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棚内机械应用与示范总结

2019-02-21薄自伟

新农民 2019年29期
关键词:轨道车节本运输车

薄自伟

(黑龙江省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七星分公司农业生产部,黑龙江 佳木斯 156300)

1 本田轨道运输车

1.1 本田轨道运输车的优点

(1)是减轻人员劳动强度,不用进行人工挑苗作业,作业人员只需要能拎动一筐(5盘)秧苗,即可进行运苗作业。

(2)是大大提高作业效率,轨道车一次可运输50~120盘秧苗,相当于8~10个人挑苗,可同时供应两台高性能插秧机作业。

(3)是实现一机多用功能,水整地期间可运肥、从田间向外拉渣子,插秧期间可以运苗、运肥,田管期间可以开车去放水、运穗肥等等。

(4)是节约生产成本,种植户插秧时无需再雇佣挑苗人员,最多只需要雇一个运苗的人员。一台高性能插秧机需要雇3个人挑苗,人工费至少500元/d,插秧10d就需要1.5万元。

1.2 本田轨道车成本

一套轨道车大约需要1.5万元,其中:运输车6000元/套,轨道9000元(600m*15元/m),几乎当年就可以收回成本。可节本30~50元/667m2,而且水田种植面积越大的户应用轨道车越省钱。

近几年,在本田轨道车的推广工作中,我们农场提出思路,厂家和种植户跟着我们的思路走,共同研究轨道车。现在涌现出单埂的、水渠的、电动遥控式、油电混合动力式、能拐弯的、能从大棚直接运到田间的多种样式的轨道车。还有相当一部分是我们种植户自己焊制的。目前,我场的本田轨道运输车数量约1500台套,应用面积达到3.33万hm2,节本增效效果显著。

1.3 本田轨道车节本分析

我场推行标准成本控制下的标准种植模式,通过推广棚内机械、本田轨道运输车、侧深施肥插秧机、割晒拾禾等机械的方式,实现了机械化节本增效200元/667m2以上(棚内机械综合节本30~50元/667m2,本田轨道运输车综合节本30~50元/667m2,侧深施肥机械节本增效80~90元/667m2,割晒拾禾机械综合增效60~-70元/667m2),保证了种植户在水稻保护价下调的情况下,效益不减。

2 电动平床机

2.1 技术参数

产品型号:1PCJ-3000JZ型;

外形尺寸:3035*600*325(mm);

产品重量:100kg;

配套电源:48V铅酸蓄电池;

工作幅宽:2900mm;

轨道中心距:3000mm;

工作效率:5m/min,(空载7.4m/min)。

2.2 主要结构

电动平床机主要由机身、前后平床刀铲、操纵面板(一代操纵杆)、电瓶、油缸、带齿行走轮、双轨道七个部分构成。

2.3 主要功能

育秧大棚平床。

2.4 突出优势

与人工作业相比,具有明显优势:

(1)作业效率高,2个人/d能平4栋棚,是人工作业的4倍;

(2)降低人员劳动强度;

(3)作业标准高,可实现整栋大棚绝对平整,不会出现人工平床造成的局部低洼或小高包等现象;

(4)节本增效,减少人工费用支出,还可以搞经营赚取作业费。

3 苗床施肥植保机

3.1 技术参数

产品型号:2PY-A型

外形尺寸:345*344*281(mm)

产品重量:16kg

配套电源:24V铅酸蓄电池

工作宽幅:6m(根据需要可调整宽幅)

行走速度:0~1.3m/s,可调

工作效率:100~120m2苗床/min

3.2 主要结构

苗床施肥植保机主要由轨道车、载药箱、控制箱、可折叠喷杆、喷头、轨道六个部分构成。

3.3 主要功能

可喷酸、喷药,也可喷施全水溶苗床肥。

3.4 突出优势

与人工作业相比,具有明显优势:

(1)作业速度快,效率高。标准60×6大棚,一次作业只需3~10min;

(2)喷液均匀,彻底解决了人工喷施难于均匀问题,作业质量高,不会出现重、漏等问题,作业质量几乎达到理想状态;

(3)显著减低劳动强度,特别是壮秧剂拌土劳动强度;

(4)有效避免了化学药剂对人体危害 ;

(5)省工、节本,省去拌土的工序,节约了时间和资金成本。

4 推广应用

七星分公司开展春、秋两季培训,春季进行试验示范,针对作业效果总结优缺点,根据生产实际提出改进意见,并做示范性的宣传、培训 。秋季进行推广再培训,召开现场观摩会,层层培训,推广秧田轨道机械,推行机械替代人工作业方式,培育专业团队,鼓励搞经营模式,进一步降低了机械投入成本。

猜你喜欢

轨道车节本运输车
西南水旱轮作区周年高效生产关键技术及应用让云南节本增效24.30亿元
GYK-160G型和GYK-160X型轨道车运行控制设备通过试用评审
轨道车运行控制设备的作用及分析
陆空双栖运输车
轨道车应用GMS系统的调研与思考
新一代轨道车运行控制系统安全接口设计
豫西旱地小麦农艺农机融合节本增效技术模式
中置轴车辆运输车来了
破“阻”——制定快递运输车标准
2020年后的城市运输车将会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