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昨天、今天、明天
——展望智能建筑新时代

2019-02-21沈忠明上海市智能建筑建设协会顾问上海市智能建筑专家委员会特聘委员上海交通大学高级工程师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2019年1期
关键词:智能建筑智能化建筑

文/沈忠明(上海市智能建筑建设协会顾问;上海市智能建筑专家委员会特聘委员;上海交通大学高级工程师)

智能建筑行业市场在2005年首次突破200亿元之后,以每年20%以上的增长态势向前发展。当前,我国智能建筑行业仍处于快速发展期,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领域的延伸,未来几年智能建筑市场前景仍然巨大[1]。

近几年来,诸多行业企业和专家已经热议着我国智能建筑行业正步入一个新的时代,笔者十分赞同这一观点。为说明这一时代的“新”,本文将简单梳理一下我国智能建筑行业的发展历程,并力图对新时代作一展望,以求得同行们的讨论和指正。

昨天,很时髦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步伐,智能建筑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我国兴起,从引进、模仿开始了我国智能建筑的初创期。这一时期大约经历了10年左右。其典型标志为1996年《智能建筑设计标准》上海市地方标准和2000年颁布的GB/T50314国家标准。

在初创时期,“智能化”各类系统产品和技术以引进为主,国内企业主要是对这些技术系统及其产品学习和消化,并将这些系统产品在不同建筑物中具体应用。作为建筑领域的新事物,。各地“智能化”试点在各类建筑物中蓬勃展开,并迅速得到推广。

政府各级建设管理部门将智能化技术作为新科技进行推广,曾制定过智能建筑的若干“星级”标准,有些城市还为“甲(乙)级智能建筑”“智能住宅小区”授牌。获得授牌的智能化建筑和智能住宅小区受到企业和市民的青睐,其物业售价、管理费标准均有明显提升。

在市场的驱动下,催生了一大批智能建筑专业设计和施工的科技型企业,众多建筑设计企业纷纷增设智能化或弱电系统设计部门,丰富了建筑业建设覆盖的范围。2004年,国家首次发布建筑智能化设计和施工企业资质标准,在我国建设领域内开始形成一个崭新的智能建筑行业。

今天,很热闹

随着大量建筑智能化实践的积累,我国智能建筑进入了高速发展和成熟时期,大约有十余年,一直延续至今。

在此期间,GB/T50314—2006《智能建筑设计标准》以及一系列建筑智能化技术系统的设计和施工规范相继颁布,“星级”、“试点”、“示范”在建筑智能化市场上逐渐消失,智能化系统建设和运营走向规范化,成为新建建筑和老建筑改造中的“标配”。

在此期间,智能化信息技术产品不断国产化,逐步形成了综合布线系统、安防系统、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等自主的品牌。这些产品在技术的先进性、性能的稳定性和市场的占有率方面逐步接近或超过国外品牌。

在此期间,智能化日益为社会各个领域和阶层重视并成为热点。继智能建筑、智能小区、智能家居之后,不断延伸至社区、城市。社会各类企业、各个行业以及政府各个部门均积极参与其中,出现了智慧社区(园区)、数字社区(园区)、智慧城市、平安城市、绿色城市以及智慧交通、智慧医疗、天网工程、雪亮工程,等等,大家都说“智能化”,无人不抓“智能化”,光“智慧城市试点”就有300余个,十分热闹!

在蓬勃发展的形势下,智能建筑市场得到很大发展。但是,由于各自为政的建设和管理,智能化系统多数是孤立子系统单独运行,少有系统信息集成。即使一些构建了智能化集成平台的,也因行业阻隔、管理权限以及信息安全等原因而自成体系,各自运行,从而形成许多“信息孤岛”,难以充分发挥各类数据应有的作用,没有达到应有的投资效益。

在这“热闹”之中,各地各行业发展很不平衡。在政府重“政绩”,企业重利润的思想指导下,“有钱建设,无钱维护”的问题仍然普遍。当前,一、二十年间大量建成的智能化系统面临着维护和升级的难题。当然,这些问题在新一轮“追新”的建设热潮中将可能逐步得到重视和克服。

明天,更精彩

随着移动通信、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及成熟应用,在我国建筑智能化二十余年推广的实践基础上,智能建筑行业的确已经步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其标志最早可以从2016年颁布的GB 50314—2015《智能建筑设计标准》看出端倪。

《智能建筑设计标准》的2015版与2006版一个显著的区别是“信息化应用”成为智能建筑的重要部分。这不但标志了智能化系统建设的目的在于应用,更明确地要求各类系统信息的交互、共享和应用!从而使智能建筑的实践由孤立、单个系统以及较为简单的系统集成和联动进步到在更大范围内对各类数据的汇聚、分析、处理、学习、决策和执行,显著提升建筑的功能和现代化水准。简而言之,智能建筑行业的重点开始从“机”和“线”的硬件转向“信息”和“数据”的软件。

在此,笔者不妨对新时代的智能建筑行业作如下展望:

1.建筑智能化系统将“无限”扩展

在“互联网+”政策驱动下,基于互联网“云”技术的不断完善,各类“云平台”将使单个建筑物(群)智能化系统“无限”扩展,不但可以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进行运行与管理,还可以将广大用户和管理服务人员以APP参与系统的使用和管理。如新近涌现的“云对讲”“云门禁”等系统平台已经使用户成功地冲破自身住宅室内空间的局限。

基于互联网“云”的建筑智能化系统将使拥有大量物业的管理企业极大扩展其管理的维度,提高其响应的速度,增强其控制的精准度。

工信部2018年印发《推动企业上云实施指南(2018-2020年)》,就是对企业运用云平台管理的推动和导引。

2.万物互联将成为现实

随着5G移动通信技术即将投入正式运行以及LORA、NB-IOT等各类低功耗窄带物联网技术产品的成熟应用,“万物互联”成为可能,必将使建筑智能化系统的监测和控制扩展至任何一物、任何一点,系统采集的信息将极大丰富,从而使管理响应以及控制的精准度和及时性得到显著提升,使建筑空间环境真正满足各类人员、各种业务的实际需要。

3“ .大数据”将获得充分应用

大数据采集、分析和处理技术的进步将使大量分散于不同地域、不同行业、不同机构、不同时间段的数据能够在同一信息平台上实现交互和共享,集中为某一物、某一事、某一目标服务,必将展现出“超人”的智慧和能力。

4.人工智能日益深入社会活动的各个角落

随着人脸、行为、语音等生物识别技术、深度学习技术的进步,必将形成各种各类人工智能产品,将成为人类社会新兴的强大生产力,同时也为人们日常生活服务带来全新的变化:各式各样的机器人将进入家庭、学校和企事业单位!翻译机器人、扫地机器人、聊天机器人,……,正在大踏步地走进千家万户,造福人类一代又一代!

据相关报道,2018年全球智能家居消费已超过120亿美元,并预测到2022年的年增长率可达38%。

5.信息接口及数据标准将成为今后智能化技术标准的重点

自智能建筑在我国兴起以来,已经发布了不少有关智能化系统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多为系统设计、施工、工程验收以及系统技术性能的标准。这些标准对于推动和规范智能化系统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进入智能建筑新时代,对涉及大量系统集成和数据共享,上述这些标准就难以满足需要了。GB/T51269—2017《建筑信息模型分类和编码标准》等一系列有关系统集成接口、协议规范以及数据编码要求等,将是未来智能化标准编制和应用的方向,有待行业同仁和专家悉心努力。

6.信息安全成为智能化高速发展的保障

众所周知,在智能化系统大联网、信息大集成、大数据应用发展趋势下,保障信息安全至关重要。为此,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018年制定、修改并正式发布了信息安全技术27项国家标准。它们涉及物联网安全的内容,包括相关的参考模型及通用要求、感知终端应用安全、感知层网关安全、数据传输安全、感知层接入通信网安全等。从事智能化系统集成、软件编制和数据处理的人们必须认真贯彻执行并不断填补相关标准的空白。

7.智能化系统软、硬工程占比将发生本质变化

智能化系统各类设备日趋智能化、集约化。以往由若干设备组成的系统,日益被1台或少数几台设备所替代,并辅之以相应功能模块插件;1个系统可通过改变控制软件实现多种功能;通过系统平台利用泛在的宽带移动通信网络直接组网,使信息传输物理介质达到“极简”。这就使智能化系统工程的线缆敷设和设备安装工程量显著压缩,而实现系统控制和管理的软件工程量将明显提升。

8.新生的弱电行业被认可,并将向更高层次提升

2018年9月住建部颁布《弱电工职业技能标准》,正式将弱电工程(指建筑智能化工程)一线操作人员作为1个正式的被国家认可的职业岗位。表明新兴的智能建筑行业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劳动生产分工中的1项职业而被认定,行业人才将统一列入国家渠道培养,对于智能建筑行业技术队伍建设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最后,让我们重温李克强总理在《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一段话:“发展壮大新动能。做大做强新兴产业集群,实施大数据发展行动,加强新一代人工智能研发应用,在医疗、养老、教育、文化、体育等多领域推进“互联网+”。发展智能产业,拓展智能生活。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让群众和企业切实受益,为数字中国建设加油助力”。

智能建筑行业的同仁应高举双手拥抱新时代,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将信息化、智能化服务不断扩展和深入。努力为现代建筑行业服务,努力为整个城市、整个地区综合性需求服务,努力为每个家庭、每个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服务,不断创造智能建筑这一新兴行业的新业绩。

猜你喜欢

智能建筑智能化建筑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智能化战争多维透视
智能建筑机电设备自动化技术
探讨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中的应用
智能建筑中的建筑设计研究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大型公共建筑智能化系统造价控制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智能建筑自动化设备安装技术的应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