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转变与提升

2019-02-21,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互联网+思政思想

,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3)

习近平在2016 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置身于跨界融合、创新驱动、重塑结构、尊重人性、开放生态、连接一切的“互联网 +”新时代,高校必须响应总书记提出的要求,更新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推动思政教育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手段高度融合,让思政课活起来,增强思政课的时代感、吸引力和实效性。

一、“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现状和契机

21世纪,人类社会全面进入信息化时代。“互联网+”的浪潮以迅猛之势改变着世界的方方面面,影响着社会中的每一个领域和主体。正是由于网络的力量,从“80后”开始,我国社会的代际特征开始模糊。如果说对“80后”之前的人来说,网络是工具,但是对今天的“90后”尤其是“00后”,网络就是他们的世界,他们是名副其实的网络原住民。易信网一项调查发现,在手机使用频率上,57% 的大学生每天使用时间超过5小时,日常生活基本上“机不离手”。每天使用时间在3-5小时的占28%,而每天使用不足一小时的仅占5%。[1]依据美国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的人际关系网络理论[2],按照连接强度的四个因素“认识时间的长短”“互动的频率”“亲密性”(相互倾诉的内容)及“互惠性服务的内容”的组合来看,关系可以分为强关系网络和弱关系网络两种。毋庸置疑,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学生与外界联系的强关系纽带。强关系有很强的情感因素维系,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思政教师能否有效创新和提升网络教学手段和技能,利用这一“强关系”纽带,占据网络阵地,直接关系着高校思政工作质量与实效的高低。

网络上海量信息和资源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占用学生大量时间,多元思潮和价值取向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对高校思政课带来严峻挑战。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互联网+”技术速度快、覆盖面广,能够提供丰富、即时的信息,可以成为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路线和政策的良好平台;“互联网+”掩饰性强、虚拟性高,可以为学生创造一种排解不良情绪的有效渠道,及时帮助个体解决其心理困惑;“互联网+”技术使信息的传播速度大大加快,信息传播范围得到拓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世界眼光,便捷地与社会联系。“互联网+”时代更为思政课教育带来契机。

(一)“互联网+”受众选择性增强,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从技术层面讲,“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是自媒体,可以接收和发布信息,这就使“互联网+”区别于“主导受众型”的传统媒体而成为“受众主导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果能够有效地利用“互联网+”这一特性,针对学生个性需求进行思政课教学,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育,从而满足不同学习能力和学习风格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提升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互联网+”功能强大,可以丰实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

“互联网+”具有两大特点:首先是形式多样,感染力强,可以融文字、音频、画面为一体,使信息内容更生动;其次,“互联网+” 内容丰富,不但能够随时存储内容,还可以快速检索到相关的内容,从而帮助读者形成更为深刻和系统化的认知。

(三)“互联网+”时代信息发布及时,有利于思政教学全时空、全过程进行

“互联网+”时代能够随时随地发布信息,加工信息,不受时间限制,通过强大的网页和软件功能实现24小时在线,使得交流更加直接、便捷与紧密。参与者不仅是信息的浏览者,也是信息的生产者,网络正式成为舆论新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镜。在这个虚拟的网络社会中,更容易获取学生真实的思想动态,为学生答疑解惑,实现全时空、全过程育人。

因此,抓住“互联网+”时代带来的契机,依托这一强关系,对做好思政课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互联网+”时代的思政课建设,《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强调,要充分运用新型传播手段创新高校思想宣传工作,掌握网络舆论主动权,并针对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明确提出要求,要“借助网络平台开展思想政治创新教育,在实际高校校园中建立网络文化建设试点工作”“打造示范性学生主题网络互动网站和教育网站、高校学生思想理论资源网站”。

二、建立健全高校思政课信息化教学体系

思政课与知识性课程有所不同,它是针对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即心灵上的建设,做的是人的思想工作。要想做好这项工作,需要全方位、全过程、全员育人,需要学校形成大思政育人理念,切实提升思政教学理论和实践活动的实效性。

(一)高校要重视网络对思政教育的影响,从实际出发,转变观念,做好顶层设计和基层落实规划,形成新时代思政课信息化教学体系

高校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但是思政课建设却是一项合力事业,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因此,“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全校要形成合力育人环境,为“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改革做好顶层设计和各项制度保障,在大思政理念指导下建构思政课教学体系。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以大思政建设为导向,在部门设置上将心理、法律、鲁商博物馆等纳入马克思主义学院,线上线下形成思政课与法律、心理、鲁商文化三大领域间的互动促进机制,更有利于解决学生现实和虚拟社会中出现的各项思想问题;在思政课实践教学方面,与学校教育教学部、团委及二级学院直接对接,统筹规划,更有针对性地在线上线下开展系列活动,切实提升活动实效性和学生获得感。

(二)要从学校层面支持思政课通过内生、外引搭建互联网思政课育人平台,并做好安全性和利用率的监管

平台建设是前提,以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在“互联网+”思政课教学改革进程中,学校一方面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利用本校师资开发思政课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网络育人平台,成立专门的运营维护部门,同时积极引进世界大学城云平台、蓝墨云班课、超星等数字平台。不断完善和优势互补的系列平台为学校思政课发展提供了帮助。同时,从学校层面加强平台监管。每一个重大的改革和转变必然伴随着守旧力量的排斥,全校专门针对信息化建设情况成立考核制度,加强对新生事物的支持,将平台的利用和安全性纳入思政课及全校各项考核体系中,有力推动思政改革顺利前行,为该校思政课建设在信息化教学方面获得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及奖励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三、创新“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手段与模式

思政课教学关键在教师。国家高度重视,学校积极支持,最后成效高低要看教师的重视与素质情况。“互联网+”时代下, 高校思政课教师要高度重视这项关系“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艰巨任务,自觉担当重任,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新时代应有的贡献。

(一)充分利用、积极创建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

教师首先要走在“互联网+”教育的前沿,学习借鉴并积极开发各种网络思政平台,整合各种平台优势,借力“互联网+”的大平台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例如,依托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和云计算等“互联网+”的技术平台和基础,以学生用户为导向,以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为目标,在互联网上建立师生共用的思想政治的信息平台。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在进行思政课教学改革中,适应信息化发展要求,首先引进世界大学城平台,将平台的引进和课程的配套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两个阶段、六个环节”的空间讨论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又后续引进优学院、蓝墨云班课和智慧职教和职教云等平台,整合各种平台特色优势,助力思政课程改革,同时适应课程建设,开发一系列服务于思政课的平台和软件,有力地推动了思政课教学改革。依托这些便捷而富有针对性的平台和软件,学生通过手机、ipad等工具和平台与全校师生、甚至全国高校的师生交流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资源,分享感悟、相互学习,形成“多点对多点”的传播形式和学习方式。这种形式和手段让课堂或教师不再是大学生上课学习的中心,大学生通过移动互联的形式,随时能找到对应的网络资源,打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随时随地地获取学习资源,释疑解惑。这些手段无疑拓展了思政教育时空,提升了思政教育影响力。

(二)从“互联网+”时代学生发展中的痛点入手,增强学生主体性和课程体验感。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往往存在做事拖拉、沉迷网络但获得感不强的问题,这是网络原住民在网络时代的痛点。为此,开展学生主体性活动,增强学生思政课学习中的主体性和体验感,让学生获取与网络世界不一样的体验是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有力手段。传统思政课教学往往采取一对多的课堂授课模式,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中心和权威地位,这种教学理念和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下网络社会去中心、消解权威的教育现状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应从领导的角色向引导的角色作出转变。信息化社会中,教师传授知识时要给予学生充分自由,以平等的态度进行教学活动,把引导学生当作自己的本职工作。正如乔纳森所说,技术的发展刺激了研究者和教育实践者去拓展学习和开展学习环境的设计。[3]教师要打造思政课新的学习方式和活动,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感受,增强学生体验感,提升思政课吸引力。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针对高职学生动手能力强而理论学习积极性差的个性特点,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建构主义等教育理论为指导,创造性地开展服务学习型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在体验中探究知识和深化理论认知。此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开展微电影拍摄,“经典诵读”“重走长征路”“大学生上好一堂思政课”等系列参与性实践活动,这些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和活动激发了他们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彰显其个性特质,让学生的成长、进步得到肯定和鼓励,使思政课学习的获得感和价值感得到提升。同时,这些活动也让学校产生教育优势,形成新的思政课教育资源,促进师生和谐共进,活跃教学,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三)提升教师理论素养和信息化教学能力,开发优质慕课和微课。

“互联网+”时代,思政课教师必须积极占据网络阵地,开发优质网络教学资源。思政课建设的关键在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不断提高理论素养和信息化技术素养,善于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解学生所惑,抓住学生问题指向和社会热点问题做好政策的宣讲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在对现实问题的剖析中让学生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力量和思政课的魅力,让学生在思政课学习中获得网络世界“浅阅读”“碎片化阅读”所欠缺的那种深入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教师权威和课程吸引力。这些离不开教师广博的知识结构、高超的授课艺术、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和手段,因此,必须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培养,加强学校间的交流与学习,合力打造网络课程,尤其是微课式的慕课课程。优质的微型慕课可以依托移动互联技术平台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O2O模式。“多点对多点”的教育模式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产生,适应网络时代非中心化的需要。O2O指的就是线上到线下模式,也是到目前为止连接互联网和传统线下模式的理想形式。通过这个形式,统筹安排线下教学内容和线上资源,使用互补原则和差异化的战略,发扬线上与线下模式各自的优点,进而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学校可以对优秀的教学方法进行汇总,把优质的教学资源进行包装,推向市场,让社会中的受教育者都能进行学习,从中获益,得到良好的教育体验,还可以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到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当中,依托粉丝的巨大影响力增强思政课程的粘性。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依托本校黄大年教学团队,联手省内20多所高职院校的骨干教师,成功开发《基础课》高职院校大学生慕课,面向全国开放。依托慕课,将思政课教学做到线上线下以及课前、课中与课后有机统一,将师生间、生生间联动起来。围绕课程基础性问题的课前慕课学习和自我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实时通过平台反馈给教师,学生围绕相关知识点在网络的提问与互评有助于教师对学生认知的掌握,从而做到针对性备课,课堂上着力系统性梳理知识结构与突破重点难点,解决学生的认知盲点和关注的热点、社会的焦点,从而真正实现思政课教学因事而化、 因时而进、 因势而新。

猜你喜欢

互联网+思政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想与“剑”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