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嗜酸性胃肠炎的临床分析

2019-02-21于政洋李东颖李建生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9年2期
关键词:过敏原消化道激素

于政洋,李东颖,李建生

于政洋,李东颖,李建生,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 河南省郑州市 450000

核心提要: 嗜酸性胃肠道疾病发病率日渐增多,各国共识、指南近期也得到了更新. 本文参照最新指南,结合最新研究成果,总结我院过去5年嗜酸性胃肠炎患者的诊治及预后,探讨新观念下嗜酸性胃肠道炎的临床特点,以指导临床治疗.

0 引言

嗜酸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是嗜酸性胃肠道疾病(eosinophilic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EGID)中的一类,是以大量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ic granulocyte,EoS)浸润消化道管壁为特征的一类少见消化道疾病. 目前该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表现及内镜表现均不具有特异性. 根据近年资料,该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多[1,2]. 本研究通过对我院过去5年诊断为EG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该病的临床特征、治疗以及预后.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3-06/2018-08确诊EG的88名患者. 诊断标准[3,4]: (1)存在消化道受累的症状. (2)内镜下活检发现一处或多处EoS大量浸润(本研究纳入标准: EoS浸润食管≥15/HPF,胃肠≥20/HPF). (3)排除寄生虫、炎症性肠病、消化道恶性肿瘤、血液疾病等其他可能导致消化道内EoS增多的疾病.

1.2 方法 对纳入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年龄、性别、过敏情况(过敏史及血清学检查)、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内镜表现、病理、治疗及其预后等.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mean±SD表示.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本研究共收集到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3-06/2018-08确诊EG的患者共88名,男48人,女40人,男:女 = 1.2:1,男性比例略高于女性. 年龄14-73岁,平均年龄45.1 岁±14.0 岁,30-50岁患者共计45人,占51.1%. 既往有过敏史者15人,占17.0%,主要为抗菌药物(头孢类、青霉素类、磺胺类等)、中药或中成药、海鲜等. 明确的合并有其他变应性疾病者3人(哮喘1人,荨麻疹2人). 本研究纳入患者已排除消化道原发肿瘤及转移肿瘤,另有3人合并有其他系统肿瘤: 膀胱乳头状尿路上皮癌1人,甲状腺癌术后2人.

2.2 临床症状 腹痛为最多见症状,共78人,占88.6%,常见为上腹部间断隐痛不适,多与进食、排便无关,就诊前腹痛急性加重,合并有消化性溃疡的患者会出现规律性上腹痛. 其余常见症状有: 腹胀,恶心,腹泻,便血(粪便隐血阳性),呕吐(图1). 其他伴随症状有反酸、上腹烧灼感、纳差、嗳气、消瘦、发热等. 1例患者最突出临床表现胸痛,首诊于心内科. 1例患者十二指肠水平段梗阻致严重恶心、呕吐,就诊于外科行胃空肠吻合术. 另外,有1例患者有黏液血便,最初诊断为炎症性肠病.

2.3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血红蛋白及血小板正常,多数患者白细胞升高,以EoS为主,最大29.66×109/L,将(0.02-0.52)×109/L作为EoS计数的参考值范围,88例患者中EoS计数升高的有70人,占总数79.5%,平均值(4.72±6.27)×109/L. IgE定量: 共有51人行免疫球蛋白检查,将(0-240) IU/mL作为IgE的参考值范围,有11人IgE升高,占比21.6%,范围248.7-2500 IU/mL(我院IgE检查最大可达到2500 IU/mL),中位数为704.9 IU/mL. 过敏原: 共有60人行过敏原筛查,44人发现异常,占73.3%,部分患者有多个过敏原,(表1和2)食物过敏原中最多为鸡蛋,其次有大豆、西红柿、小麦、花生、牛奶、蟹,其他有榛子/开心果、虾等; 呼吸道过敏原中最多见为青霉,其次有梧桐、榆树、尘螨、狗上皮,其他阳性过敏原有蟑螂、艾蒿、猫毛、蒲公英、蚊子、烟草屑等. 寄生虫检查仅4例患者异常,并且均为IgG阳性: 旋毛虫抗体IgG、肺吸虫抗体IgG、弓形虫抗体IgG、囊虫抗体IgG. 共40人行骨髓涂片检查,EoS比例多表现为不同程度升高,按骨髓涂片中EoS比例4.0%为参考值范围上限,有37例患者EoS比例增高,占92.5%,范围4.8%-72.4%,涂片均显示EoS形态正常,分叶核升高为主,请示血液科会诊后均不考虑血液系统疾病.

2.4 影像学检查 共62人行腹部CT检查,16例患者存在腹腔淋巴结增大,肠系膜淋巴结增大最常见(14例),部分患者腹膜后淋巴结、腹股沟淋巴结、肝胃间及肝门部淋巴结肿大; 16例患者消化道管壁增厚; 发现腹腔积液13人(其中1人合并有右侧少量胸腔积液,5人提示腹腔大量积液)(图2).其他少见异常有: 肠腔狭窄2人(均位于小肠); 肠管积液/积气1人; 乙状结肠肠腔扩张1人,直肠末端高密度影1人; 1例CTE提示降结肠、乙状结肠黏膜密度增高; 1例提示右腹部炎性高密度影. 消化道正常共13人(其中8人发现肝囊肿/肝小血管瘤,脂肪肝1人,肾囊肿1人,宫腔积液1人).

表1 食物过敏原结果

表2 呼吸道过敏原结果

图1 嗜酸性胃肠炎的常见临床症状.

图2 腹部CT常见表现.

2.5 内镜检查 行胃镜检查有82人: 胃镜检查阴性有21人,占25.6%. 胃镜检查发现异常共61人,最常见异常为充血/红斑样变(共33人,主要集中在胃、十二指肠); 发现糜烂共30人,溃疡7人,胃壁/肠壁水肿6人,隆起/息肉样变9人,其中1例表现为痘疮样隆起、顶端糜烂,另有1例患者胃壁表现为串珠样结节样隆起,表面糜烂,十二指肠壁为小结节样隆起. 其他少见胃镜表现有: 黏膜粗糙、颗粒样变等. 另有1例患者内镜提示十二指肠狭窄.行结肠镜检查有70人,其中结肠镜正常者43人,占61.4%. 结肠镜异常共27人: 最常见异常为隆起/息肉样变,共13人,其次为糜烂9人,充血7人,少见结肠镜表现为: 溃疡、水肿、颗粒样变等.

病理: 88例患者中病理检查行EoS计数的共85人. 胃镜取病理共76人,结肠镜取病理共61人: 具体分布见表3.

2.6 治疗

2.6.1 食物剔除: 过敏原检查异常共44例,嘱患者避免再次进食或接触过敏原. 其中采用食物剔除配合对症治疗(黏膜保护剂、促动力药、消化酶及益生菌)共11人,治疗后症状改善不明显6人,转为其他方案治疗,其余5人症状改善,其中有1例患者进食鸡蛋后症状再发.

2.6.2 质子泵抑制剂: 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PPI)治疗有效者15人(病变仅累及上消化道).予以静脉应用标准剂量PPI,连续7-10 d,症状改善,外周血EoS计数减低. 1例合并有十二指肠溃疡致呕血的患者应用PPI合并生长抑素治疗后溃疡愈合,EoS浸润数量减少.

表3 活检部位与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情况

2.6.3 激素治疗: (1)应用静脉激素者14人,甲强龙针30-80 mg/d,连用3-8 d症状缓解后改为等量口服激素治疗,静脉激素治疗后复查1例大量腹腔积液的患者腹水明显减少,1例患者右腹部炎性高密度影消失,1例不完全肠梗阻的患者恢复正常排气排便,复查发现肠梗阻消失. (2)初始应用甲泼尼龙片口服治疗者10人,均表现出良好反应,剂量20-48 mg/d,每5-10 d减量4 mg,或者维持初始剂量1 mo后开始减量,1例患者治疗1月后复查病理提示胃肠道内EoS浸润较前减少. (3)初始应用强的松片口服治疗者41人,剂量20-40 mg/d,每5-12 d减量5 mg,效果良好,1例大量嗜酸性腹水合并胸水的患者治疗后胸腹水均明显减少. 另有1例患者激素反应良好,遵医嘱规律服药,因进食银耳后症状再发,继续激素治疗得到缓解. 本研究中1例72岁男性患者激素治疗效果良好,停药后疾病复发再次予以激素治疗,仍能获得良好反应,但该患者病情反复发作,长期反复应用激素治疗,最终出现严重感染合并感染性休克.

2.6.4 其他治疗方案: 3例患者应用氯雷他定治疗,症状无明显改善,转为其他治疗方案.

3 讨论

EG的概念最早是由Kaijser[5]在1937年提出的. 该病最初报道主要来自北美及欧洲,近年来亚非拉地区开始有越来越多的病例报道,统计数据来看该病发病率逐渐增多,并且是发病人数真正的增加,而非是认识普及导致的报道增多[1,2,6,7]. 根据EoS浸润的深度,可以分为黏膜型、肌型及浆膜型[8],称为Klein分型,常规内镜检查难以对肌层、浆膜层行活检,因此该病实际发病人数可能更多. 我院资料来看,2014年诊断EG共15人,2015年21人,2016年18人,2017年18人,数量变化不大. 该病各年龄段均有发病,年龄主要集中于30-50岁,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比例约为1.5:1[9-11]. 本组研究资料的发病年龄14-73岁,30-50岁患者占半数以上,男女比例1.2:1,与文献报道有一定差异. 有文献显示38%-45%的患者同时合并有其他过敏性疾病,特别是女性或儿童[11]. 本研究统计的88例患者中3例明确合并有其他过敏性疾病,比例明显低于文献报道水平,可能与回顾性研究部分资料不完整有关.

目前该病真正的病因及机制不明,普遍认为该病是在过敏原刺激下,经局部免疫介导促使EoS在消化道管壁不同程度浸润并引起消化道症状[1]. 过敏原通过激活T细胞,后者分化为Th2细胞并释放多种细胞介质:IL-3、IL-5、IL-13和GM-CSF等,可以促使EoS聚集[12-14].过敏原还可以通过刺激B细胞产生IgE,后者与肥大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诱导肥大细胞脱颗粒,也可促进EoS聚集[15-17]. 本研究中17.0%的患者既往有明确的食物或药物过敏史,在过敏原检测中有高达73.3%的患者发现异常,去除过敏原可以缓解症状,再次接触致敏食物会复发,可以认为过敏原在该病的发生、再发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提示明确过敏原,并彻底避免其接触是治疗该病的有效手段. 本研究中仍有16人过敏原筛查阴性,根据文献报道可能是罕见的过敏原或者已经产生耐受[18].

该病的临床表现及EoS浸润部位及深度有关,累及食管常见症状有吞咽困难[19],累及胃、小肠时最常见症状为腹痛,其他有恶心、呕吐、腹泻、梗阻[20,21]、消化道出血、低蛋白血症及营养不良等,累及结肠时可出现腹痛、腹泻、便血[3,22]等. 黏膜型主要为腹痛、腹泻、消化道出血、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及贫血; 肌型表现为食管狭窄、胃肠道梗阻; 浆膜型主要表现为腹膜炎及特征性腹水. 从本研究来看,最常见表现为腹痛,其次有腹胀、恶心、腹泻、便血、呕吐等,临床症状不典型.少见的有以胸痛为首发症状的患者,临床工作中应当与心脏、肺部疾病相鉴别.

从实验室检查来看,有统计发现70%-80%的患者外周血EoS比例及数量增多[1]. 本研究统计数据显示79.5%的患者外周血EoS计数升高,与报道相符,并且部分患者治疗后外周血EoS计数减低,提示外周血EoS水平可以用于辅助诊断及评估治疗效果. 根据目前推测的发病机制来看,该病与IgE密切相关,但本研究显示仅21.6%的患者血清IgE升高,大部分患者IgE正常,一方面提示IgE并非该病的血清标志物,另一方面提示该病的发生可能存在其他机制. 本研究发现,多数患者骨髓涂片可见EoS比值增高,细胞形态及大小正常,不存在异型性,骨髓液涂片可以作为支持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依据. 特别应注意与高EoS综合征相鉴别,该病可导致多系统损害,累及消化道表现可出现类似EG的症状及病理学表现,区别在于该病病情进展快、病死率高、预后差[23,24],临床工作应当注意.

尽管内镜表现缺乏特异性,内镜检查仍是诊断该病的重要一步. 根据本研究来看有大约1/4的患者胃镜正常,半数以上的患者结肠镜正常. 常见内镜异常主要有充血、糜烂、溃疡、息肉等. 诊断主要依赖病理学检查. 活检组织内大量EoS浸润是诊断的主要条件,因而确定消化道内正常存在的EoS数量十分必要. 一项纳入33例健康志愿者的研究显示,正常食管未发现EoS,自胃至盲肠,数量逐渐增多,盲肠至直肠数量逐渐减低[25]. 一项在亚洲健康人群中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 食管(0.07±0.43)/HPF,胃(12.18±11.39)/HPF,右结肠(36.59±15.50)/HPF,左结肠(8.53±7.83)/HPF[26]. 目前诊断标准为食管黏膜中最密集部位应≥15/HPF[1],胃肠道无统一标准,目前最常使用的诊断标准为≥20/HPF,也有学者认为将标准定为>30/HPF或者高于正常值的2倍,甚至更高,或者根据消化道不同区域制定不同的界值[27]. 本研究发现胃镜活检十二指肠球部及降部EoS平均值高,结肠镜下回肠末端及回盲部EoS平均值高,一方面可以认为该病更易累及上述部位,活检发现EoS大量浸润的可能性更高,另一方面可能是受到人体消化道正常EoS分布的影响. 本研究认为在当前诊断标准下,在上述部位活检不容易漏诊,但分区域设定病理诊断界值会更有意义.

治疗方面,有报道称3/4的患者通过6种食物剔除(奶、豆类、小麦、蛋、坚果、鱼)可以诱发组织学缓解,4种食物剔除(奶、豆类、小麦、蛋)可以让半数患者缓解[1]. 尽管经验性食物剔除治疗可能是一种治疗的有效手段,往往患者依从性差,合并营养成分缺乏,一旦再次接触致敏食物后很快再次复发,饮食治疗的最终目的应该确定具体何种成分会诱发该病,并单纯针对这类食物进行剔除[28]. 本研究根据患者过敏史及过敏原检查结果,制定个体化的食物剔除方案,仍然有一定效果,可作为轻症患者的首选方案. PPI反应性食管EoS增多症(PPI-REE)在免疫及分子生物学特征方面与EG相似,目前认为这是嗜酸性食管炎的一个亚类. 根据本研究结果,PPI对累及食管、胃的患者有效,可以缓解症状,部分患者可以达到组织学缓解. 但有研究报道长期应用可以维持缓解,但停药会出现组织学或者症状学的复发[29,30]. 目前糖皮质激素是治疗该病的主要药物,本研究显示激素应用后患者症状迅速改善,同时也发现部分患者病情易反复. 目前激素用量尚无统一意见. 长期大量全身激素应用可以带来多种不良后果: 骨质疏松、股骨头坏死、感染等,本研究有1例患者因病情反复,长期应用大量激素,最终出现严重感染、感染性休克. 在治疗过程中,应警惕激素可能带来的副作用.

科学发展带来了很多新型治疗方案,有文献报道单克隆抗体[Benralizumab、Mepolizumab(美泊利单抗)、Reslizumab、Vedolizumab(维多珠单抗)等][31,32],粪菌移植[33]等对该病也有效果.

总之,EG是一种以消化道内EoS浸润为主要特征的消化道疾病,腹痛为最常见临床表现,多数患者实验室检查可发现外周血EoS计数、骨髓涂片中的EoS比例升高,这可以辅助诊断. 该病内镜表现不特异,部分患者内镜表现正常. 病理发现EoS大量浸润为主要诊断依据(食管≥15/HPF,胃肠≥20/HPF),十二指肠球部降部、回肠末端及回盲部活检更易得到阳性结果. 该病主要呈慢性病程,易反复发作,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快速、有效,但长期不良反应多. PPI和食物剔除对部分患者有效.相信随着基础研究的深入和临床医师的重视,EGID患者会得到更好的诊治.

文章亮点

实验背景

嗜酸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的概念已有80余年的历史,近几年来随着该病发病人数的增多及临床医师意识的提高,相关病例报道也逐年增多. 然而该病病因及发病机制,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法仍有很多争议. 尽管有食物剔除、糖皮质激素治疗、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PPI)治疗等多种治疗方案,该病易反复发作的特性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及治疗依从性. 大样本的病例分析可以更好的总结该病的临床特点,从而为该病的诊治提供有价值的临床资料.

实验动机

本文主要研究EG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案,拟探讨该病的发病因素、总结临床表现的特点、归纳检验检查结果的共同点,以协助明确该病的发病机制,确立该病的诊治标准.

实验目标

本研究主要目标: 总结嗜酸性胃肠道疾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包括性别、年龄、过敏史、其他变应性疾病合并情况、临床症状、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ic granulocyte,EoS)计数、血清IgE水平、骨髓涂片结果、腹部CT、内镜表现、病理结果、治疗手段及预后. 通过回顾性研究,基本完成了上述目标,对该病的临床诊治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实验方法

本研究搜集过去5年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为EG的患者,共计88例,通过回顾性分析,总结患者的临床特点. 数据处理采用SPSS 17.0软件.

实验结果

本研究达到预期目标. EG患者男性略多于女性,比例1.2:1,平均年龄45.1 岁±14.0 岁,30-50岁患者占半数以上. 腹痛为最常见临床症状. 约80%的患者外周血EoS计数升高. 20%左右的患者血清IgE水平升高. 过敏原检测有70%以上存在异常,鸡蛋为最常见食物过敏原. 90%以上的患者骨髓涂片可见EoS比例升高,但形态正常. 腹部影像学检查发现腹腔淋巴结增大、消化道管壁增厚以及腹腔积液最常见. 内镜表现无特异性,部分患者内镜阴性发现. 病理检查可见EoS可累及消化道各处,胃镜下十二指肠活检发现异常的可能性大,结肠镜下回盲部活检发现异常的可能性大. 食物剔除、PPI应用及口服激素都是该病的有效治疗手段.

实验结论

EG临床症状、影像学及内镜检查均无特异性,病理活检意义最大. 该病可累及胃肠道各处,本研究发现十二指肠及回盲部取活检发现异常的比例更高,提示对于临床上高度怀疑EG的患者在上述部位留取活检可能阳性率更高. PPI反应性食管EoS增多症现已成为EG的一个亚类,PPI可以用于嗜酸性胃炎的患者,根据我院数据,PPI对于大约17%的患者有效. 经验性食物剔除或目标性食物剔除有一定应用价值,就我院数据来看,效果不佳. 口服激素治疗最普遍,可以快速有效的控制病情,但病情易反复,长期激素治疗会带来严重不良后果.

展望前景

本研究属于回顾性研究,统计结果可能存在偏倚. 未来可以采用前瞻性的研究方法,获得更详实的数据,并且在治疗方面采用安慰剂做对照以及盲法,可以更有效的评估治疗效果. 目前有文献报道部分单克隆抗体对治疗EG有效,粪菌移植也有一定价值,未来会有更丰富、更有效的治疗方案可供临床医师选择.

猜你喜欢

过敏原消化道激素
直面激素,正视它的好与坏
宁波第二激素厂
大面积烧伤并发消化道溃疡大出血及胸腹腔感染1例
过敏原检测真的准确吗
绝经治疗,该怎么选择激素药物
观察消化内镜新技术在消化道早癌诊断治疗中的应用
探讨消化道早期癌前病变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后的护理干预
备孕需要查激素六项吗
过敏原检测到底准不准确
关于过敏性皮肤病的过敏原检测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