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习近平关于新时代意识形态重要论述的三重逻辑*①

2019-02-21

关键词:群众时代思想

徐 稳

(山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250014 )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实践中,习近平同志对于意识形态问题高度重视,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形成了内容丰富、特色独具的新时代意识形态观点。研究习近平新时代意识形态论述的时代逻辑、价值逻辑和实践逻辑意义重大。

一、时代逻辑:隐蔽、激烈、多样、多元是新时代意识形态斗争的特征

任何思想、理论和观念都是时代发展的产物,都是那个时代的时代逻辑在思想、理论和观念上的反映。时代逻辑就是时代变化发展的本质和规律。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的意识形态论述就是当今时代的意识形态发展演变的时代逻辑的反映和体现,是对新时代的意识形态问题的思考和探讨,是对建构新时代意识形态理论和实践的认识。

(一)新时代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渗透更加具有隐蔽性

进入新时代,在全球范围内意识形态斗争的背景中,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受到其他社会思潮、其他观点的冲击,其地位和合法性日益受到严峻挑战。

1.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渗透隐蔽性增强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抗衡不再是单纯的经济、政治等较量,更多的是意识形态的较量。“当前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渗透与侵蚀的最大特点是隐形化,即不再是赤裸裸的侵略,而是以文明与文化对话的方式,化装成全球‘普世观念’、‘普世价值’,试图一统人们的思想。”(1)李合亮、高庆涛:《十八大以来共产党对意识形态认识的创新与深化》,《马克思主义研究》2016年第7期。多年来,西方国家从未放弃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攻击,妖魔化、边缘化马克思主义是其一贯的立场和做法;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对立和斗争表面上看起来弱化,其实其彻底占领中国的意识形态阵地的企图从未改变。事实上,资本主义意识形态采取了更为隐蔽的、新的方式和形式,比如更为隐蔽的网络的手段、文化的手段、生活方式的手段,甚至是学术研究的手段对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渗透。这些隐蔽的手段,使西方良莠不齐的思想、价值观、生活理念和方式、文化等在潜移默化中对中国民众的价值观、人生观和行为方式等产生一系列不可低估的影响和冲击,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构成很大的挑战。

2.意识形态竞争日益激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时刻保持着高速前进的步伐走在世界的前端;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2、11页。。中国的发展让西方国家惶恐不安,被视为必然对西方国家构成威胁。特别是,中国的发展成为西方国家推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最大障碍,西方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受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巨大挑战。西方大国一直企图在国际意识形态领域掌握绝对的话语权,占据绝对领导地位。所以,一方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抛出一系列“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中国模式论”等各种反马克思主义、非马克思主义话语,诽谤甚至遏制中国的进步和发展;另一方面,2018年以来,美国置中美双方业已达成的共识于不顾,公然违反世界贸易规则,挑起贸易战。这是世界经济史上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贸易战;这是一场持久战,从浅层表面上看是一场激烈的经济贸易战,从中观层面上看是一场尖锐的政治斗争,从深层次上看则是一场严峻激烈的意识形态斗争。“中美贸易战背后所折射出来的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斗争的本质。”(3)石云霞:《中美贸易战的意识形态考量》,《思想教育研究》2018年第7期。这是美国为了阻止中国发展强大而公然采取的手段。通过经济斗争打压中国、阻挠中国、搞乱中国,颠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诋毁中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美国短时期内不会改变的策略。鉴于此,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指出我们决不能在这个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所以,我们要在这种异常隐蔽、复杂、恶劣的环境中,坚决捍卫主流意识形态的完整性与主导地位,进一步加强和巩固我国的意识形态工作。

(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和信仰问题凸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获得经济发展成果的同时,一系列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开始凸显出来。

1.主流意识形态的公信力遭到质疑

意识形态工作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改革开放以来,一方面,利益成为各行各业关注的焦点,效率与公平问题成为关系到人们的工作生活的紧要问题,人们的利益矛盾激化;在错综复杂的意识形态之下,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各种主义和思潮纷至沓来,冲击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和安全,所以主流意识形态有效引领和整合社会思潮的难度更大。另一方面,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必然会对过去已经定型的一些社会关系、利益关系等作出相应的改革,这势必会引发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的声音,致使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性受到非议。

2.网络科技的发展使主流意识形态传播遭到挑战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网络的复杂性也给其传播带来了众多弊端。网络是我国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最大变量,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莱特曾把互联网当作对付中国的好办法。面对偌大的网络虚拟世界,主流意识形态的实力显得有些虚弱;新媒体的出现,使舆论环境空前复杂,网络成为社会舆论的放大器,传统的意识形态工作机制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凸显出严重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问题。舆论的复杂性,信息接受的广泛性等都使得主流意识形态在传播过程中受到管理复杂性和网络舆论虚拟性的冲击。在网络虚拟性面前,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既需要提高自身免疫力,更需要提高传播主导力。采取切实措施,让网络空间风清气正,是意识形态工作面对的重大焦点问题。

3.党的意识形态建设能力自身存在不足

意识形态工作在中国共产党的众多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党和国家一直都非常重视探索意识形态理论创新的规律,重视意识形态建设和实践。在9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时刻保持着意识形态的生命力,时刻重视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整合力建设。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建设能力还需要逐步提升,才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当前,我国的意识形态建设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在多元文化面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本身的影响力不够;在传播过程中注重形式,轻视实践;重视直白的理论灌输,忽视春风化雨般渗透;强调单一的理论宣传,忽视认同和传播实效;等等。意识形态是一种思想、一种理论,思想和理论作为实践的指南最终也要回归于实践,而回归实践的前提是获得民众的接受和认同。任何国家和政党如果忽视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曲解以致背离主流意识形态,就会招致颠覆性的灾难。马克思也早就揭示了意识形态的反作用:“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70页。因此,如何提高意识形态建设的能力成为当前意识形态工作的紧迫问题。

二、价值逻辑: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意识形态重要论述的价值指向

意识形态工作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同志“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核心,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坚持的价值导向。

(一)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合法性既有社会发展的原因,也有人民需求的原因。从人民需求来看,任何社会中的民众都需要按照一定的理论图式来从事社会活动,建构起人生的价值、意义、信念、信仰。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鲜明特征,中国共产党在任何时期都十分重视意识形态工作,这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新时代的意识形态建设面临新情况、新特点,习近平同志要求我们有“极端重要性”的战略定力,把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当作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点、着眼点。

一方面,人民群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接受和认同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合法性的基础,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普遍信仰才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合法性的重要标志。经济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合法性的重要条件,但是党的执政地位合法性并不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逻辑。经济发展的态势越好,越要旗帜鲜明地强调意识形态工作。西方发达国家的执政党无一例外高度重视和强化主流意识形态工作,没有因为经济发达而弱化或者放弃意识形态建设,反而运用强硬的法律手段、政府掌控手段和软性的思想教育手段、宗教手段以及各种形式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以经济发展是中心为借口弱化、甚至放弃意识形态工作,这是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永远不能忘却的伤痛和教训。

另一方面,人民群众的精神力量是意识形态合法性的重要力量。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物质的,二是精神的。在新时代,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获得发展与进步,中国经济的发展成就也举世瞩目;但是,在社会生活中也出现一些矛盾与问题:传统道德、优秀文化在不知不觉中被边缘化和淡化,神圣被亵渎,英雄被丑化,历史被误读;物质主义泛滥、生态环境恶化;甚至出现严重的道德滑坡、信仰危机等等。这些忽略精神力量的引领和凝聚作用的现象如果不加以制止和引导,执政党就会丧失精神上的群众基础,最终的结果必然是物质文明的滑坡。离开人民群众这一坚实的基础,意识形态就会丧失其合法性。

(二)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要求

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要求,所以,习近平同志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性质的“双向统一性”,即意识形态工作要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双向统一。党性和人民性的关系是统一的,具有一致性,这是毫无疑问的,但在某一时期曾一度成为颇具争议的问题,这导致人民群众对党性与人民性之间的关系存在诸多误解。为了澄清争议和误解,习近平同志指出:党性与人民性从根本上来说具有一致性,而且在各项活动和工作中,党性要与人民性保持统一;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群众的先锋队,从根本上代表人民的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维护党和国家的利益本质上就是维护人民群众的最根本利益,因而,坚持党性在本质上就是坚持人民性,人民性是党性的坚实基础,党性是人民性的必要保障,双方均不能脱离任何一方而存在。因此,对党性与人民性的理解需要从整体上进行把握。习近平同志强调,在当前多种意识形态冲击下,在整体性立场上,需要确立人民主体地位,依靠人民,服务人民,维护人民。

坚持人民性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自觉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保持一致。一方面,人民群众是党的建设和国家建设的坚实基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落脚点;另一方面,党是意识形态的领导者和规范者,而人民则是意识形态的接受者和实践者。落实到具体意识形态工作中就是把教育引导人民群众与服务人民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人民群众需求同提高人民群众素质结合起来。

坚持人民性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自觉立足于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意识形态理论创新导向。扎根人民群众实践,深入人民群众的生活世界,把代表人民群众意志作为意识形态理论创新的生命线,不断推出能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精品力作,以增强人们的获得感、幸福感。

(三)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方针

人民群众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主体,宣传工作即是做人民群众的工作。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社会性,决定了因势利导是最重要的宣传方式;通过因势利导让人民群众甄别需要的合理性,辨别问题的复杂性,从而赢得人民群众的认同和坚守;同时,坚持有据、有情、有理的宣传方式,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遵循传播规律,针对人民群众的需求,才能取得预期效果。特别是在各种文化思想交互融合、各种机遇与挑战并存、压力与动力同在的严峻环境中,习近平同志重视弘扬主旋律和正面的宣传教育,这是以不变应万变的选择。具体来说,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把握:

第一,加强内容建设,提升宣传质量,传播正能量。宣传的内容是宣传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和大众接受的主要内容;宣传内容的质量直接关系宣传的有效性。在网络飞速发展的今天,各种思潮在网络中蔓延,甚至进一步走出网络,渗透到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在新媒体环境下,宣传要遵循传播的规律,符合受众的特点。一方面,意识形态工作应该遵循传播规律、满足受众需求,传播主流、正面思想和舆论,增进正面宣传以增强主旋律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另一方面,面对社会思潮繁杂的社会环境,意识形态工作要提升鉴别力,密切关注社会舆情,坚持科学的态度,积极弘扬主旋律,用主旋律的力量战胜消极力量,使人民群众养成富有公正、理性、宽容的社会心态,涵育他们的积极、向善、崇真的精神价值。

第二,创新宣传手段,提高正面宣传的效果。正面宣传的开展离不开传统的宣传方式,同样离不开现代化的媒介手段,在传统方式的基础上开拓创新是意识形态工作方式创新的重要手段。借助网络科技、新媒介等先进的传播技术和手段传播人民群众中涌现的感人事迹和先进典型人物,增强人民群众的精神力量,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是宣传发展之需、提高宣传效果之要。

在意识形态宣传中,主旋律的作用不容忽视,它是一切工作获得正确的发展方向的导向。所以,习近平同志强调:“坚持团结稳定鼓励、正面宣传为主,是宣传思想工作必须遵循的重要方针。”(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55页。只有主流价值观不断壮大,主旋律得以弘扬,正能量得到传播,才能铸就、激扬和凝聚起新时代强大的精神力量。这是中国人民从站起来走向富起来、强起来的精神支柱,也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坚强保障。

(四)人民群众的生活场域是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阵地

意识形态工作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更多关注人民群众的生活,关注人民群众生活的场域。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意识形态工作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网络既是国家之间意识形态阵地争夺的主战场,也是国内各种力量角逐的角力场。意识形态工作的主战场、最前沿阵地是互联网。强调互联网、大数据等的重要作用,更多关注网络阵地,积极发挥好网络阵地的作用,成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必然趋势。

习近平同志深刻认识到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互联网”背景,强调关注人民群众生活场域的重要性:“根据形势发展需要,我看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宣传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人在哪儿重点就应该在哪儿。”(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84页。舆论在网络中具备更加广阔的时效性,“是虽常是,有时而不用;非虽常非,有时而必行”,各种舆论在网络空间中交互传播,加剧网络舆论之间的斗争。网络中的舆论斗争,相对于传统舆论斗争而言,是一种新的形式,是一种新的形态。利用网络阵地传播积极的意识形态,发挥网络阵地的积极作用是党和国家意识形态工作的重心。所以,要把好网络关卡,通过对网络的有效监管,把握网络意识形态主导权,树立网络阵地意识,对网络中消极落后的思想、观念进行严格的把控,积极引导正确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观念建设,守好网络阵地。“善于运用网络了解民意、开展工作,是新形势下领导干部做好工作的基本功。”(7)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336页。

网络空间既是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极易渗透的领域,也是中国民众共同交往和生活的精神家园,只有牢牢掌握网络阵地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才能改变被动局面。占领网络空间这一人民群众生活场域的至高阵地,增强网络阵地的舆论效果,“推动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释放‘最大正能量’”(8)中共中央宣传部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年,第220页。,需要在不断发展传统媒介的基础上,加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研究和掌握运用新媒体进行传播的规律,创新新媒体传播方式,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的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新考验。

(五)赢得人民群众的认同是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话语权的重要策略

意识形态的领导权是指特定意识形态对社会成员的影响力和引导力,包括两个层面:一是特定意识形态与其他意识形态相比具有较强的竞争力,甚至具有排他性;二是社会成员自愿自觉地认同、坚守特定意识形态,甚至达到普遍的信仰生成、自觉的实践和运用。意识形态的话语权本质上是指特定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影响力,即特定意识形态所拥有的思想的塑造力,也就是说特定意识形态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拥有最大的话语权,其他的意识形态处于特定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支配之下。所以,意识形态的话语权与领导权一直以来是意识形态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意识形态工作导向,就是坚持为人民服务,就是让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更有凝聚力、更加赢得群众认同,这也是党的十九大的一个重要战略部署;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意识形态是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话语权的关键。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与话语权,构成了重要的意识形态话语理论体系:“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增强国际传播能力、精心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9)习近平:《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42、23页。,是新时代执政党意识形态建设能力提高的新要求。

(六)增强人民群众的“四个自信”,是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目标

“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或缺的四个方面内容,道路是路径,理论是指南,制度是保障,文化是力量,四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标志。”(10)中共中央宣传部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年,第22-23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因为依靠人民群众,才能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因为造福人民群众,才能得到人民群众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人民群众的选择、人民群众的创造,也是人民群众的幸福之源。“四个自信”来源于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四个自信”的源泉和底气。

“四个自信”是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的最核心的内容和表达。文化自信是“四个自信”的核心和基础,意识形态自信是文化自信的核心和灵魂。所以,意识形态自信是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基础和核心。只有坚定“四个自信”,才能增强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和主导权,让马克思主义在多元复杂的社会思潮中占据主导地位,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人民群众的行动指南。“四个自信”与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紧密相连,因此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要把坚定“四个自信”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关键。价值自信是“四个自信”的深层次逻辑,习近平同志从中国梦、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方面建构起当前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理想价值系统。“四个自信”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新时代的理论创新成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动力。只有进一步提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和水平,增强人民群众的“四个自信”,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引领力和凝聚力才能得到明显提升。

总之,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意识形态重要论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基本要求和基本方针,人民群众的生活场域是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阵地,赢得人民群众的认同是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话语权的重要策略,增强人民群众的“四个自信”是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目标。这些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意识形态重要论述的价值逻辑。这既是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遵循,也是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引领力的重要保障。

三、实践逻辑:实践认同是习近平新时代意识形态重要论述被认同的最高境界

判断和衡量人们对习近平新时代意识形态重要论述是否认同的标准,不仅仅在于口号、标语和宣传,其重要标志是实践认同,这是对习近平新时代意识形态论述认同的最高境界。以习近平新时代意识形态思想为引领,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加强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极其重要的实践,对于促进习近平新时代意识形态论述的认同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以习近平新时代意识形态重要论述引领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是普遍存在于人类阶级社会中的任何一个国家的、必要的教育实践活动。任何国家和政党为了维护国家安全和巩固其地位的合法性,都会采取各种手段方法传播有利于维护其合法性的观点、理念,使教育对象理解、接受、认同和信仰其政治思想。思想政治教育是联结意识形态和教育对象的桥梁和纽带,二者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意识形态理论、观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是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手段和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功能是意识形态功能,意识形态性是思想政治教育最稳定的属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建设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实践途径。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关于新时代意识形态的重要论述为当今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提供了世界眼光和问题导向。一方面,世界眼光是习近平同志观察意识形态问题的重要思想方法,也为当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提供重要手段,以习近平新时代意识形态重要论述为指导,直面国际社会中意识形态竞争日益激烈的现实问题,牢固树立主渠道、主阵地意识,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内容和载体,净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下、思想文化多元化趋势中特立独行,发挥凝聚力、影响力;另一方面,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是习近平同志提出意识形态理论和思想的理论视野,也为当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注入生机和活力,以习近平新时代意识形态重要论述为指导,迎接国内意识形态环境的重大变化,深入社会意识形态领域进行调查研究和理性思考,认真总结思想政治教育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同向同行的经验,适应当今大学生主体和参与意识日益增强的新特点,根据现代传播手段和传播方式发展的新趋势,深入研究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发现困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新问题,切中制约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真问题,聚焦攸关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大问题”(11)冯刚:《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光明日报》2014年6月10日。,寻找新特征、探索新规律、研究新范畴,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发展,不断提高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以习近平新时代意识形态重要论述引领意识形态建设

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同志针对我国意识形态建设领域中的实际情况和突出问题,科学定位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地位,清醒认识意识形态工作的性质,遵循主旋律、正能量方针,树立互联网阵地意识,采取灵活多变的策略等,有针对性地对新闻舆论领域、文艺领域、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互联网领域等增强意识形态建设的力度。习近平同志关于意识形态的阐释和论述,为我们当前乃至今后捍卫主流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有效解决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问题,提供了新的价值遵循,是我国意识形态建设能力提高的重要理论指南。

根据习近平新时代意识形态重要论述,中国共产党在意识形态建设问题上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认识到意识形态工作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地位极端重要,全党动手齐抓共管意识形态工作,各级党组织要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旗帜鲜明支持主流舆论、抵制各种错误思潮。二是保持高度警惕,认识到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中形势依然复杂、挑战依然险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任务繁重,存在短板和弱项,中国共产党需要保持政治定力,以更有力的领导、更有效的措施,精准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守住意识形态建设的良好态势,拓展意识形态阵地,提高意识形态建设能力。三是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打好网络意识形态攻坚战,推动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释放‘最大正能量’”(12)中共中央宣传部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年,第220页。。四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全体人民群众,有力推进意识形态传播手段创新,建设一支符合政治家、专门家、实干家标准的意识形态人才队伍,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

(三)以习近平新时代意识形态重要论述引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集中体现一个国家基于文化而产生的影响力和凝聚力。一个国家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深受文化软实力因素的影响。意识形态是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和灵魂,“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1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41页。,判断一个国家是否是文化强国的标准之一是其主流意识形态的领导权、话语权的强弱。中国作为文化强国,既具有世界文化强国的一般属性,也具有社会主义属性,更具有中国自身的鲜明特色,所以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过程中,不能离开社会主义道路,不能抛弃中国特色,必须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通过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实现中国的强国梦。为此,要把握好文化的产业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的关系、正确处理文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而且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习近平同志强调文化强国的社会主义特征和属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指明了坚定的方向,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支撑和思想引领。他明确指出:“无论改什么、怎么改,导向不能改,阵地不能丢。”(1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85页。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具有强大的创造力和生命力;在习近平新时代意识形态重要论述的引导下,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当务之急。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意识形态论述为引领。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引导人民群众牢固树立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弘扬革命文化,传播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二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注重全方位贯穿、深层次融入,落实、落细、落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并不断使其转化为人民群众的心理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和行为习惯,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并借此精心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三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自觉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应用于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全过程,注重学术研究的社会效果,按照借鉴国外、立足中国,把握当代、挖掘历史,面向未来、关怀人类的思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教学研究导向,提供更多经得起检验的研究成果,自觉以习近平新时代意识形态重要论述为指导,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四是新时代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者应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党性原则、正确的舆论导向、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坚持改革创新,加快构建新闻舆论传播新格局,推动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发展,提高国际传播能力和水平,增强国际传播话语权,不断提高新闻舆论的公信力、引导力、影响力、传播力;五是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要遵循和尊重文艺创作规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提高文艺作品的文化内涵、精神高度和艺术价值作为追求,创作出无愧于人民群众、无愧于新时代、无愧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作品;六是深刻把握文化创造生产传播的特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培育新型文化业态,通过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传播中国价值更好地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

总之,习近平新时代意识形态重要论述具有鲜明的理论品质、创新气质和实践特质,厘清习近平新时代意识形态重要论述的时代逻辑、价值逻辑和实践逻辑等问题,增强对其认同和信仰,既是新时代的基本理论问题,也是新时代的重大现实问题。

猜你喜欢

群众时代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多让群众咧嘴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