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金学智中国特色艺术美学体系的建构
——以《园冶多维探析》为中心

2019-02-21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探析美学书法

时 新

(苏州市职业大学 a.吴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b.学术期刊中心,江苏 苏州 215104)

金学智先生是国内研究中国门类艺术美学的知名学者,其持续六十年的学术研究涉及文学、书法、园林、绘画、音乐、建筑、雕塑等多种艺术类型,始终立足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语境,以西方相关理论为镜鉴,力主多质观哲学思想,坚持艺术亲缘论、艺术比较论、交叉嫁接论,博综众艺,将各艺术门类进行有机贯通与融会,以宏阔的视野,着力构建中国特色艺术美学理论体系,其中国园林美学、中国书法美学、风景园林系列品题美学、《园冶》等研究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园冶多维探析》于2017年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全书96万字,分上、下两卷,共五编,金学智先生费时七年、七校其稿才得以完成。这既是一部《园冶》研究的集大成之作,更是金学智近六十年学术生涯中的又一高峰之作。这一高峰的出现,在金学智的学术生涯中并不突兀,此前,他在《中国园林美学》《中国书法美学》《苏州文学通史》《风景园林品题美学——风景园林品题系列的研究、鉴赏与设计》等著作中就多有突破之处。本文对金学智在构建中国特色艺术美学体系过程中的实践及价值作一探论。

一、中国特色美学体系建构:基于民族门类艺术的探索

金学智的学术起步年代,正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学术界因受西方古典美学、苏联美学思想影响而展开“美学大讨论”的时期,他用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学理论阐发李白诗歌“光明洞彻”之美的《在李白笔下的自然美》[1]一文,是其探索美学与艺术实践的结合研究之肇始。此后六十年的研究中,他以中西美学相融的理论对中国书法、园林、文学、绘画、建筑、雕塑、篆刻、音乐等进行了研究,虽然所涉门类众多,著述数量丰硕,但因无一不立足于中国语境展开论述,故而蔚成中国艺术美学开放而多面相的大观。

金学智基于民族门类艺术构建的中国特色美学体系,大致可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持续至21世纪初的文学美学研究,以唐诗美学研究、鲁迅美学研究及苏州文学通史研究为代表,注重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和多学科交叉、融通,其结果则是超越了时代的局限。二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门类艺术美学研究,以《书法美学谈》、《书概评注》、《中国园林美学》(江苏文艺出版社1990年初版)、《中国书法美学》等著述为代表,从事于以中国书法、园林为重要支柱的中国艺术美学体系的构建。三是进入21世纪后的生态艺术美学研究,以2005年第二版《中国园林美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2017年《园冶多维探析》为代表,从生态文明的视角对中国文化多面向艺术类型的集合体——园林——进行深入研究,从而使其中国艺术美学体系向纵深发展。

综观金学智的艺术美学研究进路,一方面利用西方文论深化对中国文学艺术的理解与阐释,另一方面则由其个人经历中的文学艺术体验与实践出发,致力于西方文艺美学理论在中国的落地,其间多有创见。

《中国园林美学》是第一部在美学范畴内对中国园林建筑艺术进行系统性美学研究的著述,首次赋予“中国园林美学”以独立的研究地位[2]。2005年的“第二版”更是首创以“生态艺术”的视角观照中国古典园林,这种对时代的及时回应显示了研究者高度的理论自觉及理论研究紧密关联实践的意识。对此,金学智曾自述其写作目标:“在各个不同的门类艺术的研究中,我想找到一个中国与西方完全不同的切入点,我的重点有两个,一个是中国书法;一个就是中国的古典园林。这两项艺术都是西方所没有的。……中国古典园林是最具典范性的生态艺术,是最能充分体现天人合一精神和东方生存智慧的生态艺术。”①郭建华:《金学智:栖居绿色大地——一次对金学智先生的采访》,见苏州大学文学院生态文艺学研究室主办:《精神生态通讯》2005年4月第2期。学界及社会注意到了此著显现的“中国特色”:“(该书)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反对民族虚无主义”[3];“让人们从中国古典园林的妙处中,见出区别于西方文化的中国艺术精神和美学精神”[4];“假园林艺术道出了真正属于中国的文艺的美学精神”[5];“中国园林美学应该是中国美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它涵盖中国的文化意识、哲学意识和审美意识……金学智教授的新著《中国园林美学》填补了这样的空白,因而具有开拓性的意义。”[6]等等,充分肯定了金学智的探索方向。

《中国书法美学》(江苏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是在《书法美学谈》(上海书画出版社1984版)、《书概评注》(上海书画出版社1990年版)基础上的集大成之作,是首部“融会中西哲学与中国传统书论,站在哲学高度多视角、多学科、多层面地揭示中国书法的多质性,对中国书法提出多判断、多向度立体交叉的全新定义的书法美学论著”[7]。有学者评价此著是“当前书法美学乃至艺术美学别开生面的新建树新贡献”[8],“其一,是建构了比较艺术论的书法美学……其二,是建构了多风格系统的书法美学……它被有些评论称为‘书法美学的当代文献’,‘书法美学的宏伟建筑群’……”[9]。“它作为艺术美学专著,还有其超越性的学术价值”[10],这超越性价值,就是超越书法美学本学科,拓展为中国艺术美学乃至中国美学方面的价值。

同年,金学智还主编了《美学基础》(苏州大学1994年版),特设专章讨论“中国美学范畴”:“中国的美学范畴,不但构成系列,而且富有深刻的意蕴,它以其强烈的民族特色丰富、充实了世界美学宝库。鉴于长期以来中国美学范畴常为美学界低估甚至忽略的明显缺陷,本书在介绍西方主要美学范畴的同时,也介绍中国美学的主要范畴,以冀使读者对中国美学范畴的特色有所了解,从而推动我国美学理论的建设和普及。”[11]这在同类学术论著中是一个创举,“改变中国美学界低估甚至忽视中国美学范畴的明显缺陷”[12]。

2004年金学智与苏州大学范培松教授联手主编主撰的四卷本《苏州文学通史》(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这是全国唯一的市级文学史专著。书中有很多首创,如将绘画、书法、园林、评弹等艺术引入文学史进行交叉,因为“凡是文学渗透于其他姐妹艺术,就能极大地提高其美学品位,升华其精神境界,深化其文化内涵,并促使种种边缘文学、交叉文学新品种的诞生”[13]19,正因为发挥了文学研究与艺术研究融会的优势[14],此著“别开生面地成为跨门类乃至跨文化的文学史著作”[13]19。

2011年出版的《风景园林品题美学——风景园林品题系列的研究、鉴赏与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中,金学智先生又提出了“风景园林品题美学”这一核心概念:“此书第一编‘理论编’的标题定为‘中国特色,重“品”尚“味”’……品、品味、品题这类概念……有着丰饶的民族文化内涵。”[15]揭示了与西方美学不同的、重体验、重审美感受的中国美学的特点,创构了“拥有传统话语形式、与风景园林相关的‘品——品题——品题系列’的美学理论体系”[16],是又一填补空白之作。

综上,在撰著《园冶多维探析》之前,金学智已在书法、园林、文学等的美学研究实践过程中,逐步确立了民族艺术美学研究中“多质观”的哲学思想,出色地运用了系统论的方法体系和生态艺术的崭新视角,对应于研究对象的多样性、历时性与共时性,他在多学科、多角度、多方法的聚焦中,始终立足于艺术实践,牢牢把握着研究目标:“促进门类艺术的发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美学。”[17]

二、《园冶多维探析》:中国特色艺术美学研究集大成之作

明末计成撰写的《园冶》是中国园林史上最早出现的、具有完整造园学理论体系的经典之作,内涵丰赡、意蕴深永,极富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特色,对世界影响很深。《园冶》不单具有造园学方面的价值,因主要以骈体文写成,还具有文学价值;从艺术美学角度观之,更是一部艺术美学理论杰构,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受所处时代人事的影响,成稿于明崇祯四年(1631)、刊行于崇祯七年(1634)的《园冶》,其价值不仅未能在当时得到普遍承认,反而被湮没沉寂了近三百年,直至20世纪20年代初才被中国学者重新发现。《园冶》重见天日后,受版本、文句古奥难懂等因素的制约,对它的读解歧见迭出。在得到存世最早、最全的日本内阁文库珍藏明版《园冶》后,金学智即在多年关注《园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始了《园冶多维探析》的撰写工作。他给自己定下的研究目标是:析出《园冶》的“全粹之美”[18]。为达成“全”“粹”“美”的目标,金学智在《园冶多维探析》中,集中呈现了其多年艺术美学研究中形成的思想论和方法论,不仅使《园冶》研究达到了新的广度和高度,更使其艺术美学研究进一步深化和细化。

(一)《园冶多维探析》中的思想论

金学智注意到了《园冶》中反映出的社会时代的观念秩序、精神追求与审美风范,注意到了其中体现出的人的生存方式与价值取向,并对此进行了深入的考察,揭示了《园冶》的园林人文美学价值。

1.立足传统文化,探究《园冶》的哲学本源,揭示“大冶”理想,阐明《园冶》超越时空的当代艺术美学意义

《园冶多维探析》从作者计成、《园冶》题名的深入探究入手,明确《园冶》的哲学思想高度,使全书具有深厚的理论研究基础。第一编第一章第一、二节通过探析计成籍贯、行状及“名、字、号”,根据《周易》的辩证逻辑,推演出“无否+否=成”这个公式,辨析计成其人的学养,明确指出其易学修为[19]3-15,为下文分析计成造园艺术的方法论给出了合理的逻辑基础。第三节对《园冶》题名,特别是“冶”义的分析,演绎归纳出了“铸”“美”“道”三个义项[19]16-30,揭示了计成“使大地焕然改观”的“大冶”理想——这一“融和着实践理性的美学憧憬”,“在一定程度上是通向美丽中国梦的”“崇高美学理想”,这是金学智的灼见![19]104他还结合现代人类居住环境理论的视角深入论析:“计成的‘大冶’理想,应该说它是《园冶》宜居环境理论向更高境层的升华,是计成思想体系最后的光辉顶点。”[19]105对计成造园学哲学思想基础的辨析、造园理想的彰显,一是对《园冶》进行哲学定位,对《园冶》研究进行了定位,即从哲学、艺术美学视角来进行审视、观照;二是对《园冶》的探析,充分关注其民族文化艺术特色,并指向构建现代生态文明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目寄心期,意在笔先”“景到随机,意随人活”“稍动天机,全叨人力”“略成小筑,足征大观”……均为从《园冶》一书中梳理出的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创造论,它们“出色地表现了计成的美学大智慧”[19]127。在具体阐发时,金学智不但多方联系各类艺术创作,而且进一步追本穷源,找出其理论源头,如计成的“天机”论,在中国形象思维理论发展史上,指出陆机《文赋》“从艺术美学意义上最早提出了‘天机’的概念”[19]131,《园冶》的“天机”论由此而来;又如“略成小筑,足征大观”,在举出《周易》“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后指出:“这一哲理,对尔后‘小中见大’的艺术美学影响至为深远。”[19]136所有这些,也都是《园冶多维探析》给中国艺术美学增添的一砖一瓦。在论述《园冶•园说》中“制式新番,裁除旧套”,金学智也接续民族传统,写道:“再联系艺术美学来看,纵观中国美学史,也不乏美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精辟言论……不论从何种艺术门类出发,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不墨守成规,而是遵随时代,注意鼎新、创造。明代的计成同样如此,他不但注重园林建筑‘构合时宜’,‘与世推移’的理论建树,而且对此作了大量有力的论证和细致的例说……”[19]140-141

2.以开放意识架构全书,在“本位之思”与“出位之思”结合中,阐释《园冶》的生态美学价值

借用金学智评价《园冶》“是一部奇书”之语,可以说《园冶多维探析》是一部“奇著”,一是不拘于成说,大胆质疑,仔细考证,“十个版本比勘与全书重订”即为典型;二是不受限于单一之法,多学科渗透,多形式并举,自创融综论、析读、校注、专业工具书为一体的“四合一工程”[19]760,在尽可能穷尽古今中外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力求读通、读透经典,品味经典,致用经典[20];三是不固执一端,既对传统技艺、文化哲学大加显扬而作“本位之思”,又在现代语境里阐释其生态学、未来学意义,更引入西方接受美学、阐释学理论而作“出位之思”,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融会贯通,互补互鉴,共铸“大冶”理想,显现了金学智的开放意识——立足传统、兼容并蓄、与时俱进、视野开阔、立意高远,因之而有《园冶多维探析》之“四合一工程”再加“馀篇”的奇特架构。

金学智对《园冶》生态学意义的体认,体现于对计成“‘爱怜芳草——结缘花木——休犯山林罪过’这样明确而坚定的理性原则”[19]369的认可,更集中体现于对“白蘋红蓼,鸥盟同结矶边”的解析中:“计成举出鹤和鸥作为鸟类的代表,表达了人类和鸟类应该和谐相处,共生共存,建立亲和的生态关系的美好理想。”[19]380可见,“中国本土早已存在着种种生态伦理了……求和谐,反欺诈,去机心,这正是今天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最需要的……中国不但有接受西方生态伦理学的语言环境,而且还有足够的条件和绝对的优势以建立具有民族特色的生态伦理学和生态哲学……因为中国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谋求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为此,金学智主张倡导“逐步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的理论体系”[19]381。

3.对艺术与现实的美学关系进行充分观照

金学智对《园冶》艺术与现实的美学关系的分析,主要见于“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以及“有真为假,做假成真”两节。

金学智认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八字两句是《园冶》全书的美学纲领。他将“宛自天开”联系于《老子》的“道法自然”;将“虽由人作”联系于《淮南子》的“事”“功”“有为”论,从而指出:“计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无为’和‘无不为’有机地统一起来了,或者说,在新的理论层面上将其综合、贯通、冶铸为一个石破天惊的警句。此句虽仅八个字,却深永厚重,是中国艺术美学的一个丰硕成果。”[19]86既予以大段论证,又提纲挈领、深刻概括,阐发了计成对于“天”“人”这一根本关系的艺术美学至理名言。

在《园冶•掇山》中,计成提出了“有真为假,做假成真”的原则。对此,金学智早在1994年出版的《美学基础》中就列论了“真”与“假”、“形”与“神”、“情”与“景”、“虚”与“实”四对辩证的美学范畴。在《园冶多维探析》中,就“真”与“假”这一命题,金学智进行了详细论述:“真与假,是体现艺术与现实之美学关系的一对重要范畴。……相比而言,明末计成的园林美学专著《园冶》这方面的论述却要早得多。其《自序》开门见山就……亮出了‘真’、‘假’这对美学范畴。”[19]95“‘真’与‘假’的相生相形,体现了《老子》‘反者道之动’的规律。对于‘做假成真’,《园冶》中还有其他相类似的表述,如:‘掇石莫知山假,到桥若谓津通。’(《相地•村庄地》)‘岩、峦、洞、穴之莫穷,涧、壑、坡、矶之俨是。’(《掇山》)‘片山块石,似有野致。’(《掇山•结语》)这都是对‘做假成真’的不同阐释,而这种‘真’,是返回自身的‘真’,是经过‘真——→假——→真’循环往复后的‘真’,这还应看作对是《园冶•园说》中‘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一总纲具体的延伸、精彩的演绎。《园冶》中这两则名言,既有机相融,又互为区别,集中体现了计成的‘真假’观和‘天人’观,对此,应从‘吾以观复’其‘真’的视角来深入观照、体悟。”[19]96

金学智对计成体现了艺术对现实美学关系的“天人”观、“真假”观的详细阐述,不但指明其在中国美学史历程中的重要的地位,而且在今天仍有着多方面的现实意义。

(二)《园冶多维探析》中的方法论

由于《园冶》作者的高水平、高理论起点,金学智在研究中,非常注重从方法论上与之对应。

首先,在《园冶多维探析》中将造园学、建筑学研究与哲学、美学、文学、艺术学、生态学、历史学、心理学、未来学等研究交叉、融会,极大地拓展了艺术美学研究的理性深度和文化广度。

其次,对《园冶》所作的评注,凭借其扎实的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功底,运用传统的校勘、考证等方法,对文本内容作了周详细致的研读。就注释形式而言,在第三编点评详注中就并用了夹注与脚注。还大胆创新了研究方法,比如为避免与前后文重复,点评详注中以“详见”“参见”指明参阅路径,是金学智为此著以“循环阅读法”所建的“互见网络机制”的体现。[19]452-453

再次,《园冶多维探析》开篇即引进西方接受美学、阐释学,与传统的《易》学对接,将其深深移植于中国的土壤,这种水乳交融的中国化的努力,是金学智美学研究中对西方文论在本土落地的一贯的自觉追求,以期揭示《园冶》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价值与启示,使园林艺术美学研究适应时代现实发展的需要,服务于文化发展的需要。

最后,撰著过程中与日、英、法、美、澳等国专家的积极互动,体现了中西文化交流,共同探寻应对后现代社会面临危机的解决之道。

《园冶多维探析》这一集大成之作,对“园冶学”以及中国特色艺术美学研究的当下拓展和未来发展必将产生积极意义和作用。

三、结语

金学智认为:“中国现代美学基本上是从西方引进和发展起来的,其体系、骨架总令人感到缺少中国的民族气派和民族特色。因此,我们更应侧重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学体系。”[15]

在研究中,金学智始终紧密结合中国经验与具体的艺术实践,从文学美学研究到门类艺术美学研究,再到以《园冶多维探析》为重点的生态艺术美学研究,逐步构建起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艺术美学体系。

在《园冶多维探析》中,集中呈现了金学智艺术美学研究的思想、方法和目标,对《园冶》的多重阐释,解析了计成“使大地焕然一新”的“大冶”理想,这又何尝不是金学智在阐述自己的艺术美学理想呢?诗意地栖居于大地园林,这是金学智艺术美学研究的终极命题与目标。

猜你喜欢

探析美学书法
书法
书法欣赏
盘中的意式美学
书法
烹饪与食品安全的实践探析
月山八极拳传承探析
外婆的美学
VR阅读探析
书法欣赏
纯白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