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琴作品的民族审美底蕴探析
2019-02-21付琳清
付琳清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商丘 476000)
一、民族审美底蕴的内涵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绵延几千年的文明孕育着形式多样的艺术作品,这些艺术作品取材于生活,体现着民族精神的内涵。自从上世纪钢琴传入中国以来,我国艺术家将这一乐器同丰富的民间生活习俗、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相结合,创造出具有中国民族音乐色彩的钢琴作品。这些钢琴作品大都带有一定的民族特色的风格曲调,充分表达了中国民族的文化的精神,有着丰富的民族审美底蕴。
具体而言,民族审美底蕴指的是形式多样的艺术作品所表现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内容、情感、精神,往往以民族传统习俗、文化、民族精神为根基。
二、民族审美底蕴的根基
艺术审美往往不只是关注艺术作品本身的形式,更为重要的是抛开千变万化的形式外壳,深入作品的核心,对艺术形式下包含的人的情感、人的思想进行审美。而这些纷繁复杂的情感与思想,究其本质,无外乎是艺术创作者在一个民族生活过程中对民族的风俗、文化、精神的刻画。钢琴作为乐器之王,其表演艺术在艺术门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与所有艺术形式一样,钢琴表演艺术也是展现一个民族性格、文化的载体。
(一)民族风俗作为民族审美底蕴的根基
中国传统风俗形式多样,以庙会为例,它作为中国传统风俗中的一种形式,自古以来在在民间各地广泛举行,又称“庙市”或者“节场”,在传统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集市、交易场所的作用。一个庙会举行时,周边区域各色人等纷纷赶来,或交易,或玩闹,常常是一派热闹非凡,人声鼎沸的样子。
钢琴作为西洋乐器传入中国以来,许多作曲家纷纷将其与中国民族风俗结合起来,创作出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曲风曲调,其中比较著名钢琴乐曲要数《庙会》,它是一部钢琴组曲,由蒋祖馨先生创作。
蒋先生早年生活在川渝地区,两地庙会不断,吸引着蒋先生的兴趣。后来,在他赴上海音乐学院学习期间,身为学生的蒋先生体验了上海的城隍庙,南京的夫子庙等庙会。这种经历积累了他的创作素材,最终促使其将西方钢琴传统技法与中国传统民俗相结合,创作出钢琴组曲《庙会》,一鸣惊人,斩获校内、国际大奖。在《庙会》组曲中,蒋先生用钢琴展现了中国传统庙会的场面,绘声绘色,使人身临其境,充分表现出传统民俗节日受大众所喜爱的感情色彩。
(二)民族文化作为民族审美底蕴的根基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作品形式丰富,古典诗词、书画是其中举足轻重的艺术形式。意境之美是诗词书画着重追求的美的至高境界,倘若能够巧妙的利用由视觉到听觉的通感技巧,便能运用钢琴将其意境之美表现得酣畅淋漓。诗乐一体,历朝历代都是文人骚客颇爱的表现形式,无论是春秋战国时代的诗经、汉代的乐府民歌,还是之后的唐诗、宋词、元曲,都试图结合诗歌与乐器,共同表现意境之美。时至今日,两者之间依然相辅相成,我国许多钢琴曲都借助了这种表现方式,其中代表性非常强的有《阳关三叠》,它由著名作曲家黎海英作于1978年。
《阳关三叠》名称源于唐代诗人王维之诗《送元二使安西》,诗中一句“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历朝历代为人所传唱,阳关二字亦成为送别的代名词。该诗自出王维之手不久,唐代乐工便将其收入乐府,后被谱入琴曲,以琴歌流传于世。改革开放之初,黎先生将传统古琴曲《阳关三叠》创造性地改变为钢琴曲。该作品大体分为三段,分别是第一段,主旋律分布在低音区,着重表现友人惜别时的沉闷之情、无助之感;第二段速度相较第一段稍微快速一些,从力度上讲,比第一段要更加强烈,总体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三段力度最强,速度最快,着重表现友人渐行渐远,自己徒留无力,只得相送时的无限感慨。在钢琴曲《阳春三叠》中,黎先生借助钢琴形式表现传统诗词的送别情感,意境悠远。
(三)民族精神作为民族审美底蕴的根基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悠久的历史承载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千百年以来,这些传统文化,深深扎根于每个民族的核心精神领域,每个中华民族的人民都与之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儒道两家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思想的两大根源,在许多方面对艺术作品起着深刻的影响,具体而言,儒家的仁、爱思想和道家的回归自然、天人合一的人生态度,这两种思想在相互碰撞和融合中,形成了独特的传统思想,使得艺术作品可以很好地反映人民群众的思想状态。
1.以人为本思想精神
“远神、尊天、重人”的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中产生已久,这种取向关注人本身的自我发展,并且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人的自身力量。这种理念随着历史发展潮流而不断演变,进而形成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我国钢琴作曲者将这种思想深入贯彻到现实创作中,让独特的传统文化意蕴和民族气质在作品中得以体现,从而让中国钢琴艺术的民族性得到升华。例如钢琴曲《解放区的天》蕴含了解放区民众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和希冀,钢琴曲《快乐的节日》生动的描绘了新中国的少年儿童在和平的环境中幸福成长的画面。不难看出,这些作品都是站在“小集体”的角度,见微知著地表现了中国人民的精神特质与集体理想,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社会时代发展理念。
2.天人合一思想精神
在中国的哲学史上,“天人合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各种学派众说纷纭,道家、儒家、释家曾经都对这一思想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和思考。“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道家鼻祖老子,在思考无人关系的过程中,提出的理念,由此可见,“天人合一”的理念实际上是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它认为天是自然,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改造自然是建立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的。“天人合一”的理念在中国大量的钢琴作品重都得到了集中表现。台湾著名的钢琴作曲家江文的作品具有丰富的艺术感染力,其作品的精华就在于融入了“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以其所创作的《台湾舞曲》为例,整首曲子曲风抒情,旋律纯朴,与此同时,一些充满幻想性的元素也融入其中。在欣赏这部作品时,人会不由自主地想象自己走进大自然,感受和谐统一的人与自然。著名唐诗《春江花月夜》的诗人张若虚,用简短精致的诗句描绘了春天,江水,花,月亮,夜晚等五种事物最动人的形态,生动形象的表达了诗人的相思离愁。黎英海先生仔细地研究了这首诗,并由此创作了《夕阳箫鼓》。他采用了各种新颖的创作手法,让人在不同的景物刻画中切身感受到诗人不同的情绪起伏。他用散板和同音反复的方法创作了引子部分,让声音表现出由远到近的层次感,给听众带来一种悠扬又缥缈的音乐氛围。
三、钢琴作品对民族审美底蕴的运用
(一)民族乐器音色的模仿
使用钢琴模拟民族乐器音色,具体来说就是在谱写钢琴作品是时,根据民族乐器本身的声音特点,使用与之类似的钢琴弹奏手法,创造出一种亦真亦假的声音效果。
许多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钢琴作品都采用这种方式模拟民族乐器的音色,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比如表现中国农民真正翻身作主人后欢天喜地的情绪的《翻身的日子》,该曲由著名作曲家朱践耳首作于1952年,后于1964年被作曲家、钢琴家储望华改编为钢琴独奏曲。该乐曲演奏时,既有传统乐器板胡独奏的特点,又有管子的风格,整首乐曲节奏诙谐,氛围热闹,是不可多得的模仿民族乐器的钢琴谱曲。
(二)民族民间乐曲旋律的借鉴
许多具有中国风格的钢琴曲在谱曲过程中,借鉴了民间音乐的乐曲旋律,在此之上,加以改编,最终形成独具一格的钢琴乐曲,具有浓郁的东方韵味。作曲家瞿维在创作钢琴曲《花鼓》时,改编了安徽当地的民歌《凤阳花鼓》,除此之外,乐曲中还有《茉莉花》中熟悉的旋律,整首曲风活泼多彩,勾起人熟悉的记忆。
往往创作这种类型乐曲的作曲家对自己的民族有着非常强烈的认同感,他们往往对自己熟悉的地区的各种乐曲有着深厚的兴趣,通过感受、挖掘传统民歌内在的美,分析传统民歌的内在特点,将其运用到自身的作品当中去,并且尽可能试图保持这种民歌自身内在的美。作曲家在运用民歌旋律进行乐曲创造的过程中,将民族审美内涵深深的融入到创作的乐曲当中。
(三)钢琴作品对少数民族音乐素材的运用
1.少数民族舞曲、音乐素材
早在上世纪40年代,就出现了一批极具创新性的作曲家,试图将少数民族的音乐素材运用到自身的音乐创作中去,其中比较早的有冼星海、桑桐、丁善德这些作曲家。最早试图在钢琴作品中融合少数民族音乐素材的作曲家,应当数冼星海先生。上世纪40年代,他尝试使用少数民族的音乐素材进行创作,哈萨克族向来能歌善舞,引起了他的创作兴趣,为此,他创作了三首《哈萨克舞曲》,尽可能表现我国哈萨克族音乐、歌舞的风采。上世纪40年代末,桑桐先生同样是被哈萨克族的能歌善舞所吸引,由此创作了钢琴曲《在那遥远的地方》。丁善德先生则利用四川藏族旋子舞的曲调,创作了 《中国民歌主题变奏曲》。这些早期的钢琴作品,开创了使用少数民族音乐素材进行创作的先河,吸引了一大批后继者不断探索少数民族文化,并将其应用到作品创作中。
2.少数民族民族风情
除了使用这些与音乐、歌舞相关的音乐素材外,还有不少钢琴作品以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生活、民俗为创作题材,试图在钢琴作品中呈现上述内容。桑桐先生对苗族人民进行考察以后,发现苗族人民在不同场景下饮酒的习俗非常吸引他,据此创作了《苗族民歌钢琴小曲三十二首》。郭小笛为了表现藏族人民饮酒时候的豪迈之情,创作了《祝酒》这一钢琴曲。谷娜为了表现彝族青年在夜晚伴着月光谈情说爱的场面,创作了钢琴曲《彝寨风情》。
3.少数民族山川地貌
除了使用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进行创作钢琴乐曲外,还有不少钢琴曲描绘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山川风貌。例如李锦汉的《苍山雪》描绘了大理境内苍山之上的皑皑白雪,黄虎威在钢琴组曲《巴蜀之画》中的《空谷回声》等等[2]。
四、中国钢琴作品民族审美底蕴的特征
(一)紧跟时代的脚步,不断创新
清朝末年,钢琴在国内为人民所知晓后,开始了中国钢琴的初始阶段。经过新文化运动、抗日战争等重大的历史发展之后,中国钢琴始终能够紧跟中国人民的脚步,不断展现人民的生活状况,各个时代的钢琴家们也是在不断地将钢琴和中国本土文化结合,具有明确的时代象征。比如《北京万华集》《中国民歌主题变奏曲》等,都具有中国民族精神的内涵和为弘扬中华文化作出了贡献。中国钢琴的发展与时代进步的步伐紧密相连,并且是个不断创新的过程。
(二)中西结合
和平稳定的年代是艺术发展的最好时机,比如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社会相对稳定,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和谐,这就为钢琴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经济、政治和文化领域,都促进了民族钢琴艺术的发展,这一时期出现了众多的作品,如《春风竹笛》《喀什噶尔舞曲》等。从“文革”之后,我国的钢琴艺术又获得了新的发展,钢琴作品呈现多风格、多元化的特征,中国民族钢琴作品的新概念、新技能层出不穷,同时大批的民族钢琴作曲家随之产生创作出许多的钢琴曲,如《天问》《皮黄》等。
结 语
音乐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时音乐也正是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才得以多元化民族化地发展。而钢琴演奏作为音乐领域中最为重要的组成成分之一,也深受我国民族审美底蕴的感染。在钢琴演奏的发展过程中,我国艺术创作者将中国民族审美底蕴巧妙地融入钢琴演奏之中,推动着世界钢琴演奏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钢琴作品中的中国民族审美底蕴也逐渐得到广大钢琴爱好者的认可,这也是东西方文化之间进行交流的重要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