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之美:新时代高职院校美育体系建构向度
2019-02-21杨健
杨 健
匠心之美:新时代高职院校美育体系建构向度
杨 健
(沙洲职业工学院,江苏 张家港 215600)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学校美育,为学校美育制定了一系列重要政策,规划了改革发展路径。新时代高职院校要把握好美育内涵意蕴,抓住其人性教育的本质,重视发挥美育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独特功能,消除美育碎片化、矮小化现象,以匠心之美为向度,建立全面综合的审美教育,将美育体现在各专业、各门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形成课堂教学、课外实践、校园文化的育人合力,构建一个完善的培育具有匠心之美的能工巧匠的美育体系。
高职院校;美育体系;匠心之美
引言
教育部2019年4月印发的《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提出了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总体目标,“到2022年,高校美育取得突破性进展,美育教育教学改革成效显著,师资队伍建设和场馆设施明显加强,推进机制和评价体系日益完善,高校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显著提升。到2035年,形成多样化高质量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高等学校美育体系”。作为高职院校,理应遵照国家政策要求,加强新时代美育工作,从高职院校职能使命出发,以培育学生匠心之美为向度构建学校美育体系。
1 美育政策变迁
“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这是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对改进美育教学的要求,是党的文件第一次对美育做出重要部署。之前的199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第一次正式将美育写入国家教育方针,并与德育、智育、体育并列共同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010年,国务院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曾提出要“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之后在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5〕71号),成为了我国第一个美育工作的指导文件,到2018年8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回信中说道,“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紧接着在2018年9月10日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指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2019年4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教体艺〔2019〕2号),为指导和推动新时代高校美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这系列的文件、讲话,已然成为国家意志,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学校美育的高度重视,为学校美育构建了“四梁八柱”政策体系,规划了改革发展路径,使高校美育工作有章可依、有据可循,同时也凸显了加强学校美育工作的紧迫感与责任感。
2 美育意蕴辨析
弄清楚什么是美育,对美育及相关概念内涵意蕴作界定,是新时代高职院校如何开展美育工作、构建美育体系的前提。自古以来,人类就已有美育实践和美育意识。我国古代有周公“制礼作乐”,春秋孔子以“六艺”教授弟子,奠定了中国古代美育的思想基础,形成了中国的美育传统;古希腊哲人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将培养“身心既美且善”的公民视为教育的归宿,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都规定教育的内容不仅要有哲学、科学、道德、体育而且要有美育。尽管中西方的古代教育传统中都包含着美育的内容,但都没有提出“美育”概念,没有建立美育的独立体系。“美育”一词最初是由18世纪德国古典美学家、“现代美育之父”席勒提出的,他在《美育书简》中表达了追求人类本性的完善、提倡理性的自由美育思想的核心。我国是蔡元培在《教育大辞书》中较早给美育下的定义:“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1]《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对美育的诠释是:“培植、陶冶人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发展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育。与智育、德育、体育相对,又贯穿于智育、德育、体育之中,是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的简称。”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对美育的描述是“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
以上对美育概念的不同表达,都将美育指向为一种教育。综合起来看,美育是关于培养人们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的审美教育,是培植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是陶冶情操、涤荡心灵、提升文明素质的教育,从而使人们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且具有良好的人文情怀、生命温度,以及丰富精神世界的健康人。[2]这是一般意义上对美育概念的理解,缩小内涵的狭义理解是专指音乐、美术、舞蹈、戏曲等艺术教育,但从广义上理解,有人认为“真正的美育是将美学原则渗透于各科教学后形成的教育。”[3]美育定义由狭义至广义的变化体现了由形式美育走向了实质美育。所谓“形式美育”指的是以培养对象的审美素养(如审美观、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等)为目标的教育活动,而“实质美育”则以上述目标为手段,追求美育的精神实质:人生的美学趣味和教育的审美境界,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4],美育已上升为人性的教育,对提升自由人格和超越现实束缚,从而真正实现人的全面、持续和个性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这是美育的本质,体现了美育的本体价值——形成健全的人格。正是“实质美育”的特性,把美育与美学教育区分开来。美学教育是美学理论、美学知识的教育,是实施美育的必要条件,却不是美育本身。因为美育是以感性的形象体系为媒介、以情感人为特征的,是党的教育方针——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与德育、智育、体育、劳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由此,我们要建构的高职院校美育体系,其逻辑起点是广义的、实质美育概念,而不是狭义的、形式美育概念。高校美育不能等同于美学教育,也不等同于艺术教育,更不能囿于美术教育、音乐教育、舞蹈教育等具体教育教学。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的“学校美育是培根铸魂的工作”也印证了这点。新时代的高职院校美育,要紧紧抓住人性教育这一本质,在潜移默化中对高职学生进行心灵情操的陶冶、健康审美力的培育和人文素养的提升。这其中不仅有理论美育也包含着实践美育,从理论到实践的美育体系,来塑造学生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 新时代高职院校美育体系建构
3.1 高职院校美育存在的问题
应该说高职院校普遍比较重视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素质全面发展,但具体到美育,总体上仍较薄弱,可能因为对美育的认识不到位,尤其是因对美育概念内涵的认知存在偏差,学校美育的逻辑起点就出了偏差,以此影响到学校美育实际工作的措施与效果。前面讲到,高职院校美育体系的建构,其逻辑起点是广义的、实质美育概念,这是高职院校美育的应然状态,但不少学校的实然状态是从狭义的、形式美育概念入手,忽视了美育的人性教育这一本质,忽视了通过美育塑造学生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将高校美育等同于美学教育或等同于艺术教育,更甚于以美术、音乐、舞蹈、戏曲等具体教育教学替代美育,出现了美育碎片化、矮小化现象。
美育碎片化主要表现在普通非艺术类高职院校有美育但不成体系,课程设置、教育管理、师资队伍、校园文化、资源保障等方面可能都有美育,但各自为政、散落各方的居多,有关美育的方方面面没有统合在一起(当然艺术类高职院校例外),例如学校开设有尔雅美育通识课,也规定相应选修课学分,但学校缺少相应的美育教师,只能由学生自己通过线上学习获取美育知识;校园文化及各类活动也有美育,但与课程关联不大,缺乏统筹整合的协同推进机制。
美育矮小化主要表现在高职院校美育地位低,没有像重视德智体一样重视美育。高等职业教育是兼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的教育类型,目前多数高职院校更倾向于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偏重于实用技术技能的传授,忽视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忽略了对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培养,继而导致学生缺乏对美的追求,造成学生缺乏现代人格与个性,这不利于高职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还有一种认知,认为美育是实现道德教育的手段,美育从属、包含于德育之中,与德育混淆不分,这实际上是把美育看成一种纯然的形式,抹杀了美育自身的目的——个体的情感需求和个性的自由发展。须知美育不仅能提高道德情操,而且也能促进智力、体力的健康发展,培养想象力、创造力,这是道德目的所涵盖不了的。
美育碎片化、矮小化使得高职院校美育存在办学理念偏重技能、美育教育资源匮乏、学生美育意识淡薄、审美教育评价机制滞后等问题[5],这些都与满足高职学生对优质丰富美育资源的期盼不相适应,与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与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体系不相适应。
3.2 匠心之美是高职院校美育体系建构向度
高职院校出现美育碎片化、矮小化现象,究其原因,除了对美育的认识不到位、有偏差外,还有就是高职院校功利化所致,高职院校注重职业教育的工具理性,偏重于专业技能的培养,忽视教育属性中的价值理性——技能人才的高素质培养,由此忽视了美育“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育人功能。
兼具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双重职能使命的高职院校,如何平衡好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以避免培养出的人才有失偏颇、不全面发展,还是要从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出发,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高素质+高技术技能”型人才。要达到这个目标,高职院校应做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注重发挥美育独特且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与作用,将美育摆到与德育、智育、体育、劳育同等地位,与德智体劳各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消除目前普遍存在的美育碎片化、矮小化问题,实现对学生人格与修养的培育和完善。
当我们重视美育,并构建美育体系时,要有个反映新时代高职院校美育的主旋律,以有益于烛照、引领学生人格的构建,这就要有一个向度。这个向度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就是要解决新时代我们要用什么美来育人的问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实现具有工匠精神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建设任务,高职院校要担当主要使命。《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中指明: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使城乡新增劳动力更多接受高等教育。
造物之美,唯有匠心,不朽的工匠充满了人性的美好和赤诚。十九大报告中的“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同时又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工匠要具备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不断突破自我等优良品质,[6]应有精益求精、追求极致之美的工匠精神。匠心之美与中华美育精神的内涵和目标具有高度一致性,两者都强调人文精神,有其特有的培养审美世界观的作用、情感协调作用和文化养成作用,提升人的审美素养,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其强烈感染力是一般的教育形式所不具备的。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除了有科学之真、道德之善外,还要有艺术之美的品格。美育是沟通科学与人文的桥梁,是感性与理性、形象与思想、情与境、知与意的直接统一,对高职学生人格的塑造更全面、更立体,方法更形象、更生动、更丰富,在高职院校专业化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其育人作用是任何其他教育形式都难以替代的。没有接受过美育的学生,其人格发展和文化结构上将会存在缺陷。心灵情操的陶冶、健康审美力的培育和人文素养的提升,离开美育就难以达到。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呼唤美育。如果高职教育缺失美育,将很难培养出具有较高审美修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很难培养出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职院校要用匠心之美来育人,以此为向度构建美育体系。
3.3 高职院校美育体系建构路径
用匠心之美为向度构建美育体系,在对美育进行顶层设计时,不能把美育局限于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和通识教育之中,而要经过专门的规划和设计,从教育理念、目标、课程、师资队伍、校园文化、协同参与等环节入手,建立全面综合的审美教育,将美育体现在各专业、各门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形成课堂教学、课外实践、校园文化的育人合力。[7]
在教育理念上突出美育的价值引领,重视思想和价值观的培育,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美育全过程,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土壤,汲取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拥有开阔的眼光和宽广的胸怀。培养目标定位在具有审美修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有匠心之美的新时代能工巧匠。美育课程要区别专业艺术教育和普及艺术教育,依托本校相关专业优势和当地教育资源优势,以人为本、面向人人,拓展教育教学内容和形式,开设线上线下的音乐、美术、舞蹈、戏剧、戏曲、影视等艺术课程,强化艺术实践,注重与专业课程的有机结合。加强美育师资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美育教师队伍,提升非美育专业教师的美育素养,做到让一手粉笔字、一张PPT都是美的呈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美育的文化环境,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教室、走廊、宣传栏等,营造格调高雅、富有美感、充满朝气的校园文化环境,以美感人,以景育人。充分整合校内外各类美育资源,推进美育协同创新,形成美育协同育人机制,通过信息化建设与网络资源平台建设,促进学校资源与社会资源互动互联,推动校内外资源设施共建共享,因地制宜、因校制宜,注重一地一校的差异,推动美育的特色创新。
4 结语
高职院校要全面贯彻党和国家关于学校美育的方针政策,从人的全面培养、人的全面发展高度,转变教育理念,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条主线,明确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筑牢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发展根基,以匠心之美为向度,以满足学生提升审美和人文素养的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学校美育改革发展,建立全面综合的审美教育,将美育体现在各专业、各门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形成课堂教学、课外实践、校园文化的育人合力,构建一个完善的培育具有匠心之美的能工巧匠的美育体系。
[1] 王向峰. 文艺美学辞典[M]. 沈阳: 辽宁大学出版社, 1987.
[2] 王进玉. 美术教育不等于美育[EB/OL]. (2017-01-17) [2019-10-28]. http://blog.sina.com.cn/s/blog_151d2bbf80102wm57.html.
[3] 百度百科. 美育[EB/OL]. (2019-07-09) [2019-10-26]. https://baike.baidu.com/item/美育/1547244?fr=aladdin.
[4] 周德昌, 江月孙. 简明教育辞典[M]. 广州: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2.
[5] 付胜利. 提升高职院校美育立德树人功效的思考[J]. 美与时代(下), 2017 (5): 58-60.
[6] 人民网. 学习十九大报告传承工匠精神[EB/OL]. (2017-11-28) [2019-10-30]. http://sh.people.com.cn/n2/2017/1128/c372900 -30972314.html.
[7] 王敏, 曾繁仁. 高校大美育体系的现代化建构[J]. 中国高等教育, 2017 (7): 7-10.
Beauty of Craftsmanship:Constructional Direction of Aesthetic Educational Syste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the New Era
Yang Jian
( Shazhou Profession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Zhangjiagang 215600, Jiangsu, China )
The Party and the state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school aesthetic education, having formulated a series of important policies for school aesthetic education, and planned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path. Th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the new era should grasp the connotation of aesthetic education and the essence of the human nature education Importance should be attached to the unique function of aesthetic education to educate people and culture people, eliminate the fragmentation and dwarfism of aesthetic education, and establish a comprehensive aesthetic education with the direction of the beauty of craftsmanship.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is embodied in the teaching activities of each specialty and each course, forming the joint force of curricular activities, extra-curricular practice and campus culture, and constructing a perfect aesthetic educational system to cultivate the skillful craftsmen with the beauty of craftsmanship.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esthetic education; beauty of craftsmanship
G711
A
1009-8429(2019)04-0047-05
2019-11-08
杨健(1971-),男,沙洲职业工学院基础科学系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