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人文社科期刊导向管理的若干思考*

2019-02-21刘曙光

关键词:社会科学话语导向

刘曙光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学报》编辑部,北京,100871 )

期刊前辈曾经指出,在办刊的质量把关和政治把关中,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以前不是很理解,现在算是有了深切的体会。不仅一字一句“关情”,不敢轻易放过,而且,在导向管理方面更是慎之又慎。这里的“导向管理”,指的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学术导向和价值取向。“导向管理”的实质是要正确处理好学术与政治的关系问题。

近些年来,绝大多数的人文社科期刊是完全能坚持正确的导向的。但是,也有极个别的期刊出现导向错误。为什么这些期刊会出问题,把握不好学术与政治的关系?我想,在导向问题上明知故犯者是极少的,主要原因可能还是政治和学术的关系过于复杂,学术问题与政治问题的界限有时候难以把握,而有些问题本身就兼具学术性与政治性。到底是政治原则问题,是思想认识问题,还是学术问题?有时候有些期刊编辑(包括主编、总编)可能难以区分和判断。“任何人都能懂一些政治,但政治是格外复杂的事物,很可能还是人类所遇到的最复杂的事物之一。如果不具备处理政治复杂性的技能,人们就会草率或过分地简化政治,这就是危险。”(1)[美]罗伯特·A.达尔、布鲁斯·斯泰恩布里克纳:《现代政治分析》,吴勇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3页。这就需要期刊编辑,特别是主编、总编,加强各方面的学习,不断提高综合理论素养,提高政治敏感性。

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源于怀疑和反思,应当鼓励怀疑精神。在借古讽今、借古鉴今的文章中,我们也不排除有极个别的作者会对当今的现实有“坏心恶意”“怀不良之心”“捉鸡骂狗”“言三语四”“指桑骂槐”,影射现实中的某些现象和举措。对这种倾向,作为把关人,期刊编辑应当保持高度警惕。还有一种现象,期刊编辑也应当具有政治敏感性,那就是:有的问题虽然是学术问题,但在特定的时期特定的条件下,广泛而公开地讨论也是不合时宜的。换句话说,正常的学术讨论是应当鼓励的,但是应当把握“研究无禁区,宣传有纪律”原则。201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文件转发了《中央宣传部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出版物重大选题备案工作的意见》,规定凡涉及国家安全、社会安定等方面的内容,对国家政治、文化、军事等会产生较大影响的选题,出版前需履行重大选题备案程序。因此,重大选题报批是必要的,不仅哲学社会科学应该报批,自然科学也应该报批。如,人体胚胎基因编辑,这样的选题需要经过伦理审查。

一、为什么要对人文社科期刊进行导向管理

这是由哲学社会科学的本质属性决定的。作为文化软实力,哲学社会科学不仅仅是一种真理性、规律性的探索,更代表特定时代、特定国家的价值观念、意志和利益,必须“有补于治道”。哲学社会科学必然体现国家主体性,哲学社会科学话语权的大小取决于国家硬实力。哲学社会科学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对立统一,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对立统一,既体现文明的冲突、意识形态的冲突,又体现文明的和谐与共同发展。中国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必须走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坚持中华文明的主体性。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要坚持指导思想上的中国特色、创新动力上的人民主体性;要通过融通古今中外,凸显中华文明的主体性;在理论与实践、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运动中建构中国话语。要着力提出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论、主张、方案,展示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拓展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世界价值”。(2)刘曙光:《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特色与中华文明的主体性》,《江苏社会科学》2019年第1期。

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特色”,直接关涉学术与政治的关系。这里的“中国特色”包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主体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西方文化的融合创新,中华文明的主体性,中国标准,中国话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哲学社会科学各项工作,等等。“中国特色”是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深刻把握,是学术性与政治性的统一。所以,这里的“中国特色”包含了正确的政治方向、学术导向和价值取向。这也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与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区别之一。西方建构的是从个体主义出发并致力于资本权力之上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而我们需要建构的是基于集体主义和人民主体性的哲学社会科学,要维护我们的国家安全和文化安全。(3)杨光斌:《有必要弄清“话语权”到底是什么》,《北京日报》2018年9月10日。

哲学社会科学体现国家主体性。2019年3月4日,习近平同志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联组会时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就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习近平同志提出新时代文化文艺、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导向问题,那就是要做到“四个坚持”,即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

国家不仅从政治意义上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工具”,而且在经济学意义上是考察经济制度的重要切入点。哲学社会科学作为具有意识形态性的上层建筑,不仅体现国家核心价值观,关系到国家的文化安全和政权安全,而且要为国家制度提供论证或者辩护。西欧国家观念的兴起推动了整个现代世界的形成。国家不仅在国际关系中作为主体出现,维护本国及本国人民的利益(国家利益至上);而且,在社会管理中,国家也是作为主体出现的。作为上层建筑的国家可以通过计划进行资源配置,调整生产关系,从而改变资本逻辑的社会支配地位。(4)周文、包炜杰:《国家主体性、国家建构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基于西欧、美国与中国的现代化发展经验》,《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8年第5期。因此,哲学社会科学难免会带有一定的成见或偏见,如修昔底德陷阱理论、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中国技术有害论、历史终结论,等等。

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阶级性、国家性和意识形态性,马克思有过很多论述。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中指出:“在政治经济学领域内,自由的科学研究遇到的敌人,不只是它在一切其他领域内遇到的敌人。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材料的特殊性质,把人们心中最激烈、最卑鄙、最恶劣的感情,把代表私人利益的复仇女神召唤到战场上来反对自由的科学研究。”在德国从事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专家,“当他们能够不偏不倚地研究政治经济学时,在德国的现实中没有现代的经济关系。而当这些关系出现时,他们所处的境况已经不再容许他们在资产阶级的视野之内进行不偏不倚的研究了”。“现在问题不再是这个或那个原理是否正确,而是它对资本有利还是有害,方便还是不方便,违反警方规定还是不违反警方规定。无私的研究让位于豢养的文丐的争斗,不偏不倚的科学探讨让位于辩护士的坏心恶意”。(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84、87、89页。马克思的这些论述告诉我们,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所谓的“自由的科学研究”“公正无私的研究”“不偏不倚的研究”,只是一种唯科学主义的呓语,只是一种对理性主义盲目乐观的价值预设,而缺乏对学术与政治复杂关系的理性反思。

要求学术导向正确,古今中外的民族国家,概莫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应“有补于治道”, 维护国家安全和稳定,而不能去颠覆政府。这也是中国历史上为什么会出现“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现象的重要原因。

二、学术与政治关系问题的复杂性、困难性

即使是自然科学研究,也不是非功利性的。人的需要和利益,是人的意识活动的导向器、过滤器和优化器。与人类的利益和需要密切相关的地方,就会成为人类文明和科学最发达的地方。

(一)正确处理学术与政治的关系

汪曾祺指出:“世界上没有没有思想的语言,也没有没有语言的思想。”(6)汪曾祺:《晚翠文谈新编》,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第83页。语言与思想的关系尚且如此复杂,更何况学术与政治的关系!哪有没有思想的学术,又哪有没有学术的思想?以前,有的论者提出“思想淡出,学术凸显”口号,这是不可能的。

学术论文是学术性与思想性的统一。思想性是指人文社会科学的论文都不同程度地带有意识形态性,要以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反映政治倾向和价值观念,为进步的阶级、阶层和社会势力服务,有利于推动社会发展,满足人们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需要,营造良好的精神氛围。既不要以思想性代替学术性,也不要以学术性否定思想性。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学者从事学术研究,虽然是在把握客观事实、认识规律、追求真理,但也会不期然地站在某一利益主体的立场上,对政治施加一定的影响。任何学术不可能做到“价值中立”或“价值无涉”。

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提出“双百”方针:“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我看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7)《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54页。由此引发关于学术与政治关系的大讨论。但由于问题的复杂性和敏感性,这一问题并未得到很好解决。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指出:“无论如何,思想理论问题的研究和讨论,一定要坚决执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一定要坚决执行不抓辫子、不戴帽子、不打棍子的‘三不主义’方针,一定要坚决执行解放思想、破除迷信、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方针。”(8)《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83页。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正确区分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不要把一般的学术问题当成政治问题,也不要把政治问题当作一般的学术问题,既反对打着学术研究旗号从事违背学术道德、违反宪法法律的假学术行为,也反对把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混淆起来、用解决政治问题的办法对待学术问题的简单化做法。”(9)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28页。

在实际的学术研究过程中,我们应辩证把握学术自由和政治导向管理的关系,做到二者的和谐统一。一方面,我们要在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前提下充分保障学术自由;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注意防止学者们对学术自由的滥用,以及因此所导致的学术对政治统治造成的“负面”影响。(10)袁冬冬:《学术自由与政治统治:寻求学术与政治的和谐之道》,《南都学坛》2013年第5期。

(二)学术话语、政治话语(官方)与民间话语(大众)

有人将话语分为三种形式:学术话语、政治(官方)话语和民间(大众)话语。这三种话语形式是对立统一的,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三种话语形式虽然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但毕竟是不同的话语体系。个别学科的学术话语甚至很难转化为政治话语或大众话语。

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用学术书写社会发展的华章,应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学术话语应力求做到:人民的立场、学理的阐释、学术的表达,向世界介绍好“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

学术与政治如何融合?有的人提出,须用学术的方式为党和国家大局服务,讲政治最好的方式是讲学术(把政治话语转化为学术话语)。构建有凝聚力、主导力的主流意识形态,政治话语需要有学理的支撑,政治需要有学术的审视。当然,学术话语是精英话语,可以转换为政治话语或民间话语,但应该坚持适度原则。如果学术中全是政治话语或大众话语,那也不是学术。

政治话语与学术话语如何统一,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当前有学术话语严重滞后于政治话语的情况。有的概念、范畴,学界与政界的理解是不一致的。也有学术话语远离政治话语的情况,一些政治话语缺乏深入的学术研究。如何把政治话语与学术话语更好地结合、整合,是当前面临的问题。把学术等同于政治,学术功利化;或者学术鄙视政治、贬损政治、远离政治;或者政治排斥学术、贬低学术、强奸学术,把学术当作自己的工具,这都是不正常的。

学术与政治的关系,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学科与政治或者说与意识形态性的上层建筑的关系不同,有的学科密切一些,有的学科疏远一些,不能一概而论,不能片面强调学术与政治的统一。否则,就会闹笑话。我们不能对语言学、逻辑学、考古学等学科不加分析地讲政治。为往圣继绝学,有一些绝学、冷门学科,是需要国家、高校来“养护”的。

(三)学术与智库

关于学术的使命、学者的使命,张载曾经指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11)张世敏:《张载学说及其影响》,西安:三秦出版社,2015年,第133页。学者是社会的良心,应坚持“独立之思想,自由之人格”。学者必须有独立的见解,有真知灼见,不受权力、利益的干扰,讲真话而不要讲套话。

学有学统,道有道统,政有政统,三者各有自身发展的逻辑。学统、道统、政统是否三统合一、如何合一?我们可以深入研究。学术和政治不能无界限,不能用政治的逻辑取代学术发展的逻辑,学术的发展是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不能割断历史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应保持学术自由、学术独立,否则,学者无尊严,学者的形象也会受损。

学者要组织开展重大现实问题、重大理论问题、重大实践经验总结等课题研究,通过扎扎实实的工作,为决策提供参考、咨询,真正发挥智库资政建言的作用。但是,如果学者对政治,只是一味地阐释、辩护,充满赞叹和溢美之词,而没有或缺少学理性和可行性,那么,学者就只是“辩护士”。

智库是一个高频词。大学可以利用其学术资源、人才资源、信息资源,为政府提供智力支持。“智库”兼具学术性与政治性双重特征。社会期待教授、专家提供客观的、专业性的信息、意见或思想。马克斯·韦伯在《学术与政治》中指出:在工作中,只把政治和社会现实作为认知对象,对政策咨询和社会问题解决所能够做到的是:“可以提醒一个将要行动的人,他的计划是否周全,以他所拥有的资源,是否可以使计划成功,或警告他可能会有的种种结果。”(12)[德]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钱永祥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88页。

“教授”“专家”的含金量现在也是大打折扣。为什么会如此?因为有相当一部分教授、专家在社会生活中偏离了操守、偏离了学术、偏离了客观公正,特别是在做鉴定、做评价的时候。学术,是教授、专家的立身之本,专家、学者要分清主次、知道轻重、懂得进退;政治,是智库教授、专家的警戒线。(13)胡天助:《学术与政治:大学智库专家的角色定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3期。

学术与政治的关系应该是对立统一的,二者既相区别又有联系。一方面,学术是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应该服务于政治;另一方面,政治是学术理想的现实化,是由知到行的实践,因此,政治应接受学术的审视。一方面,学术要与政治保持审视性、批判性距离;另一方面,如果二者完全隔离,则会造成两败俱伤。在学术与政治的关系问题上,贺麟的话可能还不过时:学术是“体”,政治是“用”,学术不能推动政治,学术就是无“用”,政治不能根植于学术,政治就无“体”。(14)贺麟:《学术与政治》,《当代评论》1941年第16期。

三、新时代对人文社科期刊的导向管理

作为期刊编辑,特别是期刊主编,一定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办刊过程中严把导向关。那么,国家通过什么方式来对人文社科期刊进行导向管理呢?或者说,期刊编辑(主编)通过什么途径来提高自己的导向管理水平呢?这种导向管理原则是实实在在存在的。硬性的、软性的,网络线上的、线下的,相互交织、相互补充,可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至少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提高导向管理水平。

(一)通过学习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讲话进行管理和引导

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是我们做好导向管理的重要遵循。我们可以原原本本地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也可以通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丛书》《全国干部学习培训教材》等相关材料,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

例如,2013年11月8日,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他强调,对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要正确评价,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习近平同志的这一重要论述,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对于这一重大问题的根本立场和鲜明态度。学习习近平同志的重要论述,对于我们从宏观上正确认识和把握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乃至整个党的历史,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定不移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讲话中指出,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意识形态工作极端重要,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中心工作和意识形态要两手抓。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讲话中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为谁著书、为谁立说,是为少数人服务还是为绝大多数人服务,是必须搞清楚的问题。”(15)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12页。为人民做学问,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聚焦人民的实践创造,把个人的学术追求同国家民族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2018年8月21—22日,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指出,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使命任务,必须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在基础性、战略性工作上下功夫,在关键处、要害处下功夫,在工作质量和水平上下功夫,推动宣传思想工作不断强起来,促进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为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作出更大贡献。

(二)通过学习党和国家的法律法规进行管理和引导

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培训中心编制了新闻出版行业系列培训教材《期刊出版工作法律法规选编》。这些法律法规也是我们在办刊过程中必须认真落实的,包括宪法、法律中关于期刊管理的条款;法则类的管理规定,包括地图编制出版管理条例、审计法实施条例、印刷业管理条例;规章及规范性文件,包括关于禁止有偿新闻的若干规定、互联网出版管理办法、期刊出版管理规定、出版物市场管理规定;中央和全国人大及部委的文件;等等。

(三)通过文件形式进行管理和引导

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2013年10月21日印发《关于西方自由主义的有关情况》,指出要坚持正面引导,摆事实、讲道理,帮助干部群众划清重大问题的是非界限:把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彻底市场化”区别开来;把毫不动摇地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同“全面私有化”区别开来;把做大做强国有企业同所谓的“国进民退”区别开来;把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同西方“宪政民主”区别开来;把社会主义的“自由、民主、人权”等价值观念同所谓“普世价值”区别开来。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深入研究西方自由主义的演变规律、发展趋势、最新变化、实质危害、防范应对等,推出一批有分量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为抵制西方自由主义的侵蚀提供有力的学理支撑。有关部门要坚持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切实加强对各类宣传文化阵地管理,不给宣扬西方自由主义提供传播渠道。重大选题报备制度实施了这么多年,存在备案部门职责不明晰、把关不到位、工作周期过长等问题。很多作者、期刊、出版社干脆放弃选题,而不愿花太长时间申报。正是在此背景之下,201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了《中央宣传部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出版物重大选题备案工作的意见》。

(四)通过基金课题、主题出版进行管理和引导

中宣部对基金课题、主题出版的管理机构,以前叫“社科规划办”,现在叫“全国社科工作办”。全国社科工作办通过基金课题、主题出版进行导向引领和导向管理,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在中宣部出版局指导下,中国期刊协会、中国编辑学会已经联合开展了三届“期刊主题宣传好文章”推荐活动。

主题出版配合了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根据不同时期的主题主线,推出一大批精品力作,对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近些年,人文社科期刊的主题出版,如近两年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华文明的主体性,等等。又如,2018年改革开放40周年,2019年建国70周年,2020年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宣传这些重大主题,是人文社科期刊的重要任务、导向引领。

(五)通过评奖、评优、评价进行管理和引导

国家通过各种各样的评优、评奖来加强对期刊的导向管理和引导。如通过国家期刊奖,中国出版政府奖,百强报刊,期刊方阵,教育部名刊、名栏等各种评选活动,加强导向管理。如果导向错误,“一票否决”取消参评资格。导向管理,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评价因势利导,发挥评价指挥棒的作用。评价指挥棒不能失灵,更不能误导。几大评价机构都有对出现导向错误的期刊实行“一票否决制”的做法。评价机构的引导作用,不仅仅是政治方向、学术导向,还包括价值取向,如期刊主编、编辑的廉洁自律问题,等等。

(六)通过体制内人员的纪律约束进行管理和引导

哲学社会科学的人民性,党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领导,解决了哲学社会科学为谁服务、怎么服务的问题。这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鲜明特征。为人民群众做学问、为人民群众拿笔杆子,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神圣职责,是实现哲学社会科学价值的必然途径。

社科院、社科联研究人员以及高校教师,都不是自由撰稿人,不是松散的自由撰稿人联盟,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要有政治性、组织性和纪律性。体制内人员是党的思想理论文化工作者,更是党的思想文化战线上的战士,决不能把自己降低到一个“自由撰稿人”的地位上,“自拉自唱”“自说自话”“自娱自乐”。

(七)通过会议的议题进行管理和引导

国家通过各种会议的形式引领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方向。如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就是以国家的形式进行纪念的,习近平同志发表重要讲话。又如,宣传工作会议、文艺工作座谈会、新闻舆论工作会议、信息网络工作会议、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教育工作会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等等,都为人文社科期刊的导向管理指明方向。

(八)通过发挥主流意识形态导向作用进行管理和引导

在媒体融合大背景下,传统媒体需要打破自身局限,不断转型升级,创新传播手段和传播方式,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导向作用。2019年第一天,聚合了大量可免费阅读期刊、古籍、公开课、戏剧、图书等资料的“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正式上线。这一平台,唱响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旋律,提升了主流意识形态在全社会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九)通过期刊编辑培训进行管理和引导

对于期刊编辑、主编,要进行岗位培训,要求持证上岗。期刊编辑每年要求达到72学时的培训。而在各种各样的培训中,导向管理往往是第一堂课。当然,出现政治错误,有时可能是因为校对失误所导致,特别是一些关键词汇、经典作家的引文。这就要求期刊管理部门,通过培训、评比、检查等形式,加强期刊编校质量管理和导向管理。

(十)通过主流媒体的舆论宣传进行管理和引导

主流媒体是政治传播的主导力量。党和国家主办的媒体,必须姓党。主流媒体应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通过真实客观、观点鲜明的优质信息,发挥其导向管理的作用,为人文社科期刊的导向管理定下基调。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求是》杂志、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等,都在导向管理方面发挥引领作用。

总的来说,国家对人文社科期刊的导向管理方式是灵活的、多样的。期刊编辑,特别是主编,要通过多种途径加强自身学习,坚持在大局下思考,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和学术观点问题。

猜你喜欢

社会科学话语导向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云南社会科学》征稿征订启事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偏向”不是好导向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
犬只导向炮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