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核心素养 促成有效对话

2019-02-20张海兰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19年12期
关键词:有效对话核心素养

张海兰

摘 要:学生的主体性一直是课堂教学的热点问题,新课程理念提出课堂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主,以学定教。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堂; 核心素养; 有效对话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9)12-072-002

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认识自然事物,获得一些浅显的科学知识。但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多数课堂还是按照“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进行,导致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变得淡然、冷漠,进而丧失了学习的热情、自信和灵气。

英国伟大的剧作家乔治肖伯纳曾说过: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后,我们一个人还是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我们彼此交换后,我们一个人就有两个思想。肖伯纳的话启示着我们要重视“课堂对话”,尤其是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对话。

一、让学生在对话中“平等交流”

没有平等,师生之间是无法对话的,因为对话的现代意义不仅仅是局限于语言的交流,还是师生双方各自向对方敞开精神和彼此接纳。在日常的科学课教学中,课堂对话中往往受到所谓“权威”的制约, 师生双方是在不平等前提下进行的。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与互动。这对科学教学而言,就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

记得在一次教研活动中观摩《像火箭一样驱动小车》一课时,这样与学生对话:

▲你们大约需要多长时间?(2分钟、5分钟、10分钟……)这样吧,给你们10分钟时间,够不够?

▲管子越细小车运动越快,你这样的解释很有道理,老师先把你的理论写在黑板上,至于你的想法是否正确,我们等一下通过实验来验证好吗?

▲有道理,等会你们小组就做这个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好吗?

……

从这些简单朴实的话语中, 我们看出这位老师是真正的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对话,对于学生的一些不准确的提法,并没有简单、直接地给予否定,而是以另一种表达式告诉学生这种说法不确切。

在我们的科学课堂教学中还力求教态自然亲切,注意使用不同的语言。如商量性的语言:“你们说好不好?”“大家有兴趣吗?”激励性的语言:“你真聪明!”“你真棒!”祈使性的语言:“请你帮帮老师!”“你来说说看!”这样可极力满足孩子的好胜、好奇、好表现的心理,鼓励他们进步,诱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和动机。

二、让学生在对话中“实话实说”

学生具有很强的向师性,这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有利条件,但也有局限性,它会造成学生对教师的话言听计从。“实话实说”是科学品质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在科学课堂上,尤其是在实验汇报时,我们往往为了追求结果的统一性更改结果、谎报实验数据。

我在执教《改变生态瓶》一课时,生态瓶中水量减少,在观察鱼儿浮到水面上的次数的实验后,有一个小组得出鱼儿浮到水面的次数反倒少了(我在巡视时了解到的),可是由于其它组观察到的都是次数增加,就谎报自己组观察到的也是数量增加。如果教师不予理睬,或采用简单的方式处理“噢”、“胡说八道”,这势必给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不能如实说话。“人云亦云”会扼杀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

在教学《热传导》一课时,学生做完实验(在铁丝上用凡士林粘上几根火柴, 再用酒精灯给铁丝顶端加热)进行汇报对话:

生1:凡士林融化了,火柴都掉下来了。

生2:离酒精灯近的火柴先掉下来, 然后由近到远依次掉下来。

如果凭借这两条学生反馈的信息组织下一步的研讨, 学生完全可以获得结论。这时我發现有几位同学在小声嘀咕,于是我没有急着让学生归纳,而是接着问:“还有其它现象吗?”过了好一会儿,才有同学犹犹豫豫地举起了手。

生1:火柴掉下来的速度不一样,好像是越来越慢。

生2:我们组有一根离酒精灯远的火柴,比离酒精灯近的那根火柴先掉下。

学生对话的现象很多, 虽然有的是非本质现象,有的甚至是错误的,但都可以当作一种教学资源来使用。在引领学生对热传导本质现象进行归纳分析得出结论后,我又组织学生继续讨论:火柴没有掉下来是不传导热吗?火柴掉下来的速度越来越慢,可能是什么原因呢?通过对非本质现象的研究,不但没有影响学生对结论的掌握,反而加深了理解,更重要的是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实话实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让学生在对话中“各抒己见”

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寻求到的答案不一定是唯一,要鼓励其更多的发现,甚至是书上及教参上没有的发现,获得学生自由的声音。教师不能为了自己准备的“标准答案”,而去剥夺孩子们思考的余地和探索的权利。我们知道,在科学领域里,正因为有了不同的声音,不断推陈出新,科学才会发展。课堂对话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提出多种见解,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我在教学《造一艘小船》一课,要让学生想办法“让橡皮泥浮起来”。我出示橡皮泥,问:“平时玩过橡皮泥没有?今天我们就来用橡皮泥玩个新玩法。想一想,能不能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呢?”

生1:我认为可以把橡皮泥捏成碗形,这样会浮在水面上。

生2:做成船形也可以。

生3:把橡皮泥弄小一点,捏成小小的圆球,再轻轻放,可能会浮在水面上。

生4:捏成薄薄的片状,待水平静后再放。

生5:把橡皮泥放在泡沫上。

生6:用橡皮泥做一个空心的球,然后把里面的空气抽掉。

我笑着问:你的想法真好! 你是怎样想到这种法的?

生6:潜水艇就是里面有个大水箱才可以自由沉浮,我是根据潜水艇的沉浮原理想到的。

在对话中学生的思维特别活跃,教师应注意善于引领学生自主思考、探究、讨论、对话,这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让学生对问题提出不同的看法,从不同的角度来看问题,在不断的研讨交流中,学生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合作,学会了对话。

四、让学生在对话中“据理力争”

在探究活动中,学生对某一问题有不同看法,且各据其理、互不相让时, 可让学生进行争辩,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既有知识被他人的视点唤起了。不同思维的碰撞, 可以给学生新的启迪,可以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从而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这样的“据理力争”有利于学生在相互对话中极易萌发灵感,发现新知。

在引导学生归纳“鸟”的共同特征时曾出现了这样一段情景:有位学生说,鸟的共同特征是会飞。话音刚落,一生立即反驳:“鸡、鸭是鸟, 但它们不会飞。”接着,几个同学相继站起来:“驼鸟、企鹅都是鸟,它们也不会飞”“蝙蝠会飞,可它不是鸟,而是哺乳动物”“蝴蝶、蜻蜓也会飞,但它们不是鸟。”

辩论中,胜者必然欢欣鼓舞,体验成功与胜利的喜悦,自信心得到强化;而败者也会心服口服,知识深深地印入脑海之中。引导“据理力争”还可以让学生在研讨中发现问题,并抓住这些问题的实质与焦点展开论辩。

五、让学生在对话中“标新立异”

创新是人的本质特征,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鼓励学生对问题有不同的看法,让学生提出有个性、有创意的见解。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提几个“还有更好的方法吗”“谁还有新的观点”。即使学生没有更好的方法、看法、想法,也训练了学生动脑动口的能力,培植了学生不迷信, 敢于标新立异、独立质疑的思想。

在执教六年级下册《放大镜》一课, 学生玩过放大镜之后,师问:“放大镜为什么会放大物体的图像?”生答:“透明的、中间凸起的。”师:“如果我想做一个放大镜,可以选择生活中的什么材料来制作呢?”在讨论中学生发现特别多,可以用玻璃杯、玻璃珠子、水滴、冰块,甚至还有学生提议可以用保鲜袋、老花镜、酒瓶、金鱼缸等材料来做放大镜。

孩子们的回答远远超出了书本所教授的内容,这是同学们在对话中放开手脚所收获的。孩子们从中悟到创新学习的原理和科学的精神,这正是我们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所需要的。进行对话的根本目的是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师应结合教学现场的实际情况见机行事,启发学生多一些新意,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让我们为学生搭好科学课堂中的“对话”平台,在师生平等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实话实说、各抒己见、据理力争、标新立异,拥有更多的思想。只有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实话实说,才能促成学生的探究能力;只有在课堂教学中各抒己见,才能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只有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据理力争,才能促成学生的实证意识;只有讓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标新立异,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立足核心素养,关注课堂对话,切莫等闲视之!

参考文献: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M](实验稿)

[2]华艳.科学课教师应成为教学对话过程中的引领者,课标教材,2007.2

[3]庄来香.如何使课堂对话更有效,教师修养,2008.5

[4]胡文彬.论科学课堂有效对话的内涵,科教导刊,2010.5

[5]高晓云.让学生在科学课堂上“动起来”,科学教学探索,2011.12

猜你喜欢

有效对话核心素养
艺术的提问 有效的对话
有效对话——让儿童的灵性在课堂上飞扬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有效对话
有效对话,构建灵动的品德与社会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