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构建国家高原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思路及对策研究
2019-02-21周章金
周章金,樊 瑶
(1.西藏民族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陕西咸阳712082;2.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江苏南京210096)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引领国家发展的第一动力。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是一个国家产业创新实力的集中体现和引领未来发展的重要支撑。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和时不我待的国内产业升级,处在和平崛起关键时期的中国,客观上需要一批高等级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为全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示范引擎作用。
西藏地处西南门户,与多国接壤,是连通“一带”和“一路”的重要通道。自然资源丰富,能源、矿藏资源居全国前列。高原特色突出,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高原地形作为一项宝贵的资源,将给西藏带来极大的机遇和发展,如南美安第斯山脉及印度、尼泊尔、不丹、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国内都有大片的2500 米以上高海拔高原地形,可以成为西藏的潜在市场。西藏可依托国家强大的科研制造能力,建立高原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研发生产面向高原的国际市场产品,具有较大的战略意义。
一、西藏构建国家高原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优势
(一)自然资源丰富
在西藏的能源中,水力、地热、太阳能、风力资源丰富,其中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2 亿多千瓦,占全国的29%,居全国首位。地热发电潜力为80 万千瓦,地热显示点有600 多处,居全国首位。太阳能资源十分丰富,大部分地区年日照时间达3100至3400 小时,平均每天9 小时左右,年辐射量在6000-8000兆焦耳/平方米,居全国首位。年风能资源量为930亿千瓦时[1](P103-131)。
西藏已发现101种矿产资源,41种已查明矿产资源储量,矿产资源潜在价值万亿元以上。铬、工艺水晶、刚玉、高温地热、铜、高岭土、菱镁矿、硼、自然硫、云母、砷等储量名列全国前五位[2]。
西藏牧业资源丰富,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有天然草地13.34亿亩,位居全国第一位,约占全区总面积的74.11%,各类牲畜年末存栏数控制在2000万头(只、匹)以内,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3]。
(二)高原特色突出
青藏高原是中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素有“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极”和“亚洲水塔”之称。高原地形本身就是一项宝贵的财富,开发这个财富将给西藏带来极大的发展机遇。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为东亚、东南亚和南亚许多大河流发源地;高原上湖泊众多,有纳木措、羊卓雍措、色林措等。西藏的海拔,从几百米的墨脱县,到8844 米的珠穆朗玛峰,毫无疑问是世界上海拔跨度最大、高原气候环境最全的地区。
高原特色主要体现在高原农牧、高原医学、高原工业、高原旅游、高原科学实验等方面。高原农牧包括培育青稞、牧草、牦牛、藏羊、藏猪等;高原工业包括发展高品质天然水及绿色饮品、青稞酒、食品、手工艺品、矿业等;高原旅游包括开发举世无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高原科学实验包括宇宙观测、地球科学、环境科学、生态学、高原产品测试等。
全世界除西藏是高原地形外,南美安第斯山脉及印度、尼泊尔、不丹、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国境内都有大片的2500 米以上高海拔高原地形,这些都可以成为西藏的潜在市场,西藏可依托国家强大的研发制造能力,生产符合高原需求的产品。
(三)西藏特点鲜明
藏族是居住在青藏高原上的主体民族。西藏最古老的宗教苯教和过去长期主导西藏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藏传佛教,其影响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形成了鲜明的西藏特点。具体体现包括藏传佛教、藏医藏药、西藏民俗文化等。西藏具有丰富的佛教文化旅游资源,深入挖掘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将有助于吸引更多的旅游者。
藏医藏药产业在西藏发展迅速。西藏特殊的气候和地理环境形成了疗效独特的丰富的药用动植物和矿物资源,其中药用植物资源种类占全国的70%左右,仅具有抗癌功效的植物就有十余种,科研开发价值均较高,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藏医药业。近年来,西藏大力发展藏医药产业,促其走上标准化、法制化、产业化和国际化发展轨道,成为“高原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西藏民俗文化资源巨大,包括服饰、饮食、居室、婚丧、节日娱乐、舞蹈、戏剧、美术、手工技艺等,积淀厚重,丰富多彩,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一朵绚丽的奇葩。深入挖掘民俗文化,通过特色小镇、体验式旅游、藏式工艺品等方式向外推广,前景巨大。
(四)区位优势明显
西藏地处我国西南边陲,是我国西南边疆的重要门户。东与云南、四川两省相连;北与青海及新疆毗邻;西部和南部毗连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四国及克什米尔地区,边界线约3842千米,是我国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和生态安全屏障。拥有普兰、吉隆、日屋、樟木、亚东五个国家级边境口岸,同时国家将西藏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总体布局,西藏从过去的西南边陲迅速变成了对南亚开放的前沿[4]。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西藏在我国新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中,地位获得了很大提升,面向南亚开放的区位优势得到凸显。西藏的位置刚好位于“一带”和“一路”的中间位置,是连通“一带”和“一路”的重要通道,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五)国家援藏力度巨大
从1950年代开始,国家就对西藏在财政拨款、专项补助、重点项目方面给予了特殊照顾。1980年代,援藏力度逐年加大,中央政府每年拨给西藏自治区财政补贴10 亿元,用于西藏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1990 年代,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作出“对口援藏、分片负责、定期轮换”重大决策,并援助西藏建设了62 个项目,各对口援藏省市和单位结合西藏实际,创新援藏形式,开创了援藏新局面。2001 年,党中央又适时召开了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决定进一步加大对西藏发展的扶持力度,在“十五”计划期间由中央政府投资312 亿元,建设117 个项目,各省市对口支援建设项目70 个、总投资约10.6亿元。2010年1月,中央召开了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对推进西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作出了全面部署,西藏进入经济社会发展最快最好、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初步形成了跨越式发展的新态势。
多年来,在党中央和全国人民关心支持下,科技援藏工作取得了科技创新的辉煌成就。在国家科技部统筹协调下,科技援藏给西藏科技事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科技部支持的西藏自然科学博物馆,中科院建设的阿里地区暗夜公园和羊八井宇宙射线观测,北京市召开的京藏技术转移大会援助的拉萨众创空间,上海市援助的江孜县“红河谷”现代农业示范区、拉孜县农业科技示范园、亚东县特色产业园,山东省援助的白朗县蔬菜产业升级,湖北省援助的错那县濒危藏药材人工栽培技术研究开发基地,乃东县安徽科技援藏示范园等,有力地支撑了西藏科技事业的发展。科技援藏工作实现了援藏工作从“输血”到“造血”的巨大转变,为西藏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西藏构建高原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现实基础
西藏经济发展迅速,2018 年西藏地区生产总值、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多项指标增速位居全国前列,西藏经济总量连续九年保持百亿级增长。西藏经济的后发优势为西藏构建高原产业科技创新提供了强劲的现实基础。主要表现在:
科技投入产出不断增长。“十二五”期间,全社会研发经费年均增长30.4%,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提高到0.56%,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0%,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45%[5]。
科技支撑作用显著增强。“藏青2000”等17 个农作物新品种培育和示范推广确保如期实现了粮食100万吨目标;“金太阳”科技工程解决了近13万人用电问题;桥隧科技攻关有力保证了拉日铁路、拉林高等级公路等桥隧工程建设。
科技专项取得重大突破。组织实施青稞、饲草、藏药、金牦牛、金太阳、生态等8 个科技重大专项;研制并颁布藏药材地方标准102 项,数字化藏医药古典文献1600余部,研发了曲楂胶囊、罗堆多吉等多个藏药新药;引进国内外优质牧草品种218个,筛选出牧草新品系7 个,建立牧草高产栽培示范基地2.4 万亩;建立了那曲牦牛科技示范园和藏北高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试验区。
平台基地建设明显加快。认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3家,孵化科技型企业60家;建成了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3个、科技基础条件平台6 个、行业创新平台和技术产业创新联盟9个;成功创建了日喀则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那曲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拉萨国家现代服务业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化基地、林芝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成西藏自然科学博物馆并试运行,推进拉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西藏高原特色生物种质资源库建设。
科技创新队伍不断壮大。全区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6.23 万人,年均增长10.7%,农牧民科技特派员覆盖全部行政村,达到1.09万人。
科技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科技创新制度建设步伐明显加快,着力推进了科技计划、科研经费、科技报告、科技奖励、职称评定、绩效考核、科技特派员、科技平台等管理制度改革和机制创新。
三、构建国家高原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思路及对策
(一)指导思想
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治边稳藏重要战略思想和关于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的重要指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党的治藏方略和依法治藏、富民兴藏、长期建藏、凝聚人心、夯实基础的重要原则,按照全国“科技三会”和自治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要求,坚持重点领域创新突破与当前社会需求创新相结合,坚持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与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相融合,坚持创新链与产业链、资金链相融合协调,加快推进具有西藏高原特色的国家高原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西藏篇章提供强大动力。
(二)特色定位
西藏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定位为具有西藏高原特色的国家高原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具体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西藏具有比较优势的第二产业发展,聚焦创新驱动高原特色产业战略,围绕培育高原特色农牧业、农畜产品深加工业、天然饮用水、西藏文化产业、藏医药业、绿色矿业等经济增长点,实施招商培育明星企业、引进培养高端人才、区内区外建立研发机构、加快工科专业建设、加强对外经贸合作,构建高效的科研体系,建立创新实验共享平台、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产业科技孵化器、科技产业园区等,形成具有西藏高原特色的国家高原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三)西藏构建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举措
1、推进结点城市重点区域基础设施建设
(1)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依托区位优势,加快建设面向南亚开放的重要通道,全面对接“一带一路”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加快推进以干线铁路、高等级公路和航空为主的青藏、川藏等进出藏综合运输通道建设,建立高效一体的对外综合立体交通走廊。
推进结点城市互联互通,实现“市市高速”,形成发达的主干交通网络。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加快完善农村路网体系,不断畅通群众出行、运输的“微循环”。加快建设川藏铁路,提升青藏铁路运力水平,推动滇藏铁路、新藏铁路、玉昌铁路和口岸铁路的建设[6]。推进区内口岸机场建设,协调开辟西藏至南亚国家的航线航班,逐步构建西藏国际航线网络。
(2)科研基础设施建设
聚焦高原产业领域,依托高校、科研院所等布局建设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聚焦国家战略和西藏需求布局建设国家实验室,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基地建设,鼓励和引导地方、社会力量投资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快缓解设施供给不足问题。支持各类创新主体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开展科学前沿问题研究,加快提升科学发现和原始创新能力,支撑重大科技突破。
(3)其他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能源、水利、通信、物流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推进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的开发利用,有条件实现电力规模外送,加快实施青藏油气管线建设;加快大中型水库建设,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加快覆盖城乡的通信网络升级改造,消除通信盲区,推动建设智慧西藏;加快完善邮政服务体系,实现村村通邮。
2、招商培育一批明星企业
围绕培育高原特色农牧业、农畜产品深加工业、天然饮用水、西藏文化产业、藏医药业、绿色矿业等西藏高原特色产业,采用招商引资和本土培育相结合的方式,发展一批科研实力强、市场前景好、综合实力强、具有产业带动作用的明星企业,助推西藏经济发展。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扩大有效投资,出台招商引资奖励办法,对完成招商任务好、引进重大项目多的单位和个人予以重奖。调动园区广大干部职工招商引资的积极性,充分挖掘招商引资潜力,营造人人议招商、想招商、干招商的浓厚氛围。同时做好产业园区建设、完善载体配套功能、落实企业优惠政策、优化营商环境等工作,以吸引技术、信息、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向西藏集聚。
扩大招商引资的同时,牢固树立服务好现有企业也是最好的招商引资理念,鼎力支持培育本土潜力企业,加强对企业的帮扶,积极推动本土企业增资扩产,引进和培育与之相配套的上下游产业,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形成倍增效应。
3、引进培养大量各层次人才
大力实施人才兴藏战略,采用引进区外人才与培养本土人才相结合的策略,集聚一大批科研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知识结构新的人才队伍。结合西藏发展实际,建立科学规范的人才分类认定机制,对我区重点引进的国内外顶尖人才(A 类)、国家级领军人才(B 类)、区级领军人才(C 类)、地市级领军人才(D 类)、高级人才(E 类)、中级人才(F 类)进行认定。建立区级人才分类认定协调小组,定期修订完善人才分类目录。加强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引进培养,坚持国内与海外并重,大力引进我区经济转型发展急需的高、精、尖等紧缺型人才和团队,对顶尖人才和团队的重大项目实行“一事一议”,提供富有竞争力的资助资金。加强区外智力柔性引进,围绕西藏高原特色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以本土企业为主体,以对口援助、定期服务为方式,柔性引进区外高层次人才和智力项目,引领和支撑科技创新创业示范区、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
着力营造良好的引才、育才、用才环境,使各类人才创业有机会、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支持人才创业和项目研发,对符合科技型初创企业的,按其对区财政贡献度给予资助,并在经营用房、研发费用、融资、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鼓励人才研发的高新技术成果、专利技术等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在我区企业实现转化和产业化,积极帮助人才实现成果转化,并申请上级资金资助。加强人才基地建设,申报创建国家、省、市级人才基地,通过上级考核被评定为优秀的,给予经济的奖励。
4、区内外建立一批高规格科研机构
围绕高原特色农牧业、农畜产品深加工业、天然饮用水、西藏文化产业、藏医药业、绿色矿业等产业,积极创建高原特色突出、创新能力较强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在关键产业技术领域,结合区域特色和优势科技资源,增扩建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建立异地高规格科研机构。西藏自然条件较恶劣,吸引高端人才存在一定难度,研发成本较高,可考虑在成都、重庆、西安、北京、上海等区外城市建立异地高规格科研机构,采取与域外研究机构、企业建立联合研发中心,或者独立建立研发中心等模式,协调各方资源,充分发挥异地优势,围绕西藏特色产业,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并重推进,以自我造血做强做大为目标、以引领西藏科技创新为宗旨,逐步引入良性循环轨道。
推动科研创新平台建设。加强拉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日喀则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那曲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林芝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等建设。推进拉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西藏(拉萨)科技孵化器、拉萨国家现代服务业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化基地等建设。构建成果转化基地,建设一批科研中心、产品熟化中心、企业孵化中心、赋能中心,完善技术转移和产业化服务体系,积极推进新农村科技示范县乡村建设。通过优化布局、整合资源、加强建设、提升能力,初步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原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5、加快高校工科专业建设
西藏高校的工学专业与全国相比严重偏少,虽然当前西藏的工业发展较薄弱,需要工科人才较少,但西藏经济要发展,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第二产业,适度的工业发展是地区发展的必然路径,同时教育需适当超前于经济的发展。
打造特色学科专业。为高原特色农牧业、农畜产品深加工业、天然饮用水、西藏文化产业、藏医药业、绿色矿业等重点领域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大力发展需求旺盛、建设情况良好具有发展潜力的学科。对建设美丽西藏具有重要支撑作用、前景广阔和社会急需的学科专业给予扶持。对有利于促进学科融合发展、具有工科基础作用的专业需重点建设。
西藏教育需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需要,加强专业学科和创新平台建设,加大理工农医类专业比重,着力打造高原科学技术和民族传统文化两大特色学科群,引导高校科学定位、特色办学,内涵发展、提高质量。
6、加强国内外经贸合作交流
西藏地缘优势明显,是中国面向南亚开放的重要通道,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西藏开发开放、加快发展的希望和机遇所在。西藏地处我国西南边疆,与尼泊尔、不丹、印度、缅甸等国接壤,边境线长达4000 公里。可在吉隆、亚东、普兰、樟木、日屋—陈塘、里孜等口岸的基础上增加口岸数量和级别,扩大对外开放的水平,发挥口岸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举办具有影响力的对话交流合作论坛;以尼泊尔为重点方向,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面向南亚开放大通道。做好中尼铁路、川藏铁路、滇藏铁路的推进工作,发挥西藏的经济桥梁作用。做好与南亚周边国家公路、航运建设,扩大西藏与周边区域合作空间。
尼泊尔人口2850万,印度人口13亿,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中国享誉“世界工厂”美誉,生产的产品在价格、质量、品种等方面非常具有竞争力,而南亚国家对中国产品确实存在巨大需求,西藏可以成为向南亚国家出口的中转中心,促进西藏经济发展。
综上所述,西藏构建国家高原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具备自然资源丰富、高原特色突出、西藏特点鲜明、区位优势明显、国家援藏力度巨大等自身优势,同时也具有科技投入、科技产出、科技专项、科技队伍等现实基础,符合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西藏立足自身优势和未来发展趋势的重要战略布局。通过推进结点城市重点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培育一批明星企业、引进培养大量各层次人才、区内外建立一批高规格科研机构、加快高校工科专业建设、加强国内外经贸合作交流等一些列举措的实施,必将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高原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西藏篇章提供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