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背部弹力纤维瘤18F-FDG PET/CT表现

2019-02-21赵梅莘张卫方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9年2期
关键词:肌肉组织肩胛单侧

赵梅莘,张卫方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核医学科,北京 100191)

背部弹力纤维瘤(elastofibroma dorsi, EFD)是一种相对少见的软组织良性肿瘤[1],病理表现主要为弹力纤维异常增生,目前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EFD最常见的发病部位为肩胛下角与后胸壁间被肩胛下肌、背阔肌、前锯肌及菱形肌包围的区域[2-5]。部分EFD患者可出现肩背部疼痛不适、异物感,亦可无明显临床表现。目前普遍认为EFD具有相对固定的发病位置及典型CT表现,可不依靠组织学检查确诊;对于无明显症状的患者一般无须手术治疗[2,5-7]。18F-FDG PET/CT已广泛应用于恶性肿瘤的临床分期及疗效评估。部分EFD患者在PET/CT全身显像时被意外发现肩背部有异常摄取灶,结合发生位置及CT表现,可确诊EFD。目前有关EFD PET/CT表现特征的报道[8-11]仍较少见。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6例EFD患者的18F-FDG PET/CT表现,以期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2018年5月于我院接受18F-FDG PET/CT检查的9 520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其中26例明确诊断EFD,男、女各13例,年龄48~92岁,平均(72.9±9.4)岁,<72岁12例、≥72岁14例。EFD诊断标准[12]:发病部位为肩胛下角内侧与后胸壁间被肩胛下肌、背阔肌、前锯肌、菱形肌包围区域;CT表现为扁平、椭圆状与肌肉近-等密度的软组织肿块,部分肿块内可见索条状脂肪密度间隔。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Siemens Biograph 64 PET/CT仪。18F-FDG由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同位素研究所提供,放射化学纯度>90%。检查前嘱患者空腹6 h以上。注射0.15 mCi/kg体质量18F-FDG,60 min后行常规PET/CT扫描。首先行CT平扫,范围自颅底至股骨上段,矩阵512×512;然后采集PET图像,矩阵168×168,共采集5~7个床位,2.0~2.5 分钟/床位。

1.3 图像分析 由2名中级及以上职称的核医学医师独立阅片,意见不同时经协商达成一致。观察并记录病灶位置、大小、密度及最大标准摄取值(maximum 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 SUVmax);以肝脏平均标准摄取值(mean 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 SUVmean)作为肝脏血池本底,计算病灶SUVmax/肝脏血池SUVmean比值(standardized uptake ratio-blood pool, SUR-BP)。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统计分析软件。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对非正态分布资料则以中位数(上下四分位数)表示。采用Mann-WhitneyU检验比较男性与女性、年龄<72岁与≥72岁EFD患者间及体积<39 cm3与≥39 cm3EFD病灶间SUVmax、SUR-BP的差异。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6例患者中,19例(19/26,73.08%)EFD累及双侧;7例(7/26,26.92%)单侧受累,均为右侧。共45个EFD病灶,表现为位于肩胛下角内侧与后胸壁间被肩胛下肌、背阔肌、前锯肌、菱形肌包围区域的类圆形或梭形软组织肿物(图1),病灶大小不一,体积2.12~160.84 cm3,中位体积39.66(7.47,76.98)cm3,<39 cm323个、≥39 cm322个;CT值15.75~50.26 HU,平均(36.22±9.77)HU,密度接近或略低于周围正常肌肉组织;病灶放射性摄取较周围肌肉组织轻至中度增高,SUVmax为1.10~5.42,中位SUVmax为2.09(1.88,2.36),SUR-BP为0.38~2.61,中位SUR-BP为0.82(0.68,0.95)。39个病灶的18F-FDG摄取低于肝脏血池本底,6个病灶的摄取高于肝脏血池本底。不同性别、年龄EFD患者间及不同体积EFD病灶间SUVmax、SUR-B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表1、2)。

表1 不同性别、年龄EFD患者SUVmax、SUR-BP比较[中位数(上下四分位数)]

表2 不同体积EFD病灶SUVmax、SUR-BP 比较[中位数(上下四分位数)]

3 讨论

根据2013年WHO软组织肿瘤分类标准,EFD属于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性肿瘤[13],主要由大量弹力纤维和胶原纤维构成,伴有少量黏液样间质和成熟脂肪组织[14]。有学者[15]提出本病的应力发生机制假说,认为EFD并不是一种真性肿瘤,而是局部组织的反应性增生,与肩胛骨和胸壁反复机械性摩擦有关。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EFD临床检出率逐年升高。既往研究[9-10,14]报道,在接受PET/CT全身扫描的受检者中,EFD意外检出率为0.33%~1.70%;本研究为0.27%(26/9 520),较研究报道数据低,原因可能为研究对象不同。

图1 患者女,61岁,双侧EFD,子宫内膜癌术后常规PET/CT检查,意外发现双侧肩背部软组织肿物,放射性摄取轻度增高,左侧病灶SUVmax=2.07,右侧病灶SUVmax=1.98 A.全身MIP; B.CT图像; C.PET/CT融合图像 (箭示病灶)

有学者[5]报道EFD以单侧发病多见,双侧发病者仅占10%~30%;但本研究EFD以双侧发病多见(19/26,73.08%)。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首先,既往研究[5]多以有临床症状的EFD患者为研究对象,以CT、MRI或超声为主要影像学检查方法,且仅对症状侧进行检查,检查范围不全面;其次,EFD的CT表现多为肩胛下区软组织肿物,密度接近周围肌肉组织,边界不清,故当病灶较小或临床症状不明显时,极易与肌肉组织混淆而导致漏诊。本研究采用18F-FDG PET/CT,除可观察病灶的影像学表现外,还可提供其代谢信息,结果显示病灶18F-FDG摄取均高于周围正常肌肉组织,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对于双侧病变的检出率。石建成等[6]认为EFD左右侧发病率无明显差异。本研究单侧病变的6例患者均为右侧发病,原因可能为本组研究对象多为右利手,右侧肩胛骨活动较多,间接支持了本病应力性改变的发生机制假说[15]。既往研究[6,9]报道,EFD多发生于老年女性,本研究中男、女患者数量相同,无性别倾向。

本研究45个EFD病灶的18F-FDG PET/CT分别表现为位于肩胛下角与后胸壁间被肩胛下肌、背阔肌、前锯肌、菱形肌包围区域的肿物,中位SUVmax为2.09,与国外研究[9]报道的EFD病灶中位SUVmax为2.31的结果相似。本组EFD病灶摄取均明显高于周围肌肉本底,大部分低于肝脏血池,从代谢程度方面分析,符合大部分良性病变的特点。本研究尚未发现18F-FDG摄取与EFD患者年龄、性别及病灶大小有关。但值得注意的是,接受PET/CT检查者多为恶性肿瘤患者,其肩背部软组织的局限性异常摄取可能被误认为肿瘤的浸润和转移,尤其对于摄取较高或单侧病灶。核医学科医师应加强对EFD PET/CT表现的认识,以避免误诊。

综上所述,EFD是一类相对少见的良性软组织肿瘤,双侧受累多见,单侧发病者以右侧为多;PET/CT表现为病灶处18F-FDG摄取高于周围肌肉组织,大部分病灶摄取低于肝脏血池。

猜你喜欢

肌肉组织肩胛单侧
更正声明
仰斜式挡墙单侧钢模板安装工艺探究
单侧和双侧训练对下肢最大力量影响的Meta分析
肩胛盂的骨性解剖结构
肩胛下肌损伤分型及治疗研究进展
肩胛舌骨肌的超声解剖及临床应用价值
肩胛下旋综合征研究进展
蒙古斑点马不同部位脂肪和肌肉组织中脂肪酸组成的比较研究
单侧咀嚼有损听力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建立同时测定肌肉组织中4种药物残留的方法及其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