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免疫联合分子靶向药物用于转移性肾细胞癌患者的一线治疗:来自国际转移性肾细胞癌数据库的临床研究结果

2019-02-21朱国栋介评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2019年12期
关键词:免疫治疗单抗靶向

朱国栋 介评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陕西西安 710061)

转移性肾细胞癌(metastatic renal-cell carcinoma,mRCC)的标准治疗方案主要包括以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信号通路的络氨酸激酶拮抗剂为主的分子靶向药物单药治疗(如舒尼替尼、培唑帕尼)。但几项最新的Ⅲ期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认为,新型免疫治疗药物联合治疗(伊匹利姆单抗+纳武单抗)或者新型免疫治疗药物与VEGF拮抗剂联合用于mRCC一线治疗,与传统分子靶向药物单药相比可获得更好的疗效。但是,对于mRCC的一线治疗方案而言,到底是新型免疫治疗药物(伊匹利姆单抗+纳武单抗)联用的疗效好,还是新型免疫治疗药物联合分子靶向药物的疗效好,仍不明确。本研究[DUDANI S,GRAHAM J,WELLS JC,et al.First-line immuno-oncology combination therapies in metastatic renal-cell carcinoma:results from the international metastatic renal-cell carcinoma database consortium.Eur Urol,2019,pii:S0302-2838(19)30609-8.]旨在借助国际最大的mRCC注册数据库(International mRCC Database Consortium,IMDC)对上述两种不同的联合治疗方案用于mRCC患者一线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比较,并评估了上述两种不同治疗方案对患者后续二线治疗的疗效影响。

作者对2005年至2018年12月31日期间,IMDC数据库中收录的来自38家医学中心的10 007例mRC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搜寻其中接受任意一种新型免疫治疗药物+分子靶向药物一线治疗的病例,以及伊匹利姆单抗+纳武单抗联合一线治疗的病例。收集的病例资料主要包括:患者的基线人口统计学数据、IMDC风险评分、肿瘤治疗情况以及预后情况。对所有患者的一线及二线治疗药物的应答率(response rates,RRs)、治疗初始至失败的时间(time to treatment failure,TTF)、治疗失败后启动下一治疗方案的时间(time to next treatment,TNT)、患者的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进行分析,并计算调整IMDC危险分层后的风险比(hazard ratio,HR)。作者从IMDC数据库中分别筛选了113例接受新型免疫治疗药物+分子靶向药物治疗的病例,75例接收伊匹利姆单抗+纳武单抗治疗的病例。前组队列与后组队列相比,一线RRS为33%vs.40%[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8%~22%,P=0.4],TTF为14.3月vs.10.2月(P=0.2),TNT为19.7月vs.17.9月(P=0.4),中位OS仍未达到,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TTF、TNT以及OS调整的HR分别为0.71(95%CI=0.46~1.12,P=0.14)、0.65(95%CI=0.38~1.11,P=0.11)和1.74(95%CI=0.82~3.68,P=0.14)。在上述所有mRCC患者中,共有64例(34%)患者接受了二线治疗,研究发现,如果患者接受VEGF为基础的二线治疗,那么一线接受新型免疫治疗药物+分子靶向药物治疗组患者的二线治疗RRs明显低于那些一线接受伊匹利姆单抗+纳武单抗治疗组患者(两者的RRs分别为15%vs.45%,95%CI=3%~57%,P=0.04),但是两组患者的二线TTF并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3.7月vs.5.4月,P=0.4)。本研究认为,一线接受新型免疫治疗药物+分子靶向药物治疗的mRCC患者,与伊匹利姆单抗+纳武单抗联合治疗的mRCC患者,在一线治疗效果及患者预后方面并无显著性差异;另外,绝大多数患者的二线治疗都选择的是以VEGF为基础的分子靶向药物,二线治疗的RRs在那些一线接受伊匹利姆单抗+纳武单抗联合治疗的患者人群中较高。

点评:mRCC患者的治疗方案在过去的20年经历了2次历史性变革,其中第1次变革就是分子靶向药物的应用,第2次变革是新型免疫治疗单抗的问世。近期一些Ⅲ期临床研究证实,新型免疫治疗与单抗的联合治疗,以及新型免疫治疗单抗+分子靶向药物的联合治疗对于透明细胞型mRCC患者一线治疗的疗效,可能优于传统的分子靶向药物一线治疗的疗效。这些研究结果提示,我们可能正处于mRCC治疗的第3次变革的浪潮当中,即将迎来一线联合治疗时代。但是,这两种不同的联合治疗方案对于mRCC患者一线治疗的疗效优劣并不清楚。本文作者借助IMDC数据库进行回顾性研究,发现上述两种联合治疗方案的疗效及患者的预后并无显著性差异,只是二线治疗的应答率存在一定影响。本研究的主要缺陷在于回顾性研究、样本量较小、随访时间短、没有对药物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与比较;但本研究的突出贡献在于首次比较了两种不同的联合治疗方案(新型免疫治疗单抗的组合vs.新型免疫治疗单抗+分子靶向药物的组合)对于mRCC患者一线治疗的疗效,并对不同联合治疗方案对患者二线治疗效果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具有较强的参考与借鉴价值,相信随着后续研究样本量的扩充以及随访时间的延长,这方面的研究结果一定会得到不断的更新。

猜你喜欢

免疫治疗单抗靶向
FOLFOXIRI联合贝伐单抗±阿替利珠单抗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
医院静配中心曲妥珠单抗剩余液信息化管理与成效
新型抗肿瘤药物:靶向药物
如何判断靶向治疗耐药
肿瘤免疫治疗发现新潜在靶点
司库奇尤单抗注射液
靶向治疗 精准施治 为“危改”开“良方”
癌症免疫治疗相关的PD1-PDL1通路作用机制及其研究进展
使用抗CD41单抗制备ITP小鼠的研究
暴发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早期诊断及免疫治疗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