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构筑人才战略高地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9-02-21魏建国
魏建国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哲学教研部,山东 济南 250100)
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稀缺性战略资源,是决定一个城市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产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在知识经济与科技创新时代,各个城市为构筑人才高地而不断竞争,呈现出当前“人才争夺战”或“抢人大战”现象。打造全国重要的区域性经济中心、金融中心、物流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大强美富通”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是济南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济南发展的战略目标。因此,打造更具吸引力、竞争力、驱动力的人才发展战略,构筑城市产业发展人才集聚新高地,是济南市委市政府实现战略目标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一、济南市构筑人才高地的重要意义
“人才集聚有利于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仅可以实现人才自身的价值,而且还会产生集聚效应,使集聚地获得先行发展的机会,加速创新和进步,促进经济社会持续高效地发展。”[1](74)对于一个城市而言,构筑人才高地就是把城市打造成创新型、专业型、知识型、科技型人才向往与集聚的地方,以人才集聚释放创新发展新动能,进而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发展进步,根本上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在知识经济和科技创新时代,济南市构筑人才高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构筑人才高地是实现济南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因素
“伴随着新一轮科技进步和产业革命,以新旧动能替换为主线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在深入推进。”[2](93)新旧动能转换是新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中城市发展实现由传统产业向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新动能转换。济南作为我国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和综合试验区,明确提出要把产业作为新旧动能转换的重点。但是,正如美国著名社会思想家乔尔·科特金认为,“知识人群在哪里聚集,财富就在哪里聚集;哪里环境好,精英就在哪里聚集。”人才作为科技创新和知识集聚的主体,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需要的新技术、新理念的掌握者。因此,济南市要推进“四个中心”建设,加快新旧动能装换,着力培育十大千亿产业,必需要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打造与新兴产业相适应的人才梯队和人才结构,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动、社会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最大限度发挥人才对新旧动能转换的支撑引领作用,以人才优势打造创新优势、产业优势、发展优势,为推动济南加快发展、创新发展、高效发展、绿色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构筑人才高地是提升济南城市创新能力的机构要素
城市创新能力是驱动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主要抓手。实现作为创新主体人才的集聚,不仅有利于促进区域创新要素的集聚、积累和扩散,也对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起到助推作用。当前济南市产业结构技术含量整体偏低,新兴产业发展仍需要突破技术的限制,科学技术创新不能满足产业发展需要,不能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已经限制济南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构筑人才高地,集聚高层次人才,实质是为了提升济南的城市创新能力,提升济南的城市综合竞争力。
(三)构筑人才高地是促进济南均衡充分发展的战略资源
改革开放以来,济南市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实现GDP 由1977年20 亿元到2017年7200 元的突破。但是,创造瞩目发展成就并不能遮蔽发展的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从地理方位看,济南市东西发展相对迅速但南北发展缓慢;从省域经济看,城区经济全省领跑而县域经济发展滞后;从产业布局看,服务业遥遥领先而工业短板明显。人才是实现经济社会均衡充分发展的基础性资源,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创新性、知识性、专业性、科技型对促进社会生活领域更加快速协调充分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打造更具吸引力、竞争力、驱动力的人才发展战略,实现各类型人才在济南的集聚,不仅对实现济南乡村振兴战略有重要助推作用,也对于实现产业协同发展具有现实价值,更对于实现城市整体经济社会协调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济南市构筑人才高地面临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济南市积极打造具有区域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不断引进“四个中心”建设需要的“高精尖缺”人才,持续营造更加优质的人才服务管理环境,对实现各类型人才的集聚、构筑人才高地起到重要作用。但是,随着人才竞争的日趋激烈,与国内外城市构筑人才高地情况比较来看,济南市在人才总量、结构、服务管理、政策落实等方面仍面临诸多问题。
(一)人才总体数量不足
人才总量直接反映了一个城市的人力资源结构和发展的动能。尽管济南人才工作进步飞速,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扎实推进,但与其它副省级城市相比差距明显。以杭州为例,杭州市人才总量221 万人,其中国家级专家341 名、省级专家506 名,自主申报入选国家级专家121 名、居副省级城市前列。而济南市人才资源总量则仅有150 万,拥有国家级专家人才仅有114 人、省级专家人才503 人。山东驻鲁两院院士共49 人,其中青岛33 位,烟台泰安各有三位,东营1 位,而济南仅9 位。由此,可以看出,济南人才总量不足、高层次人才偏少,尤其是跻身全球、全国前沿的顶尖高科技人才、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复合型创业领军人才稀缺,距离构筑人才高地目标还尚有较大差距。
(二)人才结构亟待优化
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精细化,人才要求的层次性、多样性越发凸显。从纵向看,有高级人才、中级人才和初级人才;从横向看,有各种不同类型的人才。不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城市,都需要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人才的合理组合,才能发挥出整体优势,从而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从济南市的人才分布看,当前济南引进的各类人才中创业人才占比近80%,创新人才占比仅有20%,创新人才作为区域性科创中心建设的依靠力量不能满足现实需要;从区域分布看,当前济南市引进的人才主要集中于济南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其余10 个县市区占比仅约20%,这与“四个中心”建设的整体布局不相符合,不能够适应济南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要求;从人才数量缺口看,当前济南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供给量少,文化旅游、科技服务、量子科技产业人才供给量稀少。
(三)人才服务管理不够精准精细
尽管济南市在人才服务管理工作上取得较大进展,实现了扶持资金兑现、专窗服务常规化、服务内容全面化,但是距离构筑人才高地要求仍然有差距,人才服务管理仍存在不够精细精准问题。从服务内容上看,《人才新政30 条》对人才补贴、子女入学、医疗卫、人才居留落户等实施了较为全面的政策规定,但是对创业辅导、金融支持、科研平台、技术转移等高端增值服务方面还不到位,尤其与发达城市广州、深圳、武汉、杭州等地相比,在人才补贴、人才保障房、人才学习培训、人才中长期激励、人才市民待遇等方面仍有差距。从服务精细化看,对不同层次人才的服务选项缺乏换位思考,特别是没有对大学毕业生等中低层次人才进行有针对性的服务保障,没有更充裕的人才出租房、人才公寓等,没有提供更具全面的有针对性的保障,导致每年驻济高校毕业生因就业难、生活压力大等原因流失,仅有约11.6%的毕业生选择留在济南工作。在人才后续服务方面,济南市人才服务的具体举措涉及人社局、教育局、公安局、科技局、民政局、园林局、房管局等多个政府部门,涉及人才服务户籍办理、子女入学、房屋购买等系列待遇的落实方面,仍然存在推诿扯皮现象,人才落户难、子女入学难等现象仍然是困扰济南市人才服务的重要难题。对人才的管理机制仍不够完善,人才评价机制、人才引进绩效评估与退出机制不健全,导致“重事前把关轻事后检验”、“只进不出”的现象依然存在,如何通过完善监督管理真正发挥人才自身能力助力“四个中心”建设,是当前人才工作机制创新面临的重要课题。对创业人才的服务仍然存在盲区,特别是随着人才项目的落户运营和发展成长,融资难、人才招聘难、团队组建难、产品推广难和市场服务主体少这“四难一少”问题,逐渐成为影响人才企业成活率和成长性的普遍性问题,这成为进一步加强人才高地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实际上反映了当前济南市人才服务中存在的不够精细化、精准化、科学化问题,影响人才留济来济服务“四个中心”建设的意愿。
(四)人才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大
政策扶持是引进人才服务“四个中心”建设的重要举措,济南市《人才新政“30”条》也成为政府引才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但是对比省内外其他城市人才,济南人才政策扶持力度处于相对较低,不匹配于“四个中心”建设和“大强富美通”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要求。从人才补助与激励看,济南市人才政策扶持力度跟国内广州、深圳、上海、杭州等城市仍有差距,跟省内城市青岛、潍坊等相比,潍坊给对企业、学校、医院、科研院所新聘用的博士研究生以及来潍自主创业的博士研究生,给予每人每月3000 元生活补助,为期五年,青岛则对来青创新创业并购买首套商品房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分别给予15 万元、10 万元一次性安家费,济南则分别给予博士研究生每月1500 元、硕士研究生每月1000 元的租房和生活补贴,最长三年,相比较而言,济南的人才政策在国内顶尖人才、高精尖人才的政策待遇也不具备竞争力。从人才政策扶持范围看,青岛市、潍坊市等省内城市已将驻辖区范围内的企业、高校及科研单位都列为人才扶持范围,但是济南市并没有将辖区内的省属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列为人才扶持激励的范畴,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人才与技术的外流,出现了科研项目工作在济南却转化在青岛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在人才扶持政策的实际落实情况看,人才扶持资金出现专家服务经费不够、政策待遇受各种规矩制度制约而难发挥作用的情况,资金难发放、待遇难落实、程序太复杂,导致许多利好的人才政策难以转化落实,降低了我市人才政策的软实力和硬力量。从人才使用看,缺乏灵活的人才职称及评价机制,没有对高层次人才的职称评定给予因地制宜的职称职数的设定,导致济南市高层次人才的流失现象的存在,不利于发挥高层次人才的工作热情,在济南市高层次人才的管理工作中,行政化色彩仍然存在,“官本位”思想引致优秀的人才难以提拔到领导岗位,对于高层次人才专业潜能的发挥起到了限制作用。
(五)人才引进政策整合宣传落实不够
人才引进政策及其宣传是一个城市打造人才高地的有益保障。当前济南市人才政策的相关职能仍然分散于多个部门,政策制定与政策实施不能有效整合,相关政策呈现出条块化、碎片化,有效整合不够,尚未形成集成优势;政策制定与宣传实施仍存在脱节现象,一些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仍未能形成利用人才政策服务企业发展的传统,甚至有的企业和人才对各项人才政策不知情、不了解、不会用,导致人才政策出现落地难、实施难现象,人才政策的整体效能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对驻济高校、驻山东高校的人才宣传不到位现象仍然存在,本地培养的高校人才对济南市人才政策知之甚少,对济南市扶持大学生的政策了解少,导致本地培养的人才流失现象严重,驻济高校大学生留济工作的数量极其有限,直接制约了济南市人才高地建设。
三、济南市构筑人才高地的对策举措
实现打造“四个中心”、建设“大强美富通”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济南目标”,迫切需要制定更具前瞻性的人才战略规划、构建更具精准性的人才工作机制、优化更具吸引力的人才发展环境。
(一)科学谋划更具竞争力、吸引力、驱动力的人才政策
1.提升人才扶持激励力度
人才政策是政府实现人才集聚的有效手段,更具竞争力、吸引力、驱动力的人才政策则是济南市打造人才高地,服务“四个中心”建设的重要制度保证。要大力提升人才扶持激励力度,提升人才补助激励额度,尤其是加大对国家级、省级人才的扶持激励,积极筹划提高高端人才培养及人才储备工程的扶持力度,对高校科研院所在本地转化科技成果给予团队奖励,并提高科研人员和转化人员的收益比例,让不同层次的人才感受到更具吸引力的人才政策。同时要扩大人才扶持激励范围,加大对高校优秀应届毕业生和技校优质毕业生的扶持力度,让高校技校优秀毕业生把济南作为工作就业首选地,增强济南城市人才活力。要优化人才扶持激励重点,对“十大千亿产业”、“四个中心”建设、“新旧动能转换”、“乡村振兴战略” 等领域的产业人才重点扶持激励,对涉及相关领域的稀缺性人才建构灵活的激励机制,根据专家评审、项目评估、人才评价结果,给予适应项目发展的激励额度,对因客观条件而未完成项目,经评审评估后在条件适合后进一步进行资金扶持。
2.为人才就业创业提供有力保障
吸引更多人才围绕“十大千亿产业”、“四个中心”建设、“新旧动能转换”、“乡村振兴战略”就业创业,是构筑人才高地服务“四个中心”建设的必然要求。因此,济南市人才政策必须要进一步完善人才创业就业岗位供给、创业资金、创业奖励、创业培训等内容。一是要借鉴武汉对人才就业创业政策,每年提供一定数量的基层服务岗和免费创业工岗,给人才创业就业提供岗位供给,让人才在工岗上体现价值、提升能力,为就业创业提供基础。二是要借鉴重庆对就业创业人才的创业资金支持,对毕业五年内在济南创业的人才提供贴息贷款,为人才创业就业提供资金保障。三是对人才就业创业提供全过程服务管理,建立备案动态监管机制,对创业企业进行动态服务管理,特别是对高新技术企业、金融企业、物流企业等“四个中心”建设相关领域,给予全过程的资金、政务支持服务,为培育具有竞争力的新企业新业态提供支持。
3.打造特色人才服务制度
特色人才服务是指根据城市人才引进需求而制定的具有特定目的的人才政策。当前武汉已经致力于打造融合社交、分享、创业等服务功能的大学生主题社区,成都实施“人才绿卡”积分制,根据绿卡对持卡人分类分层提供住房、落户配偶就业等服务,西安设置引才“西安伯乐奖”,对用人单位及中介机构每引进落户一名A 类、B 类、C 类人才,共给予100 万、50 万、20 万元奖励。济南市打造“四个中心”需要的人才既具高端性特点,也需要中低端人才。因此,参照国内外城市做法,探索设置奖项激励用人单位与中介结构等引才“红娘”,加大对高端人才的引进力度;要尝试依据引进人才产生的经济社会贡献值,设置积分制,对贡献值高的人才分类分层提供住房、落户配偶就业等服务;要针对大学生群体特点,打造大学生主题社区,引导大学生共享智慧、共同创业,培育更具科技感的“双创”群体。
(二)不断完善更具精准化精细化精致化的人才工作机制
人才工作机制包括人才引进、使用、评估、服务、管理的程序,是确保人才“来得了、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的重要保证。立足当前“抢人”大战以政策优惠为主的现状,构建适应人才需要的更具精准化精细化精致化的人才工作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要从精准人才引进体系建设、灵活的人才引进方式、
1.要聚焦科学精准的人才引进体系建设
“高层次人才引进是一个动态的、连续的、系统的过程,并非静态的孤立的活动。”[3](14)人才引进工作要关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点行业、紧缺领域,更要依据不同产业发展的需要建构层次明晰、导向明确的人才引进体系。在纵向上,紧紧扭住高精尖人才。根据《济南市实施“百千万海内外人才引进工程”的意见》(济办发〔2010〕2 号),准确把握百层次(5150 人才,即高层次人才)、千层次(优秀人才)、万层次(紧缺实用人才)的定位,形成层次清晰、导向明确、上下衔接的引才体系。对“百”层次人才,突出质量层次,适当控制数量,重点引进和扶持紧缺急需的高端人才,把塔尖做优,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对“千”、“万”层次人才,适当降低门槛,大力引进紧缺急需的实用性人才,把塔基做大,发挥“蓄水池”作用。在横向上,合理确定人才引进重点领域。把发展需求作为第一信号,大力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急需的优秀人才,注重配套引进企业管理、市场运营、金融投资等专业人才,提高人才服务发展的精准度和契合度。在梯次结构上,大力加强创新创业团队建设。把“整团队成建制”引才模式作为重点,既要引进高端人才,更要注重搭建团队,做好以才引才、团队引进。
2.建构灵活的人才引进机制
坚持刚性引进和柔性引进相结合,采取全职引进、联合攻关、项目委托、技术顾问等灵活方式,进一步完善和创新高层次人才引进方式。探索增设创新人才(含外专)短期项目,对符合“5150 引才计划”条件,但只能以短期形式(每年在济工作时间2个月以上、6 个月以下,连续3年以上)来济南工作的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敞开大门。在高层次人才的引进过程中,要注重发挥市场和企业的主导作用,使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这就要求高层次人才的引进要进一步尊重市场和企业的需求,充分发挥市场在高层次人才引进中的积极作用,政府则主要从优化环境和打造优良引进政策,为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搭建平台,努力增加城市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
3.完善精细的人才服务管理机制
一是建立合理的人才评价论证体系。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科学规范的人才认定评价机制,针对不同类型的人才,实施分类评价。在做好对外引才的基础上,加大对本地人才的认定、选拔及使用,做到标本兼顾。二是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绩效考核体系。以人才是否真正为当地做出贡献、是否起到了转型升级的引领作用为标准,将“人才项目绩效评估”贯穿人才管理服务的全过程。打破一审定终身的认定模式,引入动态评估、动态管理,将人才项目绩效与兑现后续资助政策“绑定”。优秀人才项目给予重点鼓励和培育推进,深入实施“泉城5150 引才倍增计划”和“泉城重点产业急需紧缺人才集聚计划”;对于个别发展慢、成效差的人才项目,打破“能进不能出”的困境,建立人才退出机制。三是健全有利于人才创新创业的服务保障机制。加快人才工作市场化、社会化进程。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在借鉴先进地区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出台系列优惠政策,健全与国际接轨的人力资源流动、配置、使用、评价和激励机制,加快集聚一批知名猎头、招聘、培训等中介机构,形成专业化、信息化、产业化、国际化的人力资源服务业体系。拟设立专门的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对人力资源产业园入驻机构给予相应的房租补贴、业绩奖励、人才奖励等扶持。通过产业园的聚集带动作用,实现公共服务充分保障、市场服务逐步壮大、高端服务快速发展,力争通过2-3年的努力,把产业园建成国内一流、国际接轨的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
4.打造精致的人才集聚硬平台
一是要注重创新创业载体搭建。加快推进新材料、清洁能源、环保节能等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和科技招商,进一步发挥齐鲁软件园、济南药谷等园区产业集聚作用,促进特色产业集群式发展,以产业集群带动高层次人才集聚,促进各类人才自发流入。二是要加快完善创业孵化体系。创新开发模式,优化空间布局,打造“创客—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专业园区”全产业链孵化载体,建设“超级创客空间”、“比特席位”等新型创业服务平台,在搞好硬件设施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服务功能的配套,着力健全创业辅导、融资服务、市场拓展、人力资源、无形资产培育等专业化服务体系,提高创新成功率、创业成活率,增强对优秀人才的承载力和吸引力。三是要大力推进创新平台建设。推进国家重大新药创制平台、国家超算济南中心等重大源头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大院大所引进建设,鼓励和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建立研发机构,自主建设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专家)工作站等,提升对研发类人员的吸纳能力。创新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大型科研仪器共享机制,提升对科技创新和社会需求的服务水平。四是要推进人力资源产业发展。要积极推进济南市人力资源产业园建设,突出高新区人力资本产业园在人才流动中的作用,建构全省、全国乃至全球的人才图谱,实现人才的流动、人才的集聚,为济南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三)持续优化更加宜居宜人宜业的人才发展环境
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是城市吸引凝聚人才的软实力,包括服务环境、创新环境、人文环境等。“只有各项服务到位,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优秀人才才能引得进、育得强、用得好、留得住。”[4](53)持续优化更加宜居宜人宜业的人才发展环境,打造有温度有魅力有活力的人才发展之城,是当前济南市打造人才高地的又一重要战略任务。
1.以“一站式”服务增加人才服务温度
人才服务包涵人才引进、工作、培训等全流程,为人才提供全方位更贴心的服务是优化我市人才环境的重要任务,有助于改善人才服务环境。城市人才工作包括政策咨询、出入境海关、落户、子女入学、保险及其他多项服务内容,内容复杂且操作难。据统计,政策咨询环节涵盖了人才认定政策、项目资助、保障政策解读、开设企业、政策辅导等;出入境海关包括办理因公(私)出国护照、赴港澳台通行证、签证;落户包括人才落户、居住证;子女入学涵盖入学优惠政策、办理义务教育入学;保险包括社会保险、特殊医疗等;其他还有博士后进出站、补贴及奖励资金申请、配偶工作、税收业务等。如此多的环节和内容,就需要打造“一站式”或“保姆式”的服务,建构科学的工作流程,培育人才工作人员“一站式”服务的业务能力,协同教育、公安、卫生、海关等多部门,针对每一位引进人才需要办理的各项程序或要求,依据规定提供一站式“零跑腿”式的服务,把人才引进后的各项程序难题进行及时化解。
2.以产业聚才“强磁场”优化创新环境
“人才是一种特殊的经济要素,具有较高的人力资本含量,具备较强的社会财富创造能力。”[5](27)创新环境是人才集聚的首要影响因素。注重以产业集聚、实现产学研协同,为人才干事创业提供优质创新平台,增强我市整体创新环境,是打造人才高地必须要重视的问题。一是实施项目聚才工程。人才工作与经济工作是捆绑在一起的。应把招才引智工作与当前全市项目建设这一“牛鼻子”紧密结合起来,提高项目策划的专业水准,发掘优质投资项目,做好项目推介、项目储备,形成对国内外各类人才的巨大吸引力,这也是留住、用好本市专业人才的一大法宝。一方面,可以根据全省最新布局的城市群规划、我市的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等,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围绕“四个中心”和“携河北跨”战略组合,推动以基础设施为主的大型“工程包”落地,吸引交通、能源、信息、水利等方面专业人才施展才能。另一方面,可以结合《中国制造2025》济南行动计划、济南市十大千亿产业振兴计划等,围绕做优做强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与战略新兴产业,推出企业技术改造、产融结合等优质投资项目,吸引金融、科技、信息技术、管理等方面人才。二是创业环境是吸引创业人才的关键。一是切实加强各类孵化器资源和创业平台建设。充分利用研发机构、专业孵化器、公共科研服务平台、创客空间等资源,为创业者提供政策咨询、项目推介、开业指导、融资服务、补贴发放等“一站式”创业服务,强化创业服务和指导,帮助企业和人才有效降低创业成本,提高创业成功率。二是积极组织创业者进行创业培训。可通过财政拨款、设立培训基金、联系知名企业等方式,每年有计划地帮助创业人才提升经营管理能力。三是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通过与各高校科研院所进行对接,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保障,鼓励高校专家学者以企业的需要和市场为导向,促进科研成果向实际生产力的转移转化,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先进的技术支持。四是推动金融创新,积极探索灵活的投融资机制。不断壮大人才创新创业基金并逐步提高基金投资效率,鼓励金融机构发展科技金融、小微金融,推行更为灵活的“人才贷”等,鼓励风险投资、普惠金融发展,针对创业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努力解决创新企业融资瓶颈。三是完善产业配套体系。完善的产业配套体系能够为企业提供生产环节的配套支持,是集聚包括人才在内的各类要素流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应不断延长我市优势产业的产业链。对于钢铁、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有效结合制造模式变革进一步细分并重新整合传统的产业链、技术链、服务链;对于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战略新兴产业,要在“两化”融合的基础上创新并深化“两业”融合,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挖掘新的价值创造;对于优势相对明显的现代服务业,应主动承接“两业”融合,以强有力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推进高端制造业的技术改造与转型升级。
3.以城市提升工程“总抓手”增添城市魅力
城市竞争是土地、资本、人才、科技、教育、产业、生态等多维综合,而对特色资源的占有、保护、开发则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关键。自然人文环境包括城市的自然历史人文景观、历史文化、生活方式、城市精神等,决定着城市的文化氛围、发展环境和个性特色,是一个城市最具核心竞争力的品牌特色,是影响人才流向和流量的重要因素。因此,要以城市提升工程为总抓手建构安心、舒心、悦心、称心的工作生活环境。一是要做好提升城市市容市貌的“颜值工程”。要加强城市生态绿化工程,提升市容整治力度,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提升市民文明素质,让泉城济南成为宜居城市。二是要做好培育城市精神的“气质工程”。积极实施名泉环境整治,提升泉水自然及文化景观的品质,围绕泉城特色风貌带规划建设,继续着力打造“家家泉水,户户垂柳”的特色空间;要注重打造泉水文化品牌,继续做大做强“天下泉城”、“好客山东,天下泉城”等文化品牌,积极开拓具有观赏性的民俗色彩文化特色项目,以文化品牌引领城市品质,以文化活动提升城市知名度,增强济南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三是做好优化政务环境的“形象工程”。进一步增强政府部门的服务意识、担当精神,为人才工作、企业发展提供良好政务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