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山《家训·十六字格言》解读及当代价值探究
2019-02-21薛芳芸焦丽璞
薛芳芸,李 俊,许 馨,焦丽璞
(山西中医药大学,山西 太原 030619)
傅山(1606—1684)是清初的一位遗民。他多才多艺,文辞诗赋、书法绘画、医疗养生、经史子集、三教九流、金石篆刻无所不精。梁启超称他的学问“大河以北无人能及”,并将他与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一起排入“清初六大宗师”行列[1]。其为人清风峻节,儒林师表;其为学标新立奇,精神纯粹;其为医精湛绝伦,淡泊名利。笔者要论释的是傅山的家教。他流传至今的家风家教,意蕴丰富,思想深邃,为世人所称道。《傅山全书》将其家训分为:诗训、文训、字训、仕训、训子侄、十六字格言等。《十六字格言》包括:静、淡、远、藏、忍、乐、默、谦、重、审、勤、俭、宽、安、蜕、归。十六字前有提示“己未七月二十日书教两孙”[2],这是傅山先生专门写给孙儿莲苏、莲宝的家训。本文通过具体解读《十六字格言》,探寻傅山家训思想的要义,体悟其修身治学、为人处事、保健养生之道,为当今家庭教育提供借鉴,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一、《十六字格言》释义
静:不可轻举妄动,此全为读书地,街门不辄出。
强调学习必须潜下心来,深入钻研,绝不旁骛,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心静,否则容易心神涣散,精神驰骋。
淡:消除世味利欲。
强调物质上莫要追求荣华富贵、高官厚禄,饮食上减省膏粱厚味,精神上淡泊名利,宁静致远。傅山认为贪图世俗利欲的人,缺乏远大志向,难以成就人生大业。
远:去人远,无匪人之比。此有二义,又要往远里看,对近字求之。
傅山对“远”字有两种解释。其一,远离行为不正之人(匪人)。荀子《劝学》云:“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其二,既要志存高远,又要切实不懈地努力,以期达到远大的目标。他认为:“人无光明远大之志,则言语行事无不窝囊也。而好衣好饭不过图暖饱之人,与猪狗无异。”[3]
藏:一切小慧,不可卖弄。
傅山认为一个真正聪慧有才学的人往往显得大智若愚,而非卖弄小聪明来炫耀自己。
忍:眷属小嫌,外来侮御,读孟子“三自反”章自解。
“忍”也包含两层意思。其一,宽以待人。“忍”是对别人的宽容。傅山认为人与人相处,难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摩擦,家属亲戚对自己的小小不满或嫌怨,社会上朋友同道对自己的不礼貌或者侮辱,都要自我反省,要有宽容忍让之心。其二,严以律己。“忍”还表现在对自己的克制,平时要时时自律,莫要放纵。
乐:此字难讲。如般乐饮酒,非类群嬉,岂可谓乐?此字只在闭门读书里面,读《论语》首章自见。
“般乐饮酒”,出自《孟子·尽心下》:“般乐饮酒,驱骋田猎,后车千乘,我得志,弗为也。”[4]意思是饮酒作乐,驰骋田野打猎,后面跟随着成百上千的车辆,我如果得志,不屑于做这些事。傅山强调真正的快乐是在于对知识不断地追求,而一群无所事事的朋友在一起饮酒嬉戏,怎么可以称得上快乐?正如《论语·学而》所云:“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闭门读书”能从中得到真正的快乐。古人崇尚“学而优则仕”,终极目标是为了走上仕途实现修齐治平的抱负。而傅山的闭门读书,并非只是为了“学而优则仕”,是长期以来养成的一种习惯、是生活中的一种消遣、精神上的一种寄托,他以此为乐,独自享受。但是,傅山的“闭门读书”并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死读书,而是提倡静修笃学。正如傅山所言:“但好学之人不得死坐屋底,而应寻山问水,广博见闻,既坚筋骨,亦畅心眼,更应寻师交友,取人之长,补我之短。”[2]253
默:此字只要谨言。古人戒此,多有成言也。至于讦直恶口、排毁阴隐,不止自己不许犯之,即闻人言,掩耳急走。
成言:订约,成议。讦:揭发别人的隐私或攻击别人的短处。傅山所谓的“默”并非指一味缄口不语,而是要言语谨慎。傅山对于那些出言不逊、无故攻击人、诋毁人的恶言恶行是坚决反对的,对于揭破别人隐私者更是深恶痛绝。他说:“凡好诋毁人,于人无纤毫之损,而其奴气自足惹人贱厌。”教育孙儿,不仅自己不许犯这样的错误,即使听到了这样说长道短诋毁别人的言论,应掩耳急走,不与这样的人同流合污。
谦:一切有而不居,与骄傲反。吾说《易谦卦》有之。
所谓“谦”就是指有功而不居功自傲,表示谦虚。傅山所言出自《易经·谦卦》。自古以来,学问越广博、成就越大的人越谦虚谨慎;反之自满自傲、飞扬跋扈。傅山本是一个傲骨嶙峋、耿介不阿的人,但同时却又谦虚谨慎,虚怀若谷。
重:即“君子不重则不威”之“重”。气岸崚嶒,不恶而严。
强调人要庄重严肃忌轻浮放纵。“重”,此指“敦重”,语出《论语》“君子不重则不威”,君子的行为举止如果不端庄持重,就不会有威严。一个人气度恢弘、庄重严肃、不卑不亢,风骨峻洁,就会不怒而威,不严而厉。
审:大而出处,小而应接,虑可知难。至于日间言行,静夜自审,又是一义。前是求不失其可,后是又改革其非。
原文中的“而”是通假字,通“如”。“审”包含两层意思。其一,大的方面如入世为官、出世为隐,小的方面如待人接物、应对日常,都应思虑缜密,不可轻言妄动,出现差错。其二,白天的言行举止,夜间要自我反省。正如曾子所言“吾日三省吾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勤:读书勿怠,凡一义一字不知者,问人检籍,不可一“且”字放在胸中。
强调读书要勤奋用功、刻苦努力,坚持不懈。读书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哪怕一义一字不清楚,也要向别人请教或者自己查阅书籍,不可草率马虎,得过且过。读书如此,做事也是如此。
俭:一切饭食衣服,不饥不寒足矣,若有志,即饥寒在身,亦不得萌干求之意。
傅山希望自己的儿孙粗茶淡饭、衣着简朴、布衣茅屋度日即可。如果有远大志向,即使穷困饥寒,也不得萌生求田问舍、钻营家产、追求荣华富贵的念头,要安于本分,努力读书作文。
宽:谓肚皮宽展,为容受地。窄则自隘自蹙,损性致病。
“宽”包含两层意思。其一,从为人处世上来说,要有海纳百川之心胸、厚德载物之品行,要与人为善,不能斤斤计较,即俗话所说的宰相肚里能撑船。其二,从养生来说,若心胸狭隘、自茧自缚,损害性情,会导致疾病。
安:只是对“勉”字看。“勉”岂不是好字?但不可强不能为能、不知为知,此病中者最多。
强调面对现实,认清自我,安于自己所能。不可做力所不及之事,超越能力去搏求,过度透支,只会损害身体导致疾病。正如傅山《家训·杂训二》所言:“如求田问舍,非尔之才。即当安命安分,不可妄想。”[2]259心安则身安,心动则神动。欲望无穷,能力有限,使诸种欲望不能满足,悲伤绝望,导致身体衰竭,怎能长寿?
蜕:《荀子》“如蜕之脱”。君子学问,不时变化,如蝉蜕壳,若得少自锢,岂能长进。
荀子《劝学》首句云“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强调知识无穷尽,学无止境。“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君子的学习就像蝉蜕壳一样,随着不断深入学习,思想上会发生质的变化。如果稍稍有所收获就沾沾自喜、故步自封,怎能有所长进,获得自我突破呢?
归:谓有所归宿,不至无所著(着)落,即博后之约。
最后一字“归”,谈的仍是治学之道。这句话出自《朱子全书》卷三:“学之杂者似博,其约者似陋。惟先博而后约,然后能不流于杂,而不渰(渰:通“淹”,淹没)于陋也。”广博是简约的基础,简约是广博的进一步深化,通过广泛扎实地学习,掌握渊博深奥的知识,认识达到新的高度,专一而精深,使自己的所学最后归宿于某一具体方向,而不至淹没于浅陋庞杂之中。
二、《十六字格言》思想精髓
(一)治学之道
《十六字格言》中蕴含着丰富的治学之道,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实践性。傅山的治学之道包括以下几个层次。其一,沉下心来,潜心钻研,要有执着精神,把读书看作是生活的一部分,活到老学到老,乐在其中,享受读书。其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可读死书,应广交志同道合之友,取长补短,务实求真,服务社会,服务人生。其三,做学问要先博而后约。约,就是要精要专,要使自己一生的学问有所归属,有所转化和创新,否则虚浮而空泛,与现实脱节,对自身、对社会毫无益处。除此之外,傅山对读书还另有独到的见解:读书不只是为了仕途。傅山读书做学问的目的是什么呢?《家训》记载:“人无百年不死之人,所留在天地间,可以增光岳之气,表五行之灵者,只此文章耳。”[2]259意为只有著作能够流芳百世。傅山著书“立言”流芳百世的思想,是受《左传》《史记》的影响,左传里提出“立德、立言、立功”三立思想;司马迁受宫刑之后,忍辱负重,继承父亲的遗志,发愤著述,完成《史记》,“俟后世圣人君子”,流传千古,洗雪耻辱。著书立说是过去知识分子除去做官外最大的理想。
(二)修身之道
《十六字格言》中,处处体现着傅山为人处世的修身之道,切实可行,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既要志存高远,又要从近处做起。人生要有远大的志向与抱负,然后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日积月累,便会逐渐走向成功。其二,品行高洁,自尊自重。现实生活中远离行为不正之人,不揭人隐私,不说长道短,不抬高自己、诋毁别人,庄重严肃,不卑不亢,切忌轻浮自贱,低下媚俗,奴气十足,养成光明峻洁的浩然正气。其三,要有海纳百川,虚怀若谷的胸襟。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居功不傲,真诚待人,尤其不要卖弄小聪明。其四,要勤俭持家,反对奢靡浪费,在满足衣食住行基本需要的前提下,把主要精力放在诗文书画、修养品性、服务社会方面。其五,要敬老爱幼,傅山本人以身作则,孝亲爱幼,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整个家庭。傅山母亲年迈体弱,久卧病榻,为了使母亲康泰颐寿,他精心研制了声名远播的“八珍汤”,即著名小吃“头脑”,被人们称为“名医孝母剂”,其言谈举止成为子孙后代学习和传承孝道家风的最好教科书。
(三)养生之道
《十六字格言》流露出傅山对孙儿的爱怜和关切,不仅教导孙儿治学修身之道,尤其告诫孙儿要爱惜自己的身体,闪烁着亲情人伦的光辉,渗透着一名大医家的养生智慧,言语朴实,情真意切。其一,不求荣华富贵,不贪口腹之欲。粗茶淡饭,布衣茅屋,能安身立命即可。相对于膏粱厚味,粗茶淡饭反而有助于身体健康。《家训·杂训二》云:“尔俩好酒,切不可烂醉,内而生病,外而取辱。”他提醒莲苏、莲宝二孙,饮食要加以节制,自我约束。二人虽然都喜欢饮酒,千万不可过量,酩酊烂醉会伤害身体,失态会招来外人取笑,自取其辱。其二,减省过度欲望,安于自己所能。提醒二孙,如果没有买田置舍、让生活富足的才能,就要安分守己,不要妄想去做力所不及之事。超越能力去追求身外之物,过度透支,只会损害身体,导致疾病。其三,走出小书斋,放情山水间。闭门读书,可以静心养性,但不能宅在家里读死书,应动静结合,形神兼养。时常外出郊游,寻师问道,使天地身心相交融,物我两相忘,精神愉悦,情志舒畅,强筋健骨,自然健康长寿。
三、傅山家风家教的当代价值
(一)对当今学术界虚夸浮躁之风具有警示作用
2016年 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指出“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必须解决好学风问题”。的确,当今学术领域存在着虚假浮夸、逐名追利等诸多不良风气。有些教师不能安心治学,为了快速晋升职称,坐而论道,闭门造车,剽窃成果,抄袭事件时有发生;有些教授应付教学,把主要精力用于申请课题,多拿项目,获取“长江学者”“黄河学者”“三晋学者”等名目繁多的荣誉称号上,以此来炫耀自己的学术地位;有些教授借助电视媒介去传播自己,哗众取宠,博取声名,敛取重金。这些学术界的不正之风、腐败现象严重违背了中华民族“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阻碍了科学的发展,阻碍了民众素质的提升。被时人誉为“学海”的傅山先生,其治学精神,充分体现了清代“求实务真,经世致用”的思想,对今天学术界的不正之风有着强烈的警示作用。做学问需要摒弃浮华、淡泊名利、潜心沉醉,由博而精,正如儒家经典《大学》所言“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5]。因此,进行学术研究要有严谨踏实的治学态度,才能营造诚实守信、风清气正、积极向上的学术环境,才能成就自我、实现人生价值。
(二)对家庭教育中培养良好的德行具有启发意义
当代社会竞争激烈,就业压力大,追求高学历的风气越来越盛行,学士、硕士、博士,似乎学历越高就显得越有知识、越有修养、越有价值。一些家长重功利轻德育,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不惜一切代价,为孩子报各种各样的学习班,把子女培养成了考试机器、培养成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其结果导致孩子性情自私狭隘、人际关系难以协调、无法与社会相融,啃老现象严重,家庭矛盾重重,严重违背了人才培养的初衷。尤其令人叹惋的是,出现弑杀父母事件。傅山《十六字格言》中非常重视对子孙读书治学的教育,但更注重的是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在此基础上加以学习督促,兴趣引导,使之成为身体健康、志趣高雅、学识渊博、心怀家国的人才。不仅使自己的生命丰富充实,家庭和谐美满,而且乐善好施,服务于社会,成为家国之栋梁。其子傅眉、其侄傅仁都成为德才兼备的饱读之士,尤其是在书法绘画方面达到极高水准,与傅山作品可以以假乱真。
(三)对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提供有益的借鉴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建立健全健康教育体系,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6]傅山《家训》中有着丰富的保健养生思想,主要表现如下。其一,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无论是情志、饮食,还是日常作息,都要自我节制,不可放肆。有多少年轻人夜间熬夜失眠靠安定,白天无精打采靠咖啡,作践着宝贵的生命。根据现代科学研究,当代多数疾病与不良的生活方式有关。其二,要淡泊名利,保持良好的心态,不可盲目攀比。追求幸福美好生活是每个人的愿望,但要根据自身条件尽己所能、量力而行。在当今喧哗浮躁的社会,攀比之风盛行,为了追求豪华住房、名牌汽车、送子女出国等令人艳羡的生活,去高额贷款,去拼命赚钱,表面尽享荣华,其内在精神上不堪重负,又丧失天伦之乐,在沉重的压力和孤独中度过余生,谈何保障生命质量。《黄帝内经》曰:“静则神藏,躁则消亡。”[7]人只有排除杂念,戒贪戒躁,恬淡从容,方能达到“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的健康状态。其三,以德润身,以德养性。傅山《十六字格言》强调养生的前提是修养品性,诗文书画、游览登高、宽以待人、乐善好施,使得内心安宁、性情豁达、人际关系融洽,有利于身心健康,延年益寿。
家风家训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扣好人生第一粒纽扣”的最真切的教育方式。傅山《十六字格言》言简意赅,无论是治学修身、为人处世,还是修养性情、延年益寿,至今都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在当今家庭伦理道德教育削弱的时代,我们要继承优秀的家风家教,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充分利用好家庭教育这块最原始的阵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提供丰富的营养,满足我们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