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研究与回归本然:侗族哲学研究成果的总结与反思
2019-02-21萧洪恩
萧洪恩
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贵州、湖南和广西的交界处,湖北恩施也有部分侗族。侗族的文化艺术丰富多彩,叙事诗歌多以人类起源、民族迁徙和习惯法为题材,具有史料价值,以《珠郎娘姆》 《莽岁》 《三郎五妹》 《蝉之歌》等流传最广;侗族大歌《耶老歌》 《嘎高胜》 《嘎音也》《嘎戏》等极具内涵。侗族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古树、巨石、水井、桥梁等均属崇拜对象,以女姓神“萨岁”(意为创立村寨的始祖母)为至高无上之神,每个村寨都建立有“萨岁庙”;侗族以鸡卜、草卜、卵卜、螺卜、米卜、卦卜等多种预卜方式测定吉凶,相信灵魂不死;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也曾传入,并有信仰者。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大将粟裕、开国上将杨至成即是侗族的杰出代表,反映出侗族的近现代发展程度。特别是侗族哲学的研究,更显出侗族思想的现当代自觉与文化发展。
目前,可以作为侗族哲学研究资料的文献十分丰富,如贵州省民委、贵州省文联民族研究会编印的《侗族文学资料》 (1—3),王胜先主编的《侗族文化史料》 (1—10),杨锡光等整理译释的《侗款》,贵州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办公室编的《侗族大歌》,杨通山等编的《侗族民歌选》①,杨国仁整理的《侗族祖先哪里来》 (侗族古歌)②,张泽忠的《侗族风雨桥》,杨盛中的《黎平县民族志》,冼光位的《侗族通览》,吴定国、邓敏文的《侗族大歌拾零(蝉声中的文化)》,龙玉成的《贵州侗族歌谣选》,邓敏文、吴浩的《没有国王的王国——侗款研究》,黔东南州民委民族研究所编的《侗族文化史料》、《侗族文学史》等,及至一些关于侗族鼓楼、风雨桥等方面的研究专著、博士论文等,也能提供极为丰富的研究资料。正是由于资料丰富,因而侗族哲学研究亦较充分,其中吴晓萍、何彪的《侗族哲学思想史》随《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史》获2000年国家社科基金优秀成果二等奖,目前已经有两本侗族哲学研究的专著问世。哲学研究的论文也较丰富,现据此分析侗族哲学研究的基本状况。
一、侗族哲学研究内容的范围界定
侗族哲学研究内容的范围界定包括两个方面的重要内容,一个是哪些问题是哲学问题并因此而成为哲学研究的内容,一个是哪些文化形式是哲学研究的取材对象。前者是哲学的内容问题,后者是哲学的形式问题。
关于哲学的内容问题,从刘光汉(即刘师培)1906年在《国粹学报》第2卷第4、11、13期发表的《中国哲学起源考》中提出“中国哲学”一词以来,虽然有上海中华书局在1916年出版的谢无量的《中国哲学史》,但是一般把胡适于1919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哲学史》作为中国第一部现代意义的“中国哲学史”产生的标志,关键就在于哲学的内容界定问题。据此可知,哲学的内容判定,人们已经具有了一定相对确认的标准。此后的中国哲学史发展,似乎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基本内容的认定标准,这就是1992年出版的《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史》的界定:“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史,系指中国各少数民族哲学的萌芽、形成、发展的思想史。……从内容上说,涉及面相当广泛,它不只是包括通常意义上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社会历史观,还包括宗教哲学、人生哲学、人性论、伦理道德思想、美学思想、社会理想、宗教和鬼神观、民俗学、以及哲学与科学、政治诸多关系,等等。注意探寻分析各民族原始社会时期哲学的萌芽,是本书的一个显著特点。”③这种内容界定,直到如今的中国少数民族哲学研究,都仍然未有更多的突破(更不要说根本性突破),只是依据现时代把生态思想、和谐思想、习惯法思想(法哲学)等纳入其中。例如作为侗族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中国侗族》④在侗族的信仰文化中阐明了侗族的哲学思想,包括思想特征、关于万物与人类的起源、道德观、生命观等方面的内容;同时,该书对侗族精神气质的研究也具有哲学意义。《贵州世居少数民族哲学思想史》⑤中所阐明的内容则包括哲学思想的萌芽、鬼神观、伦理观、生态观、对“歌养心”的认识、侗族哲学的代表人物等,其中“鬼神观”也属有无神论的研究范围,属于传统哲学认定的内容范围。所以,有侗族哲学研究的学者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既是文明古国、文化大国,又想要做文化强国、创新大国。但是,古代中国有“哲”有“学”单字,却没有“哲学”之单词。但是,没有“哲学”之单词,却不能说没有“哲学”之实慧。从形式逻辑的角度说,这其实是语词、词项或概念的关系问题。同一语词可以表示不同的概念、同一概念也可以用不同的词语表示;同一词语在不同的命题或判断中也会形成不同的词项。据此,我们首先在概念上就不应该计较中国古代是否使用了西方所用的“哲学”一词。对此,有侗族哲学研究学者指出:“古今中国都有哲学。但中国人不称这种学问为‘哲学’,而称它们为‘经’、‘书’、‘论’、‘贤文’、‘哲理’、‘道理’、‘理词’等。其实《四书》、《五经》等的作者都是中国的哲学家(表述有误,这些都是作者佚名的哲学著作——引者案)。中国人则称他们是‘圣贤’、‘先哲’、‘道家’、‘儒家’等。‘圣贤’、‘先哲’、‘道家’、‘儒家’与‘哲学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其实这才是真正的‘中国文化’。于是我们的结论是,古今中国都有哲学,中国少数民族有的同样也有哲学,甚至有比‘西洋哲学’更古老的哲学体系,如《易经》、《侗易》 (《侗易》是侗族的《易》学)等。因此我还是坚持这部书的书名叫做《侗族哲学概论》。”⑥这一说法虽然在表述上有不准确的地方,但在思维路径上,其哲学诉求与笔者从生命体验的层面研究各该少数民族的具体生产生活实践,从中进入各该民族的生命境遇与生命体验中去探寻各少数民族的哲学智慧的思路相一致。
哲学研究的取材对象即哲学思想研究的史料来源问题。在初始研究阶段,在实践方面,各地从上述哲学研究的内容出发,编辑了不少的中国少数民族哲学研究的“资料”,如云南曾编辑出版过六辑《云南少数民族哲学社会思想史资料选辑》及两集《云南少数民族哲学思想史论文选集》、贵州编印了《贵州少数民族哲学及社会思想资料选辑》第1辑、四川编辑了《四川少数民族思想史资料汇编》第1辑、内蒙古编辑了《蒙古哲学及社会思想研究资料选编》等,并形成了1988年由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民族院校公共哲学课教材编写组编辑的《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和社会思想资料选编》。在理论研究方面,石峻先生有“宽领域哲学思想史研究”⑦的思想,业师萧萐父公曾探讨哲学史研究中的纯化和泛化⑧问题,业师李维武也曾提出“以哲学史为中心的思想史研究”,可见哲学研究的取材范围也仍然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在中国少数民族哲学研究中,1999年,笔者在《土家族口承文化哲学研究》⑨中提出了自己的史料选择范围:根据别林斯基两类哲学的说法,即“任何一个民族都有两种哲学:一种是学术性的、书本上的、庄严而堂皇的;另一种是日常的、家常的、平常的。这两种哲学往往或多或少地相互关联着,谁要描绘社会,那就要熟悉这两种哲学,而研究后者尤为重要”⑩,将土家族哲学史料分为两大类,即学术性的,一类是民间的,而第二类又分为三个子类,这就是:Ⅰ,民间文学类;Ⅱ,民间仪典类;Ⅲ,民间物态类。此后,不断有学者深论,如李兵、吴友军⑪认为少数民族哲学的“文本”形式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宗教典籍和信仰活动,器物文化和审美观念。也是在2002年,笔者在《土家族仪典文化哲学研究》中坚持并实践了自己的上述观点。2012年,徐初霞在《论中国少数民族哲学文献的特点》⑫中将少数民族哲学史料分为三类:有具体而确定的文献名称、著者、时代的少数民族哲学文献,反映中国某少数民族哲学思想但具体作者和时代均不详的哲学文献,带有综合性特征的少数民族哲学文献。李斌在硕士论文《少数民族哲学文献史料的若干问题初探》中也作了相应的探讨。笔者认为,由于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发展的特殊性,在全球性现代化背景下,应以哲学与生存体验的关系来加以阐明,并正确处理好哲学史与思想史的关系,使“思”、“史”、“诗”结合起来,使“思”、“情”、“意”统一起来,开展“以哲学史为中心的思想史研究”应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观的当代化,因而也应是中国少数民族哲学研究的正确方法。
二、侗族哲学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
侗族哲学的研究成果十分丰富,从表现形式上看,据笔者目前所见主要有以下几部分。
两本哲学研究专著:2012年,陈应发先生的《哲理侗文化》⑬一书由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2016年,石干成先生的《侗族哲学概论》一书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一个人口并不算多的少数民族,却有两部哲学研究专著(不是哲学“史”研究专著——引者案)出版,这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哲学成就,是对侗族哲学文化的一种高度自觉。因为在目前的中国少数民族哲学研究中,不仅少数民族未见标题(题名)的哲学研究成果,即使是相关研究成果也不多见,就更不要说哲学研究专著了。可以说,这本身就是一个民族当代了不起的成就。
哲学三史中的三个专章:一本是《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史》,该书中所列有24个中国少数民族的哲学思想,“本书除个别章涵几个民族外,原则上一个民族一章。分三编十七章。根据各民族哲学思想状况 (或者说,根据我们所掌握的材料),第一编六章,重在哲学的萌芽;第二编五章,重在哲学的形成;第三编六章,重在哲学的形成发展。当然,这不是绝对的。”⑭按照该书的设想,侗族哲学放在第一篇第五章,把整个侗族哲学界定在萌芽状态。一本是《贵州世居少数民族哲学思想史》,书中所研究的贵州世居少数民族有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等7个民族的哲学思想。不过应强调的是,该书的论述,更多地是横断面的,并没有形成侗族哲学“史”的框架。另一本则是待出版的多卷本《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史》中列有专章,该书中的侗族哲学章在基本哲学内容上的叙述上遵循了一般的哲学思路,但却在内容阐明的布局上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诸书中布列相关专论,如《中国侗族》在第五章“侗族的信仰文化”中列有“哲学思想”一节,刘文英《中国哲学史史料学》中介绍了侗族《古歌》⑮,民族院校公共哲学课教材编写组编的《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和社会思想资料选编》⑯中介绍了侗族哲学资料29条,在伍雄武著的《中国少数民族哲学思想简史》⑰中也得到了较充分反映。凡此等等,亦较丰富。这些相关著作中的研究成果表明:侗族哲学研究已经具有了普遍化的效果。
丰富的哲学思想研究专题论文:比较早地研究侗族哲学的,是侗族学者杨昌嗣初探侗族古代哲学思想一文,此后相继有张世珊、杨昌嗣做侗族文化哲学,向零述略侗族哲学思想,何龙清初探古代侗族哲学思想,侗川探析侗族先民的哲学思想,石佳能、廖开顺研究侗族神话与侗族先民的哲学观,萧川论析侗族创世神话与史诗的哲学思想,欣哲浅析侗族神话故事发展的思想渊源及其哲学观,杨玉琪初探侗族祖先的社会历史观,吴能夫研究侗族创世款的进化思想等。豆丁网上还有透过侗族文化表征浅谈侗族的生存哲学一文,黎平侗乡官方网站上有侗族起源神话哲学的理性之光一文,不过这些研究没有对侗族哲学的形成与萌芽、发展进行区分,研究还算不上“历史”研究,只是在大的历史框架下的思想阐明,从中还看不出侗族哲学发展的历史。另外,还有不少的研究成果,如廖开顺谈“栖居”哲学与侗族文化心理,刘育衡等论中国侗族医药与侗族文化哲学思想,甘明等研究侗族大歌知识产权创设的法哲学,龙耀宏谈侗族先民关于自然和人类起源的朴素观念,杨学文论侗族先民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朴素观念,张斌等论侗族大歌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张晓春以通道侗族自治县阳烂村为个案分析侗族鼓楼建筑象征“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张泽忠论侗族栖居之所的时空印痕与居所哲学观,杨玉梅从侗族神话试析侗族先民对生命的意识,张新杰论侗族大歌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及其体验的认知基础,彭鲁探微侗族的传统思维方式等。其他与哲学研究紧密相关而具有一定理论意义的研究成果还有吴文志初探侗族的和谐文化,杨少波说弘扬侗族和谐文化构建和谐型新农村等,成果亦复不少。此外,按照传统哲学及现当代哲学研究的实际,关于伦理、道德方面的研究成果也还不少,如康洪论侗族创世神话中的生态伦理精神,李乔杨等综论侗族伦理思想,魏建中等对侗族民间信仰进行生态伦理学进行解读,向零谈侗族的伦理道德与社交礼仪,谢仁生论侗族传统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生态伦理价值,徐晓光以南(部) 侗(族) 《劝世歌》和北(部)侗(族) 《劝和歌》为切入点谈黔东南侗族村寨法律“内化控制”的伦理基础,杨安华等论侗族传统农业伦理对发展畜牧业经济的制约,杨林华谈通道侗族伦理道德传统及其现代转化,杨玉琪论侗族传统伦理道德的特征及转型,袁泽清论侗族传统婚姻家庭习惯法的伦理思想,廖开顺从“补拉”文化看侗族的道德价值观,石玉昌谈现代视野下侗族新道德教育体系的构建,石玉辉初探侗族道德遗产的继承和发展,吴军谈侗族传统道德面临的危机与新道德教育体系的构建,姚源东论侗族情歌中的恋爱道德价值,张会柱谈侗族的民俗礼仪及其道德意义,赵崇南谈侗族民间文学与侗族道德观等均属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此外,在美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达140多篇,生态方面的研究成果近100篇,宗教与民族习惯法方面的研究成果也十分丰富,此不再俱列。
还应强调的是,在侗族哲学研究中,还有不少对侗族物化古籍(笔者所称“物态文化”)进行哲学研究的成果,如张泽忠的侗族栖居之所的时空印痕与居所哲学观,闫帮仁、石含洲、郑梦菲的诗意栖居的设计美学机理——以侗族聚落景观与民居为例,廖开顺的“栖居”哲学与侗族文化心理,闫帮仁、石含洲、郑梦菲的侗族鼓楼建筑的设计美学研究,吴世华谈程阳桥的建筑艺术和侗族的传统道德,刘崧的人法地:侗族鼓楼的生态伦理与审美意境,石玉昌的侗族鼓楼蕴含的中国古典教育哲学思想研究,吴大旬、刘慧的从鼓楼看侗族的民族认同,张晓春的侗族鼓楼建筑象征“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以通道侗族自治县阳烂村为个案分析,郭静的侗族风雨桥建筑伦理思想研究,蒋烨的侗族廊桥的美学价值等等。
通观上述侗族哲学思想的研究成果发现:一方面,无论是否以“哲学思想史”题名,在总体上都还是横断面研究,还没有形成真正的历史成果。这样的历史研究成果应该形成侗族哲学思想萌芽、产生、形成的历史线索。另一方面,除个别作品而外,总体上都还没有直接从侗族人民自身的生命体验等方面深入到侗族人民的内心世界,从而没有从哲学智慧(哲学是一种智慧追求)方面进行阐明,只是依据一定的哲学观对侗族文化进行哲学解读,在总体上属“文化哲学研究”。而这又正好是未来侗族哲学研究应该强化的。
三、侗族哲学研究范式的形态转换
前面提到,侗族哲学研究从总体上看是对诸文化形式进行的哲学解读,因而属于“文化哲学研究”。不过应该注意的是,这里的“文化哲学”应有特殊的界定。目前学界对“文化哲学”有三种观点:一是认为文化哲学如同历史哲学、政治哲学、法哲学、精神哲学、艺术哲学一样属于哲学的下属门类,在这个意义上,文化哲学就是研究文化现象的哲学,属于哲学之下的分门别类的文化领域研究(哲学研究的领域);二是认为文化哲学如同生命哲学、分析哲学、现象学、存在主义等一样是一种新的哲学流派,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哲学”属于一种“哲学”创新,是一种新哲学(哲学流派);三是认为文化哲学是一种新的哲学研究范式,是在全球性现代化背景下整个现代哲学研究的“问题框架”转向问题的“文化”方面(哲学研究的文化视野)。若此,侗族哲学研究还处于逐渐向“文化哲学”领域或范式接近的过程中。
目前所发现的较早的侗族哲学研究文献,是侗族学者杨昌嗣《侗族古代哲学思想初探》⑱一文。在史料选择上,他根据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侗族民歌选》等研究侗族的哲学思想;在哲学内容上,他认为侗族有许多传说的哲理歌,虽然很难看出其比较完整和比较系统的哲学思想,但却并不难看出侗族民歌所反映出来的侗族古代哲学思想是非常丰富的,如侗族先民对人类起源的看法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此外,侗族有以维护民族传统习惯为主要特征的丰富的社会伦理思想。到20世纪90年代,张世珊、杨昌嗣做《侗族文化哲学》⑲一文,直接使用“文化哲学”一词,算是从哲学研究范式上有了进步,从文化哲学上进行研究,认为侗族的哲学思想是一种文化哲学思想,侗族的文化哲学是侗族社会特定生产方式的产物,是该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独特的文化哲学。坚持文化哲学思路的还有垒珊研究侗族哲学思想⑳,认为侗族哲学发生于特定的生产、生活环境之中,其哲学思想亦具有本民族的特色,文章强调侗族哲学思想的特点表现在抽象的理性思维不发达,其哲学思想还没有形成系统的全面的理论形态,大部分是以直观朴素的认知形式,融合于各种文化思想之中,因而侗族哲学是文化哲学。具体表现为侗族有一套社会成员共同遵循的传统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这是其文化现象的深层基础,是侗族传统文化长期沉淀的结晶,是侗族文化的核心和主干,也是侗族最珍贵的意识形态即侗族文化哲学。向零《侗族哲学思想述略》㉑一文,认为侗族的哲学思想植根于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之中。侗族哲学思想史料大多零星地分散在民间文学中的传说、故事、诗歌和各种祭祀念词之中,尽管这些认识在今天看来还是原始的、粗略的,还没有形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但它却表现了侗族的哲学思想。文章通过对史料的发掘、提炼,整理出侗族哲学思想的基本内容,并从人们对宇宙、万物和人类自身的认识和人生观等方面进行了探讨,由于是单篇论文,一方面是这些研究没有对侗族哲学的形成与萌芽、发展进行区分,研究还算不上“历史”研究;另一方面,这些研究都是运用作者所认可的某种哲学观点对相关的文化形式进行哲学解读,同类作品还包括《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史》、《中国少数民族哲学专题研究》及刘文英的《中国哲学史史料学》、《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和社会思想资料选编》、《中国少数民族哲学思想简史》等。对诸多文化现象进行哲学解读的文化样式也很广泛,前已述列。应该说,这样的“文化哲学”研究,总体上讲是一种将特定哲学置于哲学研究的大旗下进行特定的哲学解读。
将侗族文化进行系统化哲学研究的是陈应发先生的《哲理侗文化》一书。该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广泛运用西方哲学学理对侗族文化进行哲理分析,可以看成是西方哲理的侗族例证,如运用弗洛伊德的本能文化观阐明侗族求生、畏死和性三大生存本能,并强调这是原始文化形成的源动力;运用英国人爱德华·泰勒的“万物有灵论”的学说,强调侗族思维带有明显的泛灵思维特征,诸如展开的物活的泛灵思维、天真的儿童思维、浪漫的女性思维、物我混同的幻象思维、崇尚偶像的意象思维;运用布留尔的原始思维理论、卡西尔的神话思维理论、斯特劳斯的野性思维理论等,分析侗族思维属“粗糙思维”,以其缺少文字的铸造和优化,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形而下思维;运用本体论是一切哲学研究的核心的观点分析侗族文化中的三大本体论,包括侗族文化中的本原论、存在论、价值论(行为本体论)思想,并探讨侗族文化中三种本体论思想的联系;运用当代哲学认知分析了侗文化中的生态思想及生态本体论——侗族文化的本体价值;探讨了侗族文化与道家文化、氏族文化——侗族文化与大同文化等问题,可以这样说,运用某种哲学思想对侗族文化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解读。
2016年出版的石干成先生的《侗族哲学概论》一书,可以看成是侗族哲学研究提升境界的成果,在《后记》中,他在进行“哲学”是什么的追问时,对当代哲学研究有一个“帽评”——戴帽式评价,并说明了自己的侗族哲学研究:“当今世界,人们对‘哲学’的解释和理解,一方面‘太泛’,另一方面又‘太独’。比如:有些人把什么都往‘哲学’上靠,好像什么都是‘哲学’;有些人则把什么都不视为‘哲学’,甚至说‘中国无哲学’‘哲学为西学’等。于是,坚持‘太独’的人,一旦涉足‘哲学’领域,就喜欢‘四处戴帽’,如‘戴柏帽’、‘戴黑帽’、‘戴马帽’、‘戴教帽’、‘戴主帽’、‘戴太阳帽’等等;而坚持‘太泛’的人,同样也喜欢‘戴帽’,他们常常‘戴新帽’、‘戴叠加帽’、‘戴高帽’、‘戴别人戴过的帽’——恨不能给自己的哲学‘戴上所有派别的帽子’。因此‘哲学家们’被分做了两派——‘独帽派’与‘泛帽派’,都把‘哲学’推进了‘死胡同’。”继此而后,石干成先生强调:“然而人类社会的发展,却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需要崭新的哲学。老‘戴别人戴过的帽子’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正因为考虑到人们对哲学,尤其对少数族群哲学的理解,本著作者才对书稿、书名一改再改,但结果依然没有改好。因为的确没有适合它的‘帽子’——久困而无良方!后来,干脆顺应侗族文化固有的规律而‘回到本源’,坚守‘不泛’、‘不独’、‘不戴帽’、‘不戴叠加帽’的学术理念和态度。于是就‘生产’出了这部‘无帽’的著述——《侗族哲学概论》。”㉒应该说,在侗族哲学思想研究方向上,这与笔者对中国少数民族哲学的研究目标是一致的。至于其中的哲学观点提炼,我们虽然存在一定的差距,而这恰好是哲学研究的本质所在。
不求所同,而求所立;不求所实,而求所是。这就是哲学及哲学史研究。因为哲学史研究本质上就是哲学研究。
四、侗族哲学形态研究的价值衡定
我们认为,侗族哲学基本上形成了一个从萌芽、形成到开始近现代转型的过程。从萌芽阶段来说,口承文献、原始宗教等方面表现出了极为丰富的哲学文化资料,如《人类的起源》 《侗族祖先哪里来》 《嘎转莎》 《龟婆孵蛋》等,叙述了侗族先民对天地、万物、人类起源的看法,其中即包含了某些哲学思想的最初萌芽,其中侗族的萨神信仰与侗族的早期宇宙观较有特色。到了形成期,形成了侗族的特殊文化样式——《款词》,《款词》和民歌等多种文化形式一起,为侗族形成期的哲学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文化表现形式,并形成了具有一定哲学思想的侗戏祖师——吴文彩;侗族鼓楼、侗族风雨桥、侗族村寨等物态文化形式是侗族人民凝固的哲学智慧,侗族大歌、侗族仪典等多种文化样式中富含的哲学思想则是侗族人民活化的哲学智慧,这些方面都可纳入侗族哲学思想的形成阶段中进行研究与阐明。到了近现代,姜映芳的社会政治理想具有一定的转型因素,体现出侗族哲学思想发展的历史跳跃性。因此,在侗哲学研究中应强调以下方面:
首先,是在萌芽与形成期的侗族哲学研究中要突出侗族哲学的特色,像瑶族、侗族、傣族、苗族、彝族都有关于宇宙起源的云雾说,但苗族的雾罩说,彝族的雾露说,侗族的大雾说和瑶族的浮云说等就各有特色,但侗族“树蔸”说的特色似更为鲜明;在人类起源问题上,侗族、纳西族、藏族都有卵生说,但侗族的有其特殊性,侗族认为人是由“蛋”孵化而成,是四个龟婆的工作,虽然并没有关于蛋的来源问题;独龙族、白族和侗族都有人类来源过程中“男”与“女”共生问题,各自的差别也是存在的;哈尼族、侗族、苗族都有“人兽共祖”说,但祖源等方面却有差别;侗族和苗族都有盘古开天辟地的造人说,但具体情节却大有不同;布依族、侗族、白族等还有人类祖先死后身体各器官变万物之说,但具体情节也有差异;各民族的民间口承文化等表现形式多样,但侗族的《款词》具有特色、侗族《大歌》影响广泛;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物化哲学成果,但侗族的鼓楼、风雨桥、寨门、聚落等各有自己的特色;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哲学文化人物,但侗族的“侗戏之主”吴文彩有自己的特色……
其次,是对侗族的一些特殊文化形式应该进行哲学意义的释读,像侗寨鼓楼、风雨桥等即极有生态哲学意义及丰富的宇宙论内容。据我们的了解,侗族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品牌,似乎都值得进行哲学研究,如桂北侗族民居建筑一般都具有天人合一的建筑文化特色,以侗寨为中心的侗族村落空间艺术,以侗族大歌为代表的行为模式与生计方式相整合的文化模式,不只是侗族文化与汉族文化的近似性,而且在传统森林管理知识的传承方面体现出苗族、侗族和布依族等民族的文化共性,那就是一种绿色的图腾。通过侗语和仡佬语的语音比较研究可知侗族同仡佬族的历史文化关系,侗族、彝族的巫术有心理治疗的意义场域同构特征,明清时期汉文化影响下的侗族南北文化有差异,湘黔桂边区汉族移民对侗文化有吸收……经过归纳整理,款、桥、楼、萨、歌五者又极具代表性。“款”在一定程度上说就是侗族的习惯法,因而是侗族《约法款》。侗款值得进行哲学研究。桥指侗族的风雨桥,浅析侗族风雨桥文化,试论侗族风雨桥的环境特色,对侗族风雨桥进行艺术人类学解读,足可发现侗族风雨桥的多重文化意蕴。根据《贵州侗族鼓楼》及黔东南地区传统侗族鼓楼研究可知,鼓楼是侗族建筑文化的瑰宝,具有侗寨鼓楼建筑的特色及文化内涵。萨岁是侗族的守护神,据张民先生考证,萨岁是侗族先民越人首领——巾帼英雄冼夫人——自然土地神演为人神化的社会土地神(可备一说)。与此相联系,可以研究侗族神话,就像以中国神话和日本神话的比较为中心发现日本文化中的中国因素一样,值得进行哲学思考。走进侗乡,咸同“六洞”起义歌(《侗族叙事歌》)、侗族劝世歌、侗族远祖歌(《创世史诗》)、侗族玩山与“玩山歌”如北侗玩山歌“洛阳桥歌”、侗族牛腿琴与牛腿琴歌、72寨侗族拦路歌、晚寨侗族琵琶歌,及至反映近代侗族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特点的《十二月歌》、《七十二艺》、《生意歌》……根据《侗歌民俗研究》跨学科展示的“歌谣人类学”的“多文本”写作,侗歌值得认真研究。自然,侗族大歌是侗族人民的天才创造,体现出对嘎老或侗族大歌进行哲学研究的必要。所以这些方面,都已经有相关的研究成果再现。
再次,是侗族近现代哲学转型研究,像领导天柱侗族农民起义的领袖姜映芳,辛亥革命时期的志士王天培、李世荣等,都值得进行深层次的哲学研究。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如姜映芳领导的侗族农民起义即咸同年间贵州侗族姜映芳农民起义军的思想,侗族革命文学的开拓者、相信“乌云总有一日散,共庆东方出太阳”的侗族先烈龙大道,其诗文即值得进行哲学研究;侗族民主革命将领王天培等亦可进行哲学研究。
注释:
① 该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丛书共39册,如《彝族民间故事选》 《毛南族、京族民间故事选》 《壮族民间故事选》 《赫哲族民间故事选》 《藏族民间故事选》等。
② 据相关专家统计,1958年8月,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侗族大歌》 (嘎老) 一书。1960年,经过搜集整理的侗戏剧本《珠郎娘美》汉译本被选入中国剧协主编的“各民族戏剧丛书”出版。1961年5月,贵州人民出版社又出版《侗族民歌》简谱本,全书共收入南部方言区侗族民歌57首,其歌词也采用侗汉对照的形式排印。从文学角度大量翻译出版侗族民间文学作品选集,则是在20世纪80年代。1980年12月,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由杨通山等人选编的《侗族民歌选》,这是第一本从文学角度选编的侗歌专集,因而被喻为侗族文学史上的“诗经”。从这以后,《侗族民间故事选》 《侗族祖先哪里来》 《侗族琵琶歌》 《侗族民间爱情故事选》 《侗乡风情录》 《养鹅小姑娘》 《双凤斗龙》 《娘花与太阳的儿子》 《侗族礼俗歌》 《酒歌集》 《侗族说唱韵语》 《侗族坐夜歌》 《侗族远祖歌——嘎茫莽道时嘉》《侗族情歌》《侗族叙事歌》《侗款》《侗垒》《琵琶歌选》《侗族史诗——起源之歌》等相继出版。与此同时,侗族聚居地还内部编印大量的侗族民间文学资料,如贵州《民间文学资料》、《侗族文学资料》、新晃侗族自治县《民间文学资料》、广西《民间文学资料》等。如果将这些公开和内部出版的侗族民间文学资料汇总起来,大约有5000万字左右。这是一笔巨大的、珍贵的侗族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之一。
③⑭ 肖万源、伍雄武、阿不都秀库尔:《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④ 杨筑慧:《中国侗族》,宁夏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⑤ 刘晖主编,唐建荣、杨昌儒执行主编:《贵州世居少数民族哲学思想史》,贵州民族出版社2017年版。
⑥㉒ 石干成:《侗族哲学概论》,中国文联出版社2016年版。
⑦《蒙哲史论稿》编委会编:《蒙古族哲学及社会思想史论稿》,内部资料1982年内部刊行,第1页。
⑧ 萧洪恩:《土家族哲学通史》,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⑨ 萧洪恩:《土家族口承文化哲学研究》,中央民族哲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⑩[苏]谢盖尔叶夫斯基:《普希金的童话诗》,新文艺出版社1954年版第5页。
⑪李兵、吴友军:《少数民族哲学何以可能?——兼论民族文化的哲学基础》,《学术探索》2002年第3期。
⑫ 徐初霞:《论中国少数民族哲学文献的特点》,《新疆社会科学》2012年第3期。
⑬ 陈应发:《哲理侗文化》,中国林业出版社2012年版。
⑮ 刘文英:《中国哲学史史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⑯ 民族院校公共哲学课教材编写组:《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和社会思想资料选编》,天津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⑰ 伍雄武:《中国少数民族哲学思想简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⑱ 杨昌嗣:《侗族古代哲学思想初探》,《吉首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2期。
⑲ 张世珊、杨昌嗣:《侗族文化哲学》,《贵州民族研究》1991年第1期。
⑳ 垒珊:《侗族哲学思想》,《民族论坛》1995年第3期。
㉑ 向零:《侗族哲学思想述略》,贵州省侗学研究会编:《侗学研究》,贵州民族出版社1998年版,第8—4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