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市网箱养殖兴起、拆除及渔业转型升级思考
2019-02-21朱忠胜田景权赵谱远
朱忠胜 田景权 宋 娇 赵谱远
遵义市网箱养殖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一路蓬勃发展,成为一个体量巨大的产业,年产量一度达到4万余t,有效地解决了广大群众吃鱼难、吃鱼贵的问题,为我市水产品市场供给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但由于缺乏养殖水域规划先行的意识,相应的技术规范、技术标准滞后,存在养殖在前、规划在后的问题,导致网箱养殖过度发展。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消除网箱养殖对水体造成的污染,保护和修复水域生态环境,我市全面拆除了辖区内网箱养殖。本文就遵义市网箱养殖兴起、拆除、渔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阐述,并提出相关建议与思考。
一、客观看待网箱养殖发展历程
(一)网箱养殖兴起与发展过程
1984年贵州省遵义地区水电局在余庆县团结水库举办网箱养殖培训班,学员来自重点中型水库的负责人和养殖工人,这标志着网箱养殖探索试验正式启动。1987年11月22日,时任贵州省省委书记胡锦涛就解决贵州人民吃鱼难、吃鱼贵的问题做出批示,责成贵州省水产所、贵阳市对网箱养殖方式进行论证,看能否进行试点,探索贵州水产业发展,解决吃鱼难、吃鱼贵的问题。1990年,遵义地区水电局、遵义县移民办、遵义地区畜牧局分别在乌江库区和鸭溪浒洋水库开展网箱养殖试验,当时遵义地区仅有网箱约30口750m2,年产鱼20t。1995年,加大了扶持发展网箱养殖的工作力度,各级政府为养殖户协调贷款资金,吸引了一大批水产专业技术干部发展网箱养殖,经过5年的努力,面积发展到790口2.0万m2,年产鱼1738t,收入1562万元,年交纳农业税近15万元。2000年网箱养殖发展到1850余口4.65万m2,约70余亩,年产鱼约5600t。2009年网箱数量发展到5069口12万m2,产鱼15200t,产值2.2亿元。到2017年,因规划滞后养殖先行等诸多因素,网箱养殖过度发展,养殖面积增长至1690.5亩,产鱼4万余t。为消除网箱养殖对水体造成的污染,牢牢坚守“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截止到2018年5月15日,辖区内网箱养殖全面拆除上岸,至此,遵义市网箱养殖正式退出历史舞台。网箱养殖从无到有,年产量一度达到4万余吨,对解决我市群众吃鱼难、吃鱼贵问题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网箱养殖技术规范进程
1990年至1997年,网箱养殖品种有鲤鱼、草鱼、鲫鱼,自1997年以来发展到养殖鲤鱼、草鱼、鲫鱼、中华倒刺鲃、武昌鱼、鲈鱼、长吻鮠、青鱼、丁桂、斑点叉尾鮰、花白鲢、黄颡鱼、大口鲶、银雪鱼、鲟鱼、翘嘴鲌等20多个食用品种。2004年开始实施“创建国家级网箱养殖鲶鱼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项目。2005年以来,网箱养殖户每年必须签订《水产健康养殖承诺书》,并严格执行承诺书要求,做好《养殖生产记录》和《养殖用药记录》。2007年,乌江库区鲶鱼标准化网箱养殖通过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总局的验收,成为全国标准化鲶鱼养殖示范基地。至2008年开始在乌江库区和构皮滩库区又陆续增加了观赏鱼的养殖,养殖品种围绕着市场所需,不断多元化。
网箱养殖得以持续、稳定发展,与本身养殖水平不断提高和养殖观念不断更新有着密切联系。养殖方式最初起始于由美国引进的微型网箱,80年代未余庆县水产站在团结水库开始试验的微型网箱仅仅1-2m2,上口封闭,投饵料时打开。到90年代,发展为5m×5m×2.5m的标准箱,经过不断探索,由单纯的集约型向集约化方向发展,到2010年进步为“一套四”生态网箱,即设置模式基本为1个大箱内套4个小箱(5m×5m×2.5m),小箱内养殖吃食性鱼类(如草鱼、鲤鱼等),小箱与大箱之间养殖滤食性鱼类(如鲢、鳙),此种养殖方式减少了投食性鱼类所投饵料对水环境的污染,并增加了单位养殖面积的鱼产量。还有一种特大网箱养殖,如12(24)m×12m(24)×Χ,Χ视养殖品种不同而定,一般为3-6m,养殖鲟鱼多为6m深。
(三)悄无声息的水域污染暗暗浮现
近年来,养殖水域生态环境破坏致鱼类死亡案例时有发生。如,2011年乌江库区支流偏岩河因养殖密度过大和受持续晴热少雨影响,15万kg鱼缺氧死亡,其中三合镇三沙大桥附近的300多户网箱养殖户死鱼现象最为严重。2014年10月,桐梓河杨家园库区因气温骤降引起上下水体交换,使得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毒有害物质上升引起反底,导致5万多kg鱼类死亡。2016年11月,芙蓉江良坎库区网箱养鱼因水环境变化,致死鱼量高达1.7万余kg,专家组一致认为,良坎库区的异常死鱼现象,是气候、水质、水文等多方面因素累积叠加引起,上、下水体交换,使得底层中有害物质上升,是导致本次死鱼的根本原因。这些案例表明,随着养殖规模不断扩大,水域污染日渐严重,保护水域生态环境已迫在眉睫。网箱养殖作为水域污染源之一,网箱的取缔需要已暗暗浮现。
二、新形势下网箱取缔工作的有力举措
为保护水域生态,彻底消除网箱养殖造成的污染,这个曾经辉煌的产业不得不面临着被拆除的命运。网箱拆除工作体量大、任务重、时间紧,我市始终按照“市负总责、县抓落实”的原则,坚持“一户一策”和“一日一调度、一日一督导”的思路,以“按时完成拆除任务、不发生群众上访、守住安全底线”为目标,强力推进网箱拆除工作。
(一)高起点,奠定网箱拆除工作基调
深入基层调研,采取卫星视图、无人机和摄影视频等多种手段,固化网箱养殖面积,摸清真实状况,明确目标任务,结合我市实际,制定《遵义市整治网箱养殖的实施方案》。一是明确责任分工,有关县(区)、乡(镇)成立了专项工作领导小组,由各地主要领导担起主要责任,亲自调度,分管负责同志全力以赴,思想及前卫意识上保持高度重视;二是明确目标任务,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严守“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坚决消除网箱养殖污染源;三是明确完成时限,网箱拆除工作是场硬仗,细化工作安排,明确阶段任务量,压实责任,倒排工期,确保按时完成。
(二)全方位,层层剖析网箱拆除难题
网箱养殖拆除工作体量大、时间紧、要求高、任务重,工作推进困难重重,遇见问题形色多样,但归结起来,存在困难主要有两点,一是网箱库存鱼多、囤积量大,短时间无法销售,处理难度极大;二是库区网箱养殖户转产就业未得到有效解决,拆除即面临失业。通过采取以下方式解决消化矛盾。
1.加强转产就业培训。充分整合资源,结合养殖户自身特点及就业打算,加强职业培训,帮助转产养殖户实现再就业,解决养殖户转产就业问题。
2.引进先进养殖技术,吸收消纳鱼苗鱼种。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先进技术,因地制宜开展池塘内循环养殖和流水池养殖等养殖模式,将网箱养殖中的鱼苗鱼种转移到养殖池中,政府从基础设施上给予一定补助,这样既解决了网箱养殖中库存鱼的去处问题,同时又保障了市场供给。如通过池塘内循环养殖和流水养殖模式,成功转移网箱库存鱼100万余kg,很好地解决了库存鱼难处理问题。
3.充分调查利用辖区内封闭山塘资源,密切结合脱贫攻坚工作,对无人畜饮水的山塘,农民有意愿开展渔业养殖的地方,以村集体为单位,县级政府给予村级一定的补助资金,从库区网箱内购买鱼苗鱼种,开展渔业养殖,这样一来,既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助力推进脱贫工作,又解决网箱内鱼难处理的问题。
4.加大健康养殖技术推广力度。结合农旅一体化,大力推广健康养殖,发展稻田综合种养,如“稻+N工程”。对具有水产养殖经验和技术的养殖户,在政策和技术上给予一定的支持,为养殖户出谋划策,解决转产就业问题。
(三)严要求,全面完成网箱拆除任务
1.定期排名通报,加速推进拆除工作。网箱拆除工作进展采取1周1上报,实行1周1通报,对各地完成拆除任务量进行排名通报,分别罗列成完成的比较好、正常推进的和推进缓慢的,让各地相互比较,自己寻找差距,产生紧迫感,助推工作顺利开展。
2.加大督促力度,部门联动提高效率。会同生态环保督查室、环保局对推进缓慢的县(市),联合开展督导检查工作,敲响政治任务的警钟。
3.倒排工期,迫使各地主动申请验收。遵义市涉及网箱养殖县份多,市级渔政工作人员少,如若都堆积到规定期限,验收工作将无法开展,通过倒排工期,有序开展验收工作,全面完成拆除任务。
三、网箱拆除后渔业发展思考
(一)当前渔业养殖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遵义渔业发展驶入了快车道,主要养殖方式有网箱养殖、池塘养殖、流水养殖、稻田养殖、山塘水库养殖等,渔业产量和产值大幅增长,从1978年的980t,到2017年全市水产品总产量达9.2万t,渔业产值15亿元。网箱养殖拆除后,我市水产品总量减少4万余吨,全市水产品人均占有量仅为6.5kg,这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标准49.91kg。为保障水产品市场供给,创新养殖方式,加快推进渔业转型升级已迫在眉睫。
(二)渔业转型升级存在问题
渔业是农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三农”工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渔业是乡村振兴中的一项重要产业,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元素,是农旅结合的重要载体。多年来,我市渔业持续快速发展,为带动农民脱贫增收、保障市场供给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网箱养殖拆除后渔业产业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
1.思想认识不足、重视力度不够。网箱养殖拆除后,全市水产品总量减少4万余吨,市场保供问题亟待解决,发展渔业是解决广大群众吃鱼的刚需问题,但当前仍然普遍存在对渔业产业发展的重大意义认识不足、重视力度不够的问题。
2.资金投入不足。渔业建设未纳入同级财政投入和扶持范畴,渔业基础设施及服务保障体系建设投入不足,渔业产业发展受阻。
3.政策扶持不足。网箱养殖拆除后,可利用地下水、河水发展冷水性鱼类养殖、利用自建池塘和集体所有的山塘发展低碳循环水生态养殖,但水产养殖用地、用电及其相关优惠政策扶持力度不足,渔民转产转业、渔业企业投资发展渔业的积极性受挫。
4.水产养殖技术推广力量薄弱。水产养殖技术推广的顺利开展离不开一支较高专业素养的队伍,但目前面临着基层专业人员少、专业化知识掌握不足、技术指导不精准、政策法规不明晰、推广技术力量薄弱等一系列问题,严重阻碍了渔业发展。
(三)渔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1.加强规划引领,注重生态保护。按照已发布的县级养殖水域滩涂规划,严格执行“三区”划定,即“禁止养殖区、限制养殖区与养殖区”,撤出和转移禁养区内的养殖设施,严格控制限养区养殖规模,稳定基本养殖面积,保护水域滩涂生态环境,养殖区域内规模养殖场严格执行水域滩涂养殖证制度,明确渔业权属主体,切实保障渔民合法权益。渔业发展必须坚守“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坚持发展与生态并重,宁缺毋滥,高标准、严要求推动绿色、生态养殖,杜绝一切养殖排放不达标现象,力求长远发展。
2.加强重视力度,加大扶持力度。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对新时代我国“三农”工作进行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渔业是农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三农”工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面临网箱养殖退出历史舞台,水产品供应在一定时期有一定影响,渔业发展面临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严峻挑战。要加快推进渔业转型升级,必须要充分认识渔业产业发展的重大意义,要加强政策扶持,加大财政投入,强化金融服务。
3.加强队伍建设,提升业务水平。网箱养殖退出历史舞台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要抓住这空前历史时机,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转换服务机制,创新服务方式,全面提升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夯实基层专业人才基础,加强干部培训,学习先进养殖技术,提升业务水平。
4.加强品牌建设,力推优良模式。有关资料显示,共监测到遵义本地土著鱼类138种,其中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32种,鱼类种质资源十分丰富,全市冷水资源0.3219亿m3,水资源优势相当明显,应开发利用好现有资源,突出区域优势,形成地方特色,打造品牌效应。同时,因地制宜,大力推广稻渔综合种养、山区池塘仿生态养鱼、流水养鱼等优良养殖模式,积极探索、不断完善低碳循环节水池塘工程化养鱼技术,助推渔业转型升级,保障水产品市场供给。
部分库区网箱拆除前后对比图
图1 杨家园库区网箱拆除前后对比图(左图为拆除前、右图为拆除后)
图2 圆满贯库区网箱拆除前后对比图(左图为拆除前、右图为拆除后)
图3 鱼塘库区网箱拆除前后对比图(左图为拆除前、右图为拆除后)
图4 构皮滩库区网箱拆除前后对比图(左图为拆除前、右图为拆除后)
5.打破传统观念,跳出渔业发展渔业。传统渔业仅停留在“苗种引进—养殖—销售”环节,利益链短,形式单一,风险大,效率低。应打破传统观念,开拓创新,拓宽思路,跳出渔业来发展渔业,水产养殖要与观光娱乐、休闲农庄、生态餐饮、度假旅游等相结合,延长产业链,争取效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