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世纪以来中国与英美日气象发展规划对比

2019-02-20张军袁煜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9年1期
关键词:新世界对比分析

张军 袁煜

内容摘要:气象事业是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科技型基础性公益事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通过比对中国和以美、英、日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气象部门战略发展规划,全面考察中西方气象现代化建设远景规划、目标定位、实施方针、管理评价体系等具体内容,以期为我国的气象发展规划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把气象事业发展思路有效融入国家、地方规划纲要中,强化全球视野,战略思维。

关键词:新世界 气象发展规划 对比分析

1.前言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气象发展规划过程受该国气象发展需要和优先顺序驱动。气象发展规划一般包括关键结果、主要交付产品和相关的实施活动以取得规划中制定的主要战略成果等诸多细节。它为一国或地区的气象活动指明方向,有助于改进核心信息、产品和服务,维持必要的基础设施,并从科技进步中直接受益。重视和加强战略规划和顶层设计是实现气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一项基本要求,是推动气象事业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

根据目前所能掌握的文献来看,首先以中外气象发展规划对比为主题的研究目前在国内外学术界的研究亟待加强。学界对该课题极少关注,直接以中外气象发展规划文本为研究对象的横向对比研究则几乎没有,对国外气象发展战略规划的研究缺乏必然会限制我国未来气象发展规划的视野广度与深度。其次,新世纪来我国对国外气象发展规划的专题研究极度缺乏。无论是从对比分析的角度还是从国外气象发展战略规划的具体层面,都缺乏集中、深度的分析探讨,相关细节的讨论很可能散见于其他学术论文中,缺乏从政策管理层面、文本、语言层面进行对比分析。新时期处于气象发展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的关键时期,学习发达国家的气象战略规划更有必要。另外,国外学者对我国的气象发展战略规划研究关注不够,缺乏必要的了解。以上现象,说明我国的气象事业与国外的气象事业在战略层面还需加强合作和交流。比较和研究国内外气象发展规划已迫在眉睫。

以美、英、日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气象业务现代化建设位居世界前列,这些国家气象管理部门一直组织人力研究气象现代化建设设想,并定期分阶段发布具体实施计划。我国未来五年是建设气象现代化体系,加快转变气象发展方式、强化气象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推进气象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此背景下,本项目以中国和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同(近)时期气象管理(或科研)部门制定的气象发展规划为具体研究对象,重点研究中外气象发展规划在内容、结构、体例、语言和编撰思想等多个角度和层面的异同,从而达到通过了解这些国家现代化建设规划的主要内容和方法,学习和借鉴他们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进行气象业务现代化规划的经验,为我们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气象发展规划提供参考意见的目的,进而提高我国气象现代化建设管理水平和总体效益。

2.相关研究

2.1国内研究

气象发展规划相关研究在我国气象科学研究领域属于边缘研究,整体研究較少且不系统。我国气象科学研究中以发展规划为题的研究主要呈现以下几点特点:

(一)侧重规划编制理论和实际意义解读。

甘孜日报(2006/02/23)对国务院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规划性文件从气象事业现状、气象事业发展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气象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解读;中国气象局各司则从自身业务解读“十二五”对其主管气象业务所带来的机遇挑战。如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2011/12/22)则从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国气象综合观测司(2011/12/26)则根据“十二五”规划描绘了综合观测系统发展宏伟蓝图,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2011/12/23)则强调法制保障对我国气象发展“十二五”规划顺利进行的重要意义。

(二)侧重宏观层面气象发展规划、战略的理论阐述。

周秀骥等[1]从多个学科方向分析气象科学发展的背景、现状或社会需求,指出气象科学发展中需要了解的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并据此提出中国气象科学发展中应重点研究问题,为气象事业的发展提出具体措施和建议。郑国光[1]指出必须深刻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气象事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深刻领会总书记关于“创新驱动”的重要论断,从全局高度统筹考虑和推进气象现化化。

(三)强调气象发展战略实施中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秦大河[2]则总结汇报了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的成果,将机遇与挑战和实践相结合。吴婉萍[3]则讨论如何发挥气象科技期刊在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实施中的作用。

2.2国外研究

(一)关注气象发展战略实施的技术保障。

Friday[4]论述了美国国家气象局下属部门高效运行架构对保障气象部门为美国国民经济提供大气和水文服务必要性,强调这些部门现代化对提高气象服务部门生产力的重要意义,是顺利实施美国国家气象发展战略的技术保障。Lazos et al.[5]从技术原理和实施方法角度探讨混合天气预报模型对于优化建筑能源管理作用,更好满足为气象发展规划中公共安全和政策提供解释性强的服务。其他研究关注气象发展略中分目标实施技术层面的具体问题[6]。

(二)强调气象发展规划中的具体目标内容实施或改进手段。

着眼于气象战略发展规划中卫星系统的建设,Tan(2015)介绍了美国海洋与大气管理局太阳后向散射紫外线设备在该局的发展历史和运行现状,据此提出有必要部署下一代卫星系统以获得连续的臭氧数据。

(四)强调与气候变化相适应的发展规划评估体系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环境、气候变化对气象发展规划战略的制定早已引起国外很多学者和机构的注意,他们从二者之间的交互作用角度多有论述。[7][8][9][10]Burton et al.[11]呼吁以调适政策框架(Adaptation Policy Framework)为基础,评价和实施现有和未来战略规划过程,以适应环境变化,确定适应环境变化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国内的气象规划相关研究规划编制理论和实际意义解读,侧重宏观层面气象发展规划、战略的理论阐述,强调气象发展战略实施中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少量涉及国外气象发展规划介绍; 国外的气象规划相关研究则关注气象发展战略实施的技术保障,强调气象发展规划中的具体目标内容实施或改进手段,强调与气候变化相适应的发展规划评估体系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总的说来,新世纪来我国对国外气象发展规划的专题研究极度缺乏。无论是从对比分析的角度还是从国外气象发展战略规划的具体层面,都缺乏集中、深度的分析探讨,国外学者对我国的气象发展战略规划研究也关注不够,缺乏必要的了解。

3.中外气象发展规划

3.1国内气象发展规划简介

在中国气象局的气象发展规划中明确表明我国气象发展的重大成就,树立了下一阶段的气象发展目标,促进了我国的气象发展。我们以“十一五”i、“十二五”ii和“十三五”iii全国气象发展规划为介绍对象,总结我国气象发展规划的特点。

(一)“十一五”期间,确立了气象现代化的建设战略目标。

“十一五”时期,气象整体实力明显提升,气象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福祉安康做出突出贡献,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气象发展思路更加清晰。树立了“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发展理念,确立了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气象现代化体系,实现“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以下简称“四个一流”)的战略目标,明确了不断提高“气象预测预报能力、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能力”(以下简称“四个能力”)的战略任务,形成了现代气象业务体系、气象科技创新体系、气象人才体系构成的气象现代化体系新格局。[12]

(二)“十二五”时期,确立了建立“公共气象服务”服务系统的整体目标。

“十二五”发展规划确定,到2015年,基本建立满足国家需求、结构完善、布局合理、功能齐备的公共气象服务系统、气象预报预测系统、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建成较完善的气象科技以创新体系和充满活力的气象人才体系,显著提升氣象现代化水平,进一步优化气象法制、文化、管理等发展环境。具体来说,“十二五”期间,国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明显提升。气象防灾减组织体系不断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机制基本形成。气象监测预报水平稳步提高。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更加完善,气象卫星实现多在轨和组网观测系统更加完善。重大活动和突发事件气象保障水平幅提高。气象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稳步推进。实现综合先进的现代气象检测预报警报。[13]

(三)“十三五”规划,提出了建设以“智慧气象”为重要标志的现代化气象服务体系。

根据《规划》,到2020年,就是将实现综合先进的现代气象监测预报预警、集约共享的气象信息化、效益显著的气象防灾减灾、高效普惠的公共气象服务、功能完善的生态文明保障、科学应对和适应气候变化、优先发展的科技人才体系以及科学法治的现代气象管理。[14]

综合来看,中国的气象发展规划编制具有一定规律性。在总结上三个五年计划成就的基础上,根据新时期面临的主要形势,在贯彻党和国家既定的指导思想和政策基础,提出自己的发展目标。每一时期的发展目标均在对上一时期发展目标成果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的发展目标。例如,十五期间,气象基本业务的主要目标是:初步形成由气象卫星监测网、新一代天气雷达监测网、遥测自动化的地面、高空、专业气象探测网和特种观测网组成的综合大气探测系统,显著提高综合探测的时空分辨率,并逐步形成地球环境监测能力;“十一五”期间,则提出在提高观测质量基础上,逐步建立天基、空基、地基相结合,自动化遥感、遥测一体化,现代化、立体化综合观测体系,实现高时空分辨率、全方位和高精度观测体系;“十二五”期间,则强化进一步完善气象观测布局;“十三五”发展规划正在实施中,我国气象发展规划适应中国的基本国情,促进和引导中国气象事业的发展。通过纵向对比,可以理清我国气象事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3.2国外气象发展规划简介

美国国家气象局iv每年,每个季度以及每个月都会出报告书,总结前一段时间里的气象活动以及观测和预测结果,整理数据为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气象分析和规划安排提供数据信息。在《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2009-2014的战略发展计划》v中美国给每个海洋和大气的发展方向一个目标:生态系统、气候、气象和水资源、商业和运输等,细化了每一个部门的目标,为每一个目标都提供了绩效计划,平稳而又有效的促进气象发展。[15]而且美国身为对空间探索、开发与利用最早,目前规模最大的国家,其对空间气象发展的规划引人注目。2014年11月,由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跨部门“空间天气观测、研究与减缓小组”,对国家应对空间天气事件的战略与行动计划进行研究,并于2016年10月发布《国家空间天气战略》(以下简称“战略”)与《国家空间天气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提出了6个应对空间天气事件的目标,并在“行动计划”中对联邦政府当前与未来研究发展工作做出明确规划与部署。[16]“战略”提出了国家应对空间天气事件的目标,“行动计划”分配了具体的任务和要求给所涉及的联邦政府部门。这两份具有很强操作性的战略指导文件相互协作,很好的将国家应对空间天气事件的整体目标和联邦各部门的具体任务结合。vi

在英国气象局vii的最新的科学发展战略(2016-2020)viii关注于重大的科技挑战,让天气和气候的研究能够最大化的为社会发展而服务,从而使得英国政府的投资在英国气象局发挥最大的效益。[18]英国的国家气象发展规划围绕着让天气和气候的科学服务与社会的主旨,从气候的多样性和多边性,城镇化的发展,人口增加和有限的自然资源等内容上分为了水源,农业,经济,健康,食品,政治和能源等七个方面来制定气候发展规划。首先是充分利用气象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和经济发展。其次是提供实时准确的气象预报,进行良好的防灾预警工作,为政府工作和企业发展提供气候信息支持。与此同时,英国气象局发展战略中也表明要提高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模型技术,观测技术,信息处理,总体系统和天气预报气候预警工作的形成和发展。引进科技人才,为未来气象科技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其目标是实现全球科学合作,人文教育发展,科技交流。从英国的气象发展战略中,我们可以看到英国气候发展规划的特点。英国气象规划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出发,详细的指出未来气象工作的发展方向与目标,并且对未来气候发展抱有十足信心。

日本的气象发展主要有日本气象厅负责,在日本气象厅的服务宣传册上以保护人类、自然与地球为主题,介绍了日本的气象观测网络,天气情况的分析与预测,地震,台风和海啸情况检测,国际气象交流合作,海洋安全以及为社会提供气象服务。[17]日本的气象发展是基于日本岛国的气候和环境特点,着重于由气候变换而引起的自然灾害的预测和防护,例如地震预警和海啸预警。并且其气象发展已经有了良好的预警效果,气象的防灾和减灾能力发挥出众。日本的气象规划贴合日本的地理和气候因素,目标是让气象事业的发展更有效的服务于社会和科技。

美、英两国的气象发展战略规划一般强调其战略性组织结构、任务目标、机构调整、然后具体根据气象业务具体内容分生态环境、气候、天气与水资源、商业和交通、航海、卫星观测系统及气象部门内部机构之间相互协调等部分制定具体的目标计划、实施项目,确定计划预期结果。英美等发达国家气象业务现代化建设的内容具有较强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先进性。现代化建设既包括了大气探测、信息网络、信息加工分析、预报警报服务等业务服务系统又包括了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技术支持、结构调整、人员调配、人才培训和管理系统。整个现代化计划的结构由战略计划、国家实施计划、区域过渡计划、台站过渡计划组成。除主计划外,还有科研开发、人员调配、人员培训、降险、示范、基础设施建设、设备安装和维修、内外部关系的协调等辅助计划,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计划管理体系。及时的气象报告和气象发展总结为发达国家的气象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发达国家的气象现代化实施计划具有目标清晰,层次分明,发展思路多样以及可操作性强等特点。

4.中外气象发展规划对比

4.1气象发展远景规划比较

各国相同(近)阶段的中长期气象发展远景规划代表着本国气象发展水平的未来发展方向和理想水平。各国的气象发展规划都是依据本国的国情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来制定的,英美日等發达国家的气象规划的发展远景更为具体和远大。

美国最新的发展战略规划ix提出弹性生态系统、社区和经济概念作为其最新的工作愿景。规划指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弹性的生态系统、社区和经济能够保持和改善它们的健康和活力,预测、吸收和消散变化。这种恢复能力将作为新的工作愿景指导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及其合作伙伴,集体努力在短期内减少社区和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同时帮助社会避免或适应长期的环境、社会和经济变化。

英国气象局在其最新的科技战略2016-2021发展规划x中提出“让天气和气候科学为社会服务”的远景规划。这一战略远景目标确保英国的所气象发展在未来五年进行的科学研究能体现真实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投资。

日本气象厅并未公开发布战略性的规划文件。从日本气象厅的服务宣传册来看,日本的气象服务主题“保护人类、自然与地球”既可视为其工作主题,亦算作其远景目标。

相比较而言,中、美、英、日等国的气候发展愿景具有以下相似性:

*强调天气与气候服务于人类社会功能

*强调利用气象服务促进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

同时,中、美、英、日四国的远景规划又有所差异:

*美、英两国均强调弹性的生态、社区、经济系统建设以应对气候变化

*日本则从自身国情出发,强调与自然灾害的对抗性

*中国则强调气象现代化体系建设(装备、技术、人才、台站)

我们认为,中外在气象远景规划方面的差异受本国国情的影响较大,英美国家的气象发展已经上升到建设“弹性”生态系统的高度,日本的远景规划贴近本国实际,而中国的气象发展远景规划更像是“补课目标”,弥补与英美及世界一流气象服务本身的系统水平差距。

4.2气象发展目标比较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一直以来的愿景是成为一个值得信赖的观察、建模、理解和预测地球系统方面的全球领头羊。它与合作伙伴一起致力于减少社会和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并帮助社会避免或适应长期的环境变化。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气象发展目标基于其远景规划,分为气候、天气、海洋和海岸等以成果为导向的目标:

*气候适应和减缓,使整个社会能够理解、预期并能适应气候影响

*让整个社会对天气事件随时做好准备,并能迅速做出反应

*健康的海洋环境,保持海洋渔业、生态环境的健康和多产,维持生物多样性。

*弹性的沿海社区和经济,保持滨海和湖区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多管齐下,通过观测、建模、干预以达到有效管控目标

英国气象局未来十年的发展目标是确保英国能够获得最好的运营服务以及政策建议,确保英国的天气、气候和环境服务在未来十年依然适合。这一策略由下列目标驱动:

*拯救生命和生计,保护关键基础设施;

*为一个更有弹性、准备更充分的国家做出贡献,以更好地应对天气、气候风险;

*帮助政府和企业灵活地在未来的投资中做出明智的选择;

*支持缓解政策以避免气候风险;

*通过更好地利用天气和气候情报资源来支持经济增长。

日本在2018年的日本气象厅服务的宣传册上已经表明日本气象厅实现了卫星,雷达,高空和地面全覆盖的24小时气象观测并且能够及时进行气象分析和预测。由于日本处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区,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接位置,地震频发,所以日本还有一套完善的地震,海啸和火山监测体系,一定程度上减少自然灾害所带来的危害和损失。而且日本已经拥有良好的国际合作经验和信息服务体系xi。与其自身的气象服务系统相适应,日本的气象发展目标似乎相当直观:

*更合理的预测与预警

*对地球更好的认识

*对大气现象更佳的观测

*更广泛的国际合作

而中国的气象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建成适应需求、结构完善、功能先进、保障有力的以智慧气象为重要标志,由现代气象监测预报预警体系、现代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气象科技创新和人才体系、现代气象管理体系构成的气象现代化,初步具备全球监测、全球预报、全球服务的业务能力,气象整体实力接近同期世界先进水平,若干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气象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具体目标包括:

*综合先进的现代气象监测预报预警

*集约共享的气象信息化

*效益显著的气象防灾减灾

*高效普惠的公共气象服务

*功能完善的生态文明保障

*科学应对和适应气候变化

*优先发展的科技人才体系

*科学法治的现代气象管理

比较中、美、英、日等国的气象发展目标我们发现,就发展目标的共同之处而言:

*强调气象服务对大众的普惠作用

*强调气象科技与生态文明的结合

*强调观测与预警的准确性

*强调对气候变的应对与适应

同时,中国的气象发展目标也有显著不同:

强调气象现代化体系建设

强调人才培养

以上两点在美、英、日等国的发展目标中未明确提及,这可能与上述国家气象发展相对优势的地位有关

4.3中外气象发展实施方针比较

美国的气象发展战略规划xii中紧跟每一项具体目标任务之后,均提出了具体的计划实施项目。以美国的下一代发展计划中“让整个社会对天气事件随时做好准备,并能迅速做出反应”中适应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实施方针为例,其具体的计划实施内容包括:减少生命、财产损失和高影响天气事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冲击; 提高淡水资源管理水平;提高交通效率和安全;改善空气和水质量以创建健康的社区和居民; 通过提供与美国经济关键领域相关的环境信息建设更加多产、高效的经济。上述实施方针既是对气象发展目标的任务分解,又包含了具体的工作内容。

英国的气象发展实施方针是整个气象科技发展计划(2016-2021)的主纲,贯穿于其中。不难发现,其实施方针主要包括:通过更好的利用天气与气候情报来支持气象科技向满足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转型;建设更加可靠和相关的多尺度天气预报;维持气象科技基础设施的可持续性;超越自己想象的,为未来的气象科技发展做好准备;充分利用全球科技合作伙伴关系;气象科学家的培养与发展;传播气象科技。以上措施,既包含了气象科技自身的发展,又涉及和考虑了人、社会、国际及长远的未来因素,相当全面。

而从日本气象厅的宣传册上的介绍内容来看,日本气象发展的实施方针相当明了。即:气象观测网络建设;天气分析与预报;全球环境监控;国际合作; 航空和海事安全气象信息;私营领域气象服务。上述几块内容既是日本气象厅的主要工作内容,亦是其发展和规划的工作重点。

同美、英、日等国的气象发展实施方针相比,我国的气象发展实施方针亦是“十三五”规划的主纲:改革创新,提升气象现代化水平;统筹协调,促进气象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保障生态建设和气候安全;开放合作,构建气象发展新格局;共享共用,提高以人民为中心的气象服务能力。每一项方针下又包含更加具体的内容。以提升气象现代化水平为例,包括更加完善的实施措施:全面深化气象改革;实施气象核心业务技术新突破;提高气象信息化水平; 强化科技引领和人才优先发展。各项具体内容下又包含更加具体的内容,做到了层层作务分解。各国实施方针均强调可持续发展理念,强调保障生态环境和开放合作。我国的实施方针中首要的作务是提升气象现代化水平,这与我国气象发展水平的状况相适应。

4.4中外气象发展管理评价体系比较

美英日的国家气象局的发展是由国家拨款,机构根据规划和社会发展重点发展气象项目。并且分级明确,任务明晰。例如,日本气象厅分为三级:第一级是气象厅中有长官和次官,第二级是内部布局、地方支分局以及设施机关,第三级部门则是第二级机关包含的子部门。内部布局包括总务部、预报部、观测部、地震火山部、地球环境·海洋部;地方支分局包括札幌管区气象台、仙台管区气象台、东京管区气象台、大阪管区气象台、福冈管区气象台、冲绳气象台、函馆海洋气象台、舞鹤海洋气象臺、神戸海洋气象台、长崎海洋气象台;设施机关包含气象研究所、气象卫星中心、高层气象台地磁气观测所、气象大学校。气象部门架构清晰,分工明确。中国的气象发展资金和资源的投入都是由政府拨款,政府领导下的发展。其中业务分工分三级:国家级负责整体把握,技术研发,规范制定等;省级负责技术设备质量监督,省级观测数据评估、观测网的优化布局以及规范规章的组织实施等,地市和县级负责数据获取,完成省市分工等。我国的气象部门架构明晰,但是分工并不是十分明确,很多内容都会结合实际情况具体确定。这样会导致部门的分工不合理,内部员工冗杂且不一定完全适应我国的气象事业发展。

尽管由于社会制度不同,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气象事业部门的管理体制仍有许多值得相互借鉴的地方,其中包括机构设置、人员调配、财务管理、公共服务、绩效管理制度等。例如:西方发达国家的机构设置以实用为主,机构大多都有其自身的气象发展任务与作用,中国的气象发展也要借鉴:加强人才引进,维护良好的气象发展环境从而促进我国气象科技的进步。财务管理可以借鉴现代的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引进专业的财务管理人才,以我国气象发展为目标,将资金的利用达到最大化,实现气象成果的最大化。

5.总结

通过中国与英美日气象发展规划的对比研究,我们发现各国的气象发展规划不论是从体例上还是目标规划上都倾向于贴近本国实际,发达国家则更倾向于现代化的科技发展和气象管理,及通过气象科技促进环境和自然发展以应对气候变化;而我国的发展规划更多与新时期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主题相适应(如智慧气象),强调缩小与国际气象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同气象发达国家的发展规划相比较,我们的气象发展规划方针、思想、内容和目标等诸多指标与发达国家相关部非常相似。通过研究和掌握发达国家相关发展战略规划可以将使我们明晰气象发展思路,结合本国国情,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更有效的措施破解制约气象发展的难题,应对气候变化新任务,迎接世界科技竞争新挑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满足构建和谐社会新要求。

参考文献

[1]周秀骥,吴国雄,郑国光,符淙斌,徐祥德.中国气象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J].地球科学进展,2005,03:261-267.

[2]秦大河.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成果汇报[N].中国气象报,2004-12-02.

[3]吴婉萍. 实施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中气象科技期刊的机遇与挑战[A]. 中国气象学会.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中国气象学会:,2005:7.

[4]Friday Jr, E. W. (1994). The modernization and associated restructuring of the National Weather Service: An overview.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 75(1), 43-52.

[5]Lazos, D., Sproul, A. B., & Kay, M. (2015). Development of hybrid numerical and statistical short term horizon weather prediction models for building energy management optimisation.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 90, 82-95.

[6]Bates, J., Goodale, P., & Lin, Y. (2015). Data Journeys as an approach for exploring the socio-cultural shaping of (big) data: the case of climate science in the United Kingdom. iConference 2015 Proceedings.

[7]Hulme. M., Brown, O. (1998). Portraying climate scenario uncertainties in relation to tolerable regional climate change. Clim. Res. 10: 1-14.

[8]Kaner, S., Lind, L.,Toldi, C.,Fisk, S. and Berger, D. (1998). Facilitators Guide to Participatory Decision-Making, Philadelphia: New Society Publishers

[9]Conde, C., Eakin, H. (2003). Adaptation to climatic variability and change in Tlaxcala, Mexico. (2003).Chapter in Climate Change, Adaptive Capacity and Development. J. Smith, R. Klein, S- Huq, eds., London: Imperial College Press, pp. 241-259.

[10]IPCC, WGII. (2001). Summary for Policy Makers, A Report of Working Group II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f Climate Change.

[11]Burton, I., & Development Programme United Nations. (2005). Adaptation policy frameworks for climate change: developing strategies, policies and measures (p. 258). B. Lim (E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2]中國气象局.《气象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2006-2010年)》,2015年9月21日访问于http://www.fdi.gov.cn/1800000121_23_62097_0_7.html.

[13]中国气象局.《气象发展规划(2011-2015年)》,2017年12月1日访问于http://www.cma.gov.cn/2011zwxx/2011zjhgh/201703/t20170317_400913.html

[14]中国气象局.《全国气象发展“十三五”规划(2015-2020年)》,2017年12月1日访问于http://www.cma.gov.cn/2011zwxx/2011zjhgh/201703/P020170317638649443660.pdf

[15]National Weather Service. National Oceanic &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Strategic Plan 2009-2014. Retrieved at 19th September 2015, from http://www.ppi.noaa.gov/wp-content/uploads/FY09-14_NOAA_Strategic Plan.pdf.

[16]Japan Meteorological Agency:The national meteorological service of Japan, Japan Meteorological Agency,2018, 4-22

[17]Met office. Met Office Science Strategy 2016-2020: Delivering science with impact. Retrieved at 1st November 2017, from https://www.metoffice.gov.uk/binaries/content/assets/mohippo/pdf/migrated/met_office_ science_strategy_2016-2021.compressed.pdf

[18]中國气象局. 《综合气象观测业务发展规划(2016-2020年)》2017年12月1日访问于http://www.cma.gov.cn/2011zwxx/2011zjhgh/201710/t20171013_451456.html

[19]安培浚,高峰,曲建升.美国国家海洋大气局优先研究领域介绍(2010-2014财年)[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7,06:88-94.

注 释

i.中国气象局.《气象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2006-2010年)》,2015年9月21日访问于http://www.fdi.gov.cn/1800000121_23_62097_0_7.html.

ii.中国气象局.《气象发展规划(2011-2015年)》,2017年12月1日访问于http://www.cma.gov.cn/2011zwxx/2011zjhgh/201703/t20170317_400913.html

iii.中国气象局.《全国气象发展“十三五”规划(2015-2020年)》,2017年12月1日访问于http://www.cma.gov.cn/2011zwxx/2011zjhgh/201703/P020170317638649443660.pdf

iv.美国国家气象局(National Weather Service, 简称NWS)是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简称NOAA)下属部门,主要负责提供美国及其属地的天气、水文预警和警报。

v.National Weather Service. National Oceanic &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Strategic Plan 2009-2014. Retrieved at 19th September 2015, from http://www.ppi.noaa.gov/wp-content/uploads/FY09-14_NOAA_StrategicPlan.pdf.

vi.刘映国,《美国应对空间天气时间影响发展动向与思考》,国防科技要闻(ID:CDSTIC),www.sohu.com/a/129546947_635792

vii.英国气象局(Met Office)是英国的国家气象服务,机构负责气象预测,包括从天气预报到气候变化。

viii.Met office. Met Office Science Strategy 2016-2020: Delivering science with impact. Retrieved at 1stNovember 2017.https://www.metoffice.gov.uk/binaries/content/assets/mohippo/pdf/migrated/met_office_science_strategy_2016-2021.compressed.pdf

ix.https://www.performance.noaa.gov/wp-content/uploads/NOAA_NGSP.pdf

x.https://www.metoffice.gov.uk/binaries/content/assets/mohippo/pdf/migrated/met_office_science_strategy_2016-2021.compressed.pdf

xi. Japan Meteorological Agency:The national meteorological service of Japan, Japan Meteorological Agency,2018, 4-22

xii.https://www.performance.noaa.gov/wp-content/uploads/NOAA_NGSP.pdf

基金项目:中国气象局气象软科学重点项目:新世纪以来中外气象发展规划对比研究(项目编号:重点项目【26】)

(作者介绍:张军,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袁煜,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文学院讲师,博士在读)

猜你喜欢

新世界对比分析
树杈
神话新世界
漫画《论语》孔子心中的“直”男
戴·赫·劳伦斯《菊馨》三个版本对比分析
成渝经济区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比较研究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对比分析
“P”出个新世界
基于数据库的唐诗宋词对比研究
数字猎人