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故事 大道理
2019-02-21夏欣
□夏欣
万玮摄
透过故事这扇窗,儿童会看到另一个世界,甚至在故事中发现另一个自己,在故事中渐渐成长,领悟生活的道理。所以,教师必须会讲故事,让学生在故事中学思践行。
教师讲故事遇到的问题及原因探析
1.这么近,那么远
教师讲故事与学生听故事之间经常会有一道对接障碍,这与教师自身有关系。面对喜欢听故事的小学生,大多数教师以成人的视角选择故事,基本都是说教味浓、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故事或案例,且故事很少经过教师自己的内化,教师仅仅充当了“语言传话筒”,故事的讲解缺乏针对性。
2.重在听,忽略思
学生喜欢听故事,但听故事后收获不大。懂得倾听是基本功,但要真正从倾听中获得感悟,要听出自己的东西,还得加强听的艺术。听故事后还要思考。思考是倾听后的内化,如果学生没有真正倾听,那么思考也就成了无水之源,更谈不上从故事中悟道理,学做人。
教师讲故事策略初探
1.内容贴切,浅显易懂
好的故事能成为学生重要的学习资源,教师在给学生讲故事之前,要有针对性地筛选,针对学生的心智发育水平和思维特点有目的地进行故事素材的整合和选择。教师选择的故事首先应贴切学情,浅显易懂,符合学生认知水平,能够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想象、思考和内化。比如《一年级的小豆豆》这部书里面的很多篇目都与一年级小朋友的校园生活和课后生活紧密贴合,教师在讲解主人公小豆豆的故事时,仿佛一年级的每个小朋友都是故事中的小豆豆:小豆豆第一天进校园的心情,来到教室面对陌生的老师和班上的同学的心情和心里的想法;当老师在课堂上表扬他和批评他时,他的心里又有多种想法;小豆豆在上公开课时的各种课堂表现等,听完小豆豆的故事后,学生能够与书中的小豆豆进行对比,惊奇地发现:原来我自己就是那个小豆豆。学生能够从小豆豆的身上学到什么,理解什么,也就是故事带给学生的收获。
2.情感丰富,感染力强
一位会讲故事的教师通常也是情感丰富,善于表达的社会人。教师在讲故事过程中不仅要情感饱满、丰富,有时还要借助体态与学生互动和对话。针对不同学龄段的学生,教师讲故事的语言也应不同。比如面对一年级学生,教师的语言要尽可能活泼、灵动、俏皮可爱,句子要尽可能指向明确,同时语言要适当夸张,有趣味性。
3.源自故事,自由表达
教师讲完故事之后,要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自由表达,对故事中的人或事进行内化理解。不管教师如何讲故事,讲了怎样的故事,最终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从故事中找到自己,发现自己,提高自己,让自己成为更美好的自己。
教师要善于讲故事,将最真切的情感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故事中感受学习的乐趣,体悟生活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