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故事片《林则徐》拍摄前后

2019-02-21杨庆华

传记文学 2019年2期
关键词:赵丹林则徐周总理

杨庆华

1959年,郑君里、岑范执导,赵丹主演的故事片《林则徐》上映,这部电影将一百多年前那段影响到中华民族命运的历史呈现在银幕上。《林则徐》的电影剧本是安徽作家吕宕和广东作家叶元共同完成的,吕宕是第一编剧,叶元是第二编剧。时任文化部电影局副局长的蔡楚生对剧本提出了20条详细的修改意见。蔡楚生的意见对导演郑君里完成分镜头台本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长期以来,我们很少提及编剧吕宕和蔡楚生对影片《林则徐》的贡献。1959年《林则徐》上映时,甚至删掉了吕宕的署名。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收到两部写林则徐和鸦片战争的剧本。一本是安徽作家吕宕写的,另一本是广东作家叶元写的。吕宕的剧本,人物性格写得很精彩,缺点是立足点不高,时代背景交待不够清楚,情节布局也比较散。叶元的剧本,情节框架好,但人物性格没写出来。时任海燕厂编辑室主任的徐桑楚考虑将这两部剧本综合起来,于是请吕宕和叶元合作修改。二人的合作本完成后,发表在《人民文学》1957年5、6月合刊上,同时以单行本形式出版,题名为《鸦片战争》。

1957年7月26日,文化部电影局副局长蔡楚生将对《鸦片战争》剧本的看法整理成文字。蔡楚生的意见共20条,内容涉及到剧本的大部分章节:

总的印象觉得这个剧本很好,但是因为我没有研究过那个时期的历史,所以只能从艺术结构和处理上提出一点不成熟的个人的意见,供你们参考。

片名叫《鸦片战争》,多少使人意味着这是用写历史的笔法来写的。但是,作为艺术作品来看,似应更多地着重于通过人物来刻画、表现,才较动人而完整些。现在由于原作有这种“写历史”的意图,多少就影响人物的突出和结构的完整。

这里不分巨细,依剧本的次序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

7 .关于第十节

……这戏名字虽叫《鸦片战争》,但鸦片对当时中国人民遗害之烈,却没有直接在画面上作过任何表现,这恐怕是一个相当严重的缺点。据我了解,当时在广州似已是烟馆林立、烟民众多。因此,在林则徐下车伊始的时候,他是不是可以作一次微服私访。对当时的十三行(十三行外地人根本听不懂是怎么回事,最好能以画面来表现)和当时的烟馆、烟民作一次实地考察,使他们亲眼看到那些吞烟吐雾、骨瘦如柴的烟民,使他更觉悲愤不已,而坚其抗英禁烟的意志……

17.关于第五十三节

……林则徐既是被“充军发配”,他的形象应该是万分狼狈的,这样也更可以引起观众对封建王朝的愤怒和对良臣的同情。我意林则徐不一定要在第一天就起程,他这场与群众见面的戏可移后,又,这场戏写林则徐依然是“平静下来,充满感情”,这虽然是依照他一贯的性格而作这样处理,但当面临着这样的非常局面,却仍这样“平静”,是不合逻辑的,因而反而伤害他的性格。因此应是“充满痛苦”更好……

20.关于第五十七节-第六十五节

林则徐在晓雾中慢慢走去以至消失——观众看到这里,完全会以为戏已完场而要离座,但事实上后边却还有许许多多的戏。这情形就像我们在读《三国演义》时,当大家所崇拜的诸葛亮归天以后,就没有兴趣再读下去一样。因此,这是这个戏所存在的最严重的一个问题,必须加以解决……

因此,我觉得是不是可以考虑让林则徐迟一点走,而把五十八节以后的戏,部分移到五十七节之前,部分则大力加以压缩删除……

当林则徐骑马在雾中走去时,是否可即用(化)到下接十几个镜头组成的杂乱的,但已突出一定重要人物的、半用叠影的“尾声”来作结束?

在这个尾声中可包括:

……

(化)(在起重机上俯摄)群众漫山遍野呐喊着冲来,(镜头逐渐下放)只见阿宽等执旗前冲……(全剧完)(《关于〈鸦片战争〉》摘自《蔡楚生文集》第二卷)

蔡楚生对未来剧本的修改明确了方向:写人物,不要把人物淹没在事件中,突出刻画人物性格。导演郑君里在完成分镜头剧本时,几乎全部采纳了蔡楚生的意见,并将片名改为《林则徐》。

影片《林则徐》即将开拍的时候,第一编剧吕宕被打成右派,安徽省文联致函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要求撤销吕宕的作者身份。

笔者珍藏了一本影片《林则徐》编剧之一叶元和导演郑君里当年使用过的《鸦片战争》电影文学剧本单行本。这本小册子的封面上,剧作者吕宕的名字被用铅笔划掉,封面右上角写了一段文字:“叶元同志只改动个别几处,未大改。”翻开小册子,可见几处内容被用红笔做了删改。从时间推算,应该是在吕宕被打成右派之后,电影开拍之前,编剧之一的叶元对电影文学剧本做最后一次修改,但只改动个别几处,未大改。导演郑君里看过叶元的修改后,开始着手写电影分镜头剧本。

《鸦片战争》电影文学剧本单行本

1958年3月21日下午1点50分,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四号摄影棚里发出一声长铃,郑君里和岑范联合执导的故事片《林则徐》开拍了。这天拍摄的是道光皇帝(旻宁)在乾清宫向军机大臣穆彰阿发脾气:

旻宁:“哼!在宫里居然有人敢抽大烟,太监抽大烟,连王爷也抽大烟,真是胆大包天!”穆彰阿:“皇上……这实在不像话!”旻宁:“林则徐的禁烟办法,不是叫你们去议论吗?”穆彰阿:“是,奴才们商议过了。六部和军机的意思是恐怕操之过急,请皇上圣裁……”旻宁勃然作色,打开林则徐的禁烟奏折:“操之过急?你们看看这几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之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冲饷之银……’”旻宁合上折子,说:“真有这么一天,当兵的扛不了枪,老百姓完不了粮,咱们大清江山还能保得住?!你们简直是发昏!”(摘自《林则徐》电影分镜头剧本)

饰演道光皇帝的是演员高正。最初,导演郑君里想请导演之一的岑范演道光皇帝。岑范不想演这个角色,他认为道光皇帝是统治阶级的头子,是反面角色。岑范的这种认识,在当时是普遍的。整个影片,给道光皇帝的镜头全是大远景,而给林则徐的镜头,不是近景就是特写。饰演林则徐的演员赵丹觉得特写镜头还不足以表现林则徐的“英光四射”,在拍摄道光皇帝召见林则徐一场戏时,他请求导演:“你给我眼睛加个光。”于是,灯光师专门用灯给赵丹的眼睛打光,给了林则徐一个不平凡的出场:

端凝严重,行止如载华岳,眉目疏朗,光奕奕出数步外……林则徐走到宝座前,行觐见礼,奏道:“臣林则徐恭请圣安!”旻宁徐徐说:“林则徐,我派你为钦差大臣,到广州查禁鸦片——”林则徐奏道:“臣领旨谢恩。”(摘自《林则徐》电影分镜头剧本)

《林则徐》剧照

为了塑造“林则徐”,赵丹可谓呕心沥血。影片开拍前一个月,赵丹就换上林则徐的服装在电影厂到处转悠,完全沉浸在角色的境界中。据导演岑范回忆:“赵丹太投入了,常常陷在角色中无法自拔。在虎门外景地,赵丹即使不拍戏,言谈举止也分不清是赵丹还是林则徐了。一天,赵丹在住处准备角色,摄制组的工人师傅在隔壁喝茶说笑,声音太大影响了赵丹。赵丹推门进来,用戏中钦差大人的口气对工人讲话,闹得双方很不愉快,差点儿引起一场风波。”

影片《林则徐》集中了海燕厂最优秀的演员:邓楠(饰演关天培)、高博(饰演邝东山)、秦怡(饰演阿宽嫂)、温锡莹(饰演麦宽)、夏天(饰演穆彰阿)、韩非(饰演琦善)、阳华(饰演豫堃)……饰演麦宽的演员温锡莹回忆:“导演郑君里不要不会演戏的演员,(剧组)都是成熟的演员。郑君里一天只拍8个镜头,非常用心……”

“林则徐的一天”是影片的重场戏,导演郑君里对这场戏的处理可谓匠心独运:

广州,行辕花厅,林则徐在书房里大步踱来踱去。执事跑进花厅报话:“伍观察在外面等候大人问话。”伍绍荣闪进门,屈膝打扦:“跟大人请安!”林则徐正眼也不瞧,手一甩,喝道:“就在外边伺候!”林则徐依然踱步,踱到书桌前,顺手拿起草纸条儿,眼睛又落到以下两行字上:“……韩某卖放,海关派船……”林则徐喃喃自语:“哼,请你来议事你不来!”他转向大厅喊:“来人啊!拿我的片子再去请豫监督来!”林则徐顺手端起盖碗茶,拨弄茶叶,喝了一口,又自言自语:“这些绊脚石,非把他们搬掉不可!”他顺手把茶盅往桌上一放,用力过猛——“当啷”一声,茶盅碎了,茶叶泼满了书桌。林则徐看着满桌的茶叶和碎磁,眼光落到壁上挂着的一幅匾额上:“制怒”。林则徐垂下头,缓缓坐下来,取过抹布,开始收拾……(摘自《林则徐》电影分镜头剧本)

赵丹在这场戏中的表演略显夸张。饰演阿宽嫂的秦怡对赵丹说:“你演得太那个了。”秦怡的意思是赵丹的表演有些过火。赵丹却说:“林则徐就应该是这样。”赵丹有意识地把中国戏曲与中国写意画的表现方法运用到林则徐的表演中去。赵丹的这种表演风格正对导演郑君里的口味。郑君里在拍摄林则徐责令英帝国主义分子义律时,同样参考了戏曲艺术的场面调度、节奏和表现历史人物的思想感情的方法。在拍摄林则徐送别邓廷桢这段戏时,郑君里从唐朝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与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两首诗的意境中得到启发,把导演分镜头剧本改写如下:

林则徐拱手齐额,深深一揖,为着要掩住泪眼的红晕,他连忙转身,快步出舱……邓廷桢送出舱门,俯身作揖,合上眼帘,远处船夫呼喊:“开——船——喽”……蜿蜒登山的城垣有百把级台阶,像天梯似的直上崖顶,俯瞰着大江。林则徐沿着台阶,一口气往上奔,奔……山上是古堡、白云、秋风,天显得特别宽阔。林则徐的渺小的身影沿着山脊往上奔,奔,他奔到古堡旁停步,眺望江上——江上是黄沙、逝水、白帆离远。林则徐渺远的身影又往上奔,奔……奔上更高更高的山巅。他奔到古松白云间,眺望江上——在曲折如带的江上,白帆没入弯处,渐渐不见……林则徐怅惘着,涌上眼泪……山下传来了战士操练的金鼓号角,林则徐回头一望,练兵场上的雄壮景象深深地吸引住了他。他的怅惘情绪一扫而光,又精力充沛地奔下山……”(摘自《林则徐》电影分镜头剧本)

1958年7月14日深夜,《林则徐》摄制组正在拍摄英帝国侵略军炮击虎门要塞一场戏。忽然有两辆黑色的小轿车开进厂来,停在拍摄场地的旁边。车上的人下来了,朝拍摄场地慢慢走来。“啊!是周总理!”摄制组的人们激动地欢呼起来。周总理在上海电影公司袁文殊的陪同下,进入拍摄场地。导演郑君里匆匆向周总理迎了过来。周总理亲切地说:“不要妨碍你们的工作。”郑君里跑到周总理身边,请总理到摄影机旁边来看。周总理高兴地步入舰台,走到摄影机旁,对舰台上的木制大炮发生了兴趣。郑君里说:“总理看看我们的大炮吧!这是一百二十年前的土炮。”周总理笑着问:“能打响吗?”郑君里说:“能打响,还能冒火呢!”接着,拍摄工作又开始了。郑君里一声开拍口令,只见并列的六门大炮先后射出,炮火冲天,烟雾弥漫。拍摄结束后,周总理和大家合影留念。拍完照已是深夜1点钟了。

《林则徐》在拍摄过程中,多次得到周总理的关怀与指导。据徐桑楚回忆:“1958年初,剧本大体完成的时候,周总理听说了,很有兴趣,把剧本要去看了一下。有一天,我忽然接到总理托人寄来的一大包材料,说是总理在广东视察的时候,发现了一批三元里起义的历史材料。原剧情以林则徐被发配新疆结束,总理觉得太低沉了,建议我们修改。他说:林则徐并不是孤立的,全国的老百姓都是他的后台。他虽被革职,但三元里人民的暴动就是对他的支持。你们能不能征求作者的意见,给这个剧本加个尾巴?”

周总理的意见与蔡楚生对剧本结尾的看法不谋而合。于是,导演郑君里和编剧之一的叶元,添加了一条广州人民抗英斗争的线索。加上这条线后,影片如何结尾?是结在林则徐身上?还是结在人民身上?这个问题在摄制组内部反复推敲和争论。起初郑君里认为:戏以林则徐始,以林则徐终,在艺术构思上比较完整些。因此,修改稿本是这样写的:“在三元里的牛栏岗上,漫山遍野的手执原始武器的农民把英兵团团围住。……林则徐站在江岸边,神态肃穆,带着无限恋栈之情,眺望周遭。老家人挑着一担书箧行囊上船。两个委员执事在旁催促:‘走吧!’林则徐默默登舟。船离岸。林则徐依依地眺望大好河山。远处重重迭迭的崇山峻岭,大江蜿蜒不尽……”写完之后,大家看了,感到心情不畅快。于是,根据蔡楚生的意见,改成了现在的结尾:

远远的山道上,长亭外,林则徐勒着马,了望着三元里这场惊心动魄的战斗。他身后跟着两位发配委员和两挑行李。林则徐百感交集,眼里含着泪,拨转马头,奔赴远方……麦宽高举着“平英团”的大旗,从山腰直冲山顶。以邝东山和阿宽嫂为首的几路人马,都奔到这面大旗下会师。一簇英兵拥着一面英国旗在山顶豕突狼奔,向山后夺路乱窜。英国国旗摇摇欲坠,渐渐隐没到山后。英雄的人民在雄伟的山头会师。“平英团”的大旗在万里长空下飘扬、招展——画外音:“外国侵略者输入的鸦片非但没有麻醉中国人民,反而促醒了他们!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从这一天开始了!”(摘自《林则徐》电影分镜头剧本)

1958年11月27日,蔡楚生在日记中写道:“夜去发行公司看《林则徐》片,前部很好,收场则乱了些。君里很有进步,赵丹演得很出色。”

1959年9月,影片《林则徐》作为国庆十周年“献礼片”上映。此时,作为第一编剧的吕宕正在农场接受劳动改造。

“文革”结束后,1977年10月1日,影片《林则徐》恢复上映。1979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收到吕宕从安徽寄来的申诉信,要求恢复他的编剧署名。上海电影制片厂回信,表示完全尊重吕宕的要求,并在影片拷贝上重新加上了吕宕的名字。

猜你喜欢

赵丹林则徐周总理
林则徐奖“错”
周总理“喝”饭
在阳光下拍照
在阳光下拍照
赵丹练字
周总理用身体保护毛主席
赵丹:死亡是一场演出
家乡的世界伟人
留钱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