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共同富裕”到“共享发展”理念演进探析
2019-02-21钟俊平
钟俊平,杨 敏
(1.中央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1;2.中央财经大学 社会与心理学院,北京 100081)
自1949年以来,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目标,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党的五代领导人在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和强起来的历史征程中,对实现共同富裕及具体实现路径进行了长期探索。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就开始思考如何使农民共同富裕这一重要问题。改革开放,邓小平明确指出了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江泽民和胡锦涛在顺应国内外发展潮流中,在探索如何满足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过程中深化了对“共享”的理解。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提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党执政的重要目标,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将“共享发展”提升为党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在理论和实践中不断丰富共享发展的内涵,作出了对共享发展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针对如何实现共同富裕和共享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探索的伟大历程,对于丰富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由全民共享、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
一、毛泽东关于共同富裕的论述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历史条件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着执政兴国的历史任务。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早期发展过程中,毛泽东清醒地意识到,中国大部分农民还处于十分贫穷的生活状态之中,必须通过发展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因此,他提出应当“在逐步地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逐步地实现对于手工业、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逐步地实现对于整个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实现合作化,在农村中消灭富农经济制度和个体经济制度,使全体农村人民共同富裕起来”[1]。在这里,毛泽东首次提出了“共同富裕”,这包含了通过实现社会主义改造进而使全体人民享有富裕的物质生活等社会建设目标。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政治保证和制度前提。为了谋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奋勇抗争,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这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政治保证。在建立国家政权之后,为了改变积贫积弱的社会经济面貌,中国共产党人开始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这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创造了制度前提。在推进“一化三改”的过程中,毛泽东指出,实行农业合作化将使全体农村人民共同富裕起来,推动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也是为了使全体人民一年比一年富,一年比一年强。可见,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思想意识贯穿于社会主义改造的全过程。随着社会主义公有制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这就在制度层面上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基础性、长远性、战略性、全局性的社会主义要素。
毛泽东提出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为实现共同富裕和推进共享发展奠定了人本基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目标诉求,即要为人民谋利益。这句话同时也指明了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毛泽东对于为人民服务什么进行了回答。毛泽东认为:“解决群众的穿衣问题,吃饭问题,住房问题,柴米油盐问题,疾病卫生问题,婚姻问题。总之,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2]这就意味着他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即是要服务人民群众,为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而服务。其二,毛泽东对怎么为人民服务进行了说明。毛泽东提出要坚持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3]作为党各项工作的出发点。这两方面的内容不仅是围绕党的根本宗旨展开的,同时也内蕴着中国共产党的目标诉求。
促进农民富裕是实现共同富裕和保证农民共享农业发展成果的重要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对中国农村及整个社会现状进行了思考,提出人民的共同富裕首先应是农民的共同富裕,这不仅是因为农民占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更是巩固工农联盟的需要。毛泽东认为,必须领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帮助农民不断提高生产力,不断增加收入,进而逐步实现全体农民的共同富裕。毛泽东强调要实现农业合作化,以此作为实现农民富裕的重要方式。实现农业合作化对于避免农村两极分化、保障农民享有物质成果具有重要意义。
二、邓小平关于共同富裕的理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邓小平从当时中国面临的国内外实际出发,以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满足人民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围绕通过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成果由人民享有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思考。
邓小平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实现共同富裕。邓小平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正反两方面经验后,针对当时我国面临的最突出问题,即物质生产力的匮乏和人民的贫困,提出:“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4]225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5]373这一论断指明了我国建设的社会主义是处于初级阶段这一国情之下,要通过生产力的发展不断消灭剥削制度和贫富分化,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一论断内在地揭示了共同富裕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之间的密切关系。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目标。社会财富的极大丰富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要条件,“没有贫穷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4]364。邓小平认为,要区别社会主义的富裕和资本主义的富裕,社会主义注重的是全体人民的富裕,并且需要全体人民的共同参与和共同努力;只有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为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部分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走向共同富裕。实现共同富裕非一日之功,需要以发展作为基础。实现共同富裕必须以发展作为前提条件,实现发展最终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通过人民对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渐进共享,在以量变促质变的过程中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先后富裕的过程。邓小平明确提出共同富裕是全民富裕,不能一蹴而就,可以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实现先富带动后富。在此过程中,社会物质财富等经济发展成果也同样为实现共同富裕积累了重要的现实基础。
邓小平的共同富裕理论蕴涵着人民对物质和精神方面成果的充分享有。邓小平主张不仅要追求经济上的共同富裕,更要看重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发展。邓小平指出:“我们的国家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们要在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5]164-165这表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与物质文明同样具有重要地位,而社会主义发展的最终目标——实现共同富裕不仅停留在物质成果享有层面,同时还把精神层面的共同富裕提到相应高度。这体现了邓小平对共同富裕的全面认识。
总之,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阐释是新时代实现共享发展的重要理论依据,要使共享发展成为可能,就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先富带后富是基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背景下得出的能够有利于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共同富裕与平均主义具有内涵上的本质区别,必须将二者区分开。人民群众充分共同享有社会财富和成果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靠一代又一代人的奋斗来实现。
三、江泽民、胡锦涛对“如何使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探索
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的同时,社会发展中贫富差距也在日益扩大,人民群众在对社会发展成果方面的享有呈现出越来越大的差距。江泽民和胡锦涛等中国共产党人为了解决这些发展中存在的严峻挑战和人民对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享有不足的问题,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和邓小平对于实现共同富裕的思考,坚持不懈推进理论和实践探索,深入研究如何以不断实现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进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问题。
江泽民在1997年论述发展残疾人事业的文章中,首次提出了“共享社会物质文化的成果”[6]这一论断。在同年的十五大上,他又指出:“要努力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群众共同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7]262由此可以看出,江泽民认为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群众在内的中国人民是共享的主体,都应该共享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保证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关注的重点问题。这是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内容。这一重要思想明确了共享发展成果的主体就是中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这是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核心价值一直蕴含在党的执政理念之中,只有不断促使最广大人民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才能充分激发他们参与建设和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实现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一发展目的,并且不断通过体制改革、制度创新和机制完善保障人民群众更好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明确指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主体:“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7]539在这里,这些社会阶层的构成人员不仅是建设者,还是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享有者,他们在社会变革中产生,为推动社会变革作出了重要贡献,因而他们应当充分享有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成果。
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要求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面对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江泽民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关于先富带后富的理论,提出要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是这一阶段对于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其一,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需要充足的物质基础,因此必须首先在效率上下功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为了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步,以此应对严峻的国内外考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并且为实现先富提供可能。其二,要兼顾公平,合理分配发展成果。在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这一阶段之后,我国依靠价格、供求和竞争等方式来调节经济发展,由此收入分配不公的现象开始出现。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兼顾公平。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处理好解决好这些经济社会发展中呈现的种种矛盾和问题,保持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势头,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重大考验。胡锦涛围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以及怎样发展”这一主题,提出了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与此同时,胡锦涛还进一步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方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基础,并且对“共享”理念的内涵进一步丰富,并且强调补充要坚持“共建共享”;在共享成果方面还提出“共享”还包括“文化发展成果共享”“安全共享”等等。在具体实践中,不断通过分配制度改革、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来切实地保证各种成果由人民共同享有。
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这一核心内涵体现了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本质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涵是以人为本,就是强调满足人民的根本利益并且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和利益满足主要表现在对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共享中,“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主要目的,同时也体现了人民的主体地位。“以人为本”的思想表明人民群众既是共建的力量之源,也是共享的真正主体。胡锦涛认为必须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在实现共享发展的实践中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以人为本”体现在发展成果的分配上,强调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科学发展观中蕴涵的“以人为本”有助于促进发展在持久度、广度和深度等方面取得更大突破。
改善民生是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人民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改善,但同时也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涉及到人民切身利益问题仍然较多,依然存在贫困情况等。做好保障民生工作,是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必然要求,与人民群众福祉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密切相关,要把通过促使人民共享社会建设成果满足自身利益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注重解决教育、劳动就业、医疗卫生、养老、住房等民生问题,切实做到使民生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
必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不断实现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社会公平正义是一个涉及权利、机会、规则以及分配等多方面公平正义的体系。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多次强调要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和重要目标。在胡锦涛看来,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密切相关。只有真正维护和实现好社会公平正义,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各方面协调发展,从而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同时,胡锦涛还强调两次分配都要处理好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初次分配要注重提高劳动报酬的比重、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这一系列举措无疑对缩小贫富差距、推进全民共享发展成果具有重大意义。胡锦涛提出,要实现社会公平,保证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还需从多个方面着手:一是发展社会生产力;二是逐步建立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三是完善分配制度;四是实现教育公平。
四、习近平对共享发展理念的创新与实践
党的十八大召开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直面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中的新问题、新情况,始终保持清醒意识,为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行了深入探索。习近平分别提出和集中提出五大发展理念,其中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共享发展”理念,是现阶段落实共同富裕的具体举措。习近平指出:“我国经济发展的‘蛋糕’不断做大,但分配不公问题比较突出,收入差距、城乡区域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较大。在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上,无论是实际情况还是制度设计,都还有不完善的地方。”[8]同时,“发展仍然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仍然是带有基础性、根本性的工作,但经济发展、物质生活改善并不是全部,人心向背也不仅仅决定于这一点。发展了,还有共同富裕问题。物质丰富了,但发展极不平衡,贫富悬殊很大,社会不公平,两极分化了,能得人心吗?”[9]在这种背景下,习近平对于确立什么样的发展理念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索,明确将坚持共享发展理念作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之一,明确指出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着重解决的就是社会公平公正问题,以及增强发展动力、推动全体社会成员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的问题,并为此进行了制度设计。
共享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其一,实现共享发展的主体是全体人民。习近平指出:“共享发展是人人享有,各得其所,不是少数人的共享,一部分人的共享。”[10]这就是说,共享是全体人民对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共享,不是少数人的享有。共享发展的主体是全体人民,包括全体社会成员,破除种族、地域、性别、年龄、职业、阶层、信仰等歧视,使每一个个体都能够享受经济和社会发展成果,真正尊重每一个具体的现实的人的权利,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强调了共享的全民普惠性。把人民群众作为共享发展的主体的这一思想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和历史担当。其二,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之基。人民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和意义,要始终把人民放在首位,必须始终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共享的政治灵魂。其三,体现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习近平说:“每个人的工作时间是有限的,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11]5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就要维护好和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群众是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享有成果得到实惠,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是否提高,直接反映着社会的发展程度。
改革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共享不单纯是全体社会成员对社会财富的共享。人的发展的全面性和人的需求的多样性,决定了共享内容的全面性。改革开放成功与否与人民是否全面享有改革开放取得的成果密切相关。全部改革开放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全面共享就是要使全体人民共同掌握和支配社会财富,包括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从而不断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共享发展理念要求人民对各方面建设的发展成果的共同享有是全面的,人民通过共享物质财富和先进生产力满足物质方面的需要,通过享有政治权利和依法参与政治满足社会主义民主需要,通过参与文化活动、享受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文化需要,通过享有公共服务、接受教育、充分就业等条件满足社会需要,在享有天蓝水秀地绿气清的生活环境中满足生态需要。
对改革成果的共享需要人民共建共享。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共建与共享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鸟之两翼”,人民群众是改革发展成果的创造者和享有者。“谁来共建”决定了主体力量,是实现共建共享的先决条件;“共建什么”决定了着力维度,是实现共建共享的核心部分;“怎样共建”决定了方法路径,是实现共建共享的关键步骤。在共享发展理念中,共建与共享相互依存。共建为共享提供前提准备,共享是共建的目的。在创造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中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的热情和激情,在共同参与和共同建设中满足人民自身的美好生活需要。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既是重要目的又是重要力量。习近平反复强调:“没有人民支持和参与,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11]97因而,必须要充分发挥和依赖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发动全体人民共同参与改革发展全过程,最终使人民群众在参与中创造,在创造中获得。必须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做到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让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参与到共建发展过程中来。只有实现人民群众共建,才能实现人民群众共享。要使人民群众获得平等参与社会共建的机会。人民群众参与共建,是人民群众获得公平发展权利和机会的体现,要充分扩大和实现人人参与、人人共建,在参与和共建的基础上使人人都有获得感和幸福感,实现公正共享。
共享发展必须作出有效制度安排。共享发展的实现,归根到底需要有效的制度安排作为坚实后盾。只有以制度的权威引领和推动改革进程,以制度的权威保障和巩固发展成果,才能有力地破除利益藩篱、疏浚矛盾淤积、凝聚改革共识、保障社会和谐。习近平指出要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通过合理的制度有效保证人民真正切实地享有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共享发展理念只有深入人心,融入人们的思想理念之中,在共建中实现共享。共享发展的实现需要作出有效的制度安排,这些制度安排必须基于社会主义制度,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基本分配制度以及体现社会公平的制度保障体系。
总之,共享发展理念的特点在于集中体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思想。共享发展理念回答了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如何发展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坚持共享发展理念,要求坚持发展依靠人民,体现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力量;要求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社会财富最终归人民所有,为人民掌握,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要求在发展过程中树立参与意识、获得参与机会、保障参与权利、发挥主体作用、承担相应责任并享有发展成果。
五、结语
发展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永恒主题。实现共同富裕和共享发展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演进变化的课题,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日益深入为中国共产党人探讨如何实现共享发展这一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提供了现实参照。总结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对实现共同富裕和共享发展的历史经验,有助于我们坚定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信念,并且通过不断完善各项制度安排从而逐步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回顾中国共产党70年来对实现共同富裕和共享发展的艰辛探索历程,其当代启示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实现共同富裕和共享发展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等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力量。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是承担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历史任务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它通过国家政权力量制定各项路线、方针、政策,从而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不断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和共享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随着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探索提出的重大理论命题和实践命题。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坚持共同富裕和共享发展的根本前提。我们所有的发展任务和决策部署都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为实现共同富裕和共享发展确立正确的指导思想,才能作出符合共同富裕和共享发展的改革决策和工作部署,才能集中全党全社会的力量,保证实现共同富裕和共享发展的历史性工作向纵深推进。坚持党的领导,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形成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这是实现共享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
实现共同富裕和共享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一基本方略。中国共产党人在其推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的基本原理这一重要理论,以此作为党各项工作的理论指导。共享发展提出的初心就是为了是改革成果更多更全面地惠及全体中国人民,这就秉承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要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就意味着人民群众是实现共享发展的“剧中人”和“剧作者”。共享发展包含了全面共享、全民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等四个方面,这四个相互贯通的环节与人民的地位和作用息息相关,离不开人民的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努力。坚持共享发展,要求做到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不断丰富经济社会各方面发展成果,进而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实现共同富裕和共享发展必须实现理论与实践上的与时俱进。从1949年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对如何实现共同富裕和共享发展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创新。共享发展是十八届五中全会中国共产党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艰辛探索中正式提出的,是在实现社会生产力飞跃发展过程中提出的。实践创新是理论创新的起点,也是以发现问题推动理论创新的动力源。在实现共享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引导其将实践问题凝练上升为理论问题,在解决理论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理论创新。因此,我国要结合新时代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深入分析对实现共享发展面临的矛盾障碍和制度藩篱的认识,总结完善共享发展制度的经验,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和与时俱进的过程中,不断促使共享发展理念落到实处。
总之,中国共产党在70年的执政历程中,为了让人民过上美好生活,他们对促进人民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共享进行了伟大的探索。在这一伟大执政历程中,对于如何实现共同富裕和共享发展这一问题,中国共产党积累了许多先进的历史经验。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在推动实现共同富裕和共享发展方面取得的历史经验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它不仅对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破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同时也为破解世界发展难题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