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北地区食用菌常见病害识别与防治措施

2019-02-21张翠娥赵书光张立伟范育明

乡村科技 2019年7期
关键词:草菇褐色培养料

李 明 张翠娥 赵书光 张立伟 范育明

(灌南县农业农村局蔬菜办,江苏 灌南 222500)

1 细菌性腐烂病

1.1 病原物

假单胞菌属恶臭假单胞菌,泛菌属和欧文菌属中的个别种。

1.2 症状

初期在菌柄或菌盖上出现水渍状病斑,后期出现隆起的黄褐色菌脓,扩展至整个菇体,菇体停止生长,最后变软、腐烂。

1.3 发病机理

培养料使用不洁净水源和原料时,发菌期可能诱发此病。出菇期,高温高湿,菇房通风差,易发生腐烂病。

1.4 防控方法

①识别出病原菌袋时,及时清除废弃菌袋,彻底打扫菇房,采用洁净水冲洗床架,通风干燥。

②菌袋开袋出菇期,出现吐黄水现象时,降低菇房湿度,避免原基和幼蕾感染病菌。

③子实体生长期间,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90%以下,温度在16℃以下,合理通风,采用雾化加湿无污染的清洁水。

④发病初期,喷洒1%石灰液或喷0.2%漂白粉溶液;病害严重时,应先摘除病菇,喷洒5%石灰液或用一片强氯消毒片加水4 kg溶解后喷洒,连喷两三次[1]。

2 鬼伞污染

2.1 病原物

病原物属担子菌门鬼伞属毛头鬼伞、长根鬼伞、墨汁鬼伞及粪污鬼伞。

2.2 症状

鬼伞是高温期发生于蘑菇、草菇等粪草菌类培养料上的竞争性杂菌。鬼伞菌丝稀疏,只能见到一簇簇的鬼伞小蕾从中冒出,很快就成熟开伞,并流出黑汁,污染菇体,影响草菇的外观。鬼伞会与蘑菇菌丝、草菇菌丝争夺养分,导致蘑菇、草菇减产。

2.3 发病机理

鬼伞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孢子和菌体生存于秸杆和厩肥上,由空气、水流及培养料带菌对食用菌造成危害。培养料中禽畜粪或尿素等发酵不充分、含氮量过高以及堆肥在发酵期间受到暴雨淋湿后,料温下降,都将造成鬼伞大发生。鬼伞喜高温高湿,在20~40℃生长迅速,20℃以下发生较少[2]。菌丝在pH值为4~10的条件下均能生长。培养料氨气过多也会促进鬼伞菌丝生长。

2.4 防控方法

①选用新鲜未霉变的培养料,使用前暴晒一两天。

②高温期发酵时,加强通气,控制含水量在70%以内,调整氨气量,最好二次发酵,可以大大降低鬼伞污染。同时,培养料拌料时,调节pH值为9左右。

③培养料发生鬼伞时,应在其开伞前及时清除,通风降温,防止孢子传播引发二次污染,待室温下降后病菌便会自行消失。

3 褐色石膏霉

3.1 病原物

褐色石膏霉属半知菌亚门无孢科。只有菌丝和菌核2种形态。菌丝初为白色,后渐变褐色。

3.2 症状

褐色石膏霉是草腐菌和覆土类品种的常见竞争性杂菌,主要发生在双胞蘑菇、草菇等菇床上,该菌能抑制食用菌菌丝生长。发病初期培养基质表面或覆土层面上出现浓密的白色菌落,随着菌落的不断扩大,中心菌落的菌丝由白色逐渐转变为肉桂色,最后形成褐色粉末状的菌核。

3.3 发病机理

①高温高湿环境和偏碱性的条件下易发生。

②培养料发酵过于熟化,料中氨含量偏高,在高温高湿情况下易发生。

③褐色粉末状的菌核在空气中传播,成为下次侵染的病原。

3.4 防控方法

①注意环境卫生,保持培养室清洁,接种室、菇房要常规消毒,制种拌料时工作人员灭菌彻底,发现菌种污染及时清除。

②培养料堆积发酵时,堆温控制到60℃以上,维持四五天,可杀死菌核。需避免培养料过于腐熟和湿度过大,发酵后期不应加入石灰等碱性材料。

③高温期栽培时,宜适当减少培养料中氨气含量,并降低料中含水量。

④以通风、避光及减少单位面积投料量(高温期播种时)的方式降低发菌期菇房温度。

⑤当菇床培养料上出现褐色石膏霉菌块时,应及时挖出病块或将2%甲醛溶液或1%漂白精液喷洒在病块上,通风干燥,控制室温在20~22℃,待病菌消除后再浇水促菇。

4 湿泡病

4.1 病原物

病原菌为有害疣孢霉,属半知菌亚门,疣孢霉属。

4.2 症状

症状是产生一团团畸型的蘑菇组织,主要为害双胞蘑菇、草菇及平菇等。发病初期,菇体呈白色绒毛状,随着菇体增长而逐步腐烂渐变褐,常从患病组织中渗出暗褐色的汁[3]。

4.3 发病机理

病菌来源于土壤,产生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2种孢子。孢子萌发温度为10~30℃,20℃时孢子大量产生,喜酸性土壤,5.0~5.5是其最适pH值。

4.4 防治方法

①菇房层架、地面及墙面的空隙等及时冲洗、密闭薰蒸、干燥通风;空菇房用70℃热蒸汽保持3~5 h能有效地杀灭残留的病源菌。

②最好选择泥炭土或草炭土做覆土材料,并在太阳下暴晒;对于有病区,取土时要注意土壤的无污染性;选择表土层30 cm以下的土,土壤撒上5%石灰,并及时翻晒消毒。

③出菇前期和菇蕾发生期,注意检查菇床面的菌丝;出现小堆白色绒状物,或有褐色水汁渗出、疣孢霉菌出现,需药剂防治;一旦发病,应及时清除染病子实体,增加菇房通风和降温,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连续喷两三次,可有效控制病害的扩散。

④保持菇房通风,控制菇房的温度在15℃左右,不超过18℃,能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及传播。

5 干泡病

5.1 病原物

病原物属半知菌亚门,轮枝霉属的真菌轮枝霉、菌褶轮枝霉及蘑菇轮枝霉。

5.2 症状

蘑菇分化期感病,被害幼菇形成一团小的干瘪的灰白色组织块,直径达2 cm左右的干硬球状物。子实体分化后感病,导致朵形不完整,菌盖小部份分化,病菇上着生着一层细细的灰白色病原菌菌丝,病菇变褐,但干燥而不腐烂。分化完全的菇体感病,菌盖顶部长出丘疹状的小凸起,或在菌盖表面上出现蓝灰色病斑。此症状与湿泡病相比,颜色偏深、块体较小及质地较干,无液滴、无臭味及不腐烂。

5.3 发病机理

①初侵染源来源于覆土材料,分生孢子是再次侵染源,休眠的菌丝可以存活相当长时期。

②分生孢子包着极黏的黏液,黏液可把孢子黏附到尘埃、蝇类、螨类及采菇者身上而传播,喷水也是散布病原菌孢的重要途径。

③水分带着孢子流淌到菇床和地面进一步传播,轮枝菌孢子萌发的温度15~30℃。

5.4 防治方法

出菇期发生病害,用米鲜胺锰盐500~1 000倍喷雾,施菇前后停止浇水1 d。其他环境控制可参照湿泡病防治方法。

6 综合防治

6.1 培养料发酵要彻底

由于培养料的料堆不够疏松,所以通气性差。可以改变发酵参数,去除结块培养料,在培养料中加10%稻草秸秆,以防空气流通不畅、温度不均,确保培养料进入菇房时不带病原物。培养料进行高温发酵后,推广二次发酵(后发酵),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培养料中可溶性养分,而且可杀灭培养料及菇房中的病菌和携菌害虫[4]。

6.2 合理控制生产环境

温度、湿度及氧气是影响食用菌生长的重要因素。合理的温度能提高食用菌的产量,香菇最适为25℃,草菇为24℃,双胞蘑菇和金针菇为20℃。子实体生长阶段,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0%~90%;菌丝发育阶段,空气相对湿度一般保持在60%~70%,菇房湿度不能高于96%。子实体生长需要大量的O2,CO2则抑制子实体的生长。加强菇房通风,以促进食用菌生长发育。

猜你喜欢

草菇褐色培养料
农业废弃物在草菇栽培上的应用
草菇增产有三法
培养料pH和含水量对海鲜菇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你的手充满时辰
草菇出菇为何怪
Conversation in a house
Red Panda小熊猫
最好的老年人食谱——草菇大白菜
不同含水量培养料栽培银耳期间料理化性状分析及对银耳质量影响初探
长江流域蘑菇栽培系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