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目标下的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
2019-02-21崔国印聂小鹏尹婵娟
崔国印, 黄 刚, 聂小鹏, 郭 盛, 尹婵娟
(南京邮电大学 资产管理与实验室建设处, 江苏 南京 210003)
为了进一步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加快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水平[1],国务院于2015年10月颁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了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的总体目标[2]。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是高校面对当前机遇与挑战、争创“双一流”工程的重要支撑之一。在此背景下,高校如何加强实验室建设,并以此作为有力的平台支撑来进一步推动“双一流”创建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1 实验室建设在高校争创“双一流”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创新人才培养、建设一流学科是高校实现一流大学建设的根本,也是衡量一流大学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具有较强专业特色、一流科研成果和创新人才培养的一流学科是高校创建一流大学的重要基础。实验室的建设和一流学科建设密不可分,实验室尤其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发展对学校重点、优势学科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同时,重点、优势学科的良好发展对实验室的高水平持续性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实验室是高校实现“双一流”目标的重要载体。作为高校教学资源和以高端、大型精密贵重仪器为代表的教学科研设备的主要集中地,实验室承担着高校开展实验实践教学、科学技术研究和实现服务社会功能的重要职能,同时也是培养创新人才和推进学科建设进入高水平行列的重要条件。
2 “双一流”背景下的高校实验室建设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不断加大,高等教育水平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高等院校实验室建设水平取得了较大的提高,但很多高校实验室建设水平与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发展的要求仍存在较大的差距。根据《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决策和部署,高等院校要对照学科建设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要求,科学规划设计实验室建设,制定一流的管理机制,完善一流的实验条件,建设一流的实验管理队伍,为学校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提供强大的支持,为学校“双一流”争创工作提供重要的载体。
2.1 科学规划、顶层设计,建设一流的实验室
作为优质教学、科研成果以及高端仪器设备和高水平人才的重要载体,一流实验室的建设应当具有科学性、前瞻性、系统性,并具有可持续性发展的基础[3]。实验室顶层设计在科学规划精准定位的基础上,结合高校教学科研的需求以及学科专业特色和发展趋势,以创建一流实验室为目标,要有大的视野和格局,定位要高,起点要高,标准要高。高校要成立实验室建设领导小组,由科研专家、校发展规划部门、相关实验室职能部门、实验室使用单位相关负责人组成,借鉴国内外一流实验室建设经验,在充分探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根据学校的定位、学科的特点和发展的需要以及社会的需求,把实验室建设当作一项系统性工程,科学规划设计,合理布局,由专业的实验室设计公司设计,构建开放性的实验空间和可灵活组合的模块化布局,鼓励不同领域的整合、交叉,突出学校优势学科的地位,使实验室成为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发展的重要载体。
2.2 科学的管理机制是一流实验室建设的重要保障
实验室建设在高校争创“双一流”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因此高校应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科学配置人力、财力、物力资源,充分发挥实验室为学校的教学工作、科学研究工作保驾护航的职能,积极推进学校创新人才培养以及一流学科建设工作。
2.2.1 实验室规章制度科学化、规范化建设
建立科学、规范的规章制度,是实验室工作得以正常、有序开展的重要前提,是实验室开展实验实践教学、科学技术研究和实现服务社会功能的重要保障,是学校培养创新人才和一流学科创建的重要保障。为了推进实验室规章制度科学化、规范化建设,学校结合实际情况,先后发布实施了“南京邮电大学实验室建设管理办法”“南京邮电大学实验教学与实践教育中心建设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在此基础上,各学院结合自身教学条件以及学科特点也完善了相关的规章制度,确保学校实验室管理工作有章可循、促进了学校实验室规章制度科学化、规范化建设,为学校一流学科创建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实现了学校发展和学科建设的历史性突破。教育部、财政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于2017年9月21日公布了包括4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95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在内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我校成功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和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标志着学校事业发展实现重大历史性跨越。
2.2.2 实验室管理体系完整化、规范化建设
现行的学校、学院二级管理模式,存在管理缺乏协同机制、集约化的缺陷,现实中普遍存在职责不清、沟通不畅、效率低下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实验室建设的进步以及学科发展水平的提升。为了进一步推进学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水平的提升,适应一流学科建设的需要,我校建立了由分管实验室建设工作的副校长参加的学校实验室建设工作例会制度,进一步理顺实验室管理部门和学院、以及学院之间的关系,打破学院、学科之间的壁垒和各自分割的藩篱,统筹协调各方资源,使学校资源实现有效整合,推进学校实验室的整合与共享,积极打造开放性公共教学实验平台建设,促进了学校与学院的联动,实现了实验室管理工作的创新。学校根据“江苏省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平台管理办法”,出台了“南京邮电大学大型贵重仪器设备共享管理办法(试行)”。通过该办法,将价值较高的(单价≥10万元)大型、精密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如光谱、色谱、波谱仪等)加入共享平台,积极推进大型仪器设备平台的建设,实现资源共享,最大限度地提高大型贵重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从制度层面为大型贵重仪器设备服务学校日常实验实践教学、服务学校科学研究工作以及进一步服务社会提供了重要保障。
2.3 完善实验条件,助推“双一流”建设
在“双一流”建设中,国家以及地方政府对高校经费的投入不断加大。高校应以此为契机,完善实验室设施建设,改善实验环境,提升实验室服务教学、科研的水平,助推“双一流”建设。根据教学、科研的需求和学科发展的需要,尤其是满足重点优势学科发展的要求,既要夯实基础,又要放眼未来,高校应加大基础性仪器设备以及提升科研水平的高端精密仪器设备购置力度,提升实验教学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对于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的打造和教学实验平台的建设要科学规划、优先满足,积极推进相关仪器设备的更新,进一步完善实验条件,助力“双一流”建设工作顺利推进。同时,要在传统管理模式的基础上运用大数据、云平台、虚拟仿真技术、智能终端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新实验室管理模式,推进实验室管理水平的现代化、信息化、智能化,构建以“互联网+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为导向的智慧型实验室管理体系,提升实验室为教学、科研服务的能力[4]。
2.4 加强实验室技术队伍建设,提升实验室服务教学、科研的水平
培养创新人才是高校实现一流大学建设的根本。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时说:“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培养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5]。” 实验室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是高校开展实验教学、推动实验技术研发、试验流程创新的重要人才,是学校实验室建设与日常管理的重要参与者,是实验室科技成果培育、创新人才培养的守护者。为了充分发挥实验室的功能,保障学校教学科研工作顺利开展,对服务于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人才队伍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为充分调动实验室技术人员工作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励他们在履行工作职责的同时提升自身业务水平及能力,打造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具有科学管理实验室能力,同时又具有较高专业素养、扎实理论功底并可以熟练运用现代实验技术的高水平实验技术队伍,我校出台了“南京邮电大学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办法”,促进了学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水平的提升及高水平实验技术平台的构建,推进了“双一流”创建工作。
2.4.1 加强实验室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建设
《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从教学活动开展、科学研究实施与社会实现即“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着力推进成果转化”三个方面对高校的定位与发展提出了要求,这些目标的实现都与实验室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有着密切的关系[6]。要培养创新人才必然要重视教学方式的改革,把科学研究和教学活动融进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在实施科教融合过程中,实验室技术队伍和管理队伍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科研与应用结合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因此,提高实验室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提升其服务水平,对高校“双一流”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提升实验室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加强队伍的专业化建设,首先要提高这类群体的准入门槛。随着科技进步和学科水平的发展,实验室仪器设备日趋复杂、精密,操作也越来越复杂,这就需要实验室技术和管理人员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素养,坚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操作经验。因此,高校要严把实验室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入门关,既要有学历的要求,又要有学术素养理论水平的要求,更要有实践经验、操作技能的要求,要面向全国甚至国际,加大实验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引进力度,吸收具有高水平和创新实践经验的实验技术、管理人才,提升学校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水平,推进学校“双一流”建设。
提升实验室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加强队伍的专业化建设,高校应制定针对这个群体的培训计划,选派骨干人员参加相关技能培训和学术会议,到国内外科研院所和知名高校的实验室学习深造,或到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生产、维修企业、工程现场参观学习[3],用先进的实验室管理理念、管理经验武装他们,使他们具备创新实验技术、改进创新仪器设备使用方法以及开发新实验、设计自制新仪器的能力[7]。
2.4.2 完善评价激励机制,提升实验室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职业认同感
实验室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直接在一线服务于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直接关系到学校实验教学质量的提升,关系到学校科研水平的发展,事关高校一流大学创建工作的大局。因此,高校要创建与“双一流”建设相适应的实验室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管理体系,在学校、学院以及实验室三个层面建立科学、合理的面向实验室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发展机制,完善科学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突出实验室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在实验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中的地位,提高其职业认同感[8]。
(1) 创新以绩效为核心的评价机制。对实验室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考核,要考虑其职业属性和岗位特征,参照科研院所以及企业科研技术人才考核体系,引入市场化、社会化的评价标准,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9]。考核既要考量实验室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业绩水平,更要看重他们在服务教学、科研中的实际贡献,不能只看学历职称,只看课题,只看论文数量,更应着眼实验室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对本职工作履行的绩效,更应适当增加他们在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中创新的相关指标权重,如试验方法的创新、实验方式的改进、实验技术的改造、仪器设备功能的开发等方面的贡献,提高实验室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创新技术、转化科研成果、推广新技术等方面的积极性[10]。我校出台了“南京邮电大学实验室绩效考评办法(试行)”,旨在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突出实验室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在实验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中的核心地位,提高其职业认同感,为学校“双一流”奠定了坚实的实验技术和管理队伍基础。
(2) 强化激励机制。高校应强化激励机制,为实验室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个人成长和业务发展提供更大的舞台和广阔的空间,激励他们职业的自我实现。设立关键技术岗位、管理岗位以及相关研究项目,提升实验室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更好地履行本职工作以及创新的积极性;设立不同等级的荣誉称号,如“创新技术支撑团队”“首席高工”“创新能手”等,通过荣誉激励,引导更多的优秀实验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走进实验室,为学校实验室建设服务,激发他们参加科学研究,创新实验技术、实验方法和管理理念的积极性;完善分配体系改革,积极探索多层次、多样化的培训机制,通过进修、出国研修等多种方式,提高岗位从业人员的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推动学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整体水平的提升[11-12]。
3 结语
高等院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在国家积极推动、各高等院校积极争创“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高校应高度重视实验室建设在争创“双一流”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在科学规划精准定位的基础上,结合高校教学科研的需求以及学科专业特色和发展趋势,以创建一流实验室为目标,做好实验室建设的顶层规划设计,进一步完善实验条件,打造一支具有科学管理实验室能力、有较高的专业素养、扎实的理论功底,同时可以熟练运用现代实验技术的高水平实验技术队伍。探索管理与建设等方面创新管理模式,更新管理理念,把实验室真正作为高校实现“双一流”目标的重要载体,提高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水平,为争创“双一流”提供坚实的基础和可靠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