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活动中的问题、风险及对策研究

2019-02-21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顶岗校企岗位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义乌 322000)

顶岗实习是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是高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国家对高职教育实习实训环节高度重视。2018年1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强调,要把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国发〔2017〕4号)要求,推行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模式,推行校企一体化育人。2018年2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指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2016年4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以下简称2016《管理规定》),对职业学校学生实习活动的各环节的管理做出明确的指导意见。

浙江省电子商务事业发展迅猛。2016年以来,杭州一直蝉联中国“电商百佳城市”榜首,浙江全部城市上榜,提供给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实习的岗位充裕。但即使在这种背景下,顶岗实习的各类问题和风险也一样暴露,引发社会对顶岗实习有效性的争论和深思。笔者结合多年指导学生顶岗实习的实践探讨目前高职顶岗实习面临的问题、风险,剖析其背后原因,并提出课程化改革的建议,与同仁商榷。

一、顶岗实习的类型与特点

2016《管理规定》把学生实习区分为认识实习、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三种形式。初步具备实践岗位独立工作能力的学生到相应实习岗位,相对独立参与实际工作的活动为顶岗实习。实践中,顶岗实习根据其不同表现,有不同形态。

(一)就业型顶岗实习和实习型顶岗实习

企业招聘学生直接顶岗上班,属于就业型顶岗实习学生。虽然企业还要对学生进行培训或规定试用期,但学生已经成为企业的员工,顶岗实习等同于就业。对于学校来讲,学生虽然已到企业就业,但并未真正毕业,仍是学校的学生。因此,学生在实习期间具有企业员工和学校学生的双重身份。目前这种类型比较普遍,是企业解决招工难、用工贵矛盾的权宜之策。

实习型顶岗实习学生到企业实习前,企业并没有安排其就业的考虑。学生在这个时期只具有在校生一种身份。虽然学生的日常生活都在企业,也必须遵守企业的有关规章制度和规定,但由于学生毕竟并未被视为企业员工管理,企业对学生的约束有限。

两种模式下,企业对学生的管理责任区别很大。对于就业型学生,企业负有直接责任,学校负有间接责任。而对于实习型学生,企业只在安全生产方面负有管理责任,其他一切管理则均由校方负责。

(二)计划内顶岗实习和计划外顶岗实习

学校一般会在新生入学前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就计划学生顶岗实习的具体期间,多安排在毕业前1学期或2学期,这是计划内实习。随着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规模型电子商务企业往往在重要节假日(如“双十一”“双十二”前后)有极其旺盛的临时性用工需求,从而与学校合作,请求学校一次性安排数量较多的学生顶岗,这就需要学校在计划外安排学生实习。计划内实习开始和结束的时间都比较固定,与学校正常教学活动没有冲突,但学校易受制于企业需求。而计划外实习,企业需求比较迫切,一般一个月甚至更短时间,需要学生数量多,能够整班制实施,学校可以对企业提出更多要求,但由于并未纳入学期计划,容易与正常的教学安排冲突。两类顶岗实习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都具有积极意义。如果校企合作紧密、可预期,学校计划得当,计划外实习可以转化为计划内实习。

(三)集中型顶岗实习和分散型顶岗实习

集中型顶岗实习需要依靠较大规模的校外实训基地,如果企业接收实习学生的能力有限,学生就要分散到多个企业实习。即使在同一个企业实习的学生也会由于岗位不同、工作时间的差异,分散在多个地点,这就是分散型顶岗实习。分散型实习由于单个企业接收实习生较少,操作简单,受限较少,实习生有更多机会获得良好的实践经验和能力,但由于分散监管困难、实习企业与校方配合力度不够、存在安全隐患。

目前顶岗实习多属于就业型、分散型、计划内情形。但对于电子商务专业而言,由于存在“双十一”“双十二”等推广旺季情形,且相当多电子商务企业发展速度较快,规模大小不一,大多数企业对专业要求不高,更加关心用工成本节约,往往则兼具这些类型的需求。

二、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活动中的风险和问题

(一)教育风险和问题:学校和用人单位在“教育”环节缺位

东南沿海地区招工难、用工贵的矛盾比较突出,在校生很受企业青睐。但用人单位受自身利益驱动,多将顶岗实习学生视为廉价劳动力或解决临时性用工短缺矛盾的手段,很少会考虑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提升需求,不太重视学生心理状况,只见“工”不见“学”,缺少教学内容的现象比较突出。

由于大部分学生都是到中小型企业分散实习,这些企业往往没有严谨的制度和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水平,企业指导教师往往没有真正到位。即使有配备,也因其缺乏必要的理论基础与教学指导能力,而无法担负其指导的职责。学生很难接触和学习到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实习目标模糊,实习内容深度不够,顶岗实习的质量难以保证。

同时,实习单位的管理矛盾和冲突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学校、教师对学生的管理和教育。一些单位为节约用工成本,招收的实习生数量和比例远远超过国家规定的实习学生数占在岗人数的比例(2016《管理规定》规定,顶岗实习学生的人数不超过实习单位在岗员工总数的10%,在具体岗位顶岗实习的学生人数不高于同类岗位在岗员工总人数的20%)。某大型电商售后服务企业通过人力资源中介招聘学生,利用多校实习生循环轮岗,甚至80%以上的员工都是实习学生。另外,大多数学校受师资数量和资金制约,没有专职教师在企业驻点指导学生,实习指导教师一般由在校教师兼任。而在校教师自身日常授课任务、其他事务已经很重,指导实习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明显不足。有些学校只是象征性地计算一点点实习指导工作量,打击了在校教师指导实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致使他们大多应付式地批改周记、发发消息、收收材料,而缺少实质性的指导内容。在学校和教师方面,都或多或少存在对顶岗实习学生放任不管的现象,引发学生对教育缩水的质疑。

(二)学生权益保障问题及风险

就业型实习中,学生既是在校生又是企业员工的双主体身份模糊了其在劳动法律关系中的主体资格,出现劳动权益受损时,很难进行有效处理。企业往往过分考虑自身利益,很少关注学生权益。人身伤害事故也时有发生,如果得不到妥善解决,容易激发矛盾,影响正常教学秩序。另外,还存在学生的信息泄漏风险、顶岗实习单位风险的延伸和转嫁。一些实习单位安排给学生的工作中可能存在违法违规内容,近年来频有实习学生陷入诈骗、网贷、传销泥淖,已经引起相关部门关注。还有学生陷入企业与客户之间的民事纠纷。电商企业还会因“五一”节、国庆节、“双十一”“双十二”等销售旺季,设定过重的工作任务和过长的工作时间,甚至对学生请假设置极为苛刻的条件。一些企业的安全防护措施不到位,实习学生由于社会经验不足,容易受伤害,有学校甚至发生学生被顾客刺杀身亡事故。学校对顶岗实习环节管理的缺位已经让一些风险显现。同时,诸如阿里巴巴等大型或巨型企业及其在各地的分支机构,近年来出于自身管理风险的考虑,往往把技术要求不高、责任却较大的客服环节的招工外包给劳务中介公司,这致使学生权益的维护处于不利地位。

(三)实习管理问题和风险

实习学生管理难度大。虽然学校有很细很明确的管理和考核评价制度,但往往得不到严格执行。实习过程中,学校一般安排专任教师来担任指导教师,相当多学校没有配备专职指导老师,更没有与接收单位很好地沟通实习指导内容。分散型实习中,师生之间信息互通困难。一些单位还借保密等原因限制指导教师进入学生实习现场,即使是专职指导教师,也很难有效进行现场管理和指导,很难实时解决问题。校内专任教师主要通过 QQ、微信或电话方式来与学生交流,通过及时批改学生周记来了解学生思想状况。这些交流工具只发挥点对点的交流作用,无法真正实现学校、实习企业、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资源共享,无法从总体上保证顶岗实习的质量。另外,如何体现顶岗实习过程中设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如何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与考核,也是难点。大多数单位是以校园招聘的形式来吸纳学生实习的,有时甚至故意回避辅导员和班主任,直接与学生接触,或通过学生去招聘学生。在大力鼓励学生创业的大背景下,也有以创业形式来招引学生的现象。有的学生自律性较差,法律观念淡薄,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和违法事件。由于对于实习单位和对学生都缺少硬性制约,还会出现用人单位随意辞退学生和学生随意离职的现象。这些不仅对学生本人造成无法挽回的影响,对学校发展和社会稳定也会产生不良影响和危害作用。在计划外顶岗实习活动中,由于与正常教学活动安排存在冲突,多方当事人责任、权益界限不明,甚至引发混乱。部分学生不愿意参加实习,部分学生不被实习单位接受,这都增加了管理的复杂性。

(四)实习考核问题与风险

实习考核效果不理想。一是指导老师对学生的考核往往流于形式;二是学校对指导教师、对实习单位的考核亦流于形式。校内指导教师无法经常性地与每个学生进行面对面沟通,只能采取巡回检查或者远程指导的方式,而这些方式无法保证教师的考核效果和质量,最常见的情况就是教师依据学生是否参加了顶岗实习、是否正常写周记以及学生实习报告的质量等评定学生成绩。企业指导教师对学生评价时,一般按照自己的理解给出评价意见和成绩,虽然部分院校制定了企业和校内指导教师实习考核的指标,但这些指标如果缺少严谨的管理过程,势必影响到考核效果。校内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会涉及专业、心理、技能提升、沟通交流、人文素养培育等诸多方面,全面考核和评价非常困难。目前普遍的做法就是一刀切地规定程式化的事务,然后根据所指导学生个数机械地乘以单位学生折算标准工作量,得出指导教师的指导工作量,很少会考虑到指导教师实际投入的精力、时间等。

(五)学生心理问题与风险

从目前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反映的情况来看,实习学生存在的心理危机有加重趋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心理危机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

一是实习岗位引发的“心理落差”带来理想与现实间差距的心理失落。虽然表面上实习岗位与所学专业相对应,但大部分学生只能被安排到层次较低的岗位或是被安排到一些简单、重复性高的岗位,从而感觉到“大材小用”,认为自己是廉价劳动力。还有学生认为自己的岗位与专业相关程度不高。在工作过程中学生会感到自己所学专业与所从事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不对口,觉得实习意义不大,产生理想与现实差距带来的失落感。部分学生因此而缺乏工作主动性、责任心甚至出现消极怠工。

二是由“学生”到“员工”引起的心理不平衡造成角色模糊的心理冲突。中小企业劳动强度大,劳动时间长,有些企业甚至要求“5+2、白加黑”工作,与轻松的校园生活相比相差悬殊,体力与精力双透支。同时,学生岗位大多简单、重复、枯燥,由以前“被服务”者变换成“服务人者”的角色,很多学生难以承受,相当多学生1个月乃至更长时间才能适应岗位,少数学生因为不适应而辞职。虽然学校要求企业安排老员工对学生进行指导、带教,但由于实习时间有限及企业自身利益考虑,企业不太愿意多花精力去系统地培养实习生,也不会比照正式员工同工同酬。在实习待遇方面,学生尚未理解挣钱的艰辛,往往自视甚高,认为自己已经付出了很大努力,却只得到比正式员工低很多的“微薄”工资,内心不平衡。

三是理论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的失误与挫折对自信心打击的心理挫败。学生进入实习时既担心自己能否胜任工作,也急切渴望自己的工作能够得到领导和同事的肯定,并急于取得成绩。然而,这个阶段又恰恰是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最容易出错的时期。一旦出现失误,学生内心极易产生恐慌从而怀疑自己的能力,如果得不到有效的心理疏导,就容易挫伤自信心。

四是人际交往障碍带来的孤独感以及职业生涯规划不明确带来的迷茫感。高职学生自我意识强,从相对单纯的校园环境来到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很容易感到不适应。一些老员工会安排实习生做一些比较苦和累的工作,一些主管、领导会对学生的工作差错进行严厉批评,或讲话语气很重,或处罚较重。电商类企业中,相当多学生被安排到客服岗位,这类岗位对心理素质要求较高,如果疏导不够及时和充分,容易引发心理风险。一些企业主管比较年轻,甚至比实习生还年轻,但言语却比较犀利,学生还无法适应。有些用人单位招引实习学生是为了解决临时用工短缺,没有很好地考虑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一些主管或培训讲师还会传授一些违规操作技巧等,会增加学生心理压力。在实习过程中,学生面临的是一个全新的学习和实践环境,容易出现困惑及迷茫,如果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不够通畅,一旦学生出现了心理问题,而教师又没有及时介入和进行有效疏导,容易产生学生心理危机。

三、问题和风险存在原因剖析

学生顶岗实习活动中上述问题和风险的存在,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国家政策和体制层面,有学校和管理层面,有企业层面,也有教师和学生层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但主要还是过程管理不到位。

(一)学校和企业对顶岗实习的认识不足。虽然各个学校都按照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制定了较为详尽的制度、规定,但多把学生实习的责任和风险压给一线指导教师,又没有严格去考核或落实责任,各项工作安排中也没有向顶岗实习活动投入更多时间和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校内指导教师对校内事务已经应接不暇,难以腾出更多时间和精力去指导实习活动,主动性和能动性发挥不足。真的有了风险事故,一线指导教师既无力承担责任,也拒绝承担责任,大多还是由学校来出面“和谐”处理。在顶岗实习过程中,企业的作用举足轻重,企业需要考虑到生产安全、产品质量、生产和营销管理、商业秘密保护、实习学生带来的人员不稳定等问题,这些因素都或多或少影响着企业对实习生接收的积极性。企业虽然和学校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但是并未真正履行实习基地的责任,其吸收学生实习更多是为了补充劳动力不足或降低劳动力成本,没有意识到顶岗实习对学生的重要性,其培养学生的意识并不强,所以很多学校的顶岗实习校企见面会开成了企业校园招聘会。

(二)沟通不足,信息不对称。一是学校和用人单位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在安排顶岗实习活动中双方地位上失衡。二是校企指导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师生沟通少,信息流通不畅,无法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三是学生与实习单位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学生受自身能力原因和对学校和老师的敬畏原因也往往难以主动了解实习内容,无法认真思考实习工作和自身所学专业的相关性。计划外实习活动中,学校管理机制上灵活性不足、冲突和矛盾较多。

(三)资源不足,学生校企过渡缺失。表现为企业提供实习的岗位、类型有限,实习单位和企业指导教师资源不足,校内指导教师资源和实习经费资源不足等。实习单位不太会为学生全程提供专业对口的、循序渐进的专业技能实习岗位。很多学校并没有安排顶岗实习专项经费。现有教学体制设置中,为突出就业导向,往往重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提升方面课程的安排,而挤压人文素养提升方面的课程和投入,有学校甚至砍掉了法律素养课程。由于现实社会并不会满足学生所学专业的顶岗需求,实习岗位大多对专业知识的要求偏低,从学校到企业的过渡,更加注重做人、做事的细节和与他人的合作等人文素养,涉及到法律维权和心理抚慰等非常专业的问题,学校在这方面恰恰缺少相关辅导。

(四)法律规定的冲突。国家对学生实习活动有明确的指导意见,包括《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2016年4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2018年11月中央全面深改委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等。但这些指导意见多属原则性和指导性的,实习学生仍然是当作在校学生对待。但顶岗实习学生是兼具学生和职员双重身份,一旦出现工资、工伤、保险等方面权益受损,用人单位认为实习生不是单位正式员工而不负责任,司法系统因为没有相关的劳动协议保障难以受理,劳动部门因为没有相关的明文规定而无法界定。涉及到劳动权益侵害时,学生处于劣势。一部分学生不愿通过合法途径维权,相当多学生缺乏权益是否受到伤害的意识。尽管法律上大学生已经成年,但在心理上,他们依然没有成熟,缺乏必要的社会经验和心理素质去应对各种突发事件,自我维权意识缺乏和自我保护能力较弱。一旦出现学生权益被侵犯时,学校和校内指导老师仍然要为之兜底。

四、对策与建议

针对学生顶岗实习环节中的问题和风险及其原因剖析,学校需要更加重视顶岗实习过程的管理和控制,注重视实习环节中的理论教学,配备专职指导教师,就顶岗实习环节生成课程,全面指导学生提升业务技能和人文素养。

(一)加强顶岗实习重要性认识,注重校内教育和实习前的动员

要有针对性地进行三个方面的教育:目的性和职业生涯教育、责任义务和权利教育以及风险和安全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学校要更多地回归育“人”的教育目的,加大在校学习紧凑性,更多开设诸如哲学、法律、人文等有助于提升人文法律素养的课程,更多地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在岗前培训中,需要结合实习岗位特点有针对性深入培训,以提高学生对企业和岗位的认识。学校要特别强调学生在实习期间所具有的双重身份,要求学生接受企业与学校的双重管理,安排学生学习相关企业管理制度及劳动法等知识,对实习企业和自己的工作岗位有较清醒的认识,缩短不适应期。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好校企过渡。尊重学生自身的主体地位,放手让他们自我组织,自我管理,完成校企过渡。所有学生都必须接受“岗前安全教育”,只有接受过安全教育的学生才能参加顶岗实习,同时还必须为学生购置实习责任保险。

需要提高认识,健全机制。要加强学校、企业、学生和指导教师对顶岗实习重要性和意义的认识,强化责任意识,增强思想上的统一性,多方合力,共同实现实习目标。要建立专门机构,配备专门人员,专业服务业顶岗实习活动,促进顶岗实习活动的开展。工学结合的重心首先应该“学”,既然顶岗实习是一项教学活动,就应纳入学院教学计划安排,做到有的放矢,而不是全部交给企业使用,放任不管。

需要与企业深度合作、实现顶层设计,增强计划性,减少随意性。校企对接实习过程中,需要不断磨合,加强深度,提前安排企业介入学生在校学习过程,加强企业与学生沟通交流机会,并形成顶岗实习单位的订单。这样有助于把企业的实习活动更好地融入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和学习先进的生产经营管理技术与经验,企业也增加了获得高质量实习学生的机会,达到客观上节约运行成本的目的,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现校企、学生多方共赢。

(二)课程化设计顶岗实习环节,更加重视实习的过程性管理与教育

顶岗实习过程中的问题和矛盾,根源还在于学校管理不到位或不知道怎么管。要发挥学校的功能,关键还在于把实习活动课程化。如果校内指导教师能够跟进实习进程针对性教育,实习过程就能够发挥学习和实习的双重效果。并非说把学生推送到企业去顶岗就完成了工学结合,而应该在学生顶岗的同时配套有针对性的学习课程。

需要加强企业接受学生顶岗前的磋商洽谈工作,学校要安排教师预先熟悉企业岗位全部业务流程与要求,并预测所能够达到的育人目标,明确企业岗位育人的职责,制定明确的学生实习目标,对学生实习的整个过程进行认真规划。在学生到岗前,就制定出学生实习期间应该跟进的课程框架及进度安排。

在供给侧改革驱动下,通过开展深入的校企合作以实时生成课程,细化实习的过程管理,形成更加富有灵活性和适应性的管理机制,将实习活动细分为以周乃至天为单位的项目任务,以任务为导向,主动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并实时分析、化解问题和矛盾,阻却企业的利益驱动,探求构建有效的产教深度融合和强化教学规范管理的人才培养模式。互联网背景下,网络在线课程被如火如荼地开发出来,需要为学生个性化规划网络选修课程体系,安排学生在实习期间有计划地完成网络课程学习任务,以此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紧密程度和让学生实习生活更加充实。

一是设计和推行校企合作实时生成顶岗实习课程,配备专职教师全程指导。制定适应实习需要的实时生成课程,整合实习活动迫切需要的诸如心理、法律、技能提升等课程,并安排好顶岗与学习的时间、精力等分配关系。依托和借助实习单位的力量,应用微课、网络课程等加强实习期的持续学习。

将实时生成课程任务下发给实习学生,明确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各自的任务和责任,以周为单位设计任务,每项任务设定2~3个具体目标,包括理论提升目标、实践技能提升目标及情感培养目标等,并制定实习课程推进流程和表格。对每一阶段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记录、分析、总结,根据实习学生的心得体会和企业指导教师的建议修改完善下一阶段顶岗实习任务和目标。每一阶段的完成都为下一阶段的提升提供基础,使得整个顶岗实习活动更加有序、可控和便于管理、考核、评价。

二是形成有利于推进实时生成实习课程的机制。在资源配备上,切实评估实现实习目标所应该投入的人力、财力等资源,合理化配置专职指导教师,全程负责与顶岗实习学生的交流沟通和指导。为应对计划外顶岗实习需求,还应该制定和完善更加灵活和富有弹性的学校管理制度。

三是在顶岗实习活动中,应调动学生自主管理的积极性和开发其自组织功能。即使是配备了专职指导教师,对学生的管理也无法做到面面俱到,为了加强对学生的有效教育和管理,应科学地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选拨一批优秀的班干部和党员作为信息员,配合指导教师的工作,定期和不定期向指导教师汇报实习情况,同时汇总实习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寻求解决方案。指导教师可以分组布置任务,针对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四是做好细节管理,强化过程跟踪和沟通。树立学生能力本位的理念,管理、考核和评价等活动是服务于学生技能提升的人才培养目的,并且贯穿于学生技能培养的始终。有效的实习活动管理、考核和评价机制能够及时发现和掌握实习活动中的矛盾、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处理,能够及时把握学生的心态、情绪、实习单位及其员工的评价及知识和能力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及继续提升的途径等。有效的实习活动管理、考核和评价机制也有利于进一步加深和拓宽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广度和领域,学校和企业围绕岗位职责目标及实施方面深度的探讨、研究也有利于校内指导教师双师素质的提升,有利于行业、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起到学校、企业、行业、学生等多方共赢的效果。学生之所以会出现权益受到侵害的事件,正是教师对学生实习过程缺乏有效的跟踪、沟通和管理,只有随时了解和掌控学生实习过程,才能够有效避免学生权益受侵犯风险的发生。

(三)校企合作综合评价顶岗实习成绩

如果课程化设计顶岗实习活动,校企双方共同评价的矛盾就迎刃而解。考核时,需要明确指导教师的职责,全面考虑校企双方在学生实习活动中的分工和职责,对学生从日常工作表现、出勤情况、实习项目完成情况及效果、团队精神、安全意识等内容进行考核,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力求考核内容全面科学,客观反映实习学生状态,规范实习行为。为确保学生能在与所学专业基本对口的岗位上实习,考核评价指标中需要设置岗位契合度与岗位层次两个指标,鼓励学生到有一定规模、管理规范的企业在对口的岗位上实习。同时,需要考核他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情况,把提高学生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等人文素养融入实习全过程并进行考核。虽然不同专业岗位之间职业技能差异较大,而不同岗位又有相应专业技能要求,但岗位胜任程度和工作质量情况还是可以评价职业技能水平。

(四)加强与政府部门沟通协作,营造良好的学生实习环境

目前,我国还没有正式出台有关大学生实习期间的法律法规,这是制约大学生实习期间有效维权的重要瓶颈。学校可以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协作,根据本地实际,尽快出台有关大学生实习合法权益保障的地方性办法措施。同时,协助政府加大监管力度,必要时把签订实习保障协议纳入实习生进入市场实习的规则之中,制定详细的就业市场准入规则,不断规范就业市场,相关职能部门通过培训或签定责任书等方式,督促部分单位遵守劳动法的相关规定,切实加强政府在该方面的调控与监管力度,为学生的顶岗实习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部分地方对建设大学生实习基地有多种考核评价措施和资金、资源扶持政策,学校需要协助政府做好这些基地的考核评价工作,确保资金、资源的扶持确实有利于良好学生实习环境的营造。

猜你喜欢

顶岗校企岗位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教育部要求保障顶岗学生实习安全
高职煤炭类顶岗实习“421”运行机制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
张晓东:倒在岗位上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