻木不仁的世界上,我们的知觉都已生了硬痂,我们都生活在自己的茧壳之中,伟大的激情与肉麻的温情之间的分界线究竟在哪里,我们无法确定。但是我们往往倾向于对前者的嗤之以鼻,又给后者贴上故作多情的标签。 ”[3]这是小说开头的一段话,为女主后面四天的爱情和别离埋下了伏笔,让人们在理解的基础上生发出对爱情的同情。 女主有一个完美的家庭,丈夫、儿子都是性格极好的人,但是由于潜意识里对于爱情本身的追求迫使女主在一个西部牛仔金凯的造访下毅然出轨,四天对于爱情的享受和苦痛却不能最终让她选择离开,离开丈夫、离开儿女、离开原来那个不喜欢的自己。笔者觉得,并不是女主没有足够的勇气跟着远游客而去,女主清晰的知道爱情与婚姻的差距,丈夫虽然不是满足情感需求的唯一人,但丈夫能够给到的东西却是情人无法满足的。就好比鲁迅先生的《娜拉出走以后》中娜拉下定决心去找寻关于爱情关于自己的全部意义,可最后经历了苦难之后仍旧只能自己吞下当初的恶果。

爱情是婚姻的基石,却不是婚姻的全部。 每一个女人都有“灰姑娘”的情结,事实是不是所有的“灰姑娘”都能找到王子,还有很多的“灰姑娘”削尖了脑袋也遇不到一个如意郎君。 相比之下,能够遵从本心追求自己所爱显得那么的珍贵。在婚姻与爱情面前,女主是矛盾的,本质上认为男女双方的婚姻是建立在完美的自然爱情至上的,然而现实却并非如此。 女主虽然拥有完美的家庭,但是这并非是她所期望的爱情。 在她的潜意识中,真正的爱情应当是追求本心、自然而发的好感,对于当遇到自己理想中的爱情对象——金凯时,女主一发不可收拾,隐藏于心的情感瞬间迸发。 由此,在爱情的道路上开始冲破牢笼,把握自己的幸福,享受生活给自己带来的愉悦,这与追求自然和谐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不谋而合。

2.追求和谐:爱情与责任之间的平衡

“真正重要的是从生活中来的理解力与激情, 是能感人也能受感动的细致的心灵。 ”这是金凯面对女主内心所散发出来的美而由衷的感叹。 对于长久失去赞美的家庭主妇来讲,一点点的认可就是充满魔幻色彩的,是足以深入内心与之攀交的。 小说也的确如普通大众的口味朝着女主倾心金凯的套路发展。 笔者以为,此情此景不同人依然会打动女主成为那个浪漫而多情的情人。生活的枯燥、丈夫的习惯、日常交流的缺乏等都会使得曾经怀揣过爱情梦的女主感到无比的绝望,她要过的生活应该是激荡的,充满波折的,事实却是平淡就像白开水一般。所有当远道而来的金凯叩开女主的门时也叩开了她内心对于“梦”的封印。 没有缘由的信任和接纳让女主在后来的几十年里回味无穷,她就像是夏娃偷食的那颗“禁果”一样珍贵,她背着丈夫勇敢的爱了。不得不说,爱情与风情、风情与爱情,不是没有判定的标尺,而是根本不需要判定。就好比张爱玲的朱砂痣和蚊子血,说不清谁是谁非,或许爱情本没有标准,一切来自于当事人内心的想法。 所以女主在合法的男性之外又选择与之交配的男人本身是没有错的,只是在道义上丈夫的形象会相对高大一些, 让女主在经历了偷欢之后多少有点愧疚之情。

四天的爱与激情并不足以满足身强体壮的对爱情充满激情的两个人, 但是四天之后金凯要离开这个他远游当中不经意来到的小镇。他想带走女主,想带着自己的爱情远足,可是女主却告诉他:在这个小镇上,我除了感情还有责任。 我肯求你,不要让我放弃我的责任,如果那样,我将不是我,不是你爱的我。在女主眼里婚姻成为了一种责任而不是享受,可见她内心的渴求被压抑的多么严重,即便如此,没有任何保障的前提下女主还是不能选择离开那个只是习惯了的丈夫,她已经冒险爱了一次,再不敢冒险出离家庭,因为对于女性来讲家庭是她人生所有价值意义所在,丢掉了家庭就等于失去了整个世界。 这也就是为什么张爱玲在面对爱情的时候难以抉择而演化出朱砂痣和蚊子血的缘由,没有谁可以既要放纵的爱情又有完满的婚姻,总要有一个是不顺利的,生活才会真的找到平衡。 婚姻不是爱情的结果而是爱情的既有模式,没有人的婚姻是写好的脚本,也没有谁的婚姻不需要丈夫。

《廊桥遗梦》中女主遇到了所有中年夫妻都会遇到的问题:激情退却无法维持婚姻生活的新鲜感。 这个问题是世界性的,是所有隐形丈夫必须面对的。 女性敢于追求自己的新生活固然是值得表扬的,但是笔者认为这种“出走”后的回归是对于丈夫的一种伤害和羞辱。女主在权衡利弊之后选择了责任, 看上去为了家庭放弃了令人艳羡的爱情,实则是一种不地道的妻子回归道路。放不下已经存在的名誉和生活常态,敢于追求的同时又畏首畏尾,天性的释放并不彻底,也没有真正的意识到女性在追爱的过程中依然会面对婚姻的抉择,不理性的生理冲动带来的是后半辈子的愧疚和对过往的怀念。小说最后,女主67 岁生日时拿出金凯写来的信艰难而痛心的再读完一次,那样的情感超越了爱情和婚姻。

3.追求本性:现实与梦想之间的选择

婚姻是一出戏,一出陪着所有家人演绎的大戏。 小说的女主在遭遇婚姻变故后还能幸福地饰演到结尾真的是很可贵。我国文化大家朱熹曾经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通过千百年的实践人们所看到的“天理”大都是以“灭人欲”为代价的。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 独立女性的旗帜越飘越高, 大部分的女性敢于冲破道德的束缚寻找自己的幸福,还有很多的已婚女性意识到自己的婚姻缺乏该有的情感交流也试着走出婚姻,解放自己。 《廊桥遗梦》里就为人们设定这样一个人物:在一个偏僻闭塞的小镇,有一个不解风情的丈夫,还有一对不谙世事的子女,渴望过爱情、对生活充满激情的勤劳善良的乡村女人被生活的种种压制着不敢向前一步。 她成熟优雅的气质没有人欣赏,她少女时期的浪漫情怀没有地方实现。 她孤芳自赏,习惯现有的一切;她照顾家人,不说一句年少时的梦。 即便她曾经受过良好的教育,却由于从小养尊处优,生活漫无目的而选择带着自己仅有憧憬下嫁给一个美利坚的农夫。 常年的劳作和生儿育女后,她的身材臃肿变形,廉价的衣物藏不住多年的气质,女主那份与众不同的风韵与慵懒的小镇格格不入,她在等待机会改变自己,改变已经厌倦了的现状。

女主是幸运的,因为那个粉红色的少女梦有人来陪她完成。 生活中还有很多的有梦却不能实现的主妇始终期待着会有那么一个人来带她离开。 与其说女人们期待着一个金凯这样的男人,不如说女人们期待的是自由,对于支配自己命运的自由,忘记相夫教子的古训,丢掉买菜煮饭的标签,放下对丈夫、家庭、舆论的枷锁,大胆的跟“不守妇道”说再见。 面对爱情,没有对错,也没有国界。 比如印度电影《爱无国界》讲述的就是一对摈弃了世俗眼光的男女历经千辛万苦终于走到了一起,虽然在一起之前的那个时间是漫长和痛苦的,但是,当女主带着对爱人的牵挂和爱情弯腰向自己的爸爸行摸头礼,并从此和父母断绝往来的那一刻还有什么比得上爱情的美好。笔者始终赞成婚姻的结合而不是捆绑,在爱情温存的时期里可以爱的无怨无悔,在爱情荡然无存的时候选择转身离开不留情面。 《廊桥遗梦》中女性在追求自然本性的时候也显现出了自身的缺陷,不够独立和自由的女性依恋的是家庭的稳定和经济的安全感,从而表达了解放妇女、发展女性自我意识、追求两性平等的和谐社会的愿望[4]。

4.结语

在文学的世界中,婚姻、爱情、两性的自然和谐,这是生态女性主义的核心追求,然而,基于现实中的种种羁绊,人物内心世界的种种矛盾发展而来的情节跌宕,正是小说艺术文本的重要内容。 《廊桥遗梦》从文学的角度,为人们打开了婚外恋这类隐秘的情感天地,在人们指责越轨的同时,却又看到了爱情世界中的坚贞、理智,从而在探寻婚外恋这个神秘的情感世界中,在理想与现实、本性与理智之间寻找到了平衡,从而回归到生活的主流。不同的是,《廊桥遗梦》中人物在对于爱情的本性追求中的大胆,在追求自然随性的两性世界中的前卫,这是其他文学作品所不可比拟的,从而使得自然、和谐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得到充分展现。

猜你喜欢

女性主义婚姻丈夫
婚姻是一门沟通课
我丈夫是得抑郁症了吗?
丈夫做事先斩后奏为哪般?
以女性主义视角解读《苏吉尼玛》
婚姻中要“看见”彼此
我爱丈夫,胜过自己
那场猝不及防的婚姻 外一篇
女性主义视阈下小说《红字》多维解读
满足欲望,自我选择——西方的“生活方式” 女性主义
女性主义性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