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传统文化底蕴研究

2019-02-21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仁爱诚信政治

史 倩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引言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积淀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形成了厚重的、扎实的文化底蕴,滋养着历代中华儿女拼博进取,引导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成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长在中华民族的肥沃土壤之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独有的精神气质,彰显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风貌,传播着中华民族美好的精神品格。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我们应该随着时代发展的步伐,全面、系统地将其渗透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难题,突破教育困境,开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篇章。

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

(一)传统文化含有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资源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对历史文化,特别是祖先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理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先贤学识的凝聚。从炎黄至明清之末,代代中华儿女对其内容进行合理甄别,对其本质进行全面鉴定,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时至今日,形成全面、系统的文化体系。传统文化包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资源。例如,传统文化中与爱国主义相关的内容,使中国人民拥有顽强的毅力坚决抵制外敌入侵,并一如既往的依赖坚强不息的精神建设祖国,造福人民;例如传统文化中的“和合之美,美美与共”、“求同存异”的和谐思想,“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改革思想,“见贤思齐”、“吾日三省吾身”的修身思想等,都可以被有机地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其文化价值与积极作用。

(二)传统文化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路径

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四个自信”,这是全国亿万人砥砺前行的精神动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要让青年学生树立“四个自信”,让他们坚定不移地投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来。传统文化是形成中华民族凝聚力、感召力和向心力的重要依据,更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支柱与基石。只有源源不断地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彰显具有民族自豪感的文化基因,才能将“四个自信”在青年学生的思想与行为中落地生根,才能将青年学生的心紧紧地团结在党的周围,才能形成最为广泛的制度认同、理论认同、道路认同和文化认同。

(三)传统文化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由于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社会意识形态的斗争激烈,青年学生思想发展的影响因素复杂多元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变得紧迫且严峻。因此,必须创新实现路径。传统文化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体系,内容丰富,内涵深远,育人价值明显。将传统文化引入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丰富了教育资源,拓展了教育渠道,开阔了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加了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更让学生从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领略到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参透民族文化的精神实质。由此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调动学生的进取积极性,改善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效果。

(四)传统文化构筑思想政治教育的坚固堡垒

互联网时代,全球经济文化交织交融的环境下,大学生思想受到多元文化思潮影响。一些西方腐化的、堕落的、消极的、糜烂的思想也会披着和平、人权、自由的外衣,堂而皇之地进入中国,悄无声息地游走于青年学生中间。这就必须要给青年学生筑就坚固的、牢不可破的思想保垒。以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为例,儒学思想内容丰富,从个体来讲,可以划分为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等德目。教导青年学生学习儒家思想,就可以引导他们成长为博爱厚生、公平正义、仁爱和谐的人。构建起的思想体系将会强有力地抵御不良思想的侵入,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标的实现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传统文化底蕴研究

(一)诚实守信道德品质的传统文化渊源

诚实守信不仅是治国理政之根本,更是各行各业恪守的行为准则。在当今浮躁、虚华的社会环境中,待人诚信、处事诚信、经商诚信更显得弥足珍贵。中华传统文化中与“诚信”有关的内容是十分广泛丰富的。“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这些都是论证、阐述诚信的语句。纵观诚信相关的传统文化可以了解到,诚信伴随着中华民族的生与长。早在殷商时期,诚信的思想就开始萌芽。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儒、道、墨、法”等学派都对诚信思想予以重视。汉唐盛世,诚信思想变得成熟、系统,内涵也变得更加丰富,董仲舒将“信”放在与“仁、义、礼、智”相并列的位置上,升华了诚信思想,将诚信推至前所未有的高度。明清时期,信守承诺、诚信经营成为商家生财之道、固财之径。

(二)勤勉敬业道德品质的传统文化意蕴

勤勉敬业是取得成功的法宝,是履职尽责的要求,更是体现个人价值的有效途径。“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等传统经典都蕴含忠于岗位、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专注精神。勤勉是中华劳动人民的优秀品格。无论农桑商贾,书生剑客,如若想获得成功,都要有一种“鸡叫三更起,夜半练苦功”的精神。老子云“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也是指各种丰功伟绩的取得,都应该脚踏实地、勤勤勉勉地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自身的岗位入手。勤勉敬业不仅体现于勤恳尽职的完成每项工作,还体现于勇于担当、顽强进取。“弘乃能胜得重任,毅便是担得远去”一语中的。

(三)厚德仁爱交往原则的传统文化积淀

古代先贤对仁爱、至善的追求从未停止。从“上善若水”至“仁者爱人”,从“积善成德”再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尽管厚德仁爱的思想一波三折,充满坎坷,但是直至今日,厚德仁爱仍然是中华民族的至真之理。厚德仁爱萌芽于原始社会,在仅能依靠相互帮助、相互爱护才能艰难渡日的岁月里,三皇五帝就已经是仁爱精神的代表。孔子的儒家思想里“仁爱”是核心理念。首先,仁爱体现于善爱亲人。“首孝悌”就是说“孝”是道德的根本,其他一切德行都是以“孝”为核心演变出来的。“孝”就是善爱父母,是人们“善爱”的开始。其次,仁爱体现于善爱他人。从善爱父母开始,最终达到“泛爱众,而亲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则论述了应该如何厚爱他人,如何友好邻邦。最后,仁爱体现于善爱万物。“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就是在告诉世人,世间万物都是平等的,因此要相互关爱,彼此依存。

(四)中庸之道处世原则的传统文化精髓

中庸之道是实现“和谐”的必经之路。“修身成仁、身心和谐”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观点。然而,实现“和谐”是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势必会有自己的思想与他人思想的碰撞,自己做法与他人做法的冲突。然而,避免碰撞,化解冲突应通过“中庸之道”来实现。中庸之道并非是“墙头草,随风倒”的无原则之道,而是“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的适度、持中之法。中庸之道在调和矛盾、实现和谐的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做到“中庸”,才能不走极端,不做“过分”。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

(一)高校应该倡导大学生以诚实守信为本

当代大学生身上存在较多不诚信行为。学业方面,体现为抄袭作业、考试作弊、上课替签、学术不端等。生活方面,体现为欺朋骗友、违背信义、贷款逾期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开设多年,但是针对大学生身上存在着的上述不诚信行为,效果差强人意。深入分析,究其原因就是诚实守信的思想没有深入骨髓,直抵心处。传统文化中提及到“诚信”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诚信包含两层含义,即对内的“诚”与对外的“信”。对内诚,青年学生要做到不忘记初心,不辜负青春与时间,不浪费才华与精力;对外信,青年学生做到“言必出,行必果”,不欺上瞒下,不失信违约。正所谓“民无信不立”,当今社会,诚信是评价某个人道德品质的关键标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倡导大学生要诚实守信,要让大学生深刻地认识到诚实守信是立人之本。首先,应该开展传统文化诵读活动,让传统文化底蕴涵养学生的心灵,让“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有所许诺,纤毫必偿,有所期约,时刻不易,所谓信也”等至真语句印刻在学生的脑海中,成为他们的行为准则。其次,鼓励青年学生践行传统文化中的诚实守信思想。“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将诚实守信践行于点点滴滴的生活中,注重培养自己具备诚实守信的优秀品质。最后,极力制止与惩罚大学生的失信行为。依据校规校纪,严厉惩戒学业失信行为。依据法律法规,加强失信行为的约束与管理。

(二)高校应该告知大学生以勤勉敬业为途

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在一些大学生的眼中成为了贬义词。他们认为“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一些女大学生认为“学的好不如嫁的好”。一些大学生终日打彩票,甚至赌球,迷幻于一夜暴富,痴迷于“轻轻松松,年入百万”的“传说”。除此之外,当代大学生思想中流露出来的眼高手低、好高骛远等不端正的就业观使一些人最终堕落成 “啃老族”、“巨婴”。这些现状都暴露出很多大学生没有充分意识到,要想获得成功,唯有勤勉敬业。传统文化中“功崇惟志,业广惟勤” 讲述的就是周成王获得胜利,总结经验,告诫群臣要忠于职守、勤于政务的故事。诸葛亮正是在《后出师表》中写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句子,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蜀国。高校利用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勤勉做事的能力与品质,首先应该培养学生具备正确的职业观。让学生认识到“读书者,当闭门发愤;务农者,当用力南田;艺业者,当居肆成工;商贾者,当竭力经营”。“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无论未来从事何种职业,身处何种岗位,都应该竭尽全力,尽力为之。其次应该培养学生具备敬业精神。朱熹曾说过“敬业者,专心致志也”。这就要求做事要有恒心、有耐力,一心一意、矢志不渝地走好职业生涯的每一步,怀揣对职业的敬畏、感恩之情,经得住时间的考验,耐得住虚华的引诱,将自己的事业融入到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之中去,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三)高校应该教育大学生以厚德仁爱待人

经济社会,利益纷争尤为激烈,即使青青大学校园内,也不能置身度外。为了获得更好的学习机会,有些大学生恶意抹黑竞争对手。在宿舍生活里,也常常会有舍友为了谁劳动多,谁劳动少,针锋相对。对人对己双重标准,与人相处,利益当先,锱铢必争,待人诚恳被油嘴滑舌取代,以善报怨被有仇必报所代替。很多大学生都称自己的待人原则是“凡犯我者,必讨之”。厚德仁爱被抛到了九宵云外。传统文化的友善观似乎在现代社会处处碰壁,这也使我们的社会环境变得乌烟瘴气,混乱不堪。中国是文明古国,也是礼仪之邦。其“礼”不仅体现于表面上的孝敬师长,更体现于内心深处的厚德仁爱。当代大学生不仅是物质文明的建设者,更应该是精神文化的倡导者。身处人际关系网络、朋友圈子时,应该学会宽容、仁爱。以尊重、宽容之心待人,以坦诚、信任之面交友。高校培养大学生具备厚德仁爱的道德品质,首先应该引导大学生善待亲人。孝敬父母要有“仪式感”,在传统节日、父母生日、自己生辰等特殊日子里,送上关心的语言,为母亲送一束鲜花。每周给父母打电话,利用微信与父母多沟通。其次应该引导大学生善待他人。“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是孔子朴素的愿望。“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则是提醒我们不能忘记尊老爱幼的美德。“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更是告知我们与人交往时,应该如何站在别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应该引导学生要善待万物。人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具有较高的智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因此,成为了世界的主宰者与创造者。因此,人应该善待世间万物。“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就是在向人们阐释大仁大爱的道理。“民吾同胞,物吾与之”也是在告诉人们,世界万物皆平等,要彼此依存,生生相惜。

(四)高校应该引导大学生以中庸之道处世

青年大学生富有激情与个性,都喜欢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与主张,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很多大学生在争论、辩解的过程中,以自我为中心,毫无根据,语言偏激,行为偏执。将人生当成一个角斗场,非成即败,非赢即输,任何事情都必须分出高低上下。这就是极端、偏激的表现。有些青年学生则在畏首畏尾,瞻前顾后,不能洒脱、直接地表达自己的立场。即使是在一些原则性的问题上,也是含含糊糊,不辨是非。这就是不足、缺失的表现。《论语》中,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 ”子曰:“过犹不及”。从孔子给出的答案中不难看出,他认为“过犹”与“不及”都是错的。唯有中庸才能达到和谐与圆满。有些人可能认为,“过犹”与“不及”可以理解,这是没有意识到过于极端偏激是和谐社会、文明社会的“绊脚石”。过于胆怯与不足则会制约社会的发展。因此,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应该引导大学生以中庸之道处世。首先,应该教导青年学生拥有平和的心态。平和的心态是能够用正确的态度来行事。能够宽容、大度的与人相处,掌握正确的发表意见、表达思想的方法,勿鲁莽,勿激进,做到有理有据,不卑不亢。其次,应该引导大学生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任何人都有情绪消极与情绪积极的时刻,但是只要能够控制好情绪,不将消极的情绪带到学习、工作中,不牵怒于周围人与事,就能够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抉择。最后,应该将和谐的思想植入到大学生的脑海里与行动中,让大学生始终都处于一种身心和谐的状态,让他们的生命力焕发出生机与活力。教育每位大学生在实现身心和谐之后,努力与他人和谐相处,进而达到自然和谐、万物和谐的高度,在“以和为贵”思想的引导下,将中庸的君子之法运用于现实生活中。

四、结语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以传统文化底蕴为基石、为源泉,在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大背景下,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有机地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路,实现预期的教育目标,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猜你喜欢

仁爱诚信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美好生活离不开诚信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那一次,我把诚信丢了
仁爱篇(上)为人撑伞
仁爱来到我身边
Application of the Good Faith Principle to the SCS Arbitration Initiated by the Philippines Against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