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视诵读节目的媒介仪式建构:空间、程式与社会资本

2019-02-21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仪式媒介群体

■ 刘 静

电视诵读节目是以诵读诗歌、散文、书信、小说等文学作品为主要内容形态的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作为全国第一档以明星读信为主要形式的节目,黑龙江卫视出品的《见字如面》在2016年12月29日播出第一季,第二季于2018年1月23日播放完毕。由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和综艺频道联合播出的《朗读者》《信中国》也均是以诵读为主要内容的“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其中《朗读者》在第一季获得巨大成功之后,时隔一年,于2018年5月5日开播第二季;另一档诵读节目《信中国》于2018年3月9日正式与观众见面,6月19日圆满收官。自2017年年初国内出现诵读类节目的季播首热后,到2018年上半年诵读类节目持续火热。这三档电视诵读节目,不仅取得了极佳的收视效果,而且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强烈的阅读风潮。

自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开播以来,我国电视综艺节目成功的经验往往离不开一个词——热闹。“春节联欢晚会”适逢一年一度的春节,一家人围着电视机,看种类多样、热闹非凡的节目,电视机里外都热闹;之后火爆的《综艺大观》《正大综艺》,说学逗唱,益智冲关,观众喜爱也是图个热闹;再后来的“超级女声”“超级男声”,既有唱歌跳舞,还有现场PK、远程投票,可谓热闹非凡。到了最近几年,电视综艺的热闹分成了现场热闹和场外热闹两个支流,前者的代表有《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的歌唱类真人秀,后者的代表有《奔跑吧!兄弟》《爸爸去哪儿》这样的游戏类真人秀。即使是“爸爸去哪儿”类的游戏类真人秀没有唱歌跳舞的那种现场热闹,但也有你争我夺的矛盾冲突,观众图的还是明星扎堆儿、明暗较劲的那种热闹。既然观众喜欢热闹,为什么以安静为主要特色的电视诵读节目突然就“火爆”起来了呢?从创作和传播的本质上而言,电视诵读节目采取了通过建构媒介仪式的方式,吸引和汇聚尽可能多的受众群体,通过阅读展演和情感说服,最终实现全民阅读这一传播目的。

一、作为仪式的诵读与作为媒介仪式的电视诵读节目

电视诵读节目中的诵读行为和阅读展演是一种具有仪式特征的社会活动。仪式是付诸实践的一种行为,是一种特定的行为方式。“仪式是在集合群体之中产生的行为方式,它们必定要激发、维持或重塑群体中的某些心理状态。”①法国著名社会学家涂尔干认为世界可以被划分为神圣和世俗两个互相区别的领域,其中,具有神圣属性的仪式是超越世俗日常生活的重要文化展演集群行为。②仪式之所以能够吸引人们的参与并形成特定的群体心理,主要是因为仪式本身具有一定的超越生活常态的宗教行为特征。在宗教活动中,仪式是把个体存在与社会存在相连接的阈限性社会活动。“仪式化”实际上是指具有仪式意味的人体动作,这类动作的起因是人类心理和生理反应的自然流露。③与日常生活中的阅读行为相对应,电视诵读节目记录和传达的就是一种“仪式化”的社会行为。

电视诵读节目所记录和传达的阅读或者诵读行为,本来根植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只有在电视媒介的发起、推动和传播等介入行为实施之后才升级为具有仪式特征的媒介事件,由此可见,电视诵读节目本身就是一种媒介仪式。媒介仪式指的是“那些经由大众传播媒介记录并传达着仪式,以及那些经由大众传媒‘包装’之后具有仪式意味的‘新闻事件’”④。媒介仪式的社会功能是“广大受众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参与某个共同性的活动或者某一事项,最终形成一种象征性活动或者象征性符号的过程”⑤。与媒介平台传播和呈现的具有天然仪式属性的“仪式性事件”不同,媒介仪式更多地强调记录和传达的事件或行为在媒介涉入后的外在赋予,这也可以被称作仪式观指导下的传播行为。仪式观视阈里的“传播”(communication)与“分享”(sharing)、“参与”(participation)、“联合”(association)、“团体”(fellowship)及“拥有共同信仰”(the possession of a common faith)等要素密切相关,主要用来探究信息传播中的主体关系、互动行为和群体认同,因而是“一种以团体或共同体的身份把人们吸引到一起的重大典礼”⑥围绕媒介事件的社会价值,凯瑞认为只有传播的仪式观才能发挥传播对社会整合的积极功能,才能反映传播的功能和本质,以及突破传播学研究的局限。⑦

作为一种电视媒体策动的诵读类媒介仪式,最主要的内容是嘉宾的诵读行为和观众、主持人等相关主体围绕诵读行为的互动关系及其形成的群体认同,因此,电视诵读节目的核心是——互动。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强调了互动仪式在建构特定社群组织的群体心理的重要作用:在群体心理与社会结构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两者之间的关键环节是互动仪式,其中符号资本与情感能量是互动仪式链最关键的变量。⑧互动仪式(IR)的形成需要四种主要组成要素:①不少于两个人聚集在同一个地方,参与者可以感知对方身体的在场;②通过设定限制条件,排除局外人;③在活动的过程中,参与者有共同的关注焦点;④参与者共享情感/认知体验。⑨互动仪式链的形成首先需要空间场域的设定与转换,在特定的空间场域中主体之间才有互动交流的物质载体和现实可能;其次是特定的群体行为能够激发参与者的情感能量,让仪式参与者能够相互关注并有较好的互动交流,进而形成高度的情感连带;最后成功的仪式需要每个参与者最终形成群体价值观的认同。

电视媒介与受众的日常密切关系,能够极大程度地带动受众对于共同文化活动的关注度和参与度,从而更好地发挥其媒介仪式的重要功能。由于阅读行为的稀缺和现实生活的琐碎,人们无法通过本该有的仪式践行和群体认同来救赎和慰藉快节奏生活所带来的无边空虚。通过电视诵读节目这种媒介仪式,节目参与者和观众获得了现实生活中所不能获得和体验到的一种群体认同和精神放空。电视诵读类节目依托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与文化内涵,借助精巧的空间修辞,独具匠心的程式设计、社会资本的整合运用,成功打造了以推广阅读行为、传承中国文化经典的媒介仪式,从而达到了全民阅读的终极目标。如何更好地建构诵读这一电视媒介仪式,以吸引更多的参与人群、赋予良好的阅读体验并实现最大化的阅读价值,是本文聚焦的关键所在。因此,本文以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作为理论视角和分析框架,选择从空间、程式和社会资本等三个维度来分析和揭示电视诵读节目的媒介仪式构建模式。

二、多元空间建构“身体在场”的阅读人群

有关仪式的互动空间,柯林斯认为是“两人或两个以上的人聚集在同一场所,能通过其身体在场而相互影响”⑩,这是互动仪式链形成的首要组成要素。通过空间场域的设定与转换,聚集一定数量的人群,为这些人群提供“身体在场”的条件,使他们在特定的空间里能够进行共同情感的交流和关注,从而促进更大规模或更深程度的交互行动。

对于媒介平台的信息传播而言,空间“是一个中介,即一种手段或者工具,是一种中间物和一种媒介”。在电视仪式的建构中,演播厅、线下互动空间的搭建,形成了个人空间、媒介空间和公共空间等多维空间,为诵读、点评、互动分享等一系列行为创造条件。同时,通过空间的转换和修辞,建构了一个全民参与的阅读场域。

1.空间范围拓展目标受众群体

电视诵读节目的空间范围主要指节目录制的空间的大小和类型,不同的空间场域意味节目有不同目标受众,选择和设置不同的空间类型,意味针对特定的目标受众进行节目的覆盖和推广。

《朗读者》分别设置了场内和场外两个空间,场内空间主要包括录制演播厅的访谈室和表演舞台,场外空间主要指遍布全国的实体朗读亭。《朗读者》打破了电视媒介的空间差异,开放化的个人空间和媒介化的私人空间,吸引观众进行线上和线下的互动,朗读亭设置在校园、图书馆、商业中心等开放的公共场所,为广大的受众提供适合朗读的空间,朗读亭受众群分布的地理空间广,涵盖的群体层次多,直观地凸显出全民参与的热潮。

《见字如面》采用经典的“广场式”前台朗读+“读书角”后台点评的模式,形成两个较为独立的空间,演播厅的空间设计采用了最传统的戏剧舞台样式,“广场式”前台朗读空间是为了召唤更多普通受众的短暂目光,“读书角”后台点评空间则为了让受众的关注度能够持续驻留,形成有效的互动效果。《信中国》则采取综艺节目“赛前采访”的模式,增加“送信拆信”的环节,直击明星在收到栏目组信件的反应、正式录制前的准备和心声,满足受众对明星私人空间的窥视欲,增加此类节目的趣味性和综艺感。除媒介化的私人空间外,《信中国》使用VR媒介技术打造的仪式化公共空间是主要的行为展演场所,场外场内的结合,悬念与演绎跌宕,能够更好地激起受众的观看诉求。

2.空间维度提升阅读卷入度

电视诵读节目的空间维度是指节目录制中的场景布置和背景装饰,以及这些场景设置影响下节目参与者对节目录制空间的立体感知。为了契合诵读类节目的雅致与宁静氛围,这三档电视诵读类节目在空间的布置上多采用文化性和艺术性极强的视觉符号和装饰风格,打造出具有浓烈人文气氛的阅读沉浸场域。

《朗读者》作为一档定位为文化情感类的节目,在节目编排中将情感与文本融入到人物内,侧重用“诉诸感性”的方式,通过嘉宾对爱情追求、真情表露及心灵回归的故事,将个人的情感世界公之于众,这一现象被称为“私人话语走向公共领域”。访谈室内一张茶几,两把沙发的布置,色调温馨又淡雅,既有会友的亲切气氛,又不失清新高雅的格调。遍布各地的朗读亭往往设置在繁华城区,小而密闭的空间将个人与城市的喧嚣隔绝开来,使参与者能在这难得的宁静环境中更彻底地倾吐自己的心扉。从参与节目的少数嘉宾,扩展到全社会的个人情感展演,达到广而全的以情动人。

《见字如面》是一档定位为文化综艺的节目,全明星的固定阵容打破泛娱乐的综艺套路,没有过于花哨的舞台布景和繁杂的环节设置,而是让表演艺术家发挥语言的魅力,通过对书信的诵读让受众重温那些真实、有趣的中国故事。因此在朗读区内,一张桌子、一个话筒、一圈围坐的现场观众就形成了最原始、最接地气的朗读空间。在点评区内,一张桌子、三把椅子就构成最简单的点评空间,简洁的空间设计紧扣“一个人一封信”的节目形态,没有过多的图片和视频嵌入,更多是发挥文字和声音本身的魅力。

《信中国》定位为人文艺术类节目,侧重表现动荡岁月中仁人志士“信仰”的力量。由于表现的家国情怀比较宏大,呈现的主题较抽象,人文教育的色彩较浓,因此节目在舞台设计上通过精美的画面、声音的配合、多媒体的使用,打造精美恢弘的舞台空间,使受众产生阅读沉浸感。

3.空间距离营造受众参与氛围

电视媒介仪式以电视相关技术为传播载体,搭建主体之间互相沟通的场域空间,利用电视媒介特有的现场感和互动性,提供群体沟通和情感交流的有效平台。在电视媒介中,一方面,物理空间的距离变化会使受众产生不同的心理空间,从而形成不同的参与认同与情感共鸣;另一方面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之间的界限日渐模糊,情感、婚恋等私人议题在公共领域内被讨论,公共空间也通过媒介手段深入到私人生活之中,既能够满足受众窥探猎奇的心理需求,也可以带领受众一起进入求真求知的探索之中。

电视诵读节目的空间距离主要由节目录制场域空间与空间之间的区隔和位置关系来体现,不同空间的交接互动能够提升不同群体受众的参与感和节目的互动性。《朗读者》把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两种空间进行穿插搭建。一方面,由于朗读行为多发生在学校、剧院、广场等公共场所,朗读亭的线下布局消除节目与受众之间的物理空间距离感,受众进入亭内就可以参与节目的录制;另一方面,访谈室的私密空间与表演舞台上的公共空间结合起来,使个人空间开放化和私人空间媒介化,拉近节目与受众之间的距离,降低受众参与阅读的畏难心理,吸引他们参与到线上和线下的阅读活动中。

《见字如面》第一季采取紧凑的小空间,观众围坐舞台,亲近且热闹;第二季则采用报告厅式的朗读空间,使得嘉宾与现场观众的物理空间距离变远,降低了观众围坐的亲切感和现场感。点评区的现场观众承担了提问的角色,但过于分散的观众座位分布,反而干挠电视机前的受众视线,进一步拉开了受众的感知距离。《信中国》则借由媒介技术搭建逼真的布景,根据信件背后的故事跌宕、情感变化来变换背景,这种身临其境的现场代入感,能够有效缩短受众与媒介空间的距离感。

三、多重程式激发互动行为中的情感能量

媒介仪式建构中,情感是特定场域中推动参与者投入仪式获得的主要动力,也是仪式活动的关键构成要素。“互动仪式链的核心机制是相互关注和情感连带,个体之间通过互动仪式可以形成一种瞬间共有的实在,从而获得与认知符号相关联的成员身份感和情感能量。”柯林斯在阐述互动仪式链的形成过程中指出“程式化”的形式才会产生成功的仪式,需要通过“共同活动与相互可见的事件”来对个体进行情感刺激,产生共同强意识的“关注焦点”,从而形成群体情感与认同。

程式是仪式参与者在仪式主持人的引领下采取的群体行为,是媒介仪式的重要构成要素,合理有效的程式设置能够增强仪式的群体认同和个人参与。对于仪式的参与者而言,仪式是一种沟通人与神、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群体行为,也是人们实现思想、情感、信仰和灵魂的一种重要的交流媒介,用以疏导感情、引导认知和组织社会群体。电视诵读节目作为一种电视媒介平台展演的媒介仪式,仪式参与者之间的互相关注和情感连带被视为仪式成功与否的核心特征。《朗读者》《见字如面》《信中国》通过阅读故事分享、阅读情境烘托和阅读情感共振等仪式程式,形成节目的灵魂支撑,提升受众对朗读的情感认知,激励更多人参与到这场声音与文字的狂欢中。

1.动人故事吸引人群围观

从人类有了语言开始,讲述故事就是原始人类传授经验、传承价值观的重要手段,媒介仪式的重要程式是仪式参与者的故事分享,电视诵读节目也充分利用了这种程式设置。这三档节目无一例外地都选择了用动人故事来撩拨受众的内心期待。

《朗读者》每一期都有一个既定主题,第一季的12期主题词包括:遇见、陪伴、选择、礼物、第一次、眼泪、告别、勇气、家园、味道、那一天、青春。节目中将一个个与主题有关的人物故事娓娓道来。故事主要围绕个人的成长故事、情感体验、人生感悟等展开,对于受众有更普适性的人生启迪。《见字如面》《信中国》都以书信为载体,深刻挖掘书信中鲜为人知的故事和人物传奇,每一封书信背后都是主人公的一段难忘经历和人生往事。《见字如面》的书信主要出自20世纪的社会名流,讲述了他们的爱恨情仇与人生境遇,反映了一幅幅上世纪文化圈层的社会图景。《信中国》的书信则主要来源于早期的共产党人,以50多组建党以来共产党员的书信为纽带,通过讲述一系列共产党先锋和抗战历史英雄人物的故事,塑造了有理想、有信念、爱国、爱家的共产党人形象。

2.阅读行为烘托仪式情境

故事分享是阅读仪式的心理预热和情绪准备,阅读仪式最重要的环节是仪式主持人带领嘉宾用阅读行为来引导和引领仪式的参与者,因为亲历亲为的阅读行为是仪式的重要程式。这三档电视诵读节目均属于有台本排演的“正式仪式”,但是《朗读者》聚焦嘉宾共享情感体验的日常会话仪式感,《见字如面》聚焦读信、解信的传统仪式感,《信中国》聚焦于共产党员生平故事的信念仪式感,产生这种差异主要是因为每个节目营造的朗读情境不同而致。

《朗读者》营造日常化的对话情境,在个人访谈叙事环节中,嘉宾的名字和故事成为一种符号,并在随后的朗读环节中,成为瞬间触发群体共同情感点的关键因素,形成持久的个人成员身份认同,产生强烈的身体在场感,并在朗读过程中与嘉宾共享他们的情绪或情感体验,形成情感对话。《见字如面》的“学习情境”把重点放在对古往今来文字的演绎与阐释中,使得受众通过朗读口语、点评口述、图形等手段让学习获知达到高效化。《信中国》节目与前两者情境最大的不同在于,嘉宾在“规定情境”中对扮演的人物进行体验和表现。通过嘉宾对信件主人公的角色扮演,共享了革命精神及向上的信念,将琐碎的书信诵读变成一种被美化的仪式行为。正是由于节目所打造的情境不同,使得朗读行为在群体聚集、共同关注焦点、共享情感等方面出现差异,形成有共性却又各不相同的电视媒介仪式感。

3.叙事情感产生情绪共振

在柯林斯看来,当仪式的组合要素被有效地积累并综合使用,形成高度的相互关注和情感共享时,受众情感得到宣泄与放大,群体就会产生一种集体狂欢的兴奋感与认同感。仪式中如果“缺少或没有群体团结感、没有固定或变化的个人认同感、缺乏对群体符号的尊重、没有升腾的情感能量”注定失败。仪式传播必须有效地激发主体的情感能量,产生强烈的群体情感共振,从而强化受众群体的文化认同、共同信念等精神意识。

《朗读者》每期讲述几个有生活温度的小故事,既有动人的情感,也有丰富的内涵,使得受众深刻地感受到朗读亭的普通市民及演播厅的朗读嘉宾所流露的真情实感。受众无论是线下实体互动,还是线上情感互动,都能收获强大的情感能量。尽管嘉宾身份多元化,但节目中总能以共同的文化符号或象征符号来触碰受众内心最柔弱的地方,比如第5期航天员杨利伟、第6期冻土科学家张鲁新、第11期南极科考站创建者郭琨等分别代表不同行业群体,不过这些嘉宾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中国人,所以在节目最后的升华部分,民族自豪感和中华儿女的群体认同感倍增。

《信中国》通过对日常信件的阅读审美化,塑造了一个个跳离神坛、接地气的党员形象。朱德求助好友的借钱信、瞿秋白写给妻子的情书、赵一曼给儿子的绝笔信等一系列信件与世人见面,重现革命家们“亲爱爱、好爱爱”的浪漫情怀、“不立功不下战场”的豪情气概,使受众对中国共产党党员乃至全体中国人民产生一种强烈的身份认同和团结一切的信念,形成庄严的仪式感。《见字如面》立足书信朗读仪式的程序,产生较为固定化的朗读行为,因此拥有较低情感值和符号容量,节目非常考验文本内容和朗读嘉宾的实力。一个成功的、具有社会吸引力的仪式,只有拥有高度的情感、动机和符号容量,才能大大提升群体的身份认同感和兴奋感。

四、多元社会资本保障价值认同与自我实现

柯林斯提出互动仪式链的最理想传播效果是群体成员能够形成共同价值观,为了达到这个终极目标,“在互动中,人们对时间、能力、符号资本和其他他们能应用的资源进行估计,然后选择那些能够最大程度地增进他们感情利益的方式”。柯林斯认为,在互动仪式链中存在互动仪式市场,参与者之间的际遇涉及双方的资源、地位、交换等因素,因而人们的互动具有市场特征。参与者在互动仪式市场中利用情感能量与资本符号进行社会交往,虽然呈现的是社会交往过程,但在本质上是一种价值生产与交换的过程。在空间建构和程式设置的基础上,仪式参与者的社会资本运用至关重要,决定着阅读仪式参与者群体认同和自我价值的最终实现。

空间的建构和利用为阅读动员提供了物质保障,阅读程式设置与实施让阅读动员有了动员目标,仪式参与者社会资本的运用则提升了阅读仪式的吸引力和说服力。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是“实际和虚拟资源的总和,个人或者群体通过拥有或多或少制度化了的相互熟悉和认可关系的优势而逐渐增加这种资源”。社会资本既可以具象化为信息资源、人脉资源等构成要素,又可以归纳为社会实体的组织属性。因此,普特南把社会资本看作是“社会组织的特征,诸如信任、规范以及网络,它们能够通过促进合作行为来提高社会的效率”。这三档电视诵读节目借助社会资本的整合运用,通过对媒介平台、主持人、嘉宾等方面的社会资本要素的相互促进合作,从而产生巨大的合力。

1.媒介平台的组织资本确保群体认同

媒介平台是指电视节目的制作机构和播出平台,也是一个电视节目最基础的注意力经济承载体。《朗读者》《信中国》两档节目借助中央电视台的平台资源优势,实现了文化综艺节目的创新发展。中央电视台构建的“朗读”场域,并非只是一个空间实体,而是围绕着符号和文化资本所组成的空间隐喻。其中媒体平台拥有的社会资本与其媒体权威性、声誉及品牌息息相关。央视是国内实力最强、影响力最大的电视媒体,拥有强大的媒体联动力及扩散力。《朗读者》通过央视新闻、CCTV朗读者官方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的运用,全面铺开宣传,多条微博转发量过万,累计超300篇10万+的微信文章。

《见字如面》依托的黑龙江卫视,虽然不及国家级媒体平台的强大资本,但通过与其他传媒制作公司合作,搭接腾讯视频平台,实现了内容和流量的双丰收景象。在互联网时代,通过腾讯视频这个独播平台,利用网络平台的可到达性,打破传统电视媒介的传播地域性。首选网络播放,以口碑相传,被其他自媒体平台转载,搭借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扩大节目知名度。《见字如面》开播以来,两季节目的全网播放总量突破10亿,其中第二季播放量达5.71亿,跻身文化综艺前茅。与此同时,第二季微博话题阅读量逾7.5亿,12次登陆微博热搜榜,累计有超过90篇10万+微信文章。

2.节目主持人的信任资本达成价值观认可

节目主持人作为电视节目的核心和标识,具有很强的观众识别度和受众吸附力。与其他类型的电视节目不同,电视诵读节目的主持人需要具备更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更强的文学感染力。

从主持人的社会资本来说,《朗读者》和《信中国》选用的主持人具有更高的社会认知度。《朗读者》主持人董卿先后主持过《综艺大观》《我要上春晚》等综艺节目,十几年的春晚舞台把她塑造成了一个亲切、温情、知性的主持人形象。《信中国》主持人朱军连续主持了20年的春晚,其主持的《艺术人生》自开播以来15年内收视率长期位于央视综艺频道的前列。《见字如面》则特别邀请著名配音演员徐涛加盟,并在黑龙江台主持人中选用翟毓红。前者主要负责在朗读区引荐明星读信,后者在点评区与点评嘉宾共同解读信件的背景信息与故事。作为资深的专业配音演员,徐涛富有特质的男中音具有极强的塑造性,有很强的声音辨识度,能够凸显节目中对于声音艺术的追求。翟毓红是中国“金话筒”奖获得者,也是黑龙江电视台首届十佳播音员主持人,外形大方、亲和力强,具有良好的主持人形象。

3.阅读嘉宾的网络资本强化文化传播力

阅读嘉宾是电视诵读节目阅读仪式的主要践行者和展演人,他们站立于阅读大厅的中央,用自己的阅读行为感召和引领现场和电视机前的观众,让他们参与到阅读仪式中来。

在嘉宾团的选择上,《朗读者》不仅考虑到嘉宾的社会知名度,而且结合每期主题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普通人,在平民化叙事的基础上,寻求富有主流价值取向的故事讲述者。第一季邀请的70名嘉宾包括演员、作家、企业家、运动员、科学家、教育家等各行各业人士。嘉宾们基本都乐于分享各自的动人故事,能够带给受众文学、文字以外的享受及思考,从而增强了嘉宾社会资本在节目中的分量。

《见字如面》的嘉宾主要由影视明星和社会文化人组成,担任朗读嘉宾的包括明星演员周迅、姚晨、蒋勤勤,以及资深表演艺术家张国立、归亚蕾等;点评嘉宾固定由香港岭南大学教授、《锵锵三人行》常驻嘉宾许子东以及文化名人梁文道等担任。朗读嘉宾均为演员,台词功底好,在声音把控上较有经验,点评嘉宾则在谈话类节目被观众所熟知,擅长对文字文学进行解读。《信中国》选用全明星的60人嘉宾团,包括流量小生TFboys、杨洋、张艺兴,资深演员张少华、唐国强,其他一线演员如刘涛、韩雪、吴京等。从嘉宾团的社会资本来看,《信中国》嘉宾的网络流量吸引力较其他两个节目更高,《朗读者》嘉宾社会信任资本更高,《见字如面》的嘉宾由于职业原因对声音和文本的把控力度和表演的专业性要求更高。

五、结语

在经济泡沫横飞、全民浮躁狂欢的大环境下,电视诵读节目没有盲目跟风娱乐致死的“热闹”内容,而是逆流而动的选择以“静”为主的诵读作为节目内容,节目不但没有“见光死”,反而获得广大观众和专家的好评,取得了“叫好又叫座”的播出效果。电视诵读节目的流行,出人意料,又情理之中。出人意料是不在大多数电视业者的预判之中,因为综艺节目在行内还是以动态闹腾为主;情理之中则有社会环境的变迁和节目的内容生产两个方面的原因。一则,经过过去30多年的社会发展,尤其是过去15年的经济高速发展,人们已经到达并超过了简单复制来满足温饱的文化消费水平,开始追求“有质量”“有品质”的文化消费样态,电视诵读节目的出现,正好迎合了广大受众在这方面的需求;二则,从节目的内容生产角度而言,电视诵读节目最关键的不是读什么,而是怎么读,与以往电视节目中出现的书房模样的读书环境不同,《朗读者》《见字如面》《信中国》三档诵读节目把阅读行为搬到了带有现场观众的演播室里,由那些有一定知名度或影响力的人带着大家一起读。这时候,诵读就成为了一种仪式,通过诵读这种电视媒介仪式,从主持人、嘉宾到现场观众甚至于每一个观看节目的受众,都成为了诵读仪式的重要参与者,每一个参与者都通过仪式的参与实现了自己的诵读价值,获得了自我的群体认同。

电视诵读节目走进大众的视野已经有两年了,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问题,那就是它跟其他歌唱类真人秀一样,肯定会遭遇同质化生产和审美疲劳的困境,在这样的困境面前,未来该如何发展才能有尽可能强大的生命力。除了节目内容的质量保证和形式创新之外,基于短期、中期和长期三个时间段的规划可以概括为圈层拓展、线下活动和周边产品三个策略。首先从未来一年的短期规划而言,节目创作和推广团队需要充分利用新的媒介渠道拓展受众覆盖的圈层,把节目内容推介到尽可能多的受众面前,利用受众之间的口碑效应推广节目;其次从未来三年的中期规划而言,节目需要更多的线下活动来延展影响的范围和深度,可以采取诵读明星嘉宾全国的巡游展演的方式与受众线下互动,提升受众的参与热情和社会关注度;最后是未来五年的长期规划,要持续系统地开发和运营周边产品,比如诵读游戏软件和诵读纪念品等,把诵读打造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从而成为文化自觉的社会行为。

猜你喜欢

仪式媒介群体
十岁成长仪式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仪式感重要吗?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Talking strategies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