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院校文学教育现状与思辨

2019-02-21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艺术院校文学艺术

(安徽大学 艺术与传媒学院,安徽 合肥230011)

2018年5月2日,在“五四”青年节和北京大学一百二十周年校庆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前往北京大学考察,与师生座谈时说到,大学要“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他强调“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如何“明德”,怎样“亲民”,乃至达到“至善”,仅靠专业知识熏陶是远远不够的。一百年前,王国维在《文学与教育》中慨而叹曰:生百政治家,不如生一大文学家;1902年,梁启超在《新小说》创刊号上说,“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这些都表明,文学在大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国家的进步与发展,需要经济,需要科技,需要文化,更需要文学的滋润与沉淀,以丰富国民的精神世界。简而言之,大学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培养有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的一代新人,艺术院校人才培养中做到“明明德”、“亲民”、“至善”的重要途径是文学教育。

然而,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下,高等教育的工具性和功利性愈发凸显,反映在艺术院校的文学教育中,大学生文学知识掌握匮乏,文学作品阅读空洞,文学素养普遍低下。基于安徽省创新型文化强省建设和加快建设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的大背景考虑,改革文学教育方式,提高大学生文学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艺术人才,亟待艺术院校思考与实践。

一、艺术院校文学教育现状

“文学”和“艺术”是不分家的两个概念,但是现如今艺术院校的文学教育逐渐淡忘这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关系。文学教育在很多高校,重视程度排在专业课、思政课、外语和计算机等课程之后,很多专业不开设或者只作为选修课程。这种现象在艺术院校更加明显,以安徽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为例,该校整合安徽省优质艺术类高等教育资源,2013年12月省政府批准成立,是独立设置、独立管理的安徽大学二级学院,由省教育厅主管的独立法人单位和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纳入省属普通本科院校序列管理。该校专业设置以艺术学学科为主,涵盖音乐与舞蹈学类、戏剧与影视学类、新闻传播学类、美术学类、设计学类等学科专业。

8个专升本专业中,戏剧影视导演(中国舞表演方向)、音乐表演、戏剧影视导演 (播音主持方向)、视觉传达设计、绘画等5个艺术专业未开设文学类课程。戏剧影视导演(戏剧影视表演方向)专业拓展教育中开设文学作品赏析(36课时),戏剧影视导演(黄梅戏表演方向)专业拓展教育中开设文学作品赏析(36课时),广播电视学专业专业素质教育中开设《中外文学作品赏析》(72课时)。(引自《安徽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汇编(2015)》,《安徽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专升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汇编(2016)》),普通本科专业中仅数字媒体艺术和音乐表演2个专业在公共基础教育中开设《大学语文》(36课时)。从中不难看出,文学教育无论在课程定位、课程设置、课时安排,还是在教学团队、师资队伍、经费投入等方面,都呈现出不断弱化和边缘化的趋势。作为艺术院校,文学教育应该是各艺术门类教学的基础,基础扎实了,才能更好地提炼和深化艺术作品。

二、文学教育弱化成因分析

艺术来源于生活,文学就是生活的呈现和再现,文学是很多艺术门类的母体。艺术人才培养离不开审美教育,更离不开文学教育。文学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美化人的灵魂。然而,很多高校尤其是艺术院校忽略了文学教育的基础功能——艺术教育和审美教育。

(一)高考指挥棒后遗症

艺考是很多文化课薄弱的考生进入理想高等院校的捷径。这些考生在备考期间,重视专业课的提升,轻视文化课的学习,他们关注的重点是省考或校考的排名。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下,进入高等教育阶段,后遗症凸显:文化课尤其是文学基础薄弱,学习文学课程等公共课热情低落,忽视文学教育在艺术专业学习中的作用。“如果说我们的国民教育出现了严重的塌方,文学教育该属于重灾区,其原因盖出于目光短浅、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1]

(二)高校课程设置不合理

长期以来,艺术院校也像其他院校一样分为两类:研究性、应用型,都是致力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的办学任务。在课程设置中,大多倾向于专业基础和专业必修课程,忽视文学教育所属的公共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受制于学分和课时,为数不多的文学课程也被碎片化地解读成“作品赏析”或“作品选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痛苦万分,不能系统地体系化地教学,学生也只能浮光掠影、蜻蜓点水。“当学术书籍汗牛充栋而文学书被挤到角落时,当文学变成‘他们的文学’,学术反而变成‘我们的学术’时……我们都是文学的背叛者。 ”[2]

(三)文学课程教学方式陈旧

艺术院校的文学教育有别于汉语言文学或外国语言文学专业的文学教育,它是人文教育或通识教育。艺术院校的文学教育的教学目标有三个方面:传播知识;培养人文素养;提高审美和表达能力。如果老师在教授文学时,只把文学当做一门知识,淡忘文学的艺术属性,那么这样的文学教育是干瘪的、无趣的。艺术院校文学教育的考核方式集中在填空、名词解释、简答和论述时,文学的优势和魅力消失殆尽,文学的价值无从体现。“文学教育者把文学仅仅当成一种知识进行传授,忽视了文学的艺术属性,忽视文学作为艺术的最本质的特征——形象”。[3]文学教育就与“文化”的主要功能“以文化人”背道而驰了。

(四)学生学习热情低落

艺术院校的文学课程日渐边缘化,是中国高等教育现状的真实反映。学生重视专业课的学习,热衷于英语、计算机以及专业资格证书的学习,对于公共课或选修课形式呈现的文学课程,存在60分万岁的心理。教材没有通读,课堂钻研其他课程或玩弄手机,更没有课下广泛的文学阅读,很多艺术院校学生的阅读量和文学水平停留在中小学阶段。有人称这类大学生为“高学历、低文化”,何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些高校通过开具必读文学作品书目或者教室内安装手机袋等方式,试图改变其现状,收效甚微。很多艺术院校大学生没有阅读习惯,也没有阅读积累。即使阅读也只是停留在网络文学或快餐文化,“大学生阅读的功利性和娱乐性是文学教育最大悲哀”。[4]

三、文学教育重塑创新探究

(一)文学教育意义的重塑

文学教育不光是文学知识的积累,更多的是对人的主体意识和生命意识的认知和思考。真善美是文学教育的内核,尤其是美。党的十九大指出,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将“美丽”作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之一,并对“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划清了清晰的路线图,为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中国指明了努力方向。文学教育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承担着重要的作用,其意义是不可替代的。艺术院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同时,不能忘记其肩负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两大任务。在艺术创作、艺术展演中,讴歌、重塑和再现新时代的真善美、公序良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文学教育观念的转变

观念的改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文学教育需要摈弃实用化、功利化的错误倾向。文学首先是人学,文学教育要培养自由的思想和丰富的人性。这也符合现代大学精神,德国重视独立思考,美国强调个人自由,前苏联推崇技术人才。中国很多大学的章程都有“建立现代大学制度”这样的表述,如何建立这是一个亟待解决问题。中国现在还没有统一表述的大学精神,只散见于一些名校,如北京大学北大精神是以中国文明为根基,容纳古今中外诸多思潮在当时社会背景下所进行创新的精神结晶。艺术院校就是要培养学生,能够以文学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表现创作者心灵世界、再现理想艺术境界。

(三)文学教育方式的改革

文学教育的核心是人文精神和审美素养的培养和积累,高等院校尤其是艺术院校,都不能忽视文学教育在整个教育架构中是作用。若想改变艺术院校文学教育日渐衰微的现状,革新现有的教育教学方式势在必行。

首先,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不能两张皮。因材施教,教无定法是我们熟知的教育理念,但是文学教育,教师和学生是有机统一的,不能像其他专业课程,师傅带徒弟或者所谓的大师工作室。文学教育需要大量的纸质阅读,在阅读中体察、体验和体会。“放弃文学阅读是文学教育最大的悲哀、最大的不幸、最大的失败。”[1]

其次,转变文学教育观念。文学教育首先是人文精神教育,教育主管部门要在资源配置、师资培训和经费投入方面予以倾斜。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回归纸质书籍,提倡经典作品阅读。

最后,采取以赛促教等方式。每一年国家级、省级和厅局级的文学类赛事很多,在实际教学中,以某一赛事为引领,完成阶段性的赛事既是课程教学的需要,也是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2017年以来,我承担《中外文学作品选读》和《大学语文》两门课程时,注重发挥以赛促教的作用,组织学生参加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安徽省级赛,安徽省首届“诵读经典 飞扬青春”微阅读主题活动、安徽省第一届校园读书创作活动和学校举办的春联征集大赛,其中张展等同学的《李白的诗词与神仙道教信仰》获得2018年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安徽省级赛微课与教学辅导类汉语言文学课程一等奖;汪博、李凯两同学分获安徽省首届“诵读经典 飞扬青春”微阅读主题活动、安徽省第一届校园读书创作活动一等奖,多位同学获得二三等奖和优胜奖。这些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文学课程的兴趣,教学有了抓手,真正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四)文学教育内容的丰富

文学类课程教学内容陈旧,选取作品不具有多样性和代表性,教材更新缓慢,大多是知名教材只是再版和修订。搜狐教育2018年5月24日刊载了《复旦教授开出的“不必读”书单,帮家长排除选书干扰项》。文中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峰最近给本科生开出了不必读书目,值得我们思考。严峰认为,绝大多数的中国古典小说,绝大多数的从“五四”到1949年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绝大多数从1949年到1976年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绝大多数的当代中国人写的历史小说,绝大多数的西方通俗小说,所有名著的续书,很多经典的哲学著作,所有的成功学、心灵学、鸡汤类书和所有的阴谋论类书都不必阅读。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现如今文学教育的弊端,主要是文学教育范式的简单粗暴,没有人情味。文学不是一陈不变的,文学教育的内容也要与时俱进。

在尊重文学经典的同时,要选取展现时代脉搏和美好生活的文学现象和文学作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文学教育中,老师的角色转变了,自身的文学修养提升了,课堂教育手段更新了,文学教育能够紧密联系社会生活,联系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发自内心喜欢文学,学习文学和爱好文学。

文学教育的终极目标之一是培养文学能力,这种能力包括文学感受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表达能力。重新认知和重塑文学教育的地位和价值势在必行。当然,改变艺术院校的文学教育现状,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学教育生态体系或环境,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非一日之功可以完成,但是迫在眉睫。教育主管部门要在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等方面给予指导和支持,艺术院校要在教育方式方法、教育内容等方面变革和创新,文学类课程教师要加强学习,夯实自身文学功底,掌握课内和课外两个文学教育的阵地。作为艺术院校要领会文学在艺术创作和艺术实践中的重要地位,在学好专业基础课程的同时,不能忽视文学这一艺术母体的作用。惟此,文学教育才有希望,艺术院校才能培养“高素质、强能力、精才艺、善应用”的“德艺双馨,知行合一”的高级艺术专门人才。

编辑:翟丽

猜你喜欢

艺术院校文学艺术
我们需要文学
艺术院校音乐专业钢琴即兴伴奏课程的常见问题与学习对策
资产管理工作在艺术院校的应用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高等艺术院校科研工作研究
爆笑街头艺术
我与文学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