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少教 学生多学
——由听一节课引发的思考
2019-02-21孙群懿
孙群懿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高级中学 215200)
前不久听了一节高一必修Ⅰ的“第2节 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执教者洋洋洒洒讲了一节课,整体这节课,这位老师将知识点都阐述的非常清楚,措辞也非常严谨,是很有深度、难度的一节课.在受高考指挥棒的驱使,为数不多的课时,屈指可数的作业时间,又要保证学生达B的形式下,相信很多老师的课堂都是和这位教师一样,两课时并做一课时,且知识点尽量做到了面面俱到.但是听完过后,却让笔者陷入了沉思中,这么大容量的一节课,学生最后能记住多少?课堂如何做到既高效又有效?
远在1632年,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就说过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学生可以多学.今天,研究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不就是教师少教学生多学的课堂吗?
一、学生如何多学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要达到这个境界,平时一定要让学生多学,最终达到会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把各种权利还给学生.
1.学生要有知情权
很多时候都是教师走进课堂,把书翻到第几页,学生才会知道今天要上什么,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当然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所以要让学生多学,首先学生要有知情权,就是要布置学生预习.俗话说“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不仅可以提高学习的针对性,还可以把学习的主动性交给学生,让他们变成知识的开拓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且可以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当然有效的预习一定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可以准备一张小的预习学案,分层次罗列一些小问题来帮助学生解读课本内容,并且还得准备一些简单练习让学生自我检测,让他们有小小的成功感.学案最后,可以添加几个有难度的思考题,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提高上课的积极性.
2.学生要有说话权
问和答应该是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交流的主要方式,也是让学生说话的主要方式.本文开头的那位开课教师也设计了很多问题,可最后变成了自问自答,提问流于一种形式.所以要给学生说话权,首先要提高提问的科学性和艺术性.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足以说明了提问需要事先设计.比如在学习光合作用时,如果直接提问:光合作用的过程是怎样的?学生根本不知如何回答.但是如果设置这样一组问题:(1)光合作用可以分成哪两个过程?这两阶段的场所分别在哪里?(2)光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分别是什么?暗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分别是什么?(3)光反应可以为暗反应提供什么物质?问题层层设疑,环环相扣,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自然会积极回答.
当然,针对多数学生的胆怯、怕说话的现状,教师可先请一些平时爱说话的学生来抛砖引玉,活跃课堂气氛之后,再请其他人回答;还可以采用小组讨论,发挥集体的力量来解决问题.尽可能的发挥教育机智,采用各种手段,让学生讲起来,给学生说话权也就不会变成一句空话.
3.学生要有自主权
自主权,也就是学生的自主学习权利.这可以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课上:比如在学习必修三的水平衡时,与其一遍又一遍的对着书上的流程图讲解,不如抛出诸如生活中为什么我们口渴时喝饮料会越喝越渴的问题,由学生自己从图中寻找答案,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理论联系实际,这样的学习学生何乐而不为.另一方面是课后:有的学生因为精力有限,又加上惰性所致,所以对教师布置的试卷会认真完成,但是对于老师布置的整理错题等这种无形作业就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所以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也为了要和其他科目抢时间,老师会布置许多有形的作业,每一分钟都帮学生落实到点上,而将整理错题这样的作业就舍弃了.其实整理错题是学生突破自我,反思提高,掌握方法,形成能力的一种过程,我们不能放弃,必须帮助学生形成这种习惯.可以一开始布置这样的作业以后,第二天可以再来个错题重练,或变式再练,只要有相应的检查,学生一定会实施,从而将课后的自主学习也落实到实处.
二、教师如何少教
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要让学生多讲,那么老师的话要少而精.因此就要力争做到三个不讲.
1.不讲学生已经会的
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冷,有一种不懂叫老师觉得不懂.其实很多知识,学生已经会,并且有亲身体验.比如显微镜,大部分学生都用过,所以教师可以在课前调查一下哪些学生没用过,在课堂上对他们多加关注,其他学生只需要唤醒他们的记忆即可,根本不需要花很多时间放在讲解步骤上.走近学生,与学生多聊聊,增进他们的知识时多了解他们,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关爱的同时,又可以方便我们的教学,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重点又会明确.这在长久的教学工作中是一个非常容易忽略但是很实际的问题.
2.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
高中学生有很强的自学能力和理解能力.在经过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很多知识点的引出就不需多费唇舌了.比如在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中,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对分级调节的过程是一目了然,因此过程就无需重复,教师可以准备一道题目,课堂上通过解题来巩固此知识点,学生就不会因为知识太简单而索然无趣,反而会因为征服题目而获得了快感,也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3.不讲学生怎么也学不会的
笔者所在的学校虽是当地的一所四星学校,但分数层次已是当地的第三梯队.因此根据现行的高考制度,学生的层次决定了他们在高考时只需A或B等级即可.因此在教学时对于一些学生所花时间和所得成效不成正比的知识点可以大胆的舍弃.譬如对于一些需要转弯几步之后才见答案的遗传题,笔者在课堂上就不再大花时间.一则可以减少学生的焦虑感和挫败感,学生不会觉得这也不会那也不会且怎么老是学不会;二则把时间还给学生,帮助他们更好的掌握核心概念,建立概念之间的联系,构建知识体系,也就是把时间花在刀刃上.而对于舍弃的难题,一些感兴趣的同学和想考高分的同学,课后个别交流.这样既节约了时间,又做到了因材施教.
“教师少教,学生多学”的课堂,不是简单理解的教师少说话学生多说话就可以,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在课前花更多的功夫,研究学生,研究教材,才能在课堂上有效的引导学生,组织学生,把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