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山西本土革命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019-02-21王立柱原广华李平则谢艳丽
王立柱,原广华,李平则,谢艳丽
(山西农业大学 城乡建设学院,山西 太谷 030801)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战略高度发表了一系列讲话,反复强调我们一定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为完成党在新时代的历史使命不懈奋斗[1]。作为中国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山西本土革命文化见证了不同时期党在山西带领人民进行伟大革命斗争的重要历史,集中呈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民族解放和人民福祉不怕牺牲、英勇奉献的革命精神,是承载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生动教材,对当代大学生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山西高校要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充分利用好山西本土革命文化这一重要资源,将其转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质内容,从而引导青年大学生积极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努力成长为中国共产党初心与使命的坚守者和践行者。
一、山西本土革命文化概述
随着国家对革命文化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很多学者开展了革命文化的相关研究。但关于革命文化的内涵尚没形成统一的观点。据考证,在我们党的历史上,“革命文化”一词最早出现在1923年瞿秋白撰写的《东方文化与世界革命》一文中。此后,毛泽东在1940年发表《新民主主义论》时大量使用了“革命文化”这一概念。史学界普遍认为,革命文化孕育于五四运动,起源于中国共产党成立,形成于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发展于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主义思想的指导下领导中国人民在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独立的长期革命实践中创造出的各种宝贵物质和非物质资源的总和。其中,不朽的革命精神是革命文化的核心。除此之外,革命文化的非物质层面还包含革命传统、革命歌曲、革命影片等。物质层面主要有革命遗址、纪念馆、革命文物、烈士陵园等静态物质资源。
山西省作为全国革命发源地之一,蕴藏着鲜明厚重的本土革命文化。山西本土革命文化是一代代山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革命实践中不怕牺牲、前仆后继,用鲜血和汗水创造的文化,是激励山西人民不断拼搏奋斗、锐意进取的强大精神动力。在物质方面,目前全省各地已探明3399处革命遗址,并建立了500余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广为人知的革命遗址和纪念馆有八路军在山西建立的晋冀鲁豫、晋绥、晋察冀三大革命根据地,黄崖洞兵工厂旧址,平型关战役遗址,大同煤矿万人坑遗址,刘胡兰纪念馆,太原解放纪念馆,八路军太行纪念馆,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麻田八路军纪念馆,兴县“四八”烈士纪念馆等。在非物质方面,主要形成了展现革命先辈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太行精神、吕梁精神、大寨精神、西沟精神、右玉精神等,以及老一辈艺术家编创的《在太行山上》《黄河大合唱》《游击队之歌》等经典革命歌曲和《吕梁英雄传》《刘胡兰》《小二黑结婚》《数九寒天下大雪》等红色影片。
二、山西本土革命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由于本土革命文化的地域特色,使其在融入山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会更具亲和力。将两者有效融合不仅有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能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式多样化,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有助于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
山西本土革命文化既是我省珍贵的历史财富,也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素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大学生认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真挚的爱国情怀,并确立为共产主义事业终身奋斗的人生追求。山西本土革命文化集中展现了在革命实践中山西人民表现出的坚定政治立场、崇高理想信念和优秀精神品质。这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一脉相承,将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将有力促进教育目标的落实。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寓史于情的教育方式将本地革命历史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及其革命事迹作为教学案例,会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具说服力,进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实效。
(二)有助于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式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以理论讲授为主的方式,为大学生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及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四门课程。这种形式的优点是能使学生在较短时间获取系统的理论知识,但学生往往对课程内容的丰富内涵缺少深刻理解,学习的主动性较差,教学效果不理想[3]。高校可以深入挖掘本土革命文化资源中的特色元素,充分利用革命文化资源的物质形态特点和就近的优势,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到当地革命遗址、先烈故居、革命纪念馆参观学习,亲身感受厚重的革命历史文化和先烈们伟大的革命精神,通过体验式、现场式教学,强化大学生的情节记忆,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
(三)有助于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效果
山西本土革命文化凝结着近代山西人民的血泪奋斗史。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深刻领会其承载的精神内涵将有益于应对当代大学生的民族意识淡漠危机,提升他们对民族的认同、国家的认同和中国共产党执政的认同。当前,“00后”大学生已经逐渐成为大学校园的主体。他们出生于祖国快速发展的年代,既没有经历过革命战争的残酷,也没体会过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艰苦。“网络原住民”是他们的代名词,他们更容易受到历史虚无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等错误思潮的影响[4]。本土革命文化记载了山西革命先辈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的伟大历史,展现了他们为国家和集体利益牺牲小我、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这些革命英雄故事契合了当代大学生的教育需求,对坚定他们的理想信念,补足其“精神之钙”具有重要意义。
三、山西本土革命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为充分挖掘本土革命文化的时代价值,有效发挥其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育人功能,山西高校需要统筹“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校内规章制度、校外社会力量、网络新阵地等五个要素,使其相互协调、互相促进。
(一)突出“第一课堂”在革命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将山西本土革命文化融入“主渠道”,关键在于将本土革命文化资源转化为优质的教学内容。高校教师可以适时将本土革命文化中的历史事件、英雄人物、革命精神恰当地融入各门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中,打造富有特色的“第一课堂”。要使本土革命文化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活”起来,需要重点整合教学内容和创新教学方式。首先,在整合教学内容方面,任课教师要精心挖掘山西本土革命文化中不怕牺牲、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的典型教育素材,并从整体上把握现有教材体系的框架,梳理山西本土革命文化与高校四门主要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在此基础上,找准本土革命文化融入各门思想政治课程的切入点,使两者有效融合。其次,高校教师也要注重教学方式的创新。在教学过程中,平铺直叙的“满堂灌”方式往往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针对本土革命文化的特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多采用案例式、讨论式、情感式、体验式的教学方法,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形式,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彰显“第二课堂”在革命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2016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将好的思想政治工作比喻为盐。并指出最好的吸收方式是将盐自然溶解到各种食物中。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机融入各类课外实践活动,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润物无声、化育无形。将本土革命文化融入“第二课堂”的途径主要包含校园文化、党团活动和社会实践三个方面。
其一,山西高校可以加大力度发掘校史中的革命故事、英雄人物,并因地制宜地竖立雕像和打造红色景观,努力建设以山西本土革命文化为引领的校园文化;同时,也可以在全年广泛开展革命文化摄影展、红歌比赛、舞蹈大赛、原创革命诗歌征文、革命电影观赏等校园文化活动,从而营造浓厚的革命文化学习氛围。
其二,山西高校可以依托党团组织,在重要节日和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组织党员、团员召开主题党日和主题团日活动,让大学生铭记革命历史、永续革命精神;高校也可以举办“党员学习山西革命文化先锋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等革命文化专题培训班,让大学生积极参与到本土革命文化的学习和传播中。
其三,山西高校可以利用学生平时的课余时间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经常性地组织大学生参观本地革命纪念馆、瞻仰革命遗址、寻访英雄故里,使大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感受革命文化。此外,高校也可以利用寒暑假组织大学生深入革命老区,开展“重走革命路”“八一行”等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学习革命传统,服务老区人民,激发爱国热情[5]。
(三)强化校内制度在革命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保障作用
孟子说:“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只有不断完善规章制度,才能保障本土革命文化更加科学、系统、规范地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山西高校可以制定专门文件,明确各部门及相关领导在本土革命文化传播中的职责,将本土革命文化融入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三全育人”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师德师风建设制度等[6]。同时,山西高校也可以建立本土革命文化教学效果信息反馈机制,通过分析反馈结果,持续改进本土革命文化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此外,山西高校也应将本土革命文化教育纳入学校综合考核评价体系,使其与教师的评奖评优、职称职务晋升挂钩。对推动本土革命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显著的教师给予一定的物质或精神奖励,鼓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积极参与到本土革命文化的研究和教学中。
(四)提升校外社会力量在革命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支撑作用
山西本土革命文化要发挥其社会效应和育人价值,需要政府、社会和高校多方通力合作。首先,当地政府要高度重视对本土革命文化资源的保护,确保其物质形态的完整性。地方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引导企业、媒体、高校及相关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到本地革命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宣传上来。同时,各方力量要认真梳理本地革命文化孕育、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深入挖掘其承载的革命精神内涵,并将研究成果转化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素材。其次,山西高校要主动联系周边的革命历史博物馆、烈士陵园及革命文化景区等,与相关文物保护单位广泛开展校地合作,建立实践基地或培训基地,定期带领广大师生到基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实践学习和培训,强化本土革命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五)发挥网络新阵地在革命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频道作用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遵循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当前,互联网已成为“00后”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的认知方式和心理状态很大程度上受到来自互联网信息的影响。新时期,高校需要创新教育方式,加快革命文化教育与网络新媒体技术的融合,利用网络新媒体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等特点,增强本土革命文化教育的时效性。山西高校可以通过创建“本土革命文化网站”,利用网络发布和转载一些经典革命著作、革命文化相关文章,对本土革命文化进行详实介绍。同时,学校要积极鼓励宣传部、学生处、校团委等相关部门创建微博、微信公众号,利用“两微”平台向学生推送本土革命文化相关知识,提升大学生对本土革命文化的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另外,山西高校也可以利用网络媒介的人际交流功能,引导大学生在论坛、微博等平台开展本土革命文化专题讨论,形成本土革命文化网络教育的参与效应;利用网络媒介的记录功能,及时推送大学生关于本土革命文化的线下学习成果,实现线下线上一体化,提升本土革命文化网络教育的实效性,使本土革命文化学习真正融入到当代大学生的生活中。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只有知晓我们从哪里来,才能知道我们将来往哪里去,我们要继承革命文化,传承革命基因,更好构筑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山西本土革命文化是山西革命历史的见证,将其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将有利于增强山西青年大学生对本土革命文化的认知,使其在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始终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成为爱党爱国、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