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渡河重口裂腹鱼的规模化人工繁殖与苗种培育技术

2019-02-21陈凡刚

渔业致富指南 2019年3期
关键词:催产亲鱼鱼苗

陈凡刚 谭 刚

重口裂腹鱼Schizothorax(Racoma)davidi(Sauvage)属于鲤科(Cyprinidae )、裂腹鱼亚科(Schizothoracinae )、裂腹鱼属(SchizothoraxHeckel ),地方名雅鱼、重口细鳞鱼、重口、细甲鱼,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主要分布于长江上游各支流,为冷水性鱼类,俗称“雅鱼”。近年来,由于人为的过度捕捞和各级水电站的建设等原因使大渡河流域的重口裂腹鱼的野生种群数量急剧减少,分布区域也日趋缩小。因此建立重口裂腹鱼的人工繁殖群体,实施人工繁殖对重口裂腹鱼的种群增殖具有重要意义。

1 人工繁殖

1.1 亲鱼的来源

本次试验所用的重口裂腹鱼来源于大渡河中游黑马鱼类增殖站。黑马鱼类增殖站的工作人员于2009年3月-2010年8月在大渡河上游支流脚木足河流域采集野生亲本,运回增殖站后进行隔离暂养治疗数天后,转入亲鱼驯养池,进行培育。

1.2 亲鱼的培育

重口裂腹鱼亲鱼的培育在黑马鱼类增殖站内进行。亲鱼培育池为椭圆形水泥池,长25m,宽8m,池深2m,日常驯养时水深1.7m,在驯养池前方设置有两个进水管,另在末端处设置有一个排水排污孔,排水管通向驯养池外的排水沟,出口外部设置有控制水位的PVC管道。养殖用水为山溪水,常年水温在15~17℃,pH 值7.6~8.5,溶解氧含量9.1~10.5mg/L。2009年到2016年,持续在大渡河流域收集野生亲鱼进行驯养培育,驯养成活率在85%以上。重口裂腹鱼在人工驯养条件下,其性腺可以发育成熟。黑马鱼类增殖站于2010年-2017年进行人工繁殖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重口裂腹鱼历年的繁殖情况见表1。第一批培育的鱼苗在2011年用于增殖放流,随后每年都会根据增殖放流的任务情况,对重口裂腹鱼亲鱼进行繁育。亲鱼在1-6月份投喂蛋白含量36%的浮性配合饲料,早晚各投喂1次;7月份将发育较好的亲本选出,对其进行流水刺激,并在饲料中添加性腺发育所需的微量元素,早晚各投喂1次。在催产前7天,减少投喂次数和投喂量。在亲鱼催产后,需对其进行产后护理和越冬培育,提高亲鱼种质质量。

1.3 人工繁殖

性成熟发育良好的重口裂腹鱼亲鱼在繁殖期均表现出明显第二性征。雄鱼吻端“珠星”明显,轻压泄殖孔两侧有乳白色精液流出,尾柄处鳞片微上翘,用手触摸较为粗糙,有轻微刺手感;雌鱼尾柄处鳞片手摸有明显粗糙感,腹部膨大、柔软,生殖孔周围红润突出。

进行全人工繁殖试验,选择性腺发育良好,体质健康,体表无损伤的雌雄亲鱼。催产所用的催产剂为多情素(HCG)、注射用促黄体素释放激素A2(LRH-A2)和注射用多潘立酮(DOM)3种药物混合物。

催产剂量为(HCG 1000IU+LRH-A28μg+DOM 10mg)/kg。注射部位为胸鳍基部腹腔注射,分为2次进行注射,第一次注射剂量为总量的1/3,第二次注射剂量为总量的2/3。水温16.0±0.5 ℃ 时, 两次注射间隔时间12~20h,产卵效应时间20~26h。雄鱼注射1次,剂量为雌鱼的1/2。

表1 重口裂腹鱼历年繁殖情况表

人工授精参照干法人工授精。将雌雄亲鱼分别放入麻醉水箱中进行短时间麻醉,随后进行人工排卵和采取精液,过程中需要避光。获得的卵子和精子需要及时在室内进行人工授精,获得的精卵用鸡毛搅拌均匀后,需要静置2~3min,接着多次进行脱粘处理,随后放置在微流水的塑料盆中,待其充分吸水膨胀后再计数,转移至孵化设备中进行微流水孵化。

1.4 人工孵化

受精卵放于孵化筛和孵化瓶中孵化。将受精卵均匀平铺在孵化筛中,每一个孵化筛大约1~2万枚受精卵;每一个孵化瓶大约放入4万枚受精卵。全程用0.15~0.25m/s的微流水孵化,并实时注意水流变化。孵化过程中,当受精卵发育到原肠后期左右就开始出现死卵,此时需要及时挑出未受精的卵及发育不良的受精卵,到出膜前期结束。幼苗开始出膜前,需要将孵化筛转移到暂养盆中进行脱膜,同时减少孵化的进水量。

2 苗种培育

2.1 仔鱼暂养

受精卵经过约175h的孵化出膜后暂养于暂养池中。出膜后平躺于池底,靠吸收卵黄囊内营养物质进行生长,在内营养物质吸收过程中可见少量仔鱼在水中沉浮,约40h后,可达到80%以上的平游率,此时可向其投喂鸡蛋黄,间隔2~3h/次,连续投喂2~3天,鱼苗体表色素逐渐加深,即可下塘肥水培育。

2.2 苗种培育

2.2.1 前期培育 池塘肥水

将生物肥发酵后,均匀泼洒在饵料培育池底部(底部有10~20cm的淤泥最好),将水位控制在约30~40cm为宜。在培育过程中,观察鱼池水色变化,进行调节,逐渐加深鱼池水位,将水体控制在80~100cm为宜。培育好的水体中含有大量的生物饵料,如轮虫、枝角类、桡足类等。

2.2.2 苗种培育 肥水培育

鱼苗下塘前进行生物饵料池的拉网,将敌害生物如蜻蜓幼虫等清除,提高鱼苗下塘成活率。在鱼苗开口平游2~3天,鱼苗培育池中生物饵料达到高峰时,即可将仔鱼下塘。下塘最好选择在天气晴朗的上午进行。下塘后,多观察鱼苗活动及水色、天气的变化,当鱼苗下塘约10天后,可进行转食,在饵料台中添加蛋白含量较高的活体水蚯蚓或者蛋白含量48%的粉料,培育45~60天。

2.2.3 后期培育 清水养殖

鱼苗在肥水中养殖达到3~4cm时,可转食蛋白含量36%的鱼苗浮性配合饲料。在鱼苗转食成功后,将鱼苗拉网锻炼转至清水中培育。在鱼苗培育过程中多观察,多镜检,适时了解鱼苗生长状况,进行鱼苗规格筛选和疾病预防。

3 病害防控

在重口裂腹鱼鱼苗培育的过程中,常见的疾病有水霉病、车轮虫病、小瓜虫病等疾病。

3.1 水霉病的防控

鱼苗在拉网锻炼和转池过程中易受伤,水温较低的情况下易滋生水霉,在鱼体体表可见白色丝状霉菌。可用0.5mg/L的增效水霉净(水杨酸)进行泼洒,浸泡1h,换水,连续3~5天后,再泼洒二氧化氯0.5mg/L进行泼洒,浸泡1h,换水,连续3天即可。

3.2 车轮虫的防控

养殖过程中若发现鱼苗在水中狂游,转圈,此时可将鱼苗进行镜检,镜检可见鳍条、尾柄上有马蹄形核的虫在游动,可判断为车轮虫。可用0.5mg/L的车轮净(曼尼期碱、植物提取物)进行泼洒,浸泡30min,连续3~5天后,再泼洒二氧化氯0.5mg/L,浸泡1h,换水,连续3天即可。

3.3 小瓜虫的防控

在养殖过程中,若发现鱼苗反应迟钝,游于水面,体表有白色孢囊,在鳍条、尾柄等处有大量黏液产生,可判定为小瓜虫。可用辣椒粉210g、生姜干片100g,煎成25kg溶液,全池泼洒,每天1次,连续2天后,再泼洒二氧化氯0.5mg/L进行泼洒,浸泡1h,换水,连续3天即可。

猜你喜欢

催产亲鱼鱼苗
黄颡鱼亲鱼培育的技术要点
地热水环境条件下促进家鱼亲鱼性腺发育提早成熟的关键技术
中国主要养殖经济鱼类人工催产药物使用进展
惨!海南再现死鱼事件,石斑鱼养户亏上百万,刚投放鱼苗几乎全军覆没
乌鳢 亲鱼养殖技术要点
按摩乳头能催产吗
鱼类催产激素对齐口裂腹鱼繁殖的影响
野生与养殖褐牙鲆亲鱼营养学分析与繁殖力的研究
高原地区青海湖裸鲤鱼苗运输注意事项
花的一年两次人工繁殖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