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探究

2019-02-21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教育者政治环境

张 秀 英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1483)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已成为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产生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应对网络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现实影响,是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势利导适应形势,深入探讨与研究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显得更加重要与紧迫。

一、网络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影响

1.教育主体的去“权威化”

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导地位容易被弱化。在信息的获取上,互联网打破了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信息优势格局,解构了单向受教的传输模式,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置于对等的关系中,教育者的权威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著名的社会学家涂尔干指出:“教育活动就是一种权威性活动。”[1]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性较强,教师所讲知识能否被学生认同,不仅取决于知识本身的科学性,更取决于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在传统教育中,教师具有信息优势地位,教师是知识的化身,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比较容易树立权威。但是,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学生通过网络获得各种知识和信息,甚至学生在知识和信息的获取上可能具有超前性,而这意味着作为传统的知识化身的教师权威角色有逐渐被解构的危险,进而加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而当前思想政治教学中课堂模式大多沿袭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模式,重灌输,轻互动,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导致一些大学生对说教式的思想政治教育逐渐失去了兴趣。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认为,任何组织的形成、管治、支配均建构于某种特定的权威之上,适当的权威能够消除混乱、带来秩序;而没有权威的组织将无法实现其组织目标[2]。重构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权威地位是我们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2.教育客体的“异化”

虚拟性是互联网的特征之一,虚拟的网络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

首先,有可能使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模糊。由于网络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信息发布具有相对自由性和不可控性。这就导致各种思想观念交织混杂,各种价值观念汇聚碰撞,一些腐朽的、落后的甚至反动的思想乘虚而入。而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成熟,缺少理性的思考与判断,极易受不良思潮的影响。

其次,容易使大学生道德观念弱化,引发道德行为失范甚至网络犯罪。网络海量的信息资源,在给大学生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一些学生选择“捷径”,即利用网络抄袭作业和论文,“拿来主义”极其盛行。长此以往,不仅影响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而且会使大学生的道德责任意识逐步弱化。尤其,近些年来大学生网络犯罪的人数在逐年攀升,出现一些大学生利用网络出售假冒伪劣产品,制造网络病毒进行网络盗窃和破坏等违法犯罪行为。

再次,过分沉溺网络容易使大学生性格“异化”。由于网络包罗万象,大学生对网络逐渐产生强烈的心理依赖。过度沉溺于虚拟世界,容易使学生的性格脱离现实社会而产生“异化”,逐渐对现实生活失去兴趣,且缺乏自控力,影响自身的成长成才。正如弗洛姆所说的“过去的危险是人成为奴隶,将来的危险是人会成为机器人”[3]。

3.教育环境的“复杂化”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所面对的外部客观存在,凡是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并对其发生影响的外部环境,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内容。”[4]随着网络的出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即虚拟性和现实性并存。据统计,中国3000万在校大学生中,95%以上获取信息的渠道是网络。大学生一方面受现实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受到来自虚拟网络环境的影响。网络环境下信息传播呈现的多向性,舆论表达的多元化,加剧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不可控性与复杂化。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人们自己创造着自己的历史,但他们是在制约着他们的一定环境中”[5]。具体主要体现在:

网络信息资源的庞杂化,使教育环境变得复杂。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在一个较单一的环境中进行的,教育内容一般是经过教育者严格筛选传授给学生的,学生所处的环境较为单纯,思想政治教育也具有可控性。但在网络时代,互联网是一个集各种信息资源为一体的资源网,网络信息资源几乎覆盖所有学科领域。由于网络信息自由存取度高,加之缺少有效监管,其信息包罗万象、良莠不齐。在这种复杂的信息环境与文化语境下,大学生更容易受到网上非主流思想的影响,造成价值观念模糊,思想意识形态混乱,道德行为失范等不良影响,这不仅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教育效果,而且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变得更为复杂,教育的难度不断增加。

此外,网络舆论环境的复杂化,加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不可控性。在传统媒体中,舆论的主导权掌握在新闻工作者手中,既对舆论起导向作用,也防止“弦外之音”的出现。而网络的出现改变了传统媒体信息传播的单向性特点,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互动传播。网民既可以任意搜索查询所需要的信息,也可以发布与传播信息,而网络舆论往往会迅速蔓延,加大了网络舆论的监管难度。同时,一些新闻媒体只顾追求"眼球”效应,置社会利益与国家利益于不顾,肆意传播虚假信息、不当信息等,造成了社会舆论氛围污浊化的乱象,严重背离了社会主义舆论导向的价值坐标,而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尚在形成之中,很容易受到复杂的网络文化环境的影响,从而失去辨别能力。

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以积极的姿态回应网络时代所面临的挑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制定对策。

1.教育主体应转变教学观念,不断探寻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网络的资源共享性、开放性等特点,在客观上提出了构建适应网络环境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马克思曾指出:“环境正是由人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5]环境会影响人,同时人又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可以改变环境。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其教与学都呈现出新的规律和特点。首先,教师应树立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规律,以适应当前的教育环境并满足大学生的需求,有的放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真正使思想政治工作入脑、入心,继而外化为行动。其次,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理论学科,它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等与社会有关的知识,这些知识与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又息息相关,因此,思政课教师要把教材内容与学生较关注的网络社会热点问题结合起来,让政治课从源头活起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更具有时代气息,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对学生所关注的大是大非问题给予正确的引导。再次,应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在师生关系上,要从传统的“惟师是从”的专制型师生关系向平等、民主、信任、和谐的新型的师生关系转化。

2.注重教育客体媒介素养的培养,不断提高其对网络信息的研判能力。

媒介素养主要是指人们面对互联网中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辨别能力和评估能力。在网络时代,媒介素养已成为当代大学生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的个人素质。要想提高教育客体的媒介素养,就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作用[6]。

首先,必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网络素养。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具备网络信息意识,占领信息收集的制高点,善于把网络信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不仅能够对学生产生针对性的引导作用,还能言传身教,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

其次,重点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网络道德是对现实道德的延伸,也是网络的“第一道防火墙”。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当在网络上遇到不良信息时,自觉遵守道德底线。

再次,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提高学生对网络信息的研判能力,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避免不良思想的影响。

3.凸显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净化育人时空

网络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要想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就必须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如,充分利用微信平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微信作为一种新兴网络媒体,受到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的青睐。据调查显示,有90%以上的大学生都在使用手机微信平台,大学生热衷于微信交友和聊天,喜欢把自己关注的问题、自己的人生态度和生活经历发表在微信朋友圈。思政课教师不妨以此为契机,通过加好友、开通微信公众号、制作思想政治理论课的APP等方式,及时把握学生思想动态,推送相关内容,用潜移默化方式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

结语

移动互联网络技术正引领着社会高速向前发展,这必然引起思想政治教育的变革。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把握机遇的同时,更应勇于迎接挑战,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不断探索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帮助大学生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方面顺应时代的发展,不断探究与时代相匹配的有效教育路径。

猜你喜欢

教育者政治环境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教育者要怀揣梦想上路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环境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