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科关键能力培育的教学实践

2019-02-20代怀安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19年12期
关键词:学情生命问题

代怀安

摘 要:课堂永远是教学的主阵地,如何提高效率,发展关键能力,在实践中要抓住几个关键点,吃透学情,走进学生真实的需求;基于问题,创设科学研究的情境;呵护生命,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关键词:学情; 问题; 生命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9)12-040-002

课堂水远是教学的主阵地,是师生思想、情感交流和生命活动的场所。中学物理教学如何把传授系统的知识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提高人的思想品质这几个方面统一起来。下面结合具体的案例,谈几点自己的想法。

一、吃透学情,走进学生真实的需求

建构主义非常强调学习者本身已有的经验结构,认为学习者在学习新信息、解决新问题时往往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依靠其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已有经验,教学能否有效,需要教师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教材,掌握学生真实的学习水平、学习方式、学习困难和学习需要,力求在材料选择、情境创设、活动安排、个别指导、思维激发等各个环节贴近学生,挖掘知识背后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寻找那些与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相关联的材料和问题,并创设适宜的情境、活动,使学生的学习能够顺利展开。

例如在“压强”这节内容的教学之前,学生对力的作用效果、压力、面积等知识有一定的认识,在确立本节教学内容时,关于是否需要讲清压力与重力的关系存在不少争议。根据课程标准,本节的核心目标是建立压强的概念,压力、受力面积等概念是次级目标,是为建立压强概念服务的,《物理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关于压强内容标准的要求是:通过实验,理解压强,知道日常生活中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估测自己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并没有“理解压力的概念”这个要求。要善于将知识的科学性与教学的科学性有机结合起来,不能只考虑知识的严谨,而忽略了学生的认知心理,将压力与重力的区别讲得过深过难对学生的学习是极为不利的,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基于问题,創设科学研究的情境

教学能否有效、能否成功,首先在于能否设置科学、合理的教学起点,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和探究欲望。探究学习的深度如何,关键应当看问题的质量和思维活动的质量。课堂学习的核心要素是“问题”,问题包括发展知识的问题和发展思维的问题。真正有价值的问题能引起学生的思维挑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因此,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应该是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让学生在对问题的思考、探究中与教材对话、与作者对话,揭示出知识发生、形成的过程,从而真正实现对知识意义的建构。例如围绕《压强》这节内容的教学,本人设计了三项活动和五个问题。具体的教学过程如下:

活动一:压纸杯游戏(通过实物投影在大屏幕上展示)

1.让一个学生站在一个纸杯上面,一只脚踩在杯子上面,另外一只脚抬起。

2.在地面上放多个纸杯,并在纸杯上面放一块比较轻的塑料板,然后让这个学生站在塑料板上面,并依次增加站在塑料板上的人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撼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一些错误前概念。课堂教学不能仅满足于热闹的场面、肤浅的表象,而应着眼于学生自主的、真实的、生动的、深度的思维活动,要围绕这个游戏活动做文章。

师:一个学生站在一个纸杯上面,纸杯被压坏,这是什么原因?

生:纸杯被压坏,是因为学生对纸杯施加了一个向下的压力。

师:压力实际上也是弹力,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加深对压力的认识。

实验1:将一个钩码放在比较薄的水平泡沫板上,看到什么现象?压力的方向如何?

实验2:将一个钩码放在倾斜的泡沫板上,看到什么现象?压力的方向如何?

实验3:将一个钩码压在竖直的泡沫板上,看到什么现象?压力的方向如何?

师:将三种情况下看到现象以及压力的示意图展示如图1。你能总结出压力有什么共同特点吗?

生:都垂直作用于物体的表面。

总结:把这种垂直作用于物体表面的力叫做压力。

问题1:一个学生站在一个杯子上,纸杯被压坏,多个学生站在多个纸杯上,纸杯没有被压坏,根据你的所感所悟,能否尝试进行解释。同样都受到压力,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效果?针对这个现象你能否提出一个问题值得我们去深入的探究。

生: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会跟哪些因素有关呢?

体验1:让学生手压气球,一只手平压在气球上,另一只手的食指顶住气球,观察气球的形变情况。

体验2:让学生用两只手的食指分别压住笔尾和笔尖,体验两个手指的感觉有什么不同。

问题2:通过以上的体验活动以及观察到的现象,你认为对于同种材料的受压面,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

活动二: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给学生提供如图2实验器材,分组设计实验方案,围绕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问题3:你打算采用什么研究方法?你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_______的关系;你选择了哪些器材?怎样显示压力的作用效果?控制什么物理量?怎么控制?改变什么物理量?怎么改变?

讨论完毕,组织小组汇报讨论的结果,每个小组请两位学生上台,一个讲,一个演示。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和总结实验的结论:(学生讲,学生评)

结论1: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结论2:当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问题4:请两位同学(一个胖点,一个瘦点,站在地面上),请同学们思考如何比较这两位同学对地面压力的作用效果。

师生通过讨论、类比总结出物体收受的壓力与受力面积的比值是一个有意义的物理量,由此建构压强的概念。

思考:载重汽车为什么装有许多车轮?压路机上碾子的质量为什么很大?

活动三:压罐子游戏。请一个力气大的同学和一个力气小的同学比赛压罐子,两个罐子外表一样,一个有底、一个没底。力气大的同学压有底的罐子,力气小的同学压没底的罐子。结果,力气大的同学压的罐子下陷不明显,而力气小的同学压的罐子却很容易地下陷较深。组织学生利用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解释这个现象,可以和前面压纸杯的游戏活动结合起来。

问题5:让学生全体起立,双脚站立,根据你们对压强的理解,如何确定哪位同学对地面的压强可能最大?如何增大和减小他对地面的压强?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的思维留有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有时间对一个问题产生冥思和遐想,有自己真实的想法和独到的见解;对问题的分析也不要穷尽所有,而应适当地留白,给学生留下探索的空间;更重要的是要允许学生出错,让他们充分暴露思维过程,自己发现问题,析错,纠错,调整思维。

三、呵护生命,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耶鲁大学做过一个实验:摆放一株植物,让一个人正常地从植物旁走过,植物没事;再让另一个人拿斧头去砍植物,然后走掉。结果仪器检测出植物的脉冲电流有明显的变化:每当这个“正常人”走过,曲线平静,“凶手”走过,曲线波动大。一株植物,尚且如此敏感,何况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真心关怀每一个学生,特别是那些相对后进的学生,更要给予他们悉心的关心和帮助。

总之,在教学中,加强学生对物理概念、规律内涵与外延的理解,体会问题解决的思维程序,提升学生在多样而真实的情境中吸收与加工关键信息的意识,积累问题情境转化的经验,以逐步培养学生的学科关键能力。要让课堂多一些真实、多一些真诚、多一些真情,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们向往和眷恋的地方,这样学生才能在这方舞台上尽情地舞蹈,自由健康地成长,也一定能收到教与学双方共同朝着正确方向发展的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刘炳昇.对“高效物理课堂教学”的认识[J]物理之友,2014,30(01):1—3

[2]许志.为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而教[J]物理教学探讨,2017,35(06):69—71+75

[3]刘炳昇.李容.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下册)[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学情生命问题
习作教学,依“规定”还是据“学情”?
基于学情调研的鲁迅单元教学研究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学情分析有效服务教学的实践探究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