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建筑设计与智慧城市设计对比及研究
2019-02-21林必毅周清华张世宇
林必毅,周清华,张世宇
(深圳市赛为智能股份有限公司)
1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1.1 智能建筑
根据GB 50314—2015《智能建筑设计标准》[1],智能建筑(Intelligent Building)的定义是:以建筑物为平台,基于对各类智能化信息的综合应用,集架构、系统、应用、管理及优化组合为一体,具有感知、传输、记忆、推理、判断和决策的综合智慧能力,形成以人、建筑、环境互为协调的整合体,为人们提供安全、高效、便利及可持续发展功能环境的建筑。
1.2 智慧城市
关于智慧城市,目前还没有统一公认的权威定义,不同行业、机构和专家站在不同的角度对智慧城市的概念进行了诠释和定义。根据八部委共同起草、国务院批准、发改委发布的《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发改高技[2014]1770号),智慧城市是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智慧化的新理念和新模式[2]。
新型智慧城市是以“为民服务全程全时、城市治理高效有序、数据开放共融共享、经济发展绿色开源、网络空间安全清朗”为主要目标,通过体系规划、信息主导和改革创新,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现代化深度融合、迭代演进,实现国家与城市协调发展的新生态。智慧社会是我国新型智慧城市发展实践基础上的理念深化、内容延伸和范畴拓展,体现了智慧城市和智慧乡村的有机结合,反映了新时代我国深化城乡融合发展的根本要求。无论是“新型智慧城市”,还是“智慧社会”,均是对“智慧城市”内涵外延的进一步提升,未来智慧城市,也一定会融入新的技术,赋予新的理念。
1.3 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频繁在智慧城市项目中出现。根据GB/T 36333—2018《智慧城市 顶层设计指南》,智慧城市顶层设计(Smart city Top-level Design) 的定义是:从城市发展需求出发,运用体系工程方法统筹协调城市各要素,开展智慧城市需求分析,对智慧城市建设目标、总体框架、建设内容、实施路径等方面进行整体性规划和设计的过程[3]。
2 智能建筑设计与智慧城市设计对比分析
2.1 设计相同点分析
无论是智能建筑设计,还是智慧城市设计,都会把标准、需求、基础、经验和创新作为设计核心把控点,如图1所示。
2.1.1 基于标准进行设计
标准包括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和团体标准。设计要符合国家现行的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的有关规定,尤其是强制性条文的规定。
2.1.2 基于需求进行设计
设计,必须以客户需求为出发点,满足客户的需要。优秀的设计师,要和客户充分沟通,了解实际需求或痛点,并结合标准和经验等,提出合理化建议,替客户考虑一些细节,做出最佳设计方案,让客户对设计成果满意。
2.1.3 基于基础进行设计
基础,特指现有基础,包括当前项目的经济基础和信息化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也决定了设计。
2.1.4 基于经验进行设计
经验分为企业经验、行业经验和第三方经验。作为专业设计师或设计团队,应具有丰富的设计经验,可以完成某一智能建筑或智慧城市项目的设计工作,递交的设计成果需要经过企业内部的校核和审核,代表了企业最高水平,客户或评审专家能够从设计成果中看到企业的经验展现。然而,建筑类型繁多,城市覆盖面广,一家企业不可能面面俱到,全部擅长,有时需要吸取行业(同行)经验或第三方(如厂家)经验。自身的实战经验非常重要,过度依赖厂家经验或设计,会让企业的设计部门变成“编辑部”,对未来的发展极其不利。
2.1.5 基于创新进行设计
创新意味着设计有亮点、创新点。创新使设计成果具有优势,助力企业中标或设计成果获得客户认可,这也是企业竞争力的源泉。
2.2 设计不同点分析
图1 智能建筑或智慧城市设计核心把控点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设计不同点对比分析,如表1所示。
3 智能建筑设计
3.1 依据建筑类型进行设计
建筑类型分为工业建筑、农业建筑和民用建筑。智能建筑适用于民用建筑和通用工业建筑。其中,民用建筑分为住宅建筑、办公建筑、旅馆建筑、文化建筑、博物馆建筑、观演建筑、会展建筑、教育建筑、金融建筑、交通建筑、医疗建筑、体育建筑、商店建筑等。
智能建筑设计,首先要分清建筑类型,然后根据GB/T 50314—2006《智能建筑设计标准》中各种建筑类型的“智能化系统配置表”,对信息化应用系统、智能化集成系统、信息设施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公共安全系统和机房工程进行详细配置和设计。
3.2 依据客户需求、资金状况、企业经营调整重点应用和控制系统规模
“智能化系统配置表”有应配置、宜配置、可配置之分。应根据客户需求、资金状况和企业经验等因素合理设置系统或子系统,调整重点应用,控制系统规模(点数)。
3.3 依据创新设计提升竞争力
智能建筑项目设计,围绕安全、高效、便利及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创新设计,对客户有较大的吸引力,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关键途径之一。新一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产品也不断更新迭代,系统解决方案也不断优化创新,创新设计层出不穷。
4 智慧城市设计
与智能建筑设计不同,智慧城市的设计相对比较复杂,影响因素也更多。智慧城市顶层设计主要对建设目标、总体框架、建设内容、实施路径等方面进行整体性规划和设计,而详细设计则是对顶层设计中建设内容的展开,除了图纸,还有具体的设计方案、工程量清单或财评资料。以下主要对设计影响因素进行探讨。
4.1 用户需求变动影响设计
用户若是“明白的业主”,则会提供较为详细的纸质需求。但智慧城市项目中,往往碰到的是“非明白的业主”。用户需求调研,过程漫长,如研发的迭代模型,需要多次沟通交流,经过多次共同考察后慢慢梳理出需求。
4.2 运营和商业模式影响设计
智慧城市项目主要依托PPP模式落实。PPP相当于“项目融资+EPC+运营管理”,与智能建筑项目相比,多了“项目融资”和“运营管理”。目前,智慧城市项目的设计是重中之重,必须考虑未来运营、商业/盈利模式,以便提升使用者付费比例成功入库或避免从库里被清理。另外,有了较高的使用者付费比例才能解决融资问题。银根收紧时,解决不了融资,项目基本等于失败。此时对设计师是极大的考验。
4.3 评价体系影响设计
智慧城市项目在多年的运营期中,有绩效考核。因其提供的是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项目的回报率一般较低,大约6.5%,故绩效考核必须争取满分,否则社会资本方的利益将受损。智慧建筑项目,验收或维保评价,仅限于业主方、监理方或物业管理方,不会有市民参与。而智慧城市项目不同,GB/T 33356—2016《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内主观指标有一级指标“市民体验”,一级指标权重为20%,二级指标 “市民体验调查”,一级指标权重为20%。故评价体系会影响设计,设计时应先考虑市民体验。
4.4 新出台国家标准影响设计
2016年,GB/T 33356—2016《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获批发布。 2017年10月14日,国家智慧城市标准化总体组规划推动的GB/T 34678—2017《智慧城市 技术参考模型》等4项国家标准获批发布,2018年6月7日,GB/T 34680.4—2018《智慧城市评价模型及基础评价指标体系 第4部分:建设管理》、GB/T 36332—2018《智慧城市 领域知识模型 核心概念模型》、GB/T 36333—2018《智慧城市 顶层设计指南》、GB/T 36334—2018《智慧城市 软件服务预算管理规范》、GB/T 36445—2018《智慧城市 SOA标准应用指南》一共5项智慧城市国家标准获批发布。未来几年还会陆续发布超过30项的智慧城市相关国家标准,智慧城市标准发布进一步加强。同时,不断新出台的智慧城市国家标准无疑会影响智慧城市项目设计。
表1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设计不同点对比分析表
4.5 城市管理者分管范围/个人偏好影响设计
与企业管理一样,城市管理者往往也是“位置决定思想”,对自己分管范围的较重视,城市管理者的个人偏好可能成为重点建设内容。如何正确引导是考验智慧城市项目设计师水平的问题。
4.6 考察结果影响设计
智慧城市项目兴起较晚,企业自身的经验积累不足,要实行“走出去”的战略。设计师不能闭门造车,所谓“博采众长、开阔视野”,就是要多看多学习别人的作品,尤其是优秀的作品,故考察结果影响设计。项目公司要积极组织政府人员外出考察同类经典案例,做到心中有数。
4.7 知识不够影响设计
智慧城市项目,需要综合型设计人才。理想的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师或总规划师,应该是一位好的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地理学家、社会心理学家、统计学家和系统分析家,而且要掌握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其他必要的科学技术技能,如熟悉土木工程、方法论和控制论等。理想的智慧城市设计师,应该是一位知识比较全面,熟悉技术、业务、融资、商业模式、评价、运维、运营、风控、财务、城市治理、城市服务等方面的人才。
4.8 城市地图、共享共建、利旧影响设计
智能建筑项目,一般为新建项目,而智慧城市项目,城市本身往往存在已久,设计上要考虑利旧,节约投资。
智慧城市项目,城市管理为矩阵式管理,垂直管理情况比较严重,一些子项必须走共享共建之路,一些子项整个省已统一安排,要另行处理。
城市地图(AUTOCAD格式)在城市的规划局有备案,但往往不是新的。而智慧城市必须依托它作为底图,所以,建议项目公司成立后,立即处理此事,如果城市地图比较老旧,应尽快组织人员修改完善,否则会影响财评等工作。
5 结语
从智能建筑设计走向智慧城市设计,意味着从“智能”走向“智慧”,从“建筑”走向“城市”,涉及的业务、技术面变广,需要的调研工作量、驻场设计时间、知识需求量等急剧上升,对原有智能建筑设计师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并伴随提升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