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胸腺类癌CT影像学分析

2019-02-21张茂伟李智勇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9年2期
关键词:分界胸腺征象

张茂伟,李智勇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辽宁 大连 116011)

胸腺类癌是起源于胸腺神经内分泌细胞的低度恶性肿瘤,临床罕见[1],其生物学行为常具有侵袭性,易侵犯纵隔结构,并常出现局部和远处转移,预后常不良[2]。本研究回顾性分析5例经病理证实的胸腺类癌的临床及CT影像特征,旨在提高对胸腺类癌CT征象的认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0年1月—2017年3月于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例胸腺类癌患者,男3例,女2例,年龄51~87岁,平均(70.4±13.1)岁;临床表现为胸痛、乏力伴呼吸困难、胸闷气短各1例,2例无明显临床症状而于体检时偶然发现。所有患者均无类癌综合征或库欣综合征表现,均接受CT平扫及增强扫描检查。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GE Discovery 750 HDCT扫描仪,扫描范围从胸廓入口至膈肌,管电压120 kV,管电流200 mA,扫描层厚5 mm,重建层厚1.25 mm,机架旋转速度0.5 s/rot。增强扫描采用碘海醇(300 mgI/ml),以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团注,流率3.0 ml/s,剂量1.5 ml/kg体质量,分别于注射后20、50 s行动脉期、静脉期扫描。由2名主治医师于GE AW 4.5工作站,共同以肺窗、纵隔窗及骨窗观察图像,测量并记录肿瘤大小、平扫及增强扫描各期CT值,测量2次取其平均值,观察肿瘤形态、内部结构特征及周围侵犯情况。

2 结果

5例胸腺类癌均为单发,均位于前纵隔,病灶主体4例位于前上纵隔、1例位于前下纵隔。肿块呈偏侧性生长,偏左侧3例,偏右侧2例。肿块主体位于纵隔,较大者向肺内突出,与肺组织交界面呈锐角相交。肿块长径1.9~10.5 cm,平均(7.28±3.45)cm,其中4例长径>5.0 cm;短径1.6~9.4 cm,平均(5.16±2.78)cm。肿瘤形态呈轻度分叶状3例,椭圆形2例。

5例肿块CT平扫与胸壁肌肉呈等密度,CT值36~50 HU;1例最小病灶密度均匀, 4例长径>5 cm的病灶密度不均,内见多灶性低密度区;病灶内均未见明确脂肪、钙化及出血成分(图1A)。增强后5例肿块实性部分均呈轻、中度渐进性强化,CT值增幅为22~44 HU,平均(31.40±8.23)HU,病灶内低密度区无强化;3例病灶内见纤细、扭曲的线状血管影(图1B、1C)。4例长径>5 cm病灶中,3例与纵隔大血管分界不清,1例与心包分界不清,1例最小病灶周围脂肪间隙清晰。5例肿块均未见明确包膜,均未见纵隔及腋窝淋巴结肿大。肺脏、肝脏及胸廓骨质结构均未见明确转移征象。

5例肿块均经手术切除后病理证实为胸腺类癌。光镜下肿块主要由多量胸腺上皮样肿瘤细胞和大量淋巴样细胞构成,肿瘤细胞中等大小,肿瘤细胞呈梁索状或巢团状排列,间质富含血管,偶见核分裂象(图1D)。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显示肿瘤嗜铬蛋白A、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突触素均呈阳性。

图1 患者男,51岁,胸腺类癌 A.CT平扫示前纵隔巨大肿物,轻度偏左侧,与主动脉弓分界不清; B.增强扫描动脉期肿块明显不均匀强化,内见纤细血管影(箭); C.增强扫描静脉期病变持续强化; D.病理图(HE,×400)

3 讨论

胸腺神经内分泌性肿瘤十分罕见[1],约占胸腺肿瘤的2%~5%[3],总发病率约为0.01/100 000[2]。2015版WHO肺部肿瘤分类[4-5]将胸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分为4类,即类癌(包括典型类癌和非典型类癌)、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小细胞癌和混合性胸腺癌。临床大多数病例为非典型类癌,本组5例均为非典型类癌。

胸腺类癌好发于男性,男女比例约为2∶1~7∶1,青年至老年均可发病[6]。本组3例为男性,5例年龄均>50岁。胸腺类癌常具有侵袭性生物学行为,易侵犯周围纵隔结构,易复发及转移。约50%胸腺类癌患者伴有副肿瘤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异位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过多引起的库欣综合征或1型多发性内分泌腺肿瘤综合征[7-8]。本病预后较差,本组1例患者术后33个月复查发现双肺多发转移。

胸腺位于前上纵隔,因此前上纵隔是胸腺类癌的常见部位。既往研究[7]报道胸腺类癌可至下纵隔,多为肿块较大、向下生长所致。本组1例病灶主体位于下纵隔,分析可能与胸腺异位有关,而非肿块较大累及下纵隔。既往报道[8]1例发生于后纵隔的胸腺类癌,可能是胸腺异位所致。肿块在纵隔内常呈偏侧性生长[7],本组5例肿块均呈偏侧性,其中1例病灶虽然较小,仍呈偏右侧生长趋势,原因有待进一步探索。

胸腺类癌侵袭性强,易侵犯周围结构,CT表现为浸润性生长,与大血管及心包分界不清,可沿大血管间隙生长。本组1例CT示肿块与心包分界不清,术后病理明确为心包侵犯。胸腺类癌肿块通常较大,直径可达17 cm[7],形状不规则,可呈浅分叶状,较小肿瘤相对形态规则,可为类圆形或椭圆形;CT平扫呈不均匀稍低或等密度,肿瘤生长迅速、血供相对不足,常导致病变内出现坏死囊变,钙化少见;增强扫描肿瘤实性部分呈轻、中度渐进性强化,CT值增高约20~30 HU[8],由于坏死囊变部分不强化,因而肿块整体强化不均匀。本组3例肿块内可见纤细、扭曲的明显强化线状血管影,有学者[7-8]认为此征象可能对于诊断胸腺类癌具有提示作用。胸腺类癌易伴锁骨上窝、纵隔或肺门淋巴结肿大[7],但本组5例均未见淋巴结肿大和远处转移征象,可能与本组样本量少有关。胸腺类癌需与发生于纵隔的常见肿瘤,如胸腺瘤、胸腺癌、淋巴瘤等相鉴别[9]。

总之,胸腺类癌是一种罕见的神经内分泌肿瘤,CT平扫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增强后表现为轻、中度渐进性强化,病灶内出现纤细血管影可能为其较特异的征象。CT检查对于诊断本病具有提示作用。

猜你喜欢

分界胸腺征象
产前超声间接征象在部分型胼胝体发育不全诊断中的价值
Lung-RADS分级和CT征象诊断孤立性肺结节的价值
CT胸腺厚度联合视觉评分对非胸腺瘤型重症肌无力胸腺异常的诊断价值
胸腺增生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CO2激光联合胸腺法新治疗尖锐湿疣疗效分析
LI-RADS v2018 MR 辅助征象对肝细胞癌的诊断价值研究
血清肿瘤标记物CA125、HE4与多层螺旋CT征象联合对卵巢癌的诊断价值
刑法与民法之间的分界问题研究
肖碧源
10kV用户分界开关在定陶电网的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