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究和编纂中国版《非洲经济史》的几点思考

2019-02-21舒运国

关键词:经济史资料库中非

舒运国

非洲经济史既是非洲史的一个重要分支,又与经济学存在密切的联系。近年来,随着中非关系的急剧升温和非洲经济在世界经济中地位的提升,非洲经济史越来越引起中国非洲史学界的关注。2014年,作为国内长期研究非洲经济史的学术机构之一,上海师范大学“非洲研究中心”主导申报的多卷本《非洲经济史》获批为国家社科重大项目。由于这是中国学者第一次独立撰写完整的非洲经济史,因此课题组习惯把它称为“中国版《非洲经济史》”。四年来,课题组在进行非洲经济史研究和撰写过程中,进行了许多思考,下面就此做一汇报,求教于学术界。

中国版《非洲经济史》在学术水平上怎么定位?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对国内外研究状况进行一番梳理与评估。

1.西方学术界的非洲经济史研究

纵观半个多世纪以来西方学术界的非洲经济史研究,主要在以下四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

第一,破除欧洲中心论对于非洲经济史的统治。欧洲中心论,也称欧洲中心主义(Eurocentrism),是一种用欧洲的价值标准来衡量世界的世界观。它的主要内容为:(1)欧洲是世界文明发展的典范,它代表世界文明发展的方向,因此必然引领全球文明的发展;(2)欧洲之外的地区和国家的文明,都必须以欧洲文明为标准加以衡量,“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凡是与欧洲文明不同的一概否定。

长期以来,欧洲中心论在非洲经济史研究中盛行。关于前殖民时期的非洲经济,西方学界一直流行一种悲观的观点,认为“传统非洲社会”是“非经济社会”(non-economic Africa),这是一种孤立的社会,是一种静止不变的实体,即便它以龟速发展,也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注]David William Cohen, “Agenda for African Economic History”,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Vol.31, No.1(March,1971), p.209.于是,西方学者认为,非洲大陆在西方殖民入侵之前,不存在什么经济活动。按照这个逻辑,非洲没有什么经济史可言。

在非洲国家独立后,非洲经济史学者发掘史料,努力恢复非洲大陆经济活动的历史原貌。在这方面,一个突破性标志是戴克(K. O. Dike)1957年出版的著作《尼日尔三角洲的贸易和政治》。作者揭示了19世纪尼日尔河三角洲社会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其重要表现是非洲人重新塑造了该地的体制,从而改变了传统的政治、经济战略以应对各种新的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变化。作者在著作中强调了当地因素的作用。通过对于尼日尔三角洲社会历史的长期观察,戴克推翻了长期以来流传的关于非洲社会静止不前的“神话”。[注]K. O. Dike,Trade and Politics in the Niger Delta,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7.之后,此类研究成果不断涌现,[注]比较著名的研究成果有:Polly Hill,The Migrant Cocoa-Farmers of Southern Ghana,Cambridge, 1963; R.Szereszewski, Structural Changes in the Economy of Ghana,London, Weidenfeld and Nicolson, 1965;B.Davidson, Old Africa Rediscovered, Victor Gollancz Ltd,1959.有力地批判了欧洲中心论。

第二,研究范围逐步铺开,既有非洲大陆的整体研究(如已经出版了近十本不同类型的《非洲经济史》),又有次区域(如东非、西非、南部非洲、北非等的次区域经济史)和国别层面(如南非、肯尼亚、尼日利亚和埃及的国别经济史)的研究;既有对于古代非洲经济史的研究,又有对于近代殖民时期和现当代非洲经济史的研究;既有对于宏观经济发展战略的研究,又有对于微观经济部门的研究。总之,非洲经济史的研究已经呈现出多层次、全方位研究的态势。[注]参A. G. Hopkins, “African Economic History: The First Twenty-five years”, Journal of African History, Vol.30(1989).

第三,逐渐形成了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不同学科(历史学、经济学、考古学、人类学、骨骼生物学、历史语言学、人类体格学、植物学)的学者带着各自的研究理论和方法进入非洲经济史研究领域,给非洲经济史研究带来了巨大的活力,不但有效克服了历史资料稀缺的难题,而且把研究不断推向新的领域和高度。典型的例子包括:运用历史国民经济核算方法建立了长时段的时间序列数据;运用人体测量学方法研究了殖民地时期经济作物扩张对于非洲居民的影响;运用推算法和参照法建立了1850年以后的非洲各国人口序列数据等。[注]J. E. Philips(ed.), Writing African History,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Press , 2007.

第四,经过多年研究,在大西洋奴隶贸易规模、前殖民地时期非洲大陆的生产力和贸易、殖民地经济、女性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与地位、非洲国家财政与教育、价格、工资与财富等专题研究上获得了重大进展。以大西洋奴隶贸易为例,经过各国学者的艰苦攻关,现在已经建立了“跨越大西洋奴隶贸易资料库”。该资料库又可以分为三个分支,即“航行研究资料库”(Search Voyages Database)、“奴隶贸易估测数据资料库”(Examine Estimates of the Slave Trade)以及“黑人姓名资料库”(Explore the African Names Database)。每个分支资料库的内容都十分丰富。以“航行研究资料库”为例。其研究的时段为1514—1866年,涵盖了35000次航行。通过这个资料库,可以查询其中任何一次航行的具体资料,比如:航行识别号、船名、船长姓名、奴隶抵达年份、购买奴隶的主要地区、奴隶上岸的主要地区、船主、国旗、非洲人的抵抗、航行起始地、航行目的地、出发时船员人数、航行中船员死亡数、上船时奴隶总数、下船时奴隶总数、奴隶中男性所占比例、奴隶中女性所占比例、奴隶中男童所占比例、奴隶中女童所占比例、奴隶中儿童所占比例、死亡率等。十分明显,大西洋奴隶贸易的研究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注]见http://www.slavevoyages.org(2013-6-8).

必须指出,在西方学界,与世界经济史或者其他地区经济史研究相比,非洲经济史研究,尤其是对于非洲传统经济领域的研究,仍然显得落后。这与非洲经济史研究起步较晚、研究资料不足有直接的关系。以已出版的《非洲经济史》为例,西方学界至今问世的约有近十个版本,但是各版本所界定的地域、时段各不相同。在涉及的地域上,有的限于热带非洲,有的限于撒哈拉以南非洲,有的则涵盖了整个非洲。在涉及的时段上,有的涉及前殖民时期与殖民时期,也有的从远古至独立后。十分明显,至今尚没有达成关于地域和时段的共识。因此,非洲经济史的研究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非洲本土的非洲经济史研究

非洲本土学者是全球非洲经济史研究队伍中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他们生活在非洲,对于非洲经济的了解无疑更加直观和深刻。但是,由于各种原因,非洲本土学者对于非洲经济史的研究,与西方学者相比显然是滞后的。不过,非洲本土学者对于非洲经济史的研究亦有自己的特点:

第一,研究轨迹与方式与西方学者有所不同。他们的研究轨迹大致可以归纳为:20世纪80年代主要关注对非洲悲观主义的批判;90年代出现了经济理性的阐释和反资本主义辩论;进入21世纪之后,主要聚焦于非洲历史和土地问题的“复兴”。在研究方法上,他们更加倾向于使用实证而非计量统计的方法。换言之,非洲本土学者更多使用的是历史学的研究方法,而非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研究时间较晚,起点较低。非洲大陆在殖民地时期教育十分落后,本土人才稀缺;独立后,教育虽然得到较快发展,但是学者队伍的发展仍然滞后,而且数量不足。直至今天,非洲经济史的主要话语权仍然掌握在西方学者手中。著名非洲经济史学者奥斯丁(Gareth Austin)在2015年发表了《非洲的非洲经济史研究》,对于撒哈拉以南非洲尤其是热带非洲进行了调查。他认为非洲学者对于非洲经济史的研究,不但受到历史资料条件的束缚,而且他们与经济学家的交流合作不够,因此还难以出现成规模的、世界级水平的研究成果。[注]Gareth Austin, “African Economic History in Africa”, Economic History of Developing Regions,30:1,2015,pp.79-94.十分明显,非洲本土学者在非洲经济史研究领域虽然不断发展壮大,但是与西方学界的研究水平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

第三,在批判欧洲中心论方面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在非洲经济史研究中,非洲本土学者对于欧洲中心论进行了严肃的批判。以戴克、桑登和扎泽拉为代表的非洲本土学者,以丰富的历史资料和严谨的研究态度,对于长期流传在非洲经济史研究领域的欧洲中心论进行了驳斥。除了戴克的研究外,桑登对于非洲传统农业的研究证明非洲农业在不断发展,在某些部门生产力达到较高水平。扎泽拉的《非洲现代经济史》代表了非洲本土学者的研究水平,产生了较大影响。值得注意的是,非洲本土学者在批判欧洲中心论时,也出现了非洲中心主义的倾向,这是必须加以克服的。

3.中国的非洲经济史研究状况

中国学者对于非洲史的研究,长期以来受中非双方经济、社会和人员往来不足等各方面条件的制约,可以说是非常薄弱。但鉴于中非源远流长的交往与友谊,中国学者克服各种困难,一直在学术上保持着对非洲的关注,尤其是改革开放和21世纪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之后。总的来说,中国的非洲经济史研究大致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至今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研究学科。众所周知,中国的非洲史研究虽然早在20世纪60年代已经启动,但是受到当时环境的影响,进展甚微。进入80年代,非洲史研究才有了较大起色,但是整体水平仍然十分落后。作为非洲史分支的非洲经济史,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必然受到非洲史研究水平的制约。因此,当下非洲经济史虽然开始有了一些研究,比如对于非洲奴隶贸易、殖民地经济和独立后的非洲经济发展等问题的研究,但是整体上仍然与非洲史研究融为一体,没有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第二,尚处于起步阶段。这表现在:其一,非洲经济史的研究受到非洲史研究广度和深度的制约,尚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其二,中国学者当前主要处于引进和介绍国际学术界的研究理论、方法和成果的阶段,尚不具备出现高水平研究成果的条件和能力;其三,中国至今没有独立和专门的非洲经济史研究机构、研究队伍或者研究组织,也没有专业的非洲经济史刊物。由于中国对于非洲经济史的研究起步晚,因此缺乏研究所必需的学术和资料积累。众所周知,学术和资料积累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中国学者当前很难在非洲经济史研究中有突破性的成果。

第三,与国际学术界的交流稀少,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由于缺少经费和缺少语言交流能力的,中国学术界对于国际学术界的研究动态和研究成果不甚了解。近几年,这种情况逐步得到很大的改善。

第四,目前中国的研究者主要来自历史学专业。中国学界对于非洲大陆的研究,首先是从历史学开始的,对于非洲经济史的研究只局限在非洲史的范畴内,仅仅把经济史视为非洲史中的内容,并没有凸显它的经济性质。当然,随着中非经济关系的升温,人们对非洲的经济领域越来越感兴趣,于是,一些经济学的学者开始注视和研究非洲经济,这就必然会涉及非洲经济史。当前,已经有一些经济学的学者开始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非洲经济史的研究领域。虽然,这还只是开始,相信这种趋势会日益明显。毫无疑问,这是一种健康的发展趋势。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国外,虽然在20世纪40年代已经出现了零星的研究文章,但是非洲经济史作为一门学科在60年代非洲大陆独立之后才真正诞生。西方学界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研究,在今天已经取得了许多进展;非洲本土的研究虽然落后于西方学界的研究,但是近年来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相比之下,中国学者的研究远远落后于国外。中国对于非洲经济史的研究尚处初级阶段,研究水平不高。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对于中国版《非洲经济史》的学术水平定位是:我们的目标不是赶超世界前沿水平,而是尽可能完整地介绍非洲经济史目前研究的状况,尤其是国际学术前沿的研究动态,在这样的基础上,努力呈现给读者一幅比较完整的非洲经济史全貌。

中国版《非洲经济史》具有什么学术特色?通过上述回顾和梳理,可以说中国版《非洲经济史》尚无法在整体上达到世界前沿水平,但将做出中国的研究特色。

1.注意大力发掘和使用中国的古籍资料

中非关系源远流长,早在两千多年前已经发生了间接往来。在中非漫长的交往中,中国的官员、旅行家和学者写下了不少见闻,成为宝贵的历史资料,对此我们应该有充分的认识:

第一,中国古籍是个巨大的资料宝库,其涵盖的内容十分丰富,时段十分久远,地域十分广阔。从时段上看,这些资料纵贯了从汉朝开始的两千多年时间;从地域上看,则覆盖了包含北非、东非和南非的非洲大陆的大部分地区;从内容上看,这些资料涉及当时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毫无疑问,中国古籍是研究非洲历史包括非洲经济史的一个宝贵的资料库。

第二,经过几代中国学者的辛勤劳动,对于中国古籍中有关非洲历史的资料已经进行了初步的排摸,也取得了不少进展,诸如《中西交通史料汇编》(张星烺编注,朱杰勤校订)、艾周昌的《中非关系史料选编》、沈福伟的《中国与非洲——中非关系两千年》、许永璋的《中国与亚非国家关系史考论》、李安山的《中国华侨华人社会史资料选辑》,等等。他们的研究为发掘和使用中国古籍资料做了大量基础性研究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第三,基于上述中国古籍中有关非洲资料的研究情况分析,发现这方面的研究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首先,对于中国古籍中有关非洲的资料还没有全面和深入的排摸,因此,随着研究的开展,完全有可能发现新的资料;其次,目前问世的研究成果一般都以专题展开,比如对于某一个作者或者某一部资料的研究,而且,这些研究大多集中在对于作者身世、作品的历史背景和地名的考证,很少有更加深入的研究;再次,对于已经发掘的中国古籍资料也不能采取拿来主义,还必须进行认真的考证和甄别。

基于上述认识,在撰写中国版《非洲经济史》时,除了充分利用老一辈学者的研究成果外,还将对于中国古籍继续进行不断的排摸和整理,使中国古籍成为研究非洲经济史的重要资料来源。如果做到这一点,将是中国版《非洲经济史》的一个重要学术特色。

2.全面总结现当代中非经济关系

在非洲对外经济关系中,中非经济关系占据了重要地位。因此,中国版《非洲经济史》将列专章阐述中非经贸关系。这在国外目前出版的《非洲经济史》中还没有先例。而专章的内容将包括:

第一,中非经贸关系的历史回顾。中非经贸关系具有悠久的历史,根据史籍记载,中非贸易往来已经长达两千多年。古代中非经贸关系是一种平等友好、互通有无的关系。郑和下西洋把古代中非经贸关系推向高潮。进入近代,中非都先后遭受西方殖民主义的入侵和控制,中非经贸关系成为在西方控制下的殖民地与半殖民地之间的关系。但是,无论是在古代或者近代,中非经贸关系始终保持着平等友好和互通有无的性质,为现当代的中非经贸关系奠定了良好的历史基础。

第二,现当代中非经贸关系的发展及其特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非洲大陆的独立,为中非经贸关系开启了新时代。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属性,使中非经贸关系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和广阔的发展前景。经过近半个世纪的探索和积累,中非经贸关系在21世纪初,尤其是中非合作论坛成立以后,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第三,深入分析中非经贸关系对于中非双方乃至世界经济的影响。当代中非经贸关系突飞猛进,对于非洲而言,中国已经成为非洲大陆最大的贸易伙伴、重要的投资国和经济援助来源;对于中国而言,通过中非经贸关系开拓了国外市场,获得了所需的工业原料和能源,扩大了中国商品的销售市场。中非经贸关系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提升了中非两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并且成为南南合作的典范。

3.具有与众不同的非洲经济史历史分期

在历史研究中,历史分期法是人们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所谓“历史分期法”,就是研究者把所研究的历史根据其社会政治、经济特点划分为若干时期,它们既具有相对独立的特点,又有具有不可分割的有机联系和连续性。历史分期法亦是非洲经济史研究中十分有效的方法。

在国外,一般而言,西方学者把非洲经济史划分为传统经济、殖民地经济和民族经济三个历史阶段,实质上也分别代表了古代经济史、近代经济史和现代经济史。然而,由于学者们研究的出发点和观察问题的视角不同,对于重大历史事件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的评估不一,因此提出的划分时间不尽相同,目前尚没有达成共识。以殖民地经济的开端为例,目前有1880、1890和1900年等不同说法。这种现状一方面反映了非洲经济史研究尚处在探索之中,另一方面又反映出学者们拥有广阔的研究空间。

中国版《非洲经济史》是中国学者首次撰写的完整的非洲经济史。吸取国外已经出版的《非洲经济史》的经验,目前确定了中国版《非洲经济史》的各历史分期为:非洲古代经济史的时段为远古至1415年;非洲近代经济史的时段为1415年至20世纪60年代;非洲现代经济史的时段为20世纪60年代至1994年;非洲当代经济史的时段为1994至2013年。

在历史分期方面,与国外已经出版的《非洲经济史》相比,中国版《非洲经济史》将呈现两个特点:

一是把非洲近代经济史的开端定在1415年(葡萄牙侵占休达)。这与国外出版的《非洲经济史》相比,实际上把非洲近代经济史提前了400多年。这样划分的理由是:首先,1415年不是一个孤立和偶然的历史事件,而是在资本原始积累推动下,西方殖民主义正式登上历史舞台。1415年正是个开端,随后的地理大发现、葡萄牙殖民者的入侵活动、奴隶贸易、非洲内陆探索直至殖民瓜分都是1415年事件的延伸和发展,彼此存在密切和有机的内在联系。其次,提前400多年,可以更加清楚地梳理西方在非洲大陆进行殖民主义活动的历史过程。西方殖民主义在非洲大陆殖民的活动最终改变了非洲的社会经济形态,使非洲从一个政治上独立自主、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大陆,逐步沦陷为在政治、经济上都失去独立地位并且严重依赖于西方宗主国的殖民地。

二是从非洲现代经济史中专门析出非洲当代经济史。其理由是:首先,1994年新南非的成立标志着非洲大陆完成了整体政治独立,非洲大陆经济发展的政治环境得到更好的改善;其次,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非洲经济开始加速发展,进入了“崛起”阶段;最后,中非经济关系飞速发展,国人急切需要了解非洲当代经济发展,撰写非洲当代经济史可以满足这种需求,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

总之,中国版《非洲经济史》在撰写的过程中将注意发扬中国学者的学术特色:在资料使用方面,丰富的中国古籍将成为研究非洲经济史的资料宝库;在撰写内容方面,中非经贸关系将成为非洲经济史的重要内容;在历史分期方面,将力图更加真实地反映非洲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

在研究和撰写过程中,也引发了对于非洲经济史研究的一些思考,这些将构成今后进一步研究的必要经验积累。

1.要注意欧洲中心论对于非洲经济史研究的影响

在今天非洲经济史的研究领域,虽然全盘抹杀非洲经济的言论已经没有了市场,但是用西方价值观评判非洲经济生活的现象还十分普遍,欧洲中心主义的身影还不时可见。著名非洲经济史学家奥斯丁指出:“欧洲中心主义存在于概念的各种层面。除了精心解释或者释义理论外,还有一个特殊的对于学者们具有启发作用的分析方法。显然,经济学家所称的西方历史的‘程式化事实’,影响了非洲历史学家已经提出的问题和他们已经明确表达了答案的方式。”他进一步指出:“不同学科的非洲学者如何才能最好地回应非洲历史研究中持续存在的欧洲中心主义的概念?比如对分析工具的依赖,这些分析工具来源于对欧洲的反思,或者引申为对西方经验的反思。在非洲研究研讨会上,人们经常评论或哀叹,研究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研究人员所采用的这种或者那种理论,通常是借鉴了研究欧洲或北美的学者的概念工具。”[注]Gareth Austin, “Reciprocal Comparison and African History: Tackling Conceptual Eurocentrism in the Study of Africa’s Economic Past”, African Studies Review,Vol.50,No3(Dec,2007), p.2.

欧洲中心论通过以下途径影响非洲经济史的研究:

第一,西方经济理论的影响。西方经济理论是以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实践为基础的,经过研究和总结后上升到理论层面。由于西方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统治地位,西方经济理论往往成为世界经济理论的主流,对于世界各国、各地区都产生很大影响。在非洲流行的经济发展理论大部分来自西方国家。因此,西方经济理论对于非洲经济史研究的影响是直接的。客观地说,西方经济理论在某些方面,对于非洲国家的经济发展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如果不加区分的生搬硬套,那么对于非洲经济发展必然会造成伤害。比如,关于在非洲国家独立之后如何实现现代化,就在欧洲中心论的影响下出现了“现代化就是西方化”或“现代化就是欧洲化” 的观念。这使得许多非洲国家都盲目地模仿西方国家, 遵循西方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路径,其结果是一一碰壁,从而在寻求现代化的过程中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近几十年来, 非洲国家在经济发展中受到种种挫折以后, 都开始从自己的国情出发, 寻找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 在某种意义上, 这正是冲破西方经济理论的思维框架的结果。但是,这样的工作还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和精力。

第二,西方学者给非洲经济史研究带来的影响。在非洲经济史研究领域,西方学者的研究占据主导地位。他们对于非洲经济史的研究成果,直接引领和影响着这个领域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途径,会对非洲本土学者的非洲经济史研究产生很大的影响。很典型的例子就是非洲本土学者伊肯达雷(R. Olufemi Ekundare),他于1973年出版的《尼日利亚经济史》[注]R. Olufemi Ekundare, An Economic History of Nigeria,1860-1960, Methuen & Co Ltd,1973.中不少地方仍然沿用欧洲中心论的观点,因而受到其他非洲本土学者的批评。[注]R. Austen, “African Economic History Review ,African Studies Association” ,Review of Books,Vol.1(1975 ),p.13.值得指出的是,西方学者的研究往往又是西方经济理论指导的结果。

第三,西方国家对非经济政策的影响。西方国家对非经济政策通常是在西方经济理论和思想的指导下,为了维护和追求自身经济利益而制定和执行,对于非洲国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以20世纪80年代的非洲经济结构调整为例,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西方新自由主义为指导的经济结构改革方案对非洲国家产生了巨大影响。

因此,客观地讲,中国学者研究非洲经济史的时间还不长,基础薄弱,所看到的研究成果有相当多来自西方学者,在许多研究中难免存在不同程度的欧洲中心论的影子。如何在中国学者的研究中消除欧洲中心论的影响,将是中国学者必须面对的问题,相信这也是一个长期的任务。

2.要加强与非洲本土学者的学术交流,重视他们的研究成果

非洲本土学者在非洲经济史领域中的声音尚不响亮,如果不注意,他们的声音很可能被西方学者的声音淹没。因此,要十分关注非洲本土学者的研究动向和研究成果。因为,他们的研究更加接地气,更加接近非洲经济生活的现实,也更加反映非洲本土的看法和观点。

近年来非洲本土研究非洲经济史的力量不断增强。比如,奥斯丁通过统计许多非洲大学经济史的出版物数目,发现非洲本土对非洲经济史的研究兴趣、成果和学科都在稳步增长。[注]Gareth Austin, “African Economic History in Africa”.帕特里克·曼宁(P. Mining)也支持这一看法:“在过去的四分之一个世纪里,非洲经济史成为一门正式的学科,获得了发展,产生了一些具有深远价值的著作。非洲经济史在非洲经济史学家、或许还有非洲经济学家中获得了认可。可以预见的是,它将以一种有用的方式继续完成其已经着手的研究。”[注]Patrick Manning, “The Prospects for African Economic History”.

有影响力的非洲本土经济史学者及其研究成就,除了前面已经提到的桑登和扎泽拉,还包括:Z. A. 孔泽基 、 J. 拉帕特 和T. M. 肖(Zbigniew A. Konczacki, Jane Larpart and Timothy M. Shaw)三人撰写了一本有关南部非洲的书,检视了之前所称的“前线国家”的内部经济进程;[注]Zbigniew A. Konczacki, Jane Larpart and Timothy M. Shaw, Studies in the Economic History of Southern Africa: The Frontline States Vol.1 (London: Frank Cass, 1990). Robin Palmer and Neil Parsons(eds.), The Roots of Rural Poverty in Central and Southern Africa, London: Heinemann, 1977.罗宾·帕尔默和尼尔·帕森斯(Robin Palmer and Neil Parsons)研究非洲经济轨迹,[注]Robin Palmer and Neil Parsons (eds.), The Roots of Rural Poverty in Central and Southern Africa.他们的作品涵盖了从前工业化农民经济到20世纪早期的殖民地工业化等主题;约翰·伊利弗(John Iliffe)在他对南非经济史学史的分析中引入了方法论的问题,指出南非获得民主化以后,在种族隔离时代曾被禁止的历史方法论和资料来源——即对农村社区的研究和对所有种族开放资料——进入了研究者的视野。[注]John Iliffe, “The South African economy, 1652-1997”, Economic Review Vol. 52 (1999), pp. 87-103.

3.要注意资料的积累,积极建设资料库

中国学者在非洲经济史研究中遇到的问题之一是缺乏历史资料,因此在研究过程中要注意资料的积累,积极建立各类资料库。当前,中国学者需要建立的资料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中国古籍中有关非洲经济史的资料库。如前已述,在这方面,中国的数代学者已经做了许多基础研究,勾画出了此类资料的大概轮廓。我们应该一边整理他们的研究成果,一边继续寻找、发现和研究新的资料,从而有计划地推进相关资料库建设。这类资料库具有中国特色,是中国学者研究非洲经济史的优势所在。

第二类,现当代非洲经济资料库。二战后,尤其是非洲大陆独立后,国际组织和非洲国家都建立了专门的机构定期对各类经济数据进行统计和发布。一些重要的国际机构,如联合国及其下属机构、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发表的经济统计数字都具有权威性。因此,及时收集、整理和归纳这些经济资料,建立相关资料库,对于了解现当代非洲经济史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类,非洲经济史研究成果资料库。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非洲经济史研究取得了许多进展。在有些领域,如大西洋奴隶贸易、非洲近现代的人口发展等方面,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资料库。我们要及时引进和吸收国际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建立相关的资料库。

4.应该注意动员和鼓励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人员尤其是经济学专业人员加入非洲经济史的研究队伍

国外的研究经验表明,对非洲经济史(尤其是缺乏历史资料的非洲古代经济史)进行交叉学科的综合研究,能够充分发挥相关学科不同研究方法和途径的优势,相互取长补短,更加容易取得研究的突破。因此,这需要研究人员队伍来源的扩大,应动员和鼓励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人员尤其是经济学专业人员参与进来,汲取经济学的视野、方法和路径。

综上所述,鉴于目前中国学术界的研究水平所限,中国版《非洲经济史》在整体研究上尚难以赶超世界前沿水平。但尽管如此,中国版《非洲经济史》仍将具有自己的特色,比如,将充分利用中国古籍资料、全面深入地阐述中非经贸关系,以及具有独特的历史分期等。在非洲经济史研究领域,中国学者任重道远,一方面要继续拓宽与国外学术界(尤其是非洲本土学者)的联系和交流;另一方面,必须注重理论建设和资料积累。相信中国版《非洲经济史》的撰写将推动中国的非洲经济史研究不断前进。

猜你喜欢

经济史资料库中非
基于内容与协同过滤的GitHub学习资料库推荐
非洲大陆自贸区建设与中非合作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古今字’资料库建设与相关专题研究”成果鉴定会顺利召开
SelTrac®CBTC系统中非通信障碍物的设计和处理
施工企业技术资料库的建立与完善
经济史本科教学中的问题与改进方向
制造认知冲突,优化经济史教学——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一课为例
实现科学教材中资料库的教育价值
补足中国经济史教材短板,有效备考全国卷——以人民版必修Ⅱ为例
深化中非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