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阈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2019-02-21侯环
侯 环
(济南大学商学院,山东 济南 250002)
在大学教育中,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要完成这一教育任务,树立传统文化自信是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关系着大学生是否能担负起自身发展、民族发展、实践中国梦想的重任,所以,如何培养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就越来越成为重要的一个主题。
从这一个角度出发,我们可以看出,在高校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传统文化课程教育是基础,有了对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必然会增强文化上的自信,核心价值理论和实践才能在高校大学生的认识世界中扎根。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要搞清楚两者之间的关联和意义,以及如何在高等教育中树立传统文化自信。这就是本文想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通过树立文化自信以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核心价值观的传统文化根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离不开高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精髓内核、本质特征和价值追求的集中体现。
核心价值观之所以是最符合中国当前需求的价值观,就是它受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涵养和滋润。它既是社会主义在中国条件下的特色产物,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的智慧结晶;既体现了当代中国时代发展的根本需求,又烙印了中华古国几千年的文明沉淀。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要深入认识、深刻体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正内涵,必须从基础和根源着手,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反本溯源,只有深入地了解了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才能从根本上理解核心价值观。
中国有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在漫长的实践过程中,孕育出了具有中华特色的传统文化精华,而且由于中国特殊的地理环境、国家理念等偶然和必然的因素,中华文化代代传承,中间无隔绝断层,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将本民族文化延续至今的文化奇迹。
纵观中华文化发展脉络,萌发于上古,在世界上大多数地区仍然处于蛮荒地带,华夏人类先祖已经在荒野中筚路蓝缕地开拓、探索、积累,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敬畏天地,崇拜鬼神,祭祀祖先,从而形成了对世界的认识、对人与人关系的认识,以及对自我的认知,文化也由此产生。经夏、商、周三代,在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呈现出一个大的爆发繁荣,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景象。古人称百家之学出于“周宫”,将文化的爆发原因归结于历代的传承,这是很有道理的。因为没有上古至夏商周三代的文化传承发展,中华文明就不会迎来自己的成熟期,奠定下华夏文明古国的根基。
如同近乎同期的古希腊文化成为后世欧洲文明发展的源头,中国本土的优秀传统文化也都可以从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摇篮中找到起源。随着大一统帝国的建立,这些文化的精华渐渐熔于一炉,在汉代建立了以儒学为尊,融合了百家之长的思想文化体系,并在之后的两千年中代代传承。
这些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精髓之所在。它指引了一条正确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中华文化积极迸发、迅速发展;优秀传统文化能教育和鼓舞人,给人以进步的动力和勇气;优秀传统文化充满生机与活力,它随着时代的发展,历史的变迁,历久弥新,生机盎然。我们可以列举出非常多的例子,譬如“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公民意识,“富贵不能淫”的超然正气,“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的关系,“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顽强信念……这些都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体现。
这些优秀的文化,传承自历史,被一代代的中华儿女所遵循,并在新的时代被赋予新的意义,成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
(三)坚持树立传统文化自信
1、文化自信有据可依。我们的文化自信源于中华文化的优越性。
从历史而言,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久远、最成熟的文化之一。在其他大多数地区人类尚在黑暗中摸索的时候,古代的先哲和人民已经创造了如此完备、自洽的文化体系,沟通了人的内心与外在天地之间的联系,形成了内外合用的为政思想、诚明能合的做人修养、知行合体的社会认知哲学,很好地解决了人类认识自我、认识外在世界的诸多困境。正如国外许多汉文化专家认为的,中国作为一个“早熟”的文明,自然而然成了为亚洲区域的中心,成为文化的输出国,影响了整个东亚,也可以说,整个亚洲的文化发展走向。
从发展上看,中华文化是最具活力的文化。
文化的发展绝非一帆风顺,就世界范围内来看,许多与中国一样的早发文明,由于种种原因,大多都湮没在了历史的尘埃中,只有中华文化文明能跨越数千年历史,传承不绝。之所以能够如此,除了地理等外在的原因,最重要的是中华文化是开放的包容的文化,由于其开放与包容,造就了中华文化无穷的活力。
以中华文化的核心——儒家文化为例。进入汉代,儒学顺应大一统的国家局面,吸取百家营养,提出“天人”之说,使儒家文化得以独尊,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繁荣阶段。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儒学遭到种种挑战,如魏晋时期道家思想的挑战,本土化佛教思想的挑战,异族入侵带来的民族文化冲击等等。这种种挑战没有让儒学衰败,反而吸收各家之长,不断推陈出新,形成了宋明时期的新的发展,“理学”“心学” 崛起成为新的文化高峰。发展到近代,帝国主义长枪大炮打破国门,西方自由、民主观念成为时代潮流,儒学也并没有就此沉寂,而是迎来了第三期的发展阶段。在梁漱溟、熊十力等人努力下,儒学吸取西方文化营养,重新解释“内圣外王”的含义,为儒学在新时代的发展提供了思路。
从儒学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中华文化生命力的源泉,就是在于它能应时而变,吐故纳新,常变不居。
从与其他文化对比上看,中华文化具有调和性优势。
中华文化的核心儒家文化虽然历经数次完善,究其根本,原始儒学无非“仁”与“礼”两个核心概念。“仁”是出自于内心自发的道德理想,而“礼”是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在的“仁”会自然形成“礼”所要求的外在表现,而“礼”又会促使“仁”的内生,这种自洽的循环,是中国的古贤人给出的完美伦理生态循环。时至今日,曾经的“礼”与“仁”的具体内容都不再适合现代社会的需要,但是,这种强调内心与天地合德的认知方式,以和谐为特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却成为中华民族解决个人、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问题的主流方式。与之相对的是西方本体与现象、主客体、人与自然对立的观点,这样的认知理论充满了紧张与对立,相比较而言,中华文化显然更符合世界发展的和平发展、和谐共存的潮流。
2、坚持传统文化自信的意义。文化自信,从内涵上讲有三方面内容:一是对自身文化有强烈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二是确信自身文化的生命力,相信本族文化的发展前景,三是在坚守自身文化文明基础上,对外来文化批判地继承和发展。
文化自信的根本就是表现在价值观上的自信,所有的文化体系,其根本属性是由价值观决定的,这个文化体系的外在表现、文化性质、发展方向,都由其价值观来引导和约束。我们国家的文化实力,究其根本,就是由我们遵循核心价值观的高度、层次决定的。
传统文化自信源于对本国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接受认可。几千年的历史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当我们了解了中华文化形成的脉络,自然而然就会产生认同,而确凿的历史证据也已经证明,中华文化具有崭新的持久的生命力。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让我们可以站在一个较高的角度,对其他文化进行可观地认识和评价,吸取有用的部分,抛弃糟粕。这样可以使我们的文化在坚守固有传统的基础上,持续创新,适应新时代的发展,从而更增加了文化的活力。
传统文化自信是人们对自身文化的历史发展、现实状态以及未来发展的坚定态度,是核心价值观作用得以发挥的支撑,人们只有对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文化成果深感认同才会主动和自觉地对相应的价值观充满信心。
二、在大学生教育中培养文化自信
(一)在高校教育中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
首先,应该在高校中设置与大学生认知水平相当的中华传统文化课程,引导他们加深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源流发展是世界文化中少有的千年以降传承有序的发展历程,每一个优秀传统文化概念的形成,都可以从历史长河中找到源泉和发展的轨迹。通过设置相关课程,为大学生梳理优秀传统文化的脉络,对他们进一步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大有裨益。
其次,应该在教育中加入从优秀传统文化角度出发的对核心价值观的诠释,加深大学生对他们之间联系的了解。优秀传统文化是核心价值观的源泉,但是其内在联系一定程度上属于隐性的,可以通过对传统优秀文化现代性的解读,来说明二者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们认识到树立核心价值观的天然合理性和必然性。
再次,应该举办各种课余活动,譬如读书研讨会、知识竞赛、文化展览等等,以各种灵活多变的方式,来引导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学习核心价值观,培养文化自信,不是一个枯燥的过程,而是和社会实际联系在一起的,大学生不但应该熟练掌握理论,而且应该通过实践,在丰富多样的校园活动、社会活动中来提升自己对于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二)在对比中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越性
在资讯信息极其发达的今天,外来文化的传入极为迅捷、方便,为大学生们提供了非常多的选择性。对待外来文化,不能搞一刀切,既不能不加分辨地拒之门外,也不能照单全收,应该培养学生分辨文化优劣的能力,从而有选择的对外来文化进行扬弃。
首先,要加强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如果本身头脑中空空如也,就会将脑袋变成外来文化的跑马场。只有当我们的大学生能够首先树立正确的优秀文化观念,并以此为标准,高屋建瓴地对外来文化进行思考、判断,这样就不容易被外来文化冲昏头脑,导致崇洋媚外。
其次,要以开放的态度,了解和认知外来文化。外来文化会以各种方式进入学生们的视野,无论是日本的动漫文化,还是韩国的流行文化,以及欧美的影视、艺术文化,都在大学生群体中有广泛的接受群体。无论这些文化以何种面目出现,他们都带有外来文化的观念和烙印。我们要教导学生在欣赏这类文化产品的时候,要将其展现出来的文化特质与中华文化进行比较,扬正抑邪,在比较中更加强化文化自信。
(三)根据实际,加强地方性文化特色教育
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培养文化自信,不能脱离实际,只是坐而论道,而是应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加入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教育内容。用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内容来加深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培养文化自信。
首先,要开设地方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以当地丰富的历史文化为教育内容,引导学生加强对本身生活地区、城市历史的认识。身边存在的事物更具有说服力,学生们通过亲眼去看,亲耳去听,才能对优秀传统文化形成更深刻的印象。以济南地区为例,济南本身具有丰富的泉水文化,“泉城”之称扬名海内外,可以在驻济高校中加入泉水文化知识教育,带领大学生们了解泉水文化的发源、历史,与泉水有关系的人物、诗文、故事等等。学生们在了解了身边这些景观背后的文化,会增加对生活的城市的了解,增加对城市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其次,要走出校门,走进当地的大街小巷、名胜古迹、文化场所,用在课堂上学到的地方文化知识,和看到的文化实物想映照,形成更加直观的文化认知。
(四)注重文化实践,养成知行合一的文化观
观念的形成终归要落脚到实践中来,文化自信也不能凭空建立,必须在实践中一点点地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讲求“知行合一”,这就是所知与所行的一致,以所知指导所行,以所行印证所知,方能真正树立正确的传统文化观念。
首先,在校园课外活动中增设文化实践课程。高校应该打开思路,设计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实践课程,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之中,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譬如可以
其次,组建文化兴趣小组和文化社团,开展宣传活动。大学生社团活动也是高校教育应该关注的部分,通过组织传统文化兴趣小组和社团,可以加强学生们之间的文化交流,提高学习兴趣,互补有无。譬如近年来在年轻人中,比较流行“古风”,穿古代衣裳,听古风歌曲,这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兴趣传承,学校应该从正面引导这种倾向,不能使之流于表面,而是要将其与文化概念融合起来,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研讨,将之推向深入。
再次,要引导学生进入当地文化部门和企业进行实践活动,面向社会宣传传统文化。可以通过志愿者活动,引导大学生们积极参与城市的发展进程,譬如成为博物馆讲解员、名胜古迹导游等,一方面,可以向市民或旅游者介绍本地优秀文化,另一方面,又能在亲身的实践中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