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构建新时代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立德树人机制的思考

2019-02-21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知识分子立德政治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高校人才荟萃、智力密集,是党外知识分子聚集的地方,是党外人才的摇篮,更是党外代表人士的重要来源。多年来,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最大限度地展现个体价值。大多数党外知识分子能够拥护党的领导,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认同中国道路和我国的政党制度,并能积极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去;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随着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以及错误社会思潮的影响,一些党外知识分子出现了重业务、轻政治,只注重实际物质利益,理想信念和政治意识淡薄的倾向。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做好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意义,构建新时代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立德树人的长效机制,积极引导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牢记立德树人的初心与使命,增强党外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凝聚力和向心力,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一、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概念界定及特点

(一)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概念界定

党外知识分子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党外知识分子指没有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知识界人士,包括参加各民主党派的知识分子和无党派知识分子;狭义的党外知识分子指没有加入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知识分子。

关于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概念,2015年5月18日起施行的 《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 (试行)》作了明确界定:“国家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的重点对象是:具有高级职称的党外知识分子,学科带头人或者重要业务骨干中的党外知识分子,担任中层以上领导职务的党外知识分子,其他有成就有影响的党外知识分子。”这就是说,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是指在高校从事教学、科研、管理的优秀党外人士。

(二)新时代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特点

1、学历层次高,主体意识增强,政治文化选择偏重实用化

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是高知群体,是一批具有较高政治素养和业务水平的优秀人才,他们大都具有博士、硕士学位,其中有很多人是本单位的学术骨干,甚至是在国内外有影响的专家学者。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和高校国际交流合作的不断深化,他们的主体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从总体上讲,高校党外知识分子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国家和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最大限度地体现出自身价值。他们既关心整个社会的发展,同时也更加注重个体价值的实现,主体意识不断增强,竞争意识突出。

不可否认的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变化,一些高校党外知识分子也受到个人主义、实用主义、拜金主义的影响,政治文化选择偏重实用化;在工作和生活中重业务、轻政治,只注重实际物质利益,放弃了对理想信念的追求。

2、思想活跃,价值取向多元化,政治理论水平有待提高

新时代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大多是改革开放时期成长起来的,一方面,对我们党领导人民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感到振奋;另一方面,他们视野开阔,思维活跃,价值诉求日趋多元化。他们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对各种理论、思想、观念往往是经过反复比较之后才作出抉择。另外,他们在政治追求、理想信念等方面也往往表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

由于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大多是搞自然科学的专业技术型人员,对政治理论的学习普遍不够重视,不少人政治理论素养不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薄弱,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神实质、核心要义缺乏了解,不能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时不能形成正确的认识和判断,这就难免会对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产生疑惑。尤其是一些有海外留学经历的党外知识分子,在遇到各种困惑时,不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寻找问题答案,而是盲目崇拜西方,试图从西方国家的发展模式和价值观中寻求解决方案。这就极易导致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缺失。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特别是要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

3、政治参与意识增强,政治站位有待提高

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文化层次高,视野开阔,他们对专业领域最前沿的进展以及社会热点问题比较关注,能够自觉地把国家发展与个人奋斗联系在一起;大多数党外知识分子能够拥护党的领导,忠诚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认同我国的发展中国道路和政党制度,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各种途径参与国家建设,积极承担许多重要的社会工作,或者依托政协、人大、政府参事等平台主动参政议政,在政党协商、民主监督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随着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遏制、围堵、渗透以及西方价值观的涌入,一些党外知识分子政治判断出现了误区。有的人由于政治意识淡薄、冷漠,对一些大是大非问题不以为然,政治立场也因此开始动摇;少数人甚至在课堂上公开歌颂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诋毁领袖,妖魔化英雄;有的人由于对我国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不能够清醒地看待当前我国社会出现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能正确理解,有的甚至公开质疑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由此可见,解决好部分党外知识分子政治意识不强、政治站位不高的问题已经成为当前高校的当务之急。

二、积极引导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牢记立德树人的初心与使命

构建新时代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立德树人的机制,必须使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准确把握立德树人的科学内涵,牢记立德树人的初心与使命。立德树人是高校的共同特点和基本要求,人才培养是大学的基本功能。其他职能都产生于人才培养功能之后,是在人才培养功能基础上的延伸。不同社会制度下的高校在知识培养、能力提升方面不存在原则区别,但在立德树人方面的要求却差别很大。西方高校主要侧重于培养公民素质,如英国教育家纽曼就认为:“如果一定要赋予大学教育一个切实的目的,我的主张是培养社会的好公民。”[1]我国高校是社会主义高校,在立德要求上要更加突出社会主义的德育要求,以着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任务。

(一)我国高等教育在立德树人方面面临挑战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校始终坚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但在现实中由于极为复杂的原因,高校在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方面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加速转型,在这一转型过程中,利益多元化的趋势也在发展。西方思想文化大量涌入,封建文化沉渣泛起,各种思潮、文化、价值观激烈交锋,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一些师生的思想和行为,对大学的办学方向、人才培养都产生了消极影响。

(二)准确把握立德树人的科学内涵

在我国,“立德树人”的思想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时期,就提出了“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的“三不朽”思想。齐国著名政治家管仲提出了“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的人才观。儒学经典《大学》开宗明义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将“明明德”和“止于至善”作为教育的首要目的和终极目标。我国古代“德育为先”的教育传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立德树人”既继承和发展了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精髓,又反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代领导人都非常重视立德树人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其中“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他明确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我国大学是社会主义大学,必须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努力培养大批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高校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

高校要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把握好以下基本要求:

第一,牢固确立德育为先的理念。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其他方面再好也不可能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知识欠缺,学生可能成为“次品”;但道德品质低下,学生极可能成为“危险品”。

第二,牢固树立育人为本的意识,人才培养是高校工作的中心工作,不管时代如何发展,都应当不忘初心;无论大学怎样变化,育人本分都不能变,否则大学就不成其为大学。因此,必须处理好人才培养与高校其它职能之间的关系。无论其它四个职能在大学的地位如何重要,与人才培养相比,始终处于次要地位。高校是一个有着复杂结构的有机整体,各部门、单位、群体都有各自的利益诉求,但高校工作都必须以人才培养为前提,绝不能因为任何利益关涉而使其有任何偏离。

第三,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抓住理想信念这个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理想信念”作为立德树人的“灵魂”。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他明确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进一步明确了“立德树人”的目标、任务与使命,强调“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要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青年“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更好地 “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深刻揭示了理想信念教育对培育和弘扬中国精神的强基固本功能,明确了理想信念作为立德树人关键环节的重要作用。

三、构建新时代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立德树人机制的路径分析

(一)充分认识做好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意义

1、高度重视目前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立德树人工作存在的问题

第一,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滞后。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总体保持向上向好态势,但树欲静而风不止。当前社会思想意识纷繁复杂,主流价值观念受到侵蚀,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对我进行渗透,社会上的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思潮通过各种方式渗透到大学校园,冲击着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以至于一个时期马克思主义在高校和其他一些领域愈来愈被边缘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课堂上“失声”。一些党外知识分子由于自身某些诉求没有实现也会对现行政策不满。社会转型时期的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各种文化、思潮激烈交锋,这都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这种状况必须被改变。我们一定要从推动事业长远发展、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高度,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第二,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机制不健全。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机制不健全首先表现在统战机构设置不健全。目前许多高校没有独立的统战部门,或虽有独立的统战部门,但存在人员偏少、年龄偏大、能力不足等诸多问题,统战工作有被边缘化的趋向,这就容易造成对党外知识分子缺乏有效引导。

第三,对高校党外知识分子队伍管理服务不到位。当前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数量增加,作用逐渐扩大。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高校对党外知识分子队伍还缺乏足够的重视,对党外知识分子队伍整体状况缺乏科学系统的分析。如果不能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长期对党外知识分子缺少关注而使其政治诉求不能得到满足,就会出现党外人士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达不成共识,不利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2、充分认识做好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立德树人工作的意义

第一,做好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立德树人工作是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重要环节。高校党外知识分子身处高校教学科研第一线,他们同党员教师一样,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是高校发展的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第二,做好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立德树人工作是培养党外代表人士的基础工程。高校是党外代表人士产生的重要来源。“改革开放以后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党外人士已经成为统一战线的主体。”[3]做好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工作,不仅要重点关注有影响、有代表性的功成名就的人物,还必须善于发现政治坚定、业务精湛、素质优良的中青年知识分子,使新一代党外代表人士脱颖而出。

第三,做好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立德树人工作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需要。高校处于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前沿,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有思想活跃、创造力强的优点,但同时,业务至上、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倾向也有越来越明显的趋势,部分党外知识分子团队意识、政治意识、国家意识明显偏弱。在实用主义、个人主义的影响下,党外知识分子队伍表现出不够稳定、流动性较大的特点。因此,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对党外知识分子进行教育是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对高校工作领导的现实需要。

(二)加强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政治引导

加强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政治引导,是团结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党外知识分子队伍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重要内容。

1、强化政治引导,夯实思想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强调指出:“党外知识分子工作是统一战线的基础性、战略性工作。”[4]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是我国党外知识分子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数最多的群体,因此,做好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政治引导尤为重要。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一战线的重要论述,把政治引导作为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的重要方式,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头脑,引导他们坚定“四个自信”,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2、强化政党意识教育,坚定政治意识

近年来,高校有一批中青年知识分子加入了民主党派,但他们对民主党派的历史和传统缺乏了解,对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奋斗的历史了解不够,这将影响到民主党派参政议政作用的发挥。因此,高校统战部门必须重视对民主党派成员的政党意识教育并将其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有计划地组织民主党派成员通过学习明确党派的性质、任务,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了解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光荣历史,建立牢固的思想和感情基础,巩固政治共识。

3、创新工作方法和活动形式

第一,定期开展实践考察活动。积极创造条件让党外知识分子深入基层、深入一线调研,让他们亲身感受改革开放给我国带来的巨大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领导人民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不断增强“四个自信”。

第二,要加强政治理论培训。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大多从事的是专业技术工作,对政治理论往往不够重视,因此,要对他们进行理论知识培训,加强共识教育,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政治素养和参政议政能力。及时向其阐明我们党的政策和主张,引导他们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努力提高理论水平和政治定力。同时,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使他们自觉认同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

第三,加强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信息化建设。互联网技术的广泛运用极大地丰富了高校统战工作内容,创新了工作载体,拓展了统战工作信息获取途径。高校要充分利用网络传递信息迅速便捷、民主参与广泛、在线交流平等的特点,充分发挥统战工作网站影响范围广、号召力度大、凝聚力量强的作用,积极搭建反映社情民意平台;建立党外知识分子、党外领导干部、民主党派信息库,实行动态管理。

(三)健全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工作机制

1、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一战线思想为根本遵循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高校统一战线工作多次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要求。他强调指出:“统战工作具有很强的政治性”[5],“要加强同高校知识分子的联系,多关心、多交流、多鼓励,善交朋友、广交朋友、深交朋友,多听他们的意见,真听他们的意见。”[7]这些论述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一战线理论,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一战线思想,为做好新时代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2、建立高校大统战工作格局

进入新时代,高校统战工作日益繁重,建立科学完备的制度体系和运转高效的工作机制,对于做好高校统战工作至关重要。但从目前看,高校统战工作还面临机构设置不尽合理、专职人员相对缺乏等诸多困境,制约了高校统战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高校要严格按照中央和省委要求,成立高校党委领导的统战工作领导小组,构建党委统一领导、统战部牵头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各负其责的大统战工作格局,积极主动地开展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聚焦中心任务,为建设世界一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做出更大的贡献。

3、完善机制,提高党外知识分子的参政积极性

把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参政议政工作制度化,有利于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参加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有利于他们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进程中贡献力量。高校统战部门要营造出良好的参政氛围,调动党外知识分子的参政热情,积极关注他们的参政状况,充分利用各种平台,提高其参政的能力,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

首先,要鼓励、支持、引导党外知识分子积极有序地参政议政,拓宽他们参政议政的渠道,充分发挥党外知识分子的智力优势。其次,充分发挥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的作用。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既是我们党联系党外知识分子的重要纽带,也是高校统战部门对党外知识分子进行政治引导的重要载体。我们一定要用好这一载体,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联谊活动,团结引导广大党外知识分子积极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之中。

4、加强党外知识分子队伍建设

高校是选拔培养党外代表人士的重要阵地,必须把握重点,抓住关键。制定科学的队伍建设规划,形成由领军人物、代表人士和后备人才三级梯队组成的党外知识分子队伍。要有针对性的加强党外代表人士的培养选拔,应根据党外代表人士的不同特点,把适应履职需要作为方向,因人而异制定培养方案。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教育培训、轮岗交流、实践锻炼,提高党外代表人士的履职水平。严格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党外干部配备的规定,选好配强党外干部。同时,协助做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省政府参事、党派省委会委员的考察推荐工作。

5、宣树典型,发挥优秀代表的引领示范作用

高校党外知识分子代表性人物大都是各领域的领军人物,往往具有较强的引领示范作用,高校相关部门要始终与党外知识分子中的优秀代表保持密切联系,做好发现和培养工作,使其发挥更大的影响力。要将心比心,带着感情去做工作,关注他们的诉求,采纳他们的合理建议,建立健全反馈机制。重点培养一批政治立场坚定、业务能力突出的党外知识分子,让他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程中能够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编辑:林军

猜你喜欢

知识分子立德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围绕六个“下功夫”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近代出版人:传统知识分子与有机知识分子
复兴之路与中国知识分子的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