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护理技术在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中的应用进展

2019-02-21舒瑶范德兰

系统医学 2019年2期
关键词:砭石寒凝血瘀

舒瑶,范德兰

1.湖北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5;2.湖北省中医院,湖北 武汉 430061;3.湖北省中医药研究院,湖北 武汉 430074

“痛经” 是指妇女正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者。临床上痛经可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两大类。原发性痛经是指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的痛经[1],主要发生于青春期女性。 据有关调查显示,目前痛经的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大约在70%~90%左右[2-3],在我国大约在44.4%~56.4%左右[4]。 痛经的病因复杂,病程较长,易迁延不愈,反复发作,是影响女性正常工作、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原因之一。 痛经在中医上亦称为 “经行腹痛”,而寒凝血瘀型是其临床上常见、多发的证型。 目前临床对原发性痛经的治疗方法上,西医多以止痛对症治疗为主,无特效药,且副作用多,容易产生耐药性。中医则以温经散寒、活血通经为主,中医护理操作技术因操作简单、安全经济、疗效较好等优势,逐渐受到患者和研究者的关注。本研究总结了近年来中医护理技术在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中的应用情况,现综述如下。

1 痛经的起源及症候分型

医学中关于痛证的记载,首见于《素问·举痛论》,说明“不通则痛”的作用机制。 中医对痛经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指出痛经缘于经水不利,不通则痛,导致少腹满痛。 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首立“月水来腹痛候”,为研究痛经的病因病机奠定了基础。其他的中医古籍如 《妇人大全良方》《景岳全书·妇人规》《格致余论》《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 等对痛经的病因病机、 日常调摄及理法方药均有不同的论述。现代《刮痧疏络通经排瘀毒》[5]将痛经分成寒湿凝滞、气滞血瘀、脾肾亏虚、湿热蕴结型等证型;《中医临床诊疗指南释义 妇科疾病分册》[6]将痛经辨证分型为肾气亏损型、气血虚弱型、气滞血瘀型、寒凝血瘀型、湿热瘀阻型等证型。虽然不同医家对痛经的辨证分型不尽相同,但均认为临床上以寒凝血瘀型最为多见。

2 寒凝血瘀型痛经的症候要点及病机分析

寒凝血瘀型痛经的主要证候为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则痛减,经血量少,色黯有块,畏寒肢冷,面色青白,舌黯,苔白,脉弦紧。其病机为经期感受寒邪,或过食寒凉生冷,寒克冲任,与血博结,气血凝滞不畅,经前经时气血下注冲任,子宫气血更加壅滞,“不通则痛”,故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寒得热化,瘀滞暂通,故得热痛减;寒凝血瘀,冲任失畅,可见经期推后,经色黯有块;寒邪内胜,阻遏阳气故面色青白,畏寒肢冷;舌黯、苔白、脉弦紧。

3 中医护理技术在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中的应用

3.1 艾灸

艾灸法采用灸火的热量和灸草的药力,通过经络和穴位的作用对机体进行温热刺激,达到解除或缓解各种虚寒病证、温通经络、活血行气、散寒祛湿和预防保健康复之效。 李姝婧等[7]通过研究发现艾灸神阙穴可下调子宫香草酸受体相关蛋白(TRPV2) 蛋白和mRNA 病理性高表达, 可调节肥大细胞的生物功能,从而对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进行有效镇痛。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需求逐步增加,对护理操作技术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艾灸法存在着操作时艾条灰若未及时弹除,患者容易发生烫伤等不良事件的弊端。 临床护理人员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患者的实际需求为核心,积极开展护理新技术和新业务,在传统艾灸的基础上适当改进,如督灸、雷火灸、热敏灸、隔姜灸、隔盐灸、隔药灸、药泥灸、药饼灸等。 方华等[8]对观察组的40 例患者在双侧的元穴、 子宫穴进行隔姜灸,总有效率95%。 孙晶等[9]对治疗组20 例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患者在神阙、关元两穴施以隔药饼灸,总有效率达95%,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的单纯艾灸疗法。 马红梅等[10]使用热敏悬灸的方法治疗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患者,效果显著。

3.2 穴位贴敷

穴位贴敷是将中药研成细末,加适量赋形剂调成糊状后敷于患处或经穴部位, 从而达到通经活络、活血化瘀、温里散寒等治疗目的。 叶璐等[11]采用温通散神阙穴敷贴治疗72 例原发性痛经 (寒凝血瘀型)患者,经过2 个月经周期的干预后,患者痛经症状得到显著改善,经过进一步的相关血清学检测发现,这种改变可能与升高雌二醇,降低环氧化酶-2、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调节前列腺素水平等多靶点或者通路有关。 杜红艳等[12]将100 例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使用温经散寒散穴位贴敷。具体操作如下:将适当比例的小茵香、艾叶、当归、川穹、生白术、胡芦巴、炒五灵脂、川辣子、延胡索、制香附、紫石英(冷痛严重者加用吴茱英,肢体酸重不适者加用苍术)用仪器粉碎处理后,用甘油调成膏状装瓶,取约5 g 上述膏药涂抹(厚约5 mm,直径约2 cm)于穴位贴敷贴片的防渗圈内,再将贴片贴敷在治疗穴位(双侧的三阴交、子宫、次骼穴以及关元、神阙穴)上,时间为10 h,每天1 次,从每月经来潮前7 d 至本月经来潮第天为1 个疗程, 共治疗3 个月(3个疗程)。 结果分析发现干预组总有效率达91.67%,明显优于对照组,温经散寒散穴位贴敷可调节血清前列腺素水平,从而改患者痛经的症状。 黄亦曼[13]在经前3 d 到月经净后的时间段里给30 例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施行中药贴敷神阙、关元穴,总有效率为93.3%。 孔月明等[14]对40 例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给予温经散寒的中药膏剂贴敷在命门穴和中极穴上,另外40 例该病的患者给予艾附暖宫丸口服,经过3 个月经周期的观察, 中药贴敷组的总有效率(92.5%)高于口服艾附暖宫丸组(72.5%)。

3.3 推拿

推拿是以中医的脏腑、 经络学说为理论指导,使用各种手法(按、压、擦、提、捏法等)作用于机体特定的部位或特定的穴位,达到活血通络、调理脏腑、平衡阴阳、预防保健的目的。 因推拿疗法安全、可操作性强,无毒副作用,并且克服了中、西药物口服不便、对胃肠道刺激的缺陷,易被患者接受。 张治多[15]将87 例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3 组, 每组27例,在月经前7 d,分别给予掌振法(掌振法为主的振腹疗法)、指振法(指振法为主的振腹疗法)与针刺疗法,治疗3 个月经周期,通过观察治疗前、3 个月经周期治疗后、6 个月经周期的随访时的COX 痛经症状评分、视觉模拟评分和中医症状评分,发现振腹疗法在改善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患者的疼痛时间、程度、伴随症状、中医症候、近/远期疗法等方面的作用较为显著,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进行应用。 刘慧[16]将40 例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患者随机分为推拿组和对照组,推拿组实施脏腑点穴法(点阑门、点建里、点气海/关元、放两带脉、点章门、点梁门/石关、点巨阙、点上脘/中脘/建里、点两天枢、点七海/压三把、引气归元、彧中与阴陵泉齐放、拨公孙、点按脾俞/胃俞/肾俞/大肠俞、掌推督脉)进行干预,疗效显著,明显优于使用田七痛经胶囊。

3.4 砭石疗法

现代砭石疗法是以中医养生保健、中医理疗学为指导,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使用集远红外线、超声波和微晶物理性能于一体的泅滨浮石而制成的砭具给患部以温和刺激,从而达到扶正驱邪,调理经络、气血、阴阳和脏腑功能的作用。 蒋雪霞等[17]使用痛经方结合砭石疗法对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患者进行干预,治疗组在行经前5~7 d 进行砭石疗法。 具体操作:在刮痧部位涂抹刮痧油,用刮板角部按背舒隔俞至次骼穴、腹部正中线中极穴、下肢内侧血海穴至地机穴的刮痧顺序从上到下进行,一次到位,至出痧(皮肤发红、皮下形成紫色痧斑痧痕)为宜。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93.55%)高于对照组。 范肃等[18]将60 例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使用推拿结合电热砭石温经疗法,先预热电热砭石仪,在使用电热砭石的基础上,按照(仰卧位)小腹部振法10 min、气海/关元/子宫穴点振法各0.5 min、 腹部横向来回往返摩法20 遍—(俯卧位)肾俞、命门、十七椎、八骼穴点按弹拨法各0.5 min、腰骸部擦法—(仰卧位)血海、地机、三阴交穴点按各0.5 min 的顺序进行推拿,研究显示实验组在疗效、改善疼痛和痛经症状方面更优于传统的推拿手法。该疗法中使用的电热砭石仪是在传统砭石的基础上加入新科技技术,对砭石温度进行控制,可实现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恒温调节热砭石,增强远红外线的释放强度,加强血液循环速度,提升散寒祛瘀的作用;推拿手法的刺激可直接作用于盆腔,改善子宫平滑肌的收缩,缓解因痉挛导致的子宫缺血缺氧,增加血液循环,从而缓解痛经的一系列症状。

3.5 中药热奄包

中药热奄包是指一种将特殊调配的中药包经过浸泡、蒸煮调节至机体能耐受的程度后,直接敷于特定的部位或穴位上,利用奄包的热蒸气、药物、穴位的协同作用从而达到治疗功效的中药外治法。 路帅[19]对50 例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患者进行口服温经汤和中药热奄包外用的治疗,另外50 例患者给予布洛芬缓释胶囊进行治疗,经过3 个月经周期和随访10 个月的对比观察后, 前者在痛经症状的治愈率、 轻度率、VAS 评分、复发率等方面均优于后者,表明口服温经汤联合中药热奄包治疗该病的疗效确切,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症状,降低其复发率。 祝玲等[20]将100 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应用改良中药热奄包法,疗效显著。 改良中药热奄包是在传统的中药热奄包的基础上,先在患者腹部及穴位上以先快后慢的速度用力均匀的进行来回烫熨,待药包温度降到适宜时,操作者利用手掌小鱼际的力量使药包与皮肤充分接触, 按照经络的走向 (包括中极、关元、归来、神阙、水道等穴),用滚、揉、按等手法进行按摩,最后敷上中药包。药包温度降至无热感时更换,2~3 次为佳。从经前7 d 开始,连续治疗7 d 或者至来月经为止,每天1 次,时间在30 min,治疗过程为3 个月经周期。 观察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痛经程度改善效果、 痛经症状持续时间与严重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改良中药热奄包的疗效确切。

3.6 其他方法

部分研究者也在探索着使用蜡疗、埋线法、中药足浴等中医护理技术对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进行干预,取得一定的成效。

4 小结

综上所述,辅助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中医护理技术安全性高、可操作性强,并且简单易行、成本低廉,临床效果确切,但是也存在着以下困惑:①治疗该病的中医护理技术方案种类较多,但如何在繁多的中医护理技术干预方案中选择最优的方案,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②建立合理的疗效评价体系,是中医药治疗本病客观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经研究发现,大部分的中医护理技术干预方案中,缺少完善的系统的临床疗效评价体系,很难对不同干预方法做出客观的评价和比较。今后中医护理技术在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应用方面,应进一步研究如何科学的选择干预方法和疗效评价体系,以期最大限度的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疗效,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砭石寒凝血瘀
雷火灸联合耳穴压豆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研究
温阳活血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子宫腺肌病痛经效果分析
话说血瘀证
掌心
砭石养生:能量微弱不如晒太阳
血瘀体质知多少
中药内服配合艾灸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的疗效观察
正宗泗滨砭石手链 您免费的保健“理疗师”
中医特殊诊法在血瘀证辨证中的运用
推拿结合砭石刮痧在面部美容中的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