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视角下大学生“就业悖论”与破解
2019-02-21江玲玲夏茂森
江玲玲,夏茂森
(1.安徽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2.安徽财经大学 统计与应用数学学院,安徽 蚌埠233030)
一、引言
根据人社部信息发布,2018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比较复杂,今年的毕业生人数达820万,比去年增加了25万人,创历史新高,再加上中职毕业生和初高中毕业后不再继续升学的人,使得青年就业群体总人数超过了1500万,“就业难”问题十分严峻[1]。
根据麦可思研究院统计数据,2014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为92.1%,2015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为91.7%[2]。此外,根据《中国大学生就业创业发展报告 (2015-2016)》指出,截至2016年底,2016届全国高校毕业生的净就业率为90.58%1。与之相应的,2017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91.6%[3]。由此可见,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总数持续上升,而就业率却呈现出下降趋势。相对而言,高校毕业生的待业失业人数处于上升态势。
另一方面,目前尽管受到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但总体经济增长势头仍十分强劲。根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核算,2016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744127亿元。而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2017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在6.9%[4],亦即2017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达827122亿元。此外,根据网易财经网站新闻发布,国家主席习近平称,为实现政府截至2020年的经济目标,中国未来五年的年度经济增速不应低于6.5%[5]。刘雅君和田依民(2016)通过实证分析表明,中国实际经济增长率与潜在经济增长率之间差距正不断缩小,经济增长率长期而言将相对处于稳定状态[6]。王志刚和赵斌(2018)从规模和结构两个方面进行了预测分析,认为2018年经济增速虽将继续放缓,但经济发展的质量将不断提升[7]。总体而言,我国经济产出将保持持续稳步地增长。对此,从大学生就业角度而言,持续稳步经济增长并没有带来失业率的下降,亦即出现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悖论”问题。
二、大学生“就业悖论”的相关研究评述
早在1962年,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阿瑟·奥肯在研究经济增长率和失业率之间关系时,发现了失业率与实际生产总值之间存在着反向比例变化的规律。随着研究地不断深入,部分学者进一步注意到存在区域经济高速增长却并没有带来失业率下降的现象,亦即提出了“奥肯悖论”问题。 其中,邹沛江(2013)[8]、卢锋等(2015)[9]和张春彩(2016)[10]、李焱璐等(2018)[11]等分别从平等、效率和劳动力市场等角度对奥肯定律在中国的情况进行了实证研究,尤其是对我国就业情况与奥肯定律的偏离进行了分析验证,并从制度供给、政府行为等方面对进行了原因解析。
在“奥肯悖论”广泛探讨于中国宏观经济增长和劳动力就业市场之间关系之际,部分学者进一步开始关注于大学生就业背景下的“奥肯定律”检验研究,并由此提出了大学生的“就业悖论”问题。其中,张翠英(2008)利用灰色关联理论模型对大学生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了大学生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且明确提出了我国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并没有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得以解决,大学生“就业悖论”初现端倪[12]。随后,赵俊英(2015)从需求视角对我国大学生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质量的非一致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和劳动力市场分割是造成我国大学生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质量非一致性的重要原因[13]。郑会娟(2015)从城镇化进程、企业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等方面对我国经济增长与大学生就业难并存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并从产业结构调整和教育质量提高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14]。其他的相关研究者还有芮晓雯(2018)[15]、朱海宽等(2018)[16]等从网络环境和经济新常态等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进行了经验分析。
总体而言,随着“奥肯悖论”的现象出现,很多专家学者就倾力于对其进行相应的理论研究和实证检验。在此基础上,随着研究的不断推进,人们又进一步开始关注于经济高速增长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而提出了大学生“就业悖论”的研究命题。综观当前大学生“就业悖论”的相关文献研究,多从现象提出和形成原因等方面来着手进行分析考察,尤其是需求角度的“就业悖论”形成原因的探讨,研究成果相对较多,分析论证也较为深入、明晰。但仅从需求角度还难以解答当前的大学生就业难的诸多严峻现实问题。当前,一方面是普遍存在着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尤其是2016年,继2013、2014和2015年之后高校毕业生人数持续激增,再加上之前未就业者,使得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进一步持续发酵。在如此大环境影响下,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虽有诸多利好现象,但仍能不时听到毕业生“工作太难找了”的抱怨。另一方面,又存在着一个完全相反的情况,即大量劳动就业岗位求贤若渴、招聘难。
对此,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根本症结可能并不是因为就业岗位的缺乏而造成的,更可能的一个原因在于供需的不匹配而造成了“有人无事做”和“有事无人做”的“苦痛”现实。现有文献从需求角度的大学生“就业悖论”已论述的较为详尽了,那么,如何进一步从供给角度来解析当前大学生“就业悖论”的形成原因及破解对策,则是一个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且具有重要研究意义的科学命题,也是本文想要致力于分析考察的一个核心命题。
三、供给角度的当前大学生“就业悖论”的产生原因解析
根据奥肯定律,随着区域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实际经济增长会使得就业岗位增加,就业机会增大,进而提升就业率。但是,当市场供需出现匹配不一致时,供给不能满足需求,或需求不能迎合供给,供需平衡就被打破了。当前大学生所面临的“就业悖论”就是如此,一方面是经济快速发展,许多岗位求贤若渴,而另一方面却是庸庸碌碌,一职难求。对此,从供给角度来解析当前大学生“就业悖论”的原因可能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政府倾向引导有失偏颇,管理调控力度不足。早前,很多高校盲目追求“升格”,随之而来的则是专业不断扩展,学位授予点和学位人数不多扩大,甚至很多高校一味追求研究生数量的增加,将“规模大”等同于“学术地位高”、“办学质量高”,出现了人才供给纵向层次结构与社会需求脱节。其实,区域经济的发展阶段与人才需求结构之间的关系息息相关,人才供给的横向专业结构应与社会发展阶段、产业发展水平和结构相一致。从国内外历史经验来看,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越发达,对文科、基础性学科人才需求比例要高于理科、应用学科。反之,则相关比例越低。在当今发达国家,这两者的需求比例基本持平。就我国而言,目前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对理科和应用学科的毕业生需求较多,因此不应该出现文科生供给比例高于理科生,以及应用学科毕业生供给比例持续降低的状况[17]。对此,只有政府教育管理部门才能从整体把握人才供给的总量规模和层次结构,简单的放权让高校自身去根据市场需求来进行供需调整,一是高校自身难以从总体上来及时把握市场的需求导向,二是不同高校的举措不一,成效也难以全面提升。
第二,高校在人才供给方面缺乏自我约束机制,专业设置的优化机制不健全。由于人才培养的周期性和规律性约束,高校人才能力培养和专业设置难以与变动频繁的市场需求一一对应,社会职业与高校专业的结构对应失衡,出现结构性匹配矛盾。特别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目前高校普遍缺乏抵御功利性市场需求的自我约束机制,盲目跟风。对市场人才需求和人才培养规律性的交互关系掌握不清,同时也缺乏对人才市场需求变化和学科专业设置的优化机制。由此容易出现高校专业设置对市场需求亦步亦趋,却步步滞后的现象。现实中,十分普遍的是高校专业设置多有雷同,对“热门专业”设置缺乏论证,跟风严重,导致专业人才出现严重的结构性过剩,而一些“冷门”专业却又无人问津,导致人才需求时时难以满足。
第三,大学生自身职业能力不足,创新创业意识不强。当前大学生普遍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责任感、组织协调和团队协作等方面的职业能力十分欠缺,很多工作难以迅速上手,适应期较长。另外,根据麦可思研究院统计数据,2017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自主创业的比例为2.9%,与2016届、2015届(均为3.0%)基本持平[18]——2015届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约是3%,亦即约超过20万人选择了自主创业。虽较2014届毕业生比例(2.9%)有所提高,但相对于当前的发达国家来说(一般比例均超过两位数),差距仍然较大[19]。创新意识和创业素质均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创新创业意识不强主要表现在创新创业活动过程中对个人起动力作用的个性意识倾向有待增强,特别是创新创业的需要、兴趣、动机、理想、信念和倾向等心理方面。
四、供给侧改革下大学生“就业悖论”的破解
供给侧改革下大学生“就业悖论”的破解,就是要从提高人才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人才供给的结构性调整,解决供需结构性矛盾,扩大有效人才供给,提高人才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更好地满足人才的市场需要,促进人才资源配置科学合理和持续发展。因此,对应上述供给角度的当前大学生“就业悖论”的产生原因解析,主要从政府、高校和个体自身三个方面来破解“就业悖论”:
第一,强化政府对人才供给的宏观管理职能,注重调整供给总量和层次结构。根据供需理论和人才资源配置规律,只有把人才总量供给、层次结构与现实需求保持一致,才能充分地保证人才的使用效率。反之,盲目扩大总量规模或任意调整供给结构必然会招致人才资源错配或资源浪费。
对于区域人才资源市场需求、供给总量和层次结构的调查、预测和决策管理,政府拥有无可推卸的责任,也只有政府才能抑制高校盲目扩张冲动的能力。政府可通过制度建设、财政倾斜、政策支持等间接引导手段,鼓励管辖内高校紧紧把握自身优势特色,办出水平,尤其是在人才资源供给总量和层次结构方面严格把关,以实现其科学化、合理化。必要时可不惜动用行政手段强力控制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规模和层次结构。
第二,加强高校办学的自我约束机制,优化人才供给的横向专业结构。为避免高校盲目接受“市场导向”下的被动滞后现象和高校受市场功利性需求所导致的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出现,高校需要建立、完善其办学的自我约束机制和优化人才供给的专业结构。
对此,高校要立足自身办学的优势特点,从长远发展角度出发,深度谋划、缜密筹思,加强内外部约束和监督,建立使自身发展目标和社会目标和谐一致的制度规划和管理方式,要秉持人才培养的周期性和规律性,避免盲目跟风,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规划,建立完善的专业自我调整机制,坚持理性和发展前瞻性的办学思维,广泛集纳多方指导、监督和检查。
第三,提升大学生自身职业能力和素养,加强创新创业训练。大学生职业能力和素养提升,一方面是注重通识课程的学习,通过通识课程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在复杂多变的职业和涉世不深的大学生之间架起理性的桥梁,为人才供给质量提升奠定坚实基础。其次是注重专业课程学习,培养专业技能和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一方面有助于大学生顺利就业,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大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充分发挥其创新创业价值,获得人才市场对大学生持续的旺盛需求,以及谋求自身事业的长远发展。
此外,社会实践也至关重要。反思大学生在学校的教育活动,不难发现——在大学里,大学生多普遍较为关注自身的理论知识学习,尤其理论知识学习所取得的考试成绩,却往往忽视了社会实践活动对就业能力培养的作用。具备一定理论知识的个体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明确自身在人才供给与服务社会上的供给优势和供给责任,从而进一步增强自身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五、结语
围绕中国经济增长与劳动力市场奥肯定律的检验分析,由此而衍生出一个关于大学生“就业悖论”的问题,并吸引了部分专家学者的热切关注。由此针对如何破解中国经济稳定快速增长下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探讨,现有研究多从现象描述和需求角度来着手进行分析考察。然而,造成当前大学生就业“苦痛”现实的根本症结在于人才供需的结构性矛盾。现有文献从需求角度对大学生“就业悖论”的考察虽较为详尽,但却少有从供给角度来解析当前大学生“就业悖论”的形成原因及破解对策。
因此,本文在相关文献评述的基础上,尝试从供给角度对当前大学生“就业悖论”的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进而从供给侧改革下政府对人才供给的宏观管理、高校自身办学约束和专业设置的优化机制,以及大学生自身职业能力和素质提升等方面提出了大学生“就业悖论”的破解对策。只有通过供给侧改革下人才供给拉动人才需求和人才需求促进人才供给这两者的良性互动,才能切实突破当前大学生“就业悖论”的局限,充分发挥人才资源使用效率。
编辑:翟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