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年坚守换来了金山银山
——记枣庄市峄城区退休干部周庆亮
2019-02-21□
□
今年63岁的周庆亮,是枣庄市峄城区经管局的一名退休干部,也是国家级核桃示范基地——寨山核桃产业园的创始人。自2007年退休创业以来,历经10多个春秋,和村民们共同克服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重重困难,历经了开山修路、打坝造田、引水上山、选培果木、试点种植、园区示范、集约发展、分片管理等阶段,共同见证了寨山核桃种植产业园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帮助乡亲们实现了“核桃致富梦”。
少时有梦在荒山,半世仍魂牵
周庆亮是土生土长的西石门村人,从小就曾梦想要让村里的荒山变成绿山,所有荒山种上果树,让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1974年高中毕业后,周庆亮回村担任团支部书记兼林业队队长。1975年,他担任石门大队党支部副书记,带领大伙儿一起挖水库、修梯田、种果树、打大口井。西石门村七山四岭,呈南北走向,面积5000多亩,土地以荒山为主,是一个典型的穷山村。当时群众都用“寨子山上不长草,风吹石头满地跑”来形容荒山的贫瘠景象。经过5年的努力,整个村大变样。在南湖修筑大寨田400亩,东山种植枣园100亩、杏园50亩,西山苹果园300亩,栽种槐树500亩,有了花果山的雏形。
农村成长起来的人对土地有一种难以名状的亲近感,特别是周庆亮在西石门村生活、战斗了25年,去县城工作后,每次周末、假期回家看望父母时,都会爬上山坡,极目远眺,幻想着脚下的这片荒山何时能变成青山、绿树,何时能有遍野的花、能有挂满枝头的果,何时能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直到2007年,周庆亮从峄城区经管局局长位置离岗后,他暗下决心,要让村里荒山秃岭变成金山银山,村民守着金山银山过日子。加上他在区经管局工作了几十年,从事的就是农村、农业工作,一直和老百姓打交道;论技术,又是正高级果树研究员,治理荒山、种植果树也有基础。于是他开始做好回乡创业的准备,在工作之余购买专业书籍,潜心钻研林果知识,无数次往返于区、市林果中心虚心请教,到山间地头现场实践,这让他不仅有了专业知识的储备,更有了回乡奉献的底气。区领导得知他的想法后给予支持,并聘他为峨山镇西石门村经济发展顾问,带领着老百姓一起致富。
退休追梦十余载,寒暑绕山间
峄城区是全国著名的石榴之乡,“万亩榴园”就在其境内,所以一开始他就把目光放到石榴树上。有了“万亩榴园”这个坚强后盾,他想以后怎么着也不愁销路吧。所以创业的第一步,周庆亮首先探索以石榴为主要果树品种的百亩花果园,如果第一步成功了,再发挥示范园的带动作用,引导村民建成千亩花果园。
于是周庆亮找到村支书,主动提出要承包全村条件最差的一座山,把位于金山东侧南半部共计500亩的荒山承包了过来,并签订了合同。为了筹钱,他卖了县城的一套房子,又动员子女及部分村民入股,开始了真正的创业之旅。筹建初期,主要是苦干实干开山修路。当时正值冬季,没有机械设备,他就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靠肩挑背扛,挖出一块块石头,整出一块块土地。尤其是山上树茬、荆棘到处都是,只要人走上去,穿着再厚的鞋也给你扎透。当时光是搞规划、撂灰点、点树窝,解放鞋、黄球鞋就穿坏了好几大箱,每天都会被扎上几回,晚上回到家第一件事情就是处理被扎得鲜血直流的双脚。后来他就和家人穿大两码的鞋,鞋里边再多垫几双鞋垫,才解决了这个问题。当时最困难的就是,山上没有水,也没有电,都需从下边老百姓吃的一个小井里边二级提水,提到山上后,再用肩挑手提。经过大伙儿的辛勤努力,一期工程逐渐成形,石榴树长势喜人。
本以为苦尽甘来,没想到2008年冬季,在寒冷和干旱的双重打击下,山上栽种的石榴树几乎全军覆没。那些天他为种植果树寝食不安,他十余次跑济南、跑泰安,终于邀请到了省果树研究所张美勇教授,帮助分析原因,来村里考察土壤、水质及果园环境。没曾想,真应了那句话,“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张教授经过取样、化验后发现,这片山地并不适合种植石榴树,即使不冻死,将来也不会有好的收益,相反比较适宜种植之前并不看好的核桃树。张教授还提出了发展早实、丰产、优系、适宜密植核桃新品种的建议。
2009年,张教授半价提供了优质核桃苗3000棵。对这3000棵宝贝疙瘩,周庆亮非常珍惜,像宝贝一样,逐一进行编号,分别建立“档案”,详细记录每棵树的数据,最后挑选了5个优良品种,作为母本培育,分别取名庆丰1-5号,头一年放在基地上进行播种,第二年进行规范嫁接。当时,市里对于苗木的栽种非常重视,市财政局还专门奖励了5万元,区主要领导更是在全镇号召大家大面积种植核桃,这就逐渐有了寨山国家核桃示范基地的雏形。
就这样,他和乡亲们在几百亩荒山上大干了3年,修建了占地5亩的养殖场,铺设了地下送水管道3000余米;建了3个蓄水池,可蓄水300多立方米,实现了引水上山和自流灌溉;砌简易石坝1.5万米,整修山路5000多米,铺水泥路面积达9000多平方米,整理梯田300亩。截至2010年,“花果山”累计投资、投工折款80余万元,已栽植优质杂交薄壳核桃苗4000棵,其中80%已进入结果期,栽种石榴、柿树、大枣、桃、杏、花椒等1万多棵,核桃示范园被市老科协、市科协命名为“全市核桃示范园”。
这时,他又把目光转向了北部的300亩荒山,这部分荒山位于金山的尾部,地理条件更差,夏季涝,其他三季雨少而干旱,而且经雨水常年冲刷,山上土壤稀薄,山下的土也已基本被村民挖光了,山的表皮净是石头看不到土。为了解决这部分荒山的问题,经与村“两委”协商,并与原承包户沟通,最后他以4万元的价格将承包权转包了过来。在了解政策的基础上,他整天往市里的土管等部门跑,通过申请协调,市里总共拨付了146万元到镇政府,由镇政府牵头负责先后解决了村内的路、桥等难题,并为村内1300亩土地挖了水渠。路和水的问题解决后,他又发动人员进行二次开荒,就这样3辆钩机、20多口子人,历时3个多月,经过3次钩筛,3次人工捡石,终于整修出了60多厘米高的梯田,供种植核桃树用,这前后他和乡亲们又投资了80多万元。
为继续做好“核桃”这篇大文章,周庆亮又先后培育出六七个新品种,并对核桃基地采取了划片管理,各自管理各自收益,这一举动吸引着附近的村民不断地参与投资,加快了产业园的快速发展。
今朝圆梦献余热,百姓齐称赞
一山绿不是绿,万紫千红才是春。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都非常关心核桃产业园的发展,落实扶持资金,使路、水、电等基础设施也都配套了,周庆亮感到唯一能报答的就是带着乡亲们致富,把自己一身技术无偿地奉献给村民,让每个人都有一片绿色的梦,有一个丰收的年。他牵头成立了核桃种植合作社,通过合作社的集约发展带动周边群众发家致富。
为供应村民种植核桃苗木,周庆亮在苗木培育上着实下了一番功夫。育苗是一个十分繁琐的过程,从人工授粉、人工杂交,再到习苗、收穂和嫁接等,尤其是习苗过程更是深不得浅不得,种子头不仅要与地面垂直,还要保证朝向不能错。这些年他共为周边群众低于成本价提供苗木七八万棵,少收入十多万元。
周庆亮通过苗木培植、传授技术、示范带动,形成了规模效应,2010年,周边荒山上就扩种核桃、石榴、花椒等作物1200余亩。
荒山秃岭成昔日,绿海青峰看今朝。周庆亮和村民们通过十余年的发展,如今的寨山核桃产业园已是“国家级核桃示范基地”“省级经济林标准化示范园”,同时也是山东省首批新旧动能转换入库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