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樟村的“脱贫经”
2019-02-21
□ 本刊记者
英德市地处南岭山区,森林覆盖率高,林木资源丰富,被称为英石、红茶和麻竹笋之乡。也正是因为这里典型的石灰岩地貌,山多地少,是广东省相对贫困的地区,共有省定贫困村78个。连樟村是英德市连江口镇唯一的省定贫困村。2018年10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到这里考察时,曾留下“乡亲们一天不脱贫,我就一天放不下心来”的嘱托,发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号召。
沿着崎岖蜿蜒的山路,采访团一行来到了连樟村。自新时期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开展以来,连樟村坚持党建引领,坚决打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连樟村党总支树立“党建+X”的工作理念,以“组织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为三大抓手,带领村民发展产业,建设美丽乡村,仅用两年多的时间,连樟村就实现了从省定贫困村到宜居宜业新农村的蝶变。
以党建促脱贫 夯实基层组织基础
连樟村位于英德市连江口镇东南部,村里山多地少,人均水田不足半亩,集体经济匮乏,长期处于贫困之中。因为村集体收入薄弱,缺乏办公场所和经费,村委大门长年关闭,干部流动办公,党总支工作流于形式。2016年,连樟村党总支被列入英德市重点整顿的“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连樟村也被核定为省定贫困村。
对于这样基础薄弱的贫困村,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开展以来,连樟村党总支树立“党建+X”的工作理念,紧密结合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创新“党建+美丽乡村建设”“党建+产业发展”等内容,把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在2017年村级“两委”换届中,连樟村党总支提前谋划、选优配强了村“两委”班子。同时,抓牢抓实党员思想教育,规范执行“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等党组织生活制度,从教育、监督、管理、评议、示范五个维度,提升党员引领发展、服务群众的能力;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提高党员理论水平、党性修养和干事创业能力;组织党员干部“走出去”学习,党员干部投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积极性明显增强。
通过脱贫攻坚抓党建,连樟村党总支的号召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明显增强,村“两委”干部积极推动村庄建设与发展,热心服务乡亲,在群众中的威望和形象不断提升。2017年年初,连樟村党总支顺利脱掉“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的帽子,呈现出生机和活力。
以党建促脱贫,连樟村的村容村貌也逐渐发生变化。村党总支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党员干部主动带头拆除危旧房屋,同时借助扶贫工作队和碧桂园的帮扶力量,在全村开展新农村建设。原有的沙土路变成水泥路、杂草荒地成为休闲公园、拥堵的河道有了小桥流水的乡韵……高标准农田整治建设、电网升级改造、移动通信覆盖、光纤宽带网络入村、开设银行助农取款服务点等惠农项目,也相继在连樟村落地。
2018年9月,连樟村党总支被英德市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连樟村中心村5个村小组被清远市评为“省定贫困村新农村示范村”,同时获得“中国最美村镇乡风文明奖”。
做好土地文章 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连樟村新时期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由清远市主要领导牵头,市政府办公室、市编办、市德晟集团公司挂钩联系帮扶。2016年5月,扶贫工作队进驻连樟村,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村镇规划,并落实三年帮扶规划和年度计划,从体制上对脱贫问题进行研究。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用好土地是关键。“我们做好土地文章,通过整合土地资源打造产业示范点,带动村民脱贫致富。”清远市驻连樟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张雪凡告诉记者,扶贫工作队结合连樟村实际情况,与英德市农家人生态农业发展公司合作,成立新意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形式,筹集65万元资金建成20亩大棚蔬菜基地。基地采用新式雨阳大棚和现代化喷灌设施,可以一年四季生产蔬菜,同时能够应对强风、暴雨、寒流等恶劣天气对蔬菜生产的影响,保证蔬菜及时供应,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蔬菜基地吸纳10户贫困户,每户承包1至3亩不等。对于那些平日在田里干活的贫困村民来说,没有什么操作难度,只不过是换种方式种地而已,但收入要比以前个人种地高,而且风险低。这种以“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形式,不仅带动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直接在基地生产,获得劳动收益和参股分红增收,还可以帮助贫困户在基地学到大棚蔬菜生产技术,实行家庭经营种植蔬菜创收。对此,贫困户陆征途说:“有大棚蔬菜基地的存在,我们家就有了固定的经济来源。生活的担子减轻好多,日子越来越好。”
贫困户的收入有了基本的保障后,连樟村开始考虑如何让村民增收致富。
连樟村山多地少,早些年不少村民种植砂糖橘,近几年受黄龙病的影响,该产业遭遇“滑铁卢”。于是有人开始探索麻竹笋、鹰嘴桃等产业种植,但由于缺少技术和规模,新的产业并没有发展起来。扶贫工作队注意到连樟村丰富的林地资源,经与村委会商量讨论,决定重新开发这片“沉睡”的土地。
在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连樟村争取到政策支持、资金支持,集体租赁承包麻竹笋山林146亩,分给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生产管理,同时帮助26户贫困户争取到8.29万元的肥料补助,积极搞好麻竹笋种植。经过多方努力,如今麻竹笋已成为连樟村贫困户增收的重要来源之一。此外,连樟村还利用山林资源发展林下经济,带动特色产业及生态旅游发展。
唤醒“沉睡”的土地,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连樟村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后劲。
深化农村市场化探索打造“造血型”增收项目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如何打造‘造血’型长期稳定增收项目是我们首先考虑的问题。”连樟村党总支书记陆飞红说。
坐落在连樟村村委会旁,一间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的扶贫工厂,已经开工运营一年多。2018年10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这里考察时,走进车间与工人们握手、亲切交谈。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是本地的村民。
而在2017年6月份之前,这里还是一个闲置的校舍。当年5月,结合“万企扶万村”的扶贫行动,连樟村探索出了一套“农业+工业扶贫”的模式——“引资建厂”,在村里建设扶贫工厂,开源增收。
建设扶贫工厂,重点在选准项目。根据村里贫困群众普遍存在劳动力技术水平不高、照顾家庭无法外出等特点,连樟村村委会经过多方多次协商,把工业产业项目锁定在操作技术要求不高的玩具组装产业上。经过协调,村委会引来佳美达(英德)玩具有限公司进驻,利用已停办闲置的连樟村小学校舍建厂开设玩具加工点,打造“造血型”的长期稳定增收项目。项目生产设备等投入由进驻厂家负责,厂房的建设则由德晟投资集团公司提供帮扶资金50万元进行施工建设。
扶贫工厂2017年6月上旬开始建设,8月正式投产。建成后,该项目由引进的企业直接组织生产和经营管理,产品基本出口外销。“村委会与进驻企业的办厂合作期8年,每月可收到厂房设施租金约5500元,一年可为村集体增加约6.6万元的收入。”陆飞红介绍说。
贫困户李彩均在这家玩具加工厂上班。“工作难度不大,主要都是手工活,我很快就上手了。”李彩均说,工厂按件计资,她每月可挣到2500元至3000元。“以前从没想过我也能成为一个‘上班族’,现在收入比以前种地多了好几倍。” 村民离土不离村,工厂的投产不仅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就业增收的机会,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土地资源整合和集约利用,加快了农村综合改革的步伐。
如今的连樟村,实现了从省定贫困村到宜居宜业新农村的蝶变。习近平总书记的到来,不仅为乡村振兴和扶贫工作指明了道路,更给连樟村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现在连樟村成为各地党建教育的热点选址,每天有2000多人参观学习,也有更多的社会各方力量加入扶贫工作。相信不久的将来,连樟村一定会实现生产发展、生态美好、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目标,成为一颗璀璨的南岭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