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教师素养的新内涵
2019-02-21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引言
1966年,国家劳工组织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联合建议《关于教员地位的建议》中明确写道:“教育工作应被视为专门职业。这种职业要求教员具备结果严格而持续不断的研究才能获得并维持专业知识及专门技能的公共业务。”此后,我国也在1993年颁布《教师法》,提出应将教师视为履行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决定了这项职业本身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素养,近年来的教育及教师发展进程中,诸多学者开展了关于教师专业素养结构及内涵的广泛研究。
教师素养是指教师具有的素质和修养,是教师职业道德、教学理念、专业知识、管理能力、科研能力与内在修养的综合。[1]关于教师素养的具体认识,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叶澜教授认为,从时代发展的角度来看,教师应当具备以下素养:教育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2]而国外关于教师所具备的素质主要强调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心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四个方面。多年以来,关于教师素养的内涵研究一直有许多不同的见解和认识,这是因为教师的素质结构归根结底是由时代决定的。[3]建构主义认为,没有永恒不变的教师素养,只有适应社会历史条件、以一定教学目标和任务实践要求为背景,并符合教育教学实践需求的教师素养。[4]因此,随着“互联网+教育”时代的到来以及信息技术发展引起的教育信息化改革不断深入,教师的专业素养也被赋予了新的涵义。我们看到,跟随技术手段更新与社会关系变化而来的,不只是学习上的全面变革,更有对教师教学提出的新挑战;跟随教学理念及教学环境的变革而来的,是教师教学手段、专业发展及自身素养的全新内涵。
一、“互联网+”背景下的教育变革
(一)“互联网+教育”的内涵
“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进一步发展的实践成果,更是互联网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的全新理念。通俗来讲,“互联网+”即“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它不只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将信息技术及网络平台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2015年的全国人大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正式提出“互联网+”一词,强调各行业应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行业新发展。
对于教育领域来说,互联网带来的不只是海量的开放性学习资源,传统课堂教学与学习方式的改变,以及丰富多样的学习途径,更有大数据技术记录与挖掘的海量学生学习行为数据为教育决策提供有力依据。有学者将当代教育领域的首要任务定位于教育大数据平台的构建[5],以此来真正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实现教育决策的科学化等。从“互联网 + 教育”这一特殊视角看,互联网不仅仅是一种工具,一种新的知识生产、转化、储存、学习方式,更是一种新的教育形态和机制。[6]“互联网+教育”是互联网技术与教育的融合,但又不局限于二者的简单组合,它将超越 “教育信息化”或“信息化教育”的内涵,强调两者之间的深度融合与互补,利用互联网重塑传统学习模式与教育体制,强调教育的开放性,充实教育资源、丰富教育内容、更新教育形式,同时,教育评价多元化发展,传统教育观、知识观和学习观发生变革,“互联网+教育”充分体现教育改革发展的系统性与全面性。
(二)“互联网+”背景下的教育变革
“互联网+”在教育领域的作用力,实现了对传统教学与学习模式产生的冲击,引领的是丰富开放的资源形态、自主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创新多样的教学模式等全新潮流,它颠覆了传统教学理念中对教与学的认知。特别是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和移动互联等技术的发展,深刻地改变了教育的面貌,推动教育向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7]
1.学习资源的丰富多样化
信息化教育发展以来,各级教育都一直将资源建设作为教育发展的重要工作内容,并取得较好的工作成果,但是传统数字化学习资源之间缺乏深层整合,内容杂乱,不利于学习与教育中的有效应用。“互联网+”注重基于“智慧资源”理念,超越规模宏大、数量繁多的特性,更加强调形态多样性以及内容之间的联通性,注重对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的满足,实现个性化学习、共同体学习、探究式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和工作场所中的学习。[8]资源建设的发展方向建立在满足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需求变革的基础上,才更具现实意义。
2.学习方面的变革
传统的正规学习主要发生在学校教育与课堂中,学生学习与接受知识是被动机械的;后来随着电化教育的发展及多媒体技术在教学的应用,促进学生采用视觉、听觉多通道学习方式,此时的学习仍然略显被动,学习仍然发生在小组或班级等集体环境中。但是,当个人电脑与互联网广泛应用时,学习方式的变革速度前所未有,移动学习、泛在学习及智慧学习等创新学习理念意味着学生的学习朝着主动、自由、个性化方向发展。学生不可能再简单满足于传统的被动式学习,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及发展需求引领了整个教育领域的变革方向。
3.教学方面的变革
传统教学中单向的知识传递模式注重权威,忽视学生主体地位以及学习过程中的内在意义建构过程,同时,乏味的知识灌输抹杀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网络时代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面前彻底失去竞争力。教师应当摒弃传统“满堂灌”模式以及“权威标准答案”思维,开展互动性教学,注重与学生之间的协同发展。其次,面对线下自主学习形式与课堂教育教学的竞争,课堂教学应当思考创新教学方式并结合线下学习模式,以此提升教学效果。
4.教育大数据
近年来,大数据迅速发展,相关研究成果不断丰富,在教育领域也引起了极大的研究热潮与大众深入思考。大数据时代为教育信息化注入新的活力,从简单的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运用到二者深度融合,再到当前大数据引领下的智慧教学,所带来的是“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深度学习与个性化学习的逐步实现。大数据通过全面采集学习者偏好信息、学习路径以及教学资源等,将会对促进差异化教学、优化教学管理以及整合教学资源等应用提供全面支持。[9]同时,这也将会对教师的数据处理能力与素养提出新的要求。
二、“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教师素养的新内涵
互联网的发展导致了教育的变革,其背后的教育变革主体是关键力量。由基层教育管理人员和教师组成的行为主体是教育变革中最为基础性的主体群,他们虽无法如决策主体一样行使行政决策权,但却拥有策划工作职责内的决策权,作为实践者完成教学中的创造性策划过程。[10]因此,要想更好地落实国务院推进“互联网+”的要求,发展互联网教育产业,教师的意义与价值不言而喻。结合时代背景与教育变革探究教师素养新内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是提升教师质量的必经之途。
国内教育技术专家南国农先生曾提出当代教师必须具备的两个核心素养:第一是由学科专业知识技能、教育科学知识技能以及职业道德等组成的文化道德素养;第二便是信息技术素养,主要包括信息技术的意识、知识、能力和道德等方面。[11]此外,有学者指出,教育的理论观念与教育的技术手段是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两个重要影响因素。[12]综合来讲,理念层面与技术素养层面是教育变革与教师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本文基于“互联网+”时代技术发展带来的教育变革历程中老师面临的一些新挑战,从教师的教育理念与技术素养两方面来探讨教师素养新内涵。
(一)现代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教育改革与实施的理论指导,是实现教育发展的基础与前提。考虑到“互联网+”与教育结合的新形势,教师应当树立现代教育理念适应教育变革,具备将技术融合与教育教学变革中的意识,更新教学思想,利用教育技术优化教学,促进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从微观角度来看,教育理念主要包括教育观、教学观与学习观、教师观和学生观等。本文从教学观和教师观两个方面简单探讨现代教育理念的新内涵。
1.教学观
“互联网+”背景下的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意味着需要更新传统教学观。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教育与学习条件,普通课堂教学面对着来自线上教育的挑战,不仅需要与学生的自主学习相结合,更需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满足个性化需求。
首先,传统观念中的知识本位教学观,强调知识的传递而忽视学习的过程以及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能力提升、情感变化等人性化关怀,不符合改革背景下“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的教学理念。新型教学观要求教师关注教学的过程性、开放性,追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发展目标。其次,就传统课堂教学而言,开放性的学习资源以及信息化教学环境支持了学生的多元自主学习方式,传统教学面对着越来越大的压力,教师不能再固步自封,应当融合技术创新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与课下自主学习形成结合与互补,更好地改善教学。最后,新型教学观要求教师由以“教”为主转向学生的“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更好地立足信息社会。
2.教师观
教师观是指对教师职业的基本观念,是人们对教师职业的认识、看法与期望。狭义来讲,是教师对自身职业的特点、责任、角色以及履行职责的基本素质等方面的认识。“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变革下,教师观包含以下新的内涵。
知识开放的信息爆炸时代,教师不再是学生求知的唯一途径,不再是知识的“权威”,更不是唯一答案的制定者。教师和学生的概念区分不再像过去那么泾渭分明,师生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协同进步,师生关系更加强调相互尊重,由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另一方面,教师应主动成为教育研究的参与者,汲取知识、吸收现代教学理念,不再机械地“教教材”,结合实践特点主动参与教学开发,引导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说明的是,“互联网+教育”虽然带来了很多独立自主学习的机会,但是并不意味着教师的地位可有可无,对于教师而言,关键在于树立新的教师观,改变职业定位,实现专业价值。
(二)信息技术素养
随着计算机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信息技术素养成为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意识、信息技术知识、信息技术能力和信息技术道德四方面。[11]“互联网+教育”时代背景下,技术与教育的融合有了较之以往更深层的意义,教师的信息素养也有了全新的内涵,下面重点从信息技术意识和信息技术能力两方面探讨。
1.信息技术意识
信息技术意识是指教师拥有正确的教育技术观,在教育教学中能够主动恰当使用信息技术改善教学、促进学习。“互联网+教育”时代,信息技术对教育的改革更加深入全面,为实现教育和网络技术的全面融合,教师更应该正确处理二者关系,不是互相取代或互相排斥,而是互补促进、合为一体。
2.信息技术能力
全面地说,信息技术能力是以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为基础,在对信息技术的教学理论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模式熟练掌握的基础上,教师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并运用技术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互联网+”时代,教师面对更纷杂的教育信息,如何妥善应用并使它们发挥价值成为关键;其次,当今推行的“互联网+移动终端”以及“线上+线下”等新型融合模式中,教师需要通过信息技术能力有效适应教育发展带来的新挑战;最后,智慧教育理念作为教育信息化的高级形态日益盛行,教师承担着智慧教育应用、智慧人才培养和智慧校园建设等重要职责。这些深化了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内涵,强调了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重要性。
(三)数据素养
人、机、物三元世界的高度融合引发了数据规模的爆炸式增长和数据模式的高度复杂化,世界已进入网络化的大数据时代。[13]大数据隐含的科研与应用价值引起了各行各业的高度重视,对于教育领域而言,大数据也被认为是大有作为的。云计算、数据挖掘等技术获取的海量教育数据,为教育管理、教学评价、学习者分析以及个性化教学支持等提供了有力支持。当然,与这些教育发展变革一起而来的,是教师面对的大数据方面的挑战。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及学生学习的角度而言,数据素养成为大数据时代教师的核心素养之一。
严格来说,数据素养属于信息技术素养的重要组成,但不完全等同于信息素养。尤其是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素养较之以前有了更为重要和深刻的意义,它强调教师数据处理的基本能力与数据的教学应用能力,这些能力促进了教师基于数据的教学思维变革、教学实践改进、教学交流与技术整合。[14]教师的数据素养主要从数据意识和数据能力两方面讨论。
1.数据意识
数据意识是教师数据素养的基本前提,指教师对教学数据的主动探索,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利用“互联网+”环境中大量记录与挖掘的教育数据,从中探寻教育教学的客观现实,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行为,同时开展基于数据支撑的教育变革。简单来说,数据意识要求教师拓展思维与眼界,更新教学理念,主动开展基于大数据的教育教学,改善传统教育评价、教育决策以及教育管理等模式。
2.数据能力
数据能力是指教师有效利用记录挖掘的数据开展分析并改善教学的技能,它是教师数据素养的核心内容。具体来讲,数据能力包括获取数据、分析数据、应用数据几个方面。获取数据是指教师能够取得有用的教学数据,如教学环节学生的每一次反应、学生自主学习中的学习速度与时间、师生的每一次交互等,庞大的数据量意味着教师必须具备准确定位到自己需要的数据并快速获取。分析数据是教师有效利用数据的关键,包括选择与使用数据处理工具、摘取有效数据、分析数据涵义与发展趋势等,有效的数据分析帮助教师获取其中蕴含的价值,包括学生的学习风格、学习水平、认知习惯等。应用数据是指教师将分析得出的结果有效应用于教学的能力,这也是大数据为教育带来的一大机遇,教师基于数据分析发现不足,快速有效地调整教学决策,同时还可以基于学生水平特征开展适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教学方式等。
结语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所带来的教育领域多元化变革进程中,教师专业发展不断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教师完善自身专业素养的关键在于教育理念的引导作用,同时以实践中的技术素养做支撑,形成二者互补,积极提升教育技术能力,丰富教育理论理念,以先进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同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理论素养,从而更好地应对“互联网+”背景下教育及教师面对的机遇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