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老城区改造中的商业交通设计
——以无为米芾广场开发项目为例

2019-02-21许丛蓉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2019年1期
关键词:老城区米芾广场

许丛蓉

(安徽水安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 引言

老城区的商业建设与改造历来是城市规划建设中政府切身关心的问题。近年来,县级城市,特别是有文物保护建筑的地段,由于规划年代较早,建设标准较低,城市道路相对较窄,市政设施也相对不完善。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以及汽车保有量的增加,导致现有的道路交通及城市建设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城市建设的发展和居民城市生活的需求。

对于老城区中心地段,主要道路两侧一般商业设施较多,人员密集,交通主要存在以下几种问题:①道路红线宽度相对狭窄;②机动车通行缓慢;③机非混行;④沿街商业开口密集;⑤人员安全意识有待提高;⑥交通设施的细部处理不科学等。这些现状急需设计者在充分考虑城市建设背景的条件下,合理、有效地解决老城区的商业设施及道路交通问题,提高居民生活品质,提升城市形象。

2 老城区的交通改善

老城区的交通主要问题首先是交通“混乱”,其次是交通“阻塞”。缓解老城区交通压力,可以采取以下措施:①减少穿城交通和控制进城交通;②建设和整治、促进交通秩序;③加强交通组织、管理力度、和增进市民的交通意识。

以合肥老城区为例,缓解老城区交通压力的具体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①道路交叉口整治;②完善老城区交通组织;③保障步行交通;④引导自行车的使用;⑤完善停车设施和管理;⑥限制私人机动车在老城区的数量;⑦加强交通监管力度。此外,老城区改造项目宜采取“针灸式”策略,不宜大拆大建,要在充分的科学论证基础上,合理采取适应性改造措施。如何采取设计策略,落实相关原则,正是本文结合米芾广场规划设计的实际案例欲探讨的问题[1]。

3 米芾广场未建设前项目现状概况

该开发项目基地位于老城区中心,总用地53 210.5m2,建设用地48 980m2。该地块的西南侧为省文物保护单位 “米公祠”, 是北宋著名书画家米芾任无为知军时所建。现珍藏有160余方晋唐以来历代名家碑刻,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东南侧是一所百年名校,东西两侧均为较集中的居住区以及综合服务区、菜市场等,周边商业云集。此开发项目建设前的现状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环境

菜市场周边环境混乱,小摊小贩占道经营,卫生状况恶劣,严重影响城市的市容,环境污染现状严重,如图1、图2所示。

图1 环境现状

图2 “ 米公祠”现状

2)交通

老城区道路建设相对滞后,城市车辆日益增加,机动停车位混乱不足,道路十分拥挤。

3)设施

现有的商业环境以及硬件设施相对落后。商业网点规划混乱,且点区分散,没有大型的城市综合体。

4 米芾广场建设改造的规划指导思想及原则

在这样一个历史与现实、困难与发展并存的“城市心脏”地带,如何有效地进行城市的开发,解决拆迁安置,加强城市道路交通及基础设施的建设,保护“米公祠”传统文化,使文化遗产在城市现代化过程中继续保持生命力,是本次规划设计的目标思想[2]。米芾广场建设改造的规划指导思想及原则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坚持“高起点”的目标

为顾全政府建设的大局,实行改造“一步到位”,保证旧城改造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共生共存、强化特色”,使米芾广场项目成为城市及历史文化的一个窗口。

2)坚持“以人为本”

创造富有地域文化特色和人情味的城市交往活动空间,调整用地功能,促进与加强商业、服务业的繁荣,加强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实行“新建与回迁相结合”的原则

该地块拆迁量大,回迁面积约有8万m2,实行“新建与回迁相结合”的原则,既解决拆迁难题,同时也打造一处高品质的安居休闲之地。

4)进行立体空间全方位改造,充分利用土地资源

地下空间,部分作为农贸市场,其余集中设置2层大型地下汽车库,解决日益增长的汽车时代车位需求问题。利用屋顶空间设置200m体育跑道,为学生提供活动场地。改造时一并进行地下管线的敷设和地上公用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商业的经济使用价值和完善市政基础配套设施。

5)坚持“谁投资、谁收益”

在旧城改造中,利用政府推进和市场机制运作相结合的观念,积极引入城市经营理念,社会多渠道筹措融通资金,共同为旧城改造做贡献。

6)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发扬百年名校的教育作风

彻底改变“米公祠”周边环境,将“米公祠”的自然绿色环境升级强化,提高“米公祠”的生态环境,加强名校的体育配套设施,打造一张有特色文化底蕴的城市名片。

5 米芾广场交通问题的设计思路

5.1 现状交通问题分析

现状交通主要存在以下几种问题:①城市路网骨架不够完善,城区主要通道过于单一,缺乏分流道路,导致交通系统脆弱,高峰拥堵时有发生。主要道路为东西向双向四车道,存在“人机非混行”现象。② 部分道路机非混行、宽度较窄,两侧建筑密集,拓宽难度较大。道路断面较窄,通行能力有限,城区内部支路网受到居住小区的封闭影响,交通混乱,非机动车停放无序,机动车停车位严重不足。③城区行政办公文教单位密集,商业及配套设施完善,但布局零碎,公共停车设施缺乏,占道停车比例过高,影响道路功能的正常发挥。④随着城市机动车保有量的迅速增加,老城区道路网络及静态交通设施已经处于“不堪重负”状态。[3]

5.2 交通解决思路

交通的解决方法有以下几个方面,如图3所示:

1)设计安全舒适的步行系统:步行系统的设计遵循与人流的聚散对应,与购物、交往、娱乐、餐饮、聚会等人群活动支持对应的原则,除满足传统的购物与交通功能外,还为公众提供了游憩、交往和观景的开放空间。沿路两侧绿化带与人行道结合,形成绿树成荫,环境优美的地面步行空间。在步行系统中绝大部分采用了连廊等半室内的形式。通过步行系统的设计力求减少人们对汽车的依赖程度,增加地区吸引力,改善街道环境,创造更多的零售商业活动空间。

2)动态交通:将部分道路进行优化整合,调整“米公祠”出入口,改为南向出入口,设置集散广场。原杏花泉小学缺少运动场地,利用地块东侧商业1层屋顶解决运动场问题。与东侧新马路相接的地块,利用现有道路高差,设置下沉式集散广场,为今后新马路贯通,疏解出行高峰压力提供保障。

3)静态交通:本项目将机动车库设于地下负1、2层,总停车位达1500辆(规划条件本项目共需要机动车停车位550辆),为周边区域居民解决部分停车难的问题。地下停车出入口共有4处,B区商业1层局部架空设置地下车库第1出入口,引导铁山路东侧方向过来车辆;沿新马路设置地下车库第2出入口;沿鞍子巷结合农贸市场设置地下车库第3出入口,解决农贸市场车辆停置问题。沿铁山路西侧三角形环道以南增设第4出入口,由于该路面交通复杂,仅设置单向入口。这样规划不仅发挥支路微循环作用,而且充分挖掘停车的潜力。

4)总体消防交通:整体布局严格按照消防要求设计,建筑四周设消防环道,室外商业街兼做消防车通道,满足疏散要求;高层建筑沿街长边落地,满足消防扑救要求。消防扑救面为8m×15m,消防车道最窄处宽6m,转弯半径12m。

5)商业内街、商业外街的交通联系:主要出入口沿路分别设置,内部区域各自设有自动扶梯、客梯、观光电梯,同时A区的中庭设置,为商业打造了宽敞的、高品质的动态空间。各区通过圆形天桥及连廊部分相连,使商业人流紧密地联系起来,同时更能方便快捷的进入到米公祠公园休憩空间。流线清晰,各自独立。

6)货物、垃圾运输交通的设置:货物出入口分别设于各区域的次要地段位置,满足地上和地下商业货物运输的快捷要求,由货梯输送,尽可能减少对整个商业及人流干扰。垃圾由电梯垂直运送至负2层垃圾房,集中处理后经专用通道及汽车坡道运出。

7)非机动车停车区的设置:利用原凌风山庄原有地下室进行改造,和B区负1层连通;鞍子巷入口E区广场下面设有双层非机动车库,与菜市场一并改造,可停车1500辆;部分商业利用道路开阔地段,设置地面临时停车;东侧商业利用架空层,解决商业超市的非机动停车位。

5.3 无障碍设计交通的处理

根据GB 50763—2012《无障碍设计规范》的要求,在开敞空间和建筑物的主入口应设置无障碍通道,并在步行道路地面铺设供盲人使用的特殊材料。

图3 无为米芾广场规划设计总图

6 本案整治与改造后的影响

此项目整治改造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将彻底改变无城中心菜市场和鞍子巷“脏、乱、差”的混乱现状;②有效缓解老城区的交通压力;③解决地面停车“无序、无位”的状况;④对“米公祠”文物的重点保护做了很好解决与提升,为城市文物的文化特色打出一张漂亮的名片;⑤该规划方案形成了纵横向相交、直接面临城市主次干道的商业街区模式,这将彻底改变无城的小街小巷、单一的商业分部现状。同时也在学术层面上提供了在老城区改造中疏解交通,尤其是商业交通的一种策略、方法和思路。

猜你喜欢

老城区米芾广场
布鲁塞尔大广场
日出老城
米芾拜石
米芾与《阳朔山图》相关问题的再探讨
用“心”写字
在广场上玩
老城区绿地更新策略——以北京西城区绿地提升为例
老城区是夜经济的“灵魂”
九江市老城区住区空间形态演变原因研究
广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