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如何把握农村扶贫工作的四个发力点

2019-02-21

乡村科技 2019年25期
关键词:贫困地区贫困户攻坚

刘 东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北油田分公司资产管理中心,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1)

改善民生、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我国政府执政的重点和使命。一直以来,政府先后出台了各种扶贫脱贫的政策和措施,我国贫困问题得到很大程度的缓解。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扶贫工作,将脱贫攻坚工作作为构建小康社会的底线目标,纳入国家战略发展层面。之后,习近平在湖南湘西视察扶贫脱贫工作时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扶贫工作思想。习近平指出:“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习近平的讲话为我国扶贫工作指明了方向,在之后的5年时间内,我国扶贫工作成绩显著,贫困人口年均减少1300多万人。2018年,我国贫困人口已经降至1660万人,与2012年相比我国贫困人口减少了8200多万人,贫困发生率也下降至2018年末的1.7%,贫困工作取得的巨大成绩充分证明习近平新时代扶贫思想的正确性和重要性。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党中央审时度势地指出,将精准脱贫政策执行到底,到2020年彻底解决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脱贫问题,真正做到真脱贫和脱真贫。然而,从当前的脱贫工作实践来看,我国仍有大量的贫困人群,这些贫困人口大多文化层次较低、年龄偏大、缺乏劳动技能,脱贫程度深、难度大,给扶贫脱贫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在此攻坚阶段,需要大家转变思想,把握人才、产业、品牌、信心4个发力点,积极探索和创新扶贫工作的新路径和新方法。

1 破解扶贫人才匮乏困境,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脱贫攻坚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资金和政策,更需要人才。从某种程度上讲,人才在整个扶贫攻坚工作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前,人才短缺已是我国扶贫攻坚工作中最难突破的阻碍,由于缺乏人才支撑,一些产业长期徘徊在低层次。很多基层干部坦言,如果没有人才,无论给贫困地区多少资金和多少优惠政策,都难以达到预期的扶贫脱贫工作成效。扶贫工作中人才短缺体现在基层干部、致富能手、普通农民以及相关的农业经纪人等诸多方面。为了解决人才困境,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1.1 加强培训,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高当代农民的素质和能力

在贫困农村地区,有能力的农民大多进程务工了,留守农民年纪较大、文化素质低、政策观念淡薄,真正懂市场、懂经营、懂技术的农民少之又少。为此,当地政府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训,优化培训形式,精选培训内容,提高培训成效。为了激发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培训时要充分征求广大农民的意见,将普适性与当地的特色产业相结合,加强对农民进行市场营销、农产品技术、互联网经济等方面的培训,培养一支高素质、创新能力强的新型农民队伍,为脱贫攻坚提供人才支撑[1]。

1.2 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

基层干部熟悉当地经济发展、文化习俗和资源禀赋,是扶贫攻坚工作的排头兵,也是农民致富道路的带头人。但很多贫困农村地区的基层干部不懂农业、发展意识滞后、工作积极性不足、责任心不强,难以有效指挥和出谋划策,导致扶贫工作举步维艰。对此,需要政府部门严格甄选,把那些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干部选拔出来,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发展农村经济,带领老百姓战胜贫困。

1.3 广开门路“引进人”

引进外部人才是加快贫困地区扶贫工作的助推器。贫困地区要出台相关政策,鼓励那些在外打工和工作的人才回来创业,这部分群体具有一定的乡土亲情。同时,在大城市工作期间,他们积累了丰富的创业经验、人脉资源和商业眼光,他们能成为农村扶贫攻坚工作中的重要力量。此外,贫困地区需要引入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本着科技兴农的原则,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扶贫工作成效。

2 加大产业扶贫力度,加强政府引导

产业扶贫是扶贫攻坚工作的核心,也是贫困地区和人口摆脱贫穷的基本路径。从各地扶贫工作实践来看,产业扶贫的难度最大,没有产业扶贫的地区很难真正脱贫。目前,很多贫困地区缺乏优势产业,即便有一些产业,也大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产业扶贫项目推进缓慢,对贫困地区人口的脱贫带动作用还不明显,扶贫工作效益难以体现出来。部分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起来以后,由于缺乏营销和管理经验,导致产品滞销,企业发展停滞,影响贫困农户的发展积极性。为此,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2.1 大力发展特色产业

贫困地区有着自己独特的资源禀赋、文化习俗、历史传承和地理特征,地方政府要立足农村的资源优势,优先发展有市场发展潜力的特色产业。依托特色产业,让广大的贫困户参与进来,形成一村一品、一户一厂的产业规划,让贫困农民享受特色产业发展的红利,实现脱贫致富[2]。例如,江苏省滨海县白首乌产业具有资源的垄断性特点和较大的综合开发潜力,通过大力发展白首乌加工制造产业,带动更多贫困群众参与产业发展,让很多贫困户走上了致富路;四川省宣汉县立足独特的资源优势,重点发展中药材产业,帮助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取得了良好实效;广西壮族自治区罗城县重点发展繁殖力高的野生毛葡萄产业等,通过发展特色产业,这些地区都将产业扶贫工作落到实处,发展效果显著。

2.2 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

一直以来,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具有规模小、层次低、抗风险能力差等特点。通过大力发展农业合作社,能将合作社与贫困户紧密联系起来,合作社负责给贫困户提供市场信息、技术指导等服务,帮助贫困户解决生产、经营和营销中的难题,增强了扶贫产业项目发展的专业化水平,大大提高了扶贫工作成效。

3 注重品牌效应,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贫困地区不缺乏有特色的农产品,但由于没有打造自主品牌,而卖不出好价格,销量低,导致农民收益低。比如,江苏省滨海县人称“四大仙草”之一的滨海白首乌,目前卖的几乎是“萝卜价”。为此,需要地区促进扶贫产品的品牌建设,进一步提升扶贫产品的品牌竞争力,从而提高扶贫工作效果。

3.1 加大宣传力度,搞好品牌创建

品牌兴农是发展农村经济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助推脱贫攻坚的有效举措。“好酒不怕巷子深”的理念已不适应当前的市场形势,一个品牌可以带动一片就业,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实践也证明,具有品牌效应的农产品价格远高于没有品牌的农副产品。苍溪猕猴桃、叶城核桃、洛川苹果、定西马铃薯,这些知名农产品都来自贫困地区,经过宣传和推广而具有较强的品牌效应,极大地提高了当地贫困户的收入。因此,贫困地区要不断探索农产品品牌推广的途径。在线下,可以参与政府举办的农交会、展销会、推销会等,展示自己的特色产品,提高品牌影响力;在线上,可以借助抖音、快手等新媒介,加大品牌宣传推广力度,把优质农产品品牌推介出去[3]。

3.2 提高技术含量,依靠技术创品牌

在市场需求日益复杂化的背景下,品牌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技术实力的竞争。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加快产品品牌创新的步伐,才能满足当代消费者对产品多样化、绿色化、安全化的要求。企业要加强与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合作,加快技术转化的步伐,促进产品品牌的创新。另外,要注重与农户的合作,加大对农产品生产下游的农户在农产品种植、养殖等方面的技术支持,努力利用技术发挥产品的溢价效应。

4 增强信心,调动扶贫工作积极性

扶贫先扶志,扶志先扶“精气神”,做好扶贫开发工作、改变落后面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要始终保持锲而不舍、艰苦奋斗的韧劲和信心。

4.1 调动扶贫干部的积极性

扶贫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关乎整个扶贫工作成效。习近平曾指出,基层干部要具有一种持之以恒、至死不渝的精神,要具有一股“水滴”的韧劲和“穿石”的信心。扶贫干部要发扬勇者不惧的精神,不折不扣地执行中央、省、地方制定的精准扶贫措施,打赢这场扶贫攻坚战。

4.2 激发贫困群体内生动力

根据阿玛蒂亚·森的能力贫困理论,贫困是由于可行能力的缺乏,这种可行能力的恢复一方面需要外部环境的改善,另一方面需要贫困人口拥有自主脱贫的内生动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反映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就是要转变贫困户观念。贫困群体面对扶贫项目往往是“我不会”,由于缺乏劳动技能和知识水平,他们对通过自身努力脱贫致富信心不足。这就需要基层扶贫干部注重引导贫困群体思考“我能干什么”“我能学会什么”,然后针对贫困群体的个体优势来制订扶贫菜单,让贫困群众点单,激发他们的主人翁意识,激活他们的“自我造血”功能[4]。

4.3 调动全社会协同扶贫的积极性

纵观我国香港和台湾的多主体参与扶贫实践,结合目前我国精准扶贫实施过程中面临的现实困境,优化我国多元化精准脱贫路径必须有序引导全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工作。通过慈善组织、新闻媒体宣传社会化扶贫的意义,激发全社会成员的爱心,鼓励大家为脱贫攻坚贡献力量,形成人人扶贫的良好氛围。

总之,在扶贫攻坚关键时期,面对部分低收入人口内生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不足、返贫与相对贫困问题突出的现实挑战。我国需要立足人才、产业、品牌、信心4个发力点,探索一条多元化的精准脱贫路径,努力实现高质量脱贫、可持续脱贫,最终赢得扶贫帮困战役的全面胜利。

猜你喜欢

贫困地区贫困户攻坚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致富闯路人带领贫困户“熬”出幸福
『贫困户』过年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贫困户 脱贫靠产业
脱贫攻坚 重在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